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續開發、運營MUD遊戲時,巴圖通過對玩家遊戲行為的研究,將遊戲玩家分類為殺手型、成就型、社交型、探索性等四種類型,並命名為「巴圖模型」。而MUD本身隨後也演化出了滿足這幾類不同玩家的遊戲風格。
而中國大陸接觸到MUD遊戲,要歸功於1995年方舟子為首的一批北美留學生。
他們在留學時接觸到了臺灣製作的MUD遊戲《東方故事2天朝帝國》。但由於號稱武俠遊戲的東方故事2中夾雜著大量的玄幻元素,滿懷對武俠世界嚮往的方舟子等人心生不滿。
抱著「我上我也行」的心態,他們組成了一個五人小組,學習了時下流行的MUD機制製作了以金庸小說世界為基礎的的中文MUD《俠客行》。
而沒過多久,俠客行的原始碼就因為黑客攻擊而洩露,位處北美的開發小組也因此決定直接將原始碼開源化。很快,這串代碼便流傳到了國內,衍生出一茬茬以俠客行為模板的MUD遊戲。
在這波MUD浪潮中,設置在北京大學一臺伺服器上的《北大俠客行》成了其中翹楚。
在20年前的中國,上網還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純文字的MUD遊戲成了網絡娛樂浪潮的一盞明燈,點燃了老一輩網民。
通過多達數百個的指令而非簡單的鍵位操作來控制人物進行遊玩、利用純粹的文字在腦海中為玩家開闢一片盪氣迴腸的江湖繪卷,《北大俠客行》在自由度上比起如今的沙盒大作也不逞多讓,金庸風格的行文點燃了大批網民的武俠夢。
《北大俠客行》比《傳奇》更早的統治過中國遊戲市場——「你可以沒聽說過美國總統,但一定得玩過俠客行」。
而MUD遊戲純文字的展現形式也使得它的體積非常小巧,遊戲的編寫者可以自由發揮。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後,《北大俠客行》擁有了涵蓋全國的地圖以及繁多的支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