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日本最偉大的動畫導演是誰,想必大家都會想到宮崎駿。這位老人如今已經79歲了,他創辦的吉卜力工作室總是出產精品,《龍貓》、《天空之城》、《幽靈公主》、《風之谷》、《魔女宅急便》......宣揚和平、環保、博愛的宮崎駿也因此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而《千與千尋的神隱》,大概就是許多中國人的童年記憶了。膽小任性的小女孩千尋跟隨父母一起搬家,偶然進入神怪世界。貪吃的父母變成了豬,而千尋在白龍少年的幫助下,到油屋為湯婆婆工作。
她經歷了一系列磨難,認識了鍋爐爺爺、坊寶寶、無臉男等朋友,逐漸變成了一個勇敢堅強的少女。最後,她反過來幫助了白龍,也拯救了父母,回到了現實世界。
豆瓣9.3分的《千與千尋》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在豆瓣電影TOP 250中排名第七。
幸運的是,2019年這部電影終於在中國正式上映,當年在電影頻道看電影的孩子們都長大了,帶著他們的孩子來看《千與千尋》。
除了主角千尋和白龍,電影裡的每個配角也都非常可愛。沒有哪個角色是絕對的壞人,也有很多角色在經歷變故之後才成長了起來。在小煤灰、坊寶寶和無臉男身上,我們能看到三種類型的孩子的影子。
小煤灰:得到幫助後,容易形成依賴性的孩子
電影裡的小煤灰是一種特別神奇的小精靈,眼睛大大的,又黑又萌,喜歡吃星星糖。小煤灰和普通煤灰的區別就在於,魔法賦予了它們生命,而相對地,它們也必須認真工作來回報。
剛來到鍋爐間的時候,千尋看到沉重的煤塊把一隻小煤灰壓倒了,於是她便上手幫忙,把煤塊搬到了火爐裡。誰知,其他小煤灰一看,紛紛也假裝被煤塊壓倒,都不願意好好工作了,希望千尋來幫它們解決問題。結果,它們被鍋爐爺爺訓斥了一通。
拿破崙說過,「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雖然有人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但受到幫助之後依賴幫助的人,往往會失去自己努力的動力。
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家長經常會遇到難題——有道題孩子不懂,父母到底是教,還是不教?只告訴孩子幾個要點,他可能依舊領會不了;太輕易地告訴孩子答案,他又會少動腦筋。
而此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導:
遇事先思考。如果過了半小時依然想不出辦法,這時候家長才允許孩子查資料,不能在一開始就依賴網絡搜索。
在孩子做不到就放棄或者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他樹立正確的三觀,耐心講道理。如果他知道撒嬌能讓父母心軟,那麼以後就會得寸進尺,不停求助他人。
在一道題上幫助了孩子,假如下次他再遇到同類題目,家長就必須放手讓他自己做。例如,針對添一條輔助線就能解出的數學題,家長最好讓孩子歸納做不出來的原因,教他舉一反三。
坊寶寶: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
湯婆婆面對其他員工的時候,總是一臉兇相。但當她面對坊寶寶的時候,卻是一臉的慈愛。坊寶寶長得人高馬大,但仍然是嬰兒的模樣,其實這都是湯婆婆給養出來的。
坊寶寶被湯婆婆保護得像一朵溫室裡的花,以為屋外有可怕的細菌,整天與抱枕玩具呆在一起,喜歡拿哭來威脅人,是實實在在的「巨嬰」。後來他被錢婆婆變成了小老鼠,在她的家裡愛上了織毛線,不僅發現外面的世界很美好,還懂得了「勞動才會有回報」的道理。
在生活中,這樣的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還少嗎?
今年1月,一位母親為大一女兒招募保姆的新聞上了熱搜。她在朋友圈尋找能幫孩子洗衣做飯的保姆,因為女兒從小就沒做過家務,母親生怕她受委屈。
記者問媽媽,"請保姆花錢心不心疼?"
媽媽回答,"不心疼,只要孩子好就行。"
我們得承認母愛是偉大的,但是一個大學生身為成年人,無法照顧好自己,也是一種不合理。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裡有一句話,叫「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趙太后為了讓幼子長安君有功於國,增加他未來安身立命的資本,忍痛把他交給齊國做質子,這才是為孩子長遠發展考慮的大愛。
所以,忍一時心疼,享一世安穩。父母把孩子推向外界經歷風雨,他的人生才會出現彩虹。
無臉男:缺少分辨是非能力的孩子
無臉男是《千與千尋》裡呼聲最高的配角。他一直孤獨地在外遊蕩,像一張白紙,不會說話,沒有目標,直到他被好心的千尋請進湯屋,然後被複雜繚亂的大人世界迷了眼。
他只認定千尋這個朋友,為了讓她高興,他偷了藥劑牌,又變出金子。可是,隨著他吃了青蛙等服務員,無臉男也迷失了自我,變成了大吃大喝毫不滿足,內心卻依舊空虛的怪物。後來千尋把河神丸子餵給他,他才吐出了穢物,變回了最初的自己。
孩子缺少社會閱歷,本身就不善於分辨是非,如果家長的引導不及時,那麼孩子很容易走入歧途。許多偷拿家長的錢打賞主播的熊孩子,都是因為他們分不清什麼是朋友,為朋友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2019年4月14日,江蘇新聞發布了一條消息。一個11歲的女孩洋洋,結識了好幾個主播,還加了他們的微信。因為主播們對女孩很關心,她想維持友誼,於是先後給主播打賞了200萬。
小朋友的世界是單純的,你對我好,我就要回報你。洋洋和無臉男一樣,只是想報答朋友,卻用錯了方式。在這件事情裡,除了誘騙孩子的主播們,家長的責任也非常大。父母沒有察覺女兒的錯誤舉動,還讓一個未成年人隨意使用關聯信用卡,這才釀成了大錯。
作家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裡說,「假設善惡是可以判斷的,那麼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發展智力,增廣知識。」
對於純白如紙的孩子來說,做到這些前提都需要父母的幫助——讀書識人,開拓眼界,言傳身教……當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有了判斷能力,他們才會行止有度,避免自己的善心被壞人利用。
《千與千尋》中的三個配角,隱喻了三類需要引導的孩子。但這些配角並不是不可救藥的壞傢伙,他們只是需要經歷成長,改正錯誤而已。
孩子的可塑性是最強的,熊孩子並非十惡不赦,出現熊孩子的原因往往在熊家長身上。只要父母正確地培養他們長大,每個孩子都能像動畫裡的小煤灰、坊寶寶、無臉男一樣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