扶貧故事 | 廣州發展:像釘子一樣「釘」在扶貧路上

2020-12-22 澎湃新聞

扶貧故事 | 廣州發展:像釘子一樣「釘」在扶貧路上

2020-12-16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扶貧故事

決勝全面小康,展現國企擔當。即日起,「廣州國資」微信公眾號開設「扶貧故事」專欄,通過扶貧一線鮮活的感人故事,展示廣州國資國企精準扶貧、合力攻堅的進展與成效、亮點與經驗。

第 18 期

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林高揚作為廣州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州發展」)派駐連州市西江鎮斜磅村工作隊隊長,每月走訪入戶過百次,三年穿破了7雙鞋、磨破了4條褲子,駐村行程超過12萬公裡。

三年時間裡,他將時間化作了95萬字的扶貧工作日記、超過20萬字近100篇扶貧工作動態報導、一冊名為《扶貧路上》的詩影集……以真誠、熱血和激情對粵北山區這片土地傾注了大量的熱情與智慧,以實際行動踐行造血式扶貧,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他所帶領的駐村工作隊被評為清遠市2016-2018年脫貧攻堅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集體,其本人也被評為廣東省2016-2018年脫貧攻堅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個人。

95萬字的扶貧工作日記

扶貧工作日記記錄了駐村工作隊扶貧生活的點點滴滴。「先從熟悉村的地理環境開始,有目的地開展一些調查」「那麼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為什麼不開發旅遊業或者直接建成魚塘」「村道硬化工程目前由於缺乏後續資金而處於停工狀態」……字裡行間,透露著林高揚初來時的細緻觀察和認真思索。

2016年,初到斜磅村時,村子裡的內路狹窄而且大部分沒有實現硬底化,還經常停水斷電沒網絡。第一天走進村委會安排的宿舍的時候,年輕的隊員陳銳就被盤在床鋪上的蛇嚇了一跳。當時工作隊的生活條件真是又「苦」又「怕」,但林高揚卻是充滿雄心壯志,從入村那一刻開始就擼起袖子幹了起來,清理雜物、打掃衛生,也正是因為看到他的堅持,隊友才沒有退縮,這一幕也被拍進了以其為原型創作的微電影《初心無悔》中。

真正讓人頭痛的不是生活工作條件的艱苦,而是一些村民的不理解、不信任。如何迅速取得當地幹部群眾的信任,成為擺在工作隊面前的第一道難題。扶貧不是一個人的戰鬥,關鍵是要讓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他所帶領的工作隊決定先從村委幹部入手,上門逐個宣傳扶貧政策,強調黨員責任擔當意識,同時解決村民迫切期待的安全飲用水工程等民生問題。

那段時間,工作隊經常奔波在各個村小組之間組織村幹部村民開會到深夜,把國家的政策一點點講解給群眾聽,慢慢地工作有了回報。三年的時間裡,先後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38戶89人全部完成「八有」指標,實現脫貧,村容村貌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終於可以坐在辦公桌前喘一口氣的時候,在工作隊組建的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微信工作群裡,經常會有林高揚發表對近段時間工作的思考和總結,他的勤勞幹勁也帶動了工作隊隊員的工作激情。「白加黑、五加二」是工作常態,一天只睡5小時也是常事,滿心裝著的是為村民謀幸福。

村裡最會賺錢的人

在斜磅村,最快被村民傳開的是林高揚是「最會賺錢的人」。真扶貧就要真脫貧,林高揚一直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必須確保真正做到從「輸血」扶貧轉變成「造血」脫貧。

為儘快推進落實幫扶項目,他利用休假時間開著私家車去佛山、中山以及湖南郴州等地,尋找適合當地村民的發展項目。

2016年9月,工作隊組織帶領貧困戶註冊成立連州市第一家扶貧專業合作社,並開展牛糞處理及綠化種植技術服務。至今,合作社初創時期的種種艱辛還是讓人頗感心酸。當時資金、人手有限,能不能賺錢、怎麼賺錢就連工作隊心裡都沒底,也沒有其他經驗可循。為確保幫扶資金的安全,合作社運營初期暫未投入幫扶資金,工作隊發揚黨員幹部敢於擔當作為的精神墊付數萬元啟動資金,並以個人的名義向當地政府借款5萬元,用以推動項目發展及資金周轉。經過不懈努力,白手起家的扶貧合作社因地制宜拓展業務,從技術諮詢服務到農產品銷售,從綠化樹苗種植到產業扶貧基地初具規模,合作社第二年就實現年收入超過100萬元,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年終人均分紅超過2000元。

2016-2018年,廣州發展先後投入自籌幫扶資金330多萬元,省市下撥精準扶貧專項資金約150萬元,爭取到的各級財政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資金近1000萬元。以黨建引領精準扶貧工作全面展開,先後幫扶4個村小組完成新建飲用水工程項目、6個村小組完成改造飲用水工程項目,實現3.7公裡村道硬底化、2.9公裡村道擴寬工程,新建村希望小學公廁、大竹山等4個村小組垃圾填埋場、66KW光伏發電項目、村級農技服務站及農產品大棚項目,安裝了111盞太陽能路燈,全力推進10個村小組的新農村示範村建設項目、3個村小組特色村建設及2500畝土地整合整治等工作。為貧困戶按需依規資助雞苗、飼料、耕地機、農用三輪摩託車等生產資料,及時及早完成全村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有序推進穩崗就業幫扶工作,建設紅雪桃扶貧產業基地並搭建技術和保底回收平臺、扶貧合作社承接的清潔綠化服務項目等,為貧困戶增收脫貧創造了條件。經過努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3790元增長到2018年的超過16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0多萬元。

林高揚深知,只有沉下心,讓身與心都走進農村,才能真正做成事,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虛心請教,想方設法整合資源,向多方求助,這也是他帶領村民脫貧的法寶。

林高揚時刻提醒自己作為共產黨員必須務實,以實際行動幫助各個村小組解決了夢寐以求的新蓄水池及供水系統,讓村民切切實實感受到來自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贏得了村民的讚嘆。

他也是村民心裡的「暖男」,溫暖著斜磅村的每位村民,如今走進斜磅村,村民對工作隊的不信任早已消散,他是人人稱讚的扶貧隊長。

來源:廣州發展

扶貧故事 | 珠江鋼琴:奏響扶貧抗疫協奏曲

扶貧故事 | 廣州輕工:鞠躬盡瘁 不負韶華

扶貧故事 | 廣州地鐵:忘不了那道久久凝視的目光

扶貧故事 | 珠江啤酒:40個家庭的「連心飯」

扶貧故事 | 廣州建築:中樓村村民笑開顏

扶貧故事 | 市國資委:為了梅州蘇區的脫貧

扶貧故事 | 無線電集團:改善農田水利設施促增產增收

扶貧故事 | 廣州交投:十載扶貧鑄就勞模先鋒

扶貧故事 | 廣藥集團:徑口村人人稱讚的「王隊長」

扶貧故事 | 廣州公交:助力革命老區奔小康

扶貧故事 | 廣州港集團:農村電商助力脫貧

扶貧故事 | 廣州銀行:扶貧幹部二次請纓上陣

扶貧故事 | 廣智集團:讓鄉村娃成為棟梁材

扶貧故事 | 市國資委:穗畢兩地國資首次「牽手」

扶貧故事 | 廣州商控:7年奮鬥扶貧一線始終無悔

扶貧故事 | 廣州水投:發展產業促脫貧

扶貧故事 | 珠實集團:情系貧困村,責任扛上肩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扶貧故事 | 廣州發展:像釘子一樣「釘」在扶貧路上》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保小康•第一書記扶貧記②】毛紅領:用釘釘子精神抓扶貧,一錘...
    2018年3月駐村以來,毛紅領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按照「抓黨建促扶貧、抓產業促發展、抓鄉風促文明、抓基礎促提升、抓公開促治理」的思路,推進駐在村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兩手抓,激發百姓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  村民郝建虎,在北京打拼20多年,並創辦了一家市政公司,生意做得風生水起。2016年,他響應張家口市委組織部號召回鄉創業,2018年8月當選代家村黨支部書記,9月當選村委會主任。
  • 基層扶貧路上的感人故事
    ,第一時間與上級業務部門進行溝通,來回跑腿幫助整理材料,最終成功解決了戶口問題,辦理了相關扶貧政策。在徐永亮看來,要幹好扶貧工作,就一定要把貧困戶的事放在心上,作為社區黨組織書記的他,不管是扶貧政策落實還是居家環境提升,他都能帶領社區幹部衝鋒在前,靠前工作,用心用情開展各項幫扶救助,俯下身、勇擔當,成為了貧困群眾的「主心骨」。
  • 錦屏扶貧故事|細數扶貧路上我們那些感人的戰友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派駐錦屏縣敦寨鎮龍池村的「第一書記」楊端明,帶領村民到京城闖市場「賣水果」,為龍池村水果找銷路、創品牌,現如今,龍池村每年水果創收1000多萬元。他被村裡孩子稱為「楊爸爸」,被村裡的村民親切地叫作「老楊」。劉光英 楊秀琴 攝 一輛國產車、四個「第一書記」的戰貧故事
  • ...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祝開權:扶貧路上一「小兵」||張金文...
    扶貧路上一「小兵」興義市烏沙鎮扶貧站工作人員 祝開權我叫祝開權,是興義市烏沙鎮扶貧站的工作人員。針對缺技術,我引導他參加勞力技能就業培訓,發放扶貧生態土雞和養豬直補項目;缺資金,我為他爭取了5萬元的小額扶貧貸款,通過入股村級合作社和發展養牛,2019年實現了高質量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366元,是2016年的4.3倍。經過幫扶,田來福家的生活得到了明顯改善。新蓋了住房,就連廁所和廚房都煥然一新,不再是以前的老舊土牆黑屋。
  • 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廣州擔當」
    歷時一周,廣州日報全媒體報導組行程數千公裡,深入貴州畢節市、黔南州兩地七縣的脫貧攻堅一線,採寫了一組廣州探索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深度報導。從打造「一縣一品」到力助黔貨出山,從推動市場要素互通到建立「帶不走的扶貧隊伍」,廣州發揮各方力量,在三地形成了脫貧攻堅戰大格局。
  • 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以紀錄手法講述扶貧故事
    該劇講述了年輕村支書與記者攜手譜寫的一段築夢綠水青山的扶貧故事,由羅晉、袁姍姍領銜主演。導演安建6日在京介紹,劇中故事發生在2016年至2019年的湖南省澧水市一個小村莊,主人公濮泉生繼承父親的扶貧事業來此,與到來的記者沙鷗一起,靈活運用精準扶貧政策,帶領村民先後建立桑蠶基地、茶葉合作社等產業,解決了基礎設施、科學種植、留守兒童等各項難題……安建說,劇中反映了攻堅克難的擔當精神、一諾千金的誠信精神、因地制宜的求實精神、自立自強的奮鬥精神、眾志成城的幫扶精神、
  • 足跡與心路——記合肥院扶貧幹部連鋒扶貧路上的點滴故事
    但是家人的反對沒有改變連鋒投身扶貧一線的決心,2014年11月,他處理好崗位上的工作交接,就奔赴坐落於皖北地區兩省(安徽省、河南省)三縣(阜南縣、臨泉縣、淮濱縣)交界處的蔡郢村開展扶貧工作,開始了3年半的掛職扶貧工作。
  •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6 2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路上奮力行 興了鄉村富了民
    在南昌,很多貧困戶像王林根一樣實現了脫貧致富。2019年,全市80個貧困村全部摘掉「窮帽子」,2020年6月,剩餘的884戶建檔立卡戶、1822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微博知名大V右耳桃子說,作為媒體人,要將廣大農村的脫貧故事講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南昌脫貧攻堅路上發生的故事。  精準施策助力脫貧攻堅出成效  下莊村是省「十三五」貧困村,有456戶182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58人,大多為因病因殘致貧,沒有勞動能力。
  • 江美平:扶貧路上的「開掛人生」
    從投入扶貧工作那天起,扶貧人就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帶著責任、帶著感情,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在扶貧路上用自身的實際行動,潛移默化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激情豪邁書寫著感人生動的扶貧故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道路上綻放著青春芳華,開啟扶貧路上的「開掛人生」。甘做扶貧路上的「勤務員」,建好「扶貧能量泵」。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助推產業項目發展,實現了板藍根種植137畝,覆蓋貧戶71戶。積極動員外出務工就業,提供就業崗位,實現630人的勞務輸出。
  • 扶貧路上檢察情
    記者 原子 通訊員 肖華 吳倩茹 「今天我們到扶貧聯繫點去主要是入戶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扶貧相關政策,核實幫扶對象的信息變更情況。」
  • 「大愛有聲」傾情呈現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精彩故事
    東西部扶貧協作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廣東省東西部扶貧協作涵蓋了桂川黔滇四省區、14個市(州)、93個貧困縣,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全方位的扶貧協作,東西部協作發展到經濟合作、產業對接、互利雙贏的新階段。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正是推動脫貧攻堅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效銜接的其中一個重點工程。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從小看到他們在這片土地上默默的奉獻著自己的青春,我也耳濡目染,對於基層工作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份執著,立志將來一定要回來服務人民,像他們一樣在我熱愛的這片土地上奉獻自己。所以,在上大學的時候,我就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畢業之際更是爭取考回家鄉。  2018年11月,我以選調生的身份回來了。
  • 扶貧路上勇擔當
    4年艱辛扶貧路,領導和同志們多少個日日夜夜來回奔波,箇中滋味,也許只有經歷過,才懂呢!」12月15日,雙牌縣委政法委駐江村鎮江村村第四任扶貧隊長廖道輝感慨地說。1960年修因建雙牌水庫江村村移民上岸,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1戶354人,是典型的水淹區村、移民村,也是重點貧困村。2017年,雙牌縣委派駐以政法委牽頭的江村村扶貧工作隊,將任務分解到片、分解到人。
  • 「我的扶貧故事」做一朵醫療扶貧路上的鏗鏘玫瑰|冊亨縣百口鄉衛生...
    「不折不扣落實醫療扶貧政策,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我們百口鄉醫務工作者將政策措施落實到最後一公裡的行動體現。我叫孫永水,是冊亨縣百口鄉衛生院一名醫務工作者。我的同事大部分都是年輕女生,猶如一朵朵醫療扶貧路上的鏗鏘玫瑰,長期紮根在基層,感知群眾疾苦,真心結交群眾朋友,做群眾的貼心人。
  • 大型民族歌劇《扶貧路上》致敬第一書記群體
    《扶貧路上》通過對黃文秀事跡的再現,挖掘廣西扶貧主戰場百色這片土地上的先進典型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展現全國脫貧攻堅戰線廣大幹部群眾的精神風貌和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讓觀眾切身感受扶貧事業的壯闊歷史徵程,共同傳遞「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堅定信念。
  • 巾幗扶貧故事 | 昭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金碧瓊:在扶貧一線踐行初心...
    巾幗扶貧故事 | 昭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金碧瓊:在扶貧一線踐行初心使命!脫貧攻堅偉大工程戰場上,她們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戰士,她們的感人故事,奏響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新時代強音!昭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金碧瓊的扶貧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初心,攻克扶貧路上的無數「難題」|都勻市平...
    張建軍(右二)汛期實地查看損壞基礎設施有一次,在走村入戶與網格員溝通中,我發現共和村18個網格均存在一些網格內日常難以解決的問題,比較突出的像翁貴網格內的羅仲戶,「等、靠、要」的思想問題頑固,網格員三翻四次入戶開展工作,任然收效不佳。  羅仲戶2人,2019年因為住老舊住房納入邊緣戶管理,戶主羅仲是個90後,初中文化,原來一直在外務工,今年回家修建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