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使館遭襲擊,喀秋莎火箭炮照亮夜空,防空系統攔截失敗!

2020-12-22 迷彩虎

文/行人

近日根據國外相關媒體的消息,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至少遭到了8枚「喀秋莎」火箭炮的襲擊,儘管美國大使館內的防空系統進行了攔截,但是還是導致大使館內部分建築物以及設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損害,所幸的是並沒有人員在這次襲擊事件當中受傷。這也是伊朗高級將領蘇萊曼尼在伊拉克遭美國刺殺後一周年後,美國大使館遭遇到的最直接的打擊,目前,還沒有相關組織或是個人出面宣稱對這起襲擊事件負責。

美國大使館在伊拉克首都當地被稱為「綠區」,這裡位於巴格達的市中心地帶,不光有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在這裡駐紮,英國大使館和伊拉克政府機構也集中在這片區域內。而近年來針對這一區域的火箭彈襲擊事件也是屢見不鮮,時有發生。在今年年初,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高層將領被美國暗殺之後,針對這一地區的恐怖襲擊事件就經常發生。

雖然還沒有相關組織和個人對這場襲擊事件負責,但是我們也能猜出一二,在今年早些時候,伊拉克的什葉派武裝就曾經承諾過不會再攻擊美方在伊拉克境內的重要軍事目標,但是隨著目前美國對伊朗的態度日漸強烈,並且還加大了對伊朗當局的打壓力度,這種行為也有可能直接燃起了伊拉克境內親伊朗政府武裝力量和伊朗當局心中的怒火。也就是說,這一次的「喀秋莎」火箭彈襲擊事件很有可能是一些當地親伊朗的武裝分子所為。

「喀秋莎」火箭炮一般可以用皮卡或者卡車運載,到達指定位置之後隨即開火,打了就跑,美國人自然而然也就抓不住什麼證據,按照這種推斷來說,這些武裝份子應該是將火炮預設陣地選擇在了「綠區」周邊,實現「打了就跑」的靈活戰術。不過在本月稍早些時候,美國就已經從主伊拉克大使館撤走了一些工作人員,這也是擔心在此之後伊拉克當地武裝分子會給美國大使館帶來一定的擔憂。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此次發生在「綠區」的這場恐怖襲擊,由伊朗直接支持的伊拉克境內什葉派準軍事團體「真主旅」也對這件事情發表了看法,其發言人強調在這個時間段內襲擊邪惡的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是十分不明智的行為,當然,他們還特別譴責了美方使用防空系統的行為,不過這場恐怖襲擊也很有可能是他們所為之,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緩和當地緊張的局勢。

相關焦點

  • ...發射數枚「喀秋莎」火箭彈。據新華社消息,美國大使館的防空...
    2020-12-22 03:00:16來源:FX168 【伊拉克巴格達「綠區」遭火箭彈襲擊 美駐伊大使館啟動防空系統】伊拉克軍方20日稱,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市中心「綠區」當晚遭數枚火箭彈襲擊,不明身份的武裝人員從巴格達東南部區域向「綠區」發射數枚「喀秋莎」火箭彈。
  • 聽老兵講那喀秋莎火箭炮的故事 盤點喀秋莎火箭炮(圖集)
    在軍校與「喀秋莎」結緣 戰爭爆發前,19歲的伊萬尼辛進入捷爾任斯基炮兵學校。當時,學校門前擺放著一套被遮蓋著的神秘火炮系統,伊萬尼辛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它是在某個深夜悄悄運來的,教官們稱它為火箭炮,僅此而已。
  • 巴格達「綠區」又遭火箭彈襲擊,美國使館受輕微破壞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20日報導,伊拉克總統表示,周日晚上對巴格達「綠區」發動的火箭彈襲擊是「恐怖主義行為」,破壞了伊拉克的國際聲譽。大部分火箭彈擊中了美國大使館附近的卡迪西亞居民區,損壞了幾棟建築和幾輛汽車。美國大使館表示,使館建築受到輕微破壞,但沒有人員傷亡。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 圖源:路透社伊拉克總統發言人在一份書面聲明中稱,「襲擊綠區是恐怖主義行為,危及無辜公民的安全和生命以及他們的財產。
  • 蘇萊曼尼事件一周年,美駐伊使館再遭襲擊,白宮:這是報復
    美駐伊使館多次遭受襲擊就在蘇萊曼尼遭受暗殺之後的,美駐巴格達大使館便在連續兩天之內都遭受到了來自於火箭彈的襲擊,最終逼得美方在不得已之下只能和內部磋商,美國軍方撤離下令撤離,並確定好了撤離時間表然而,從事後來看,所謂撤離時間表其實根本就只是美方的緩兵之計而已,而在發現自己被美國糊弄之後,在11月份又對其發動多次襲擊。如今,正值2020年年底,美大使館又遇到火箭彈的襲擊,但因為屬於美軍「綠軍」範圍,所以美軍短時間之內就已經偵查到了敵人的攻擊,並且迅速啟動了防空系統進行攔截。
  • 巴格達襲擊美國使館的火箭炮是用RPG7改的
    巴格達襲擊美國使館的火箭炮是用RPG7改的
  • 電影《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
    除了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外,火箭炮喀秋莎也是一件與我們有特殊感情的武器,尤其在當時我軍軍備匱乏時期的抗美援朝戰場上,我方炮兵巧妙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兇猛的火力,霸氣地壓制了敵方的強大炮火,摧毀了敵軍的信心,因此我方戰士將「喀秋莎火箭炮」贊稱為當時的「炮兵之王」。
  • 火箭炮:從「喀秋莎」到「颶風」
    問世—火力強大 射程非凡「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這首膾炙人口的《喀秋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激勵無數蘇聯軍民浴血奮戰、保家衛國。其實,在當時硝煙瀰漫的戰場上,還有一個「喀秋莎」同樣聲名遠揚。在它的「引吭高歌」中,德軍吃了不少苦頭。它就是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
  • 透過電影《金剛川》,揭秘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除了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外,火箭炮喀秋莎也是一件與我們有特殊感情的武器,尤其在當時我軍軍備匱乏時期的抗美援朝戰場上,我方炮兵巧妙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兇猛的火力,霸氣地壓制了敵方的強大炮火,摧毀了敵軍的信心,因此我方戰士將「喀秋莎火箭炮」贊稱為當時的「炮兵之王」。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喀秋莎」的首戰告捷也為它此後在蘇軍中的大量使用奠定了基礎。在「喀秋莎」的影響之下,二戰期間還有很多國家也開發了屬於自己的火箭炮:德國有使用SdKfz-4型半履帶裝甲車作為底盤的42mm火箭炮;美英兩國也在M4A1坦克和水路吉普上安裝了火箭發射器,使其成為複合型武器。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在1941年,當德軍沉浸在利用繳獲的蘇聯寬軌列車為後方補給物資的喜悅中時,一陣突如其來的咆哮嚇住了正在忙碌的德軍,不到10秒的時間內,天崩地坼一樣的密集炮火把車站附近的德軍和他們的物資列車全部都炸上了天,在這短短的時間內突然而來又突然離去,一切陷於死寂,倖存的德軍仿佛從地獄走了一遭。是什麼火炮能夠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彈藥?
  • 史達林的管風琴,德軍士兵眼中的喀秋莎火箭炮
    BM-13型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一款讓德軍士兵膽寒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第一次亮相就讓進攻勢頭正猛的德軍士兵噩夢連連。不僅德軍士兵不知道喀秋莎火箭炮的真實名字,由於蘇聯的高度保密,連蘇軍士兵也不知道這款火箭炮的具體型號和正式名稱,由於炮車上印有一個俄文字母K(該火箭炮由共產國際兵工廠生產,第一字母為K),蘇軍官兵親切的稱其為喀秋莎火箭炮(蘇聯女性名字的暱稱,《喀秋莎》也是著名的蘇聯歌曲名),這個名字迅速在蘇軍的部隊內傳開。德軍士兵則稱這種火箭炮為「史達林的管風琴」。
  • 襲擊美軍基地的火箭彈曝光:三枚火箭彈戰鬥部經改良,有高人指點
    美軍方面點名是三枚火箭彈襲擊,同時在巴格達的使館設施也被轟炸,最關鍵的是巴格拉姆空軍基地也被火箭彈襲擊,導致了幾處設施被襲擊損壞。美軍提到,這次襲擊中伊斯蘭國當地派系使用了喀秋莎火箭彈,這是一種大型火箭彈,比肩抗式火箭彈口徑更大,而且有簡易的多管火箭彈發射器。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美軍下午剛用榴彈炮襲擊大橋,志願軍晚上就開出了喀秋莎,一輪齊射,火箭彈拖著長長的尾焰,如流星一般刺破夜空,直接端了美軍的炮兵陣地。然而毫不誇張地說,電影中已經拍得很保守了,歷史上的喀秋莎,每次登場都是天降正義,炮彈洗地,二戰中德軍對此感受就尤為深刻。
  • 喀秋莎火箭炮率先發起攻擊!60枚齊射砸向大使館:識趣就少管閒事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20年1月5日綜合法新社、路透社等多家外媒消息報導,巴格達當地時間1月4日晚,包括位於「綠區」的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和英國駐巴格達使館附近,以及有美軍駐紮的位於巴格達北部的巴拉德空軍基地等多個地區遭到火箭彈和迫擊炮的襲擊。
  • 我國火箭炮射程超過300千米?看地圖就知道,這可是小國戰略飛彈
    簡單來說,火箭炮的優勢有三個,威力大,射程遠,價格便宜。我國有很多種火箭炮,其口徑基本都在122毫米以上。火箭炮的威力要比一般同口徑的火炮要大,而且中國還有超過300毫米的火箭炮,射程甚至可以超過200千米,而目前世界上155毫米火炮的最大射程也不過100千米左右。
  • 害怕遠程火箭炮的鋼雨,美軍急購以色列反導利器,僅4萬美元一枚
    以色列在軍事武器方面的技術水平確實是不容忽視的,即使是美國在許多方面也不如以色列。就拿戰區防空系統來說,隨著技術進步,遠程火箭炮越來越成為戰場上火力輸出的支柱,一個連的4門3000毫米火箭炮齊射,能夠覆蓋5平方公裡的戰場,投射數十萬枚子母彈,像「鋼雨」一樣打擊敵人。
  • 不一樣的送別禮,深夜時刻,多枚「喀秋莎」火箭彈突襲美大使館
    據新華社報導,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在深夜時間再次遭到火箭彈的突襲。美軍部署在使館周圍的C-RAM近防系統在第一時間迅速響應,一連串的開火直接攔截了4枚飛向大使館的「喀秋莎」火箭彈。不過,還是有一枚「喀秋莎」火箭彈突破阻攔,最終命中了綠區內的軍事設施。據悉,由於美軍加速撤離中東,導致針對美軍和美國機構的襲擊頻率驟增,C-ARM露臉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 伊拉克「綠區」又遭襲,「喀秋莎」為何永遠打不中?不是準頭不好
    伊拉克巴格達的「綠區」又遭到火箭彈襲擊!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近期報導,有四枚「喀秋莎」火箭彈墜落在巴格達「綠區」,目前暫無人員傷亡。「綠區」是美國駐伊大使館和美國領導下的盟軍軍事基地所在地。自從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少將蘇萊曼尼年初在巴格達機場被美軍暗殺以來,伊拉克「綠區」頻繁遭到火箭彈襲擊,此次襲擊系10天來的第五起類似事件。目前,尚無任何組織或個人宣稱製造了此次襲擊。如此頻繁的攻擊,竟沒有一次擊中主要建築,準頭這麼差,難道是「喀秋莎」不給力?「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號是BM-13,是一種多軌道自行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相信不少朋友都還記得這一情節,當大橋屢屢被炸,志願軍戰士們陷入憤怒與沮喪之時,漆黑的夜空突然出現一片如同流星划過的光亮,戰士們激動的呼喊著「喀秋莎」的名字,而美方戰鬥人員則憤怒的表示
  • 解放軍新型火箭炮治癒火力不足恐懼症
    電影《金剛川》中,喀秋莎齊射的火箭彈雨在夜空中劃出一道絕美的天幕,並瞬間摧毀了美軍遠程榴彈炮陣地,結合此前美軍飛機和重炮轟炸橋體和志願軍部隊時的慘烈場景,喀秋莎這次齊射無疑讓所有人看了都感到振奮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