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中的三個配角,隱喻了三類需要引導的孩子

2020-11-22 騰訊網

要問日本最偉大的動畫導演是誰,想必大家都會想到宮崎駿。這位老人如今已經79歲了,他創辦的吉卜力工作室總是出產精品,《龍貓》、《天空之城》、《幽靈公主》、《風之谷》、《魔女宅急便》......宣揚和平、環保、博愛的宮崎駿也因此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而《千與千尋的神隱》,大概就是許多中國人的童年記憶了。膽小任性的小女孩千尋跟隨父母一起搬家,偶然進入神怪世界。貪吃的父母變成了豬,而千尋在白龍少年的幫助下,到油屋為湯婆婆工作。

她經歷了一系列磨難,認識了鍋爐爺爺、坊寶寶、無臉男等朋友,逐漸變成了一個勇敢堅強的少女。最後,她反過來幫助了白龍,也拯救了父母,回到了現實世界。

豆瓣9.3分的《千與千尋》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在豆瓣電影TOP 250中排名第七。

幸運的是,2019年這部電影終於在中國正式上映,當年在電影頻道看電影的孩子們都長大了,帶著他們的孩子來看《千與千尋》。

除了主角千尋和白龍,電影裡的每個配角也都非常可愛。沒有哪個角色是絕對的壞人,也有很多角色在經歷變故之後才成長了起來。在小煤灰、坊寶寶和無臉男身上,我們能看到三種類型的孩子的影子。

小煤灰:得到幫助後,容易形成依賴性的孩子

電影裡的小煤灰是一種特別神奇的小精靈,眼睛大大的,又黑又萌,喜歡吃星星糖。小煤灰和普通煤灰的區別就在於,魔法賦予了它們生命,而相對地,它們也必須認真工作來回報。

剛來到鍋爐間的時候,千尋看到沉重的煤塊把一隻小煤灰壓倒了,於是她便上手幫忙,把煤塊搬到了火爐裡。誰知,其他小煤灰一看,紛紛也假裝被煤塊壓倒,都不願意好好工作了,希望千尋來幫它們解決問題。結果,它們被鍋爐爺爺訓斥了一通。

拿破崙說過,「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雖然有人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但受到幫助之後依賴幫助的人,往往會失去自己努力的動力。

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家長經常會遇到難題——有道題孩子不懂,父母到底是教,還是不教?只告訴孩子幾個要點,他可能依舊領會不了;太輕易地告訴孩子答案,他又會少動腦筋。

而此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導:

遇事先思考。如果過了半小時依然想不出辦法,這時候家長才允許孩子查資料,不能在一開始就依賴網絡搜索。

在孩子做不到就放棄或者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他樹立正確的三觀,耐心講道理。如果他知道撒嬌能讓父母心軟,那麼以後就會得寸進尺,不停求助他人。

在一道題上幫助了孩子,假如下次他再遇到同類題目,家長就必須放手讓他自己做。例如,針對添一條輔助線就能解出的數學題,家長最好讓孩子歸納做不出來的原因,教他舉一反三。

坊寶寶: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

湯婆婆面對其他員工的時候,總是一臉兇相。但當她面對坊寶寶的時候,卻是一臉的慈愛。坊寶寶長得人高馬大,但仍然是嬰兒的模樣,其實這都是湯婆婆給養出來的。

坊寶寶被湯婆婆保護得像一朵溫室裡的花,以為屋外有可怕的細菌,整天與抱枕玩具呆在一起,喜歡拿哭來威脅人,是實實在在的「巨嬰」。後來他被錢婆婆變成了小老鼠,在她的家裡愛上了織毛線,不僅發現外面的世界很美好,還懂得了「勞動才會有回報」的道理。

在生活中,這樣的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還少嗎?

今年1月,一位母親為大一女兒招募保姆的新聞上了熱搜。她在朋友圈尋找能幫孩子洗衣做飯的保姆,因為女兒從小就沒做過家務,母親生怕她受委屈。

記者問媽媽,"請保姆花錢心不心疼?"

媽媽回答,"不心疼,只要孩子好就行。"

我們得承認母愛是偉大的,但是一個大學生身為成年人,無法照顧好自己,也是一種不合理。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裡有一句話,叫「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趙太后為了讓幼子長安君有功於國,增加他未來安身立命的資本,忍痛把他交給齊國做質子,這才是為孩子長遠發展考慮的大愛。

所以,忍一時心疼,享一世安穩。父母把孩子推向外界經歷風雨,他的人生才會出現彩虹。

無臉男:缺少分辨是非能力的孩子

無臉男是《千與千尋》裡呼聲最高的配角。他一直孤獨地在外遊蕩,像一張白紙,不會說話,沒有目標,直到他被好心的千尋請進湯屋,然後被複雜繚亂的大人世界迷了眼。

他只認定千尋這個朋友,為了讓她高興,他偷了藥劑牌,又變出金子。可是,隨著他吃了青蛙等服務員,無臉男也迷失了自我,變成了大吃大喝毫不滿足,內心卻依舊空虛的怪物。後來千尋把河神丸子餵給他,他才吐出了穢物,變回了最初的自己。

孩子缺少社會閱歷,本身就不善於分辨是非,如果家長的引導不及時,那麼孩子很容易走入歧途。許多偷拿家長的錢打賞主播的熊孩子,都是因為他們分不清什麼是朋友,為朋友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2019年4月14日,江蘇新聞發布了一條消息。一個11歲的女孩洋洋,結識了好幾個主播,還加了他們的微信。因為主播們對女孩很關心,她想維持友誼,於是先後給主播打賞了200萬。

小朋友的世界是單純的,你對我好,我就要回報你。洋洋和無臉男一樣,只是想報答朋友,卻用錯了方式。在這件事情裡,除了誘騙孩子的主播們,家長的責任也非常大。父母沒有察覺女兒的錯誤舉動,還讓一個未成年人隨意使用關聯信用卡,這才釀成了大錯。

作家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裡說,「假設善惡是可以判斷的,那麼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發展智力,增廣知識。」

對於純白如紙的孩子來說,做到這些前提都需要父母的幫助——讀書識人,開拓眼界,言傳身教……當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有了判斷能力,他們才會行止有度,避免自己的善心被壞人利用。

《千與千尋》中的三個配角,隱喻了三類需要引導的孩子。但這些配角並不是不可救藥的壞傢伙,他們只是需要經歷成長,改正錯誤而已。

孩子的可塑性是最強的,熊孩子並非十惡不赦,出現熊孩子的原因往往在熊家長身上。只要父母正確地培養他們長大,每個孩子都能像動畫裡的小煤灰、坊寶寶、無臉男一樣可愛。

相關焦點

  • 再看《千與千尋》:3個隱喻角度詮釋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千尋父母的貪吃變成了豬的戲份,不僅僅是展開故事劇情的需要,更是表達宮崎駿自己的生活態度,面對那些迷失在貪吃、貪財、貪色、貪權、虛榮、自負、貪圖享樂中人們,這裡是現代人越來越明顯的、赤裸裸的物質追求的有力體現。
  • 宮崎駿動畫,《千與千尋》中的無臉男,究竟存在怎樣的現實隱喻呢
    宮崎駿動畫,《千與千尋》中的無臉男,究竟存在怎樣的現實隱喻呢宮崎駿老爺子的動畫電影,相信我也已經不需要多說什麼,尤其是他的作品《千與千尋》,可以說是他的集大成之作,獲得了無數的榮譽,而宮崎駿本人也在晚年得到了奧斯卡終身榮譽獎,這個獎項對於亞洲來說
  • 淺析《千與千尋》中的三個人物以及現實意義
    豆瓣9.4評分的影片《千與千尋》,於2001年在日本上映,並於2019年六月在中國各大影院重映,是全世界唯一同獲奧斯卡,金熊獎的動畫電影。這部影片也是至今在日本票房收入最高的。宮崎駿創作的電影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帶給童年的我們溫暖與成長。而《千與千尋》的創作動機則與宮崎駿的其他幾部電影不同。
  • 《千與千尋》上映 孩子看笑了大人卻哭了
    海報中微胖版人物「吃西瓜」「摘蓮蓬」等夏日專屬姿態,真實還原了現實生活的消暑樂趣。觀眾看後感嘆「夏天就是要吃瓜、長胖、看千尋!」四幅海報根據人物配對著不同文案,每一句都傳達著「夏天要和最愛的人一起看千與千尋」的含義。此外,從十指緊扣翱翔於雲間的千尋和白龍,到一邊擦汗一邊為千尋遮陽的無臉男,人物之間純真、美好的互動與氛圍,也正是《千與千尋》一直以來給人的最直接觀感。
  • 《千與千尋》:影片透露出的三個育兒問題,你看懂了嗎?
    從教育的角度去看《千與千尋》,搬家之旅與其說是奇幻,不如說是給孩子一次完整完美的挫折之旅。在內心建構的成長之旅中,千尋的內心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崩潰-嘗試-勇敢,而這個過程,正是一個孩子跳出舒適圈,敢於挑戰困難的必經之路。
  • 《千與千尋》:影片透露出的三個育兒問題,你看懂了嗎?
    從教育的角度去看《千與千尋》,搬家之旅與其說是奇幻,不如說是給孩子一次完整完美的挫折之旅。在內心建構的成長之旅中,千尋的內心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崩潰-嘗試-勇敢,而這個過程,正是一個孩子跳出舒適圈,敢於挑戰困難的必經之路。
  • 宮崎駿神作《千與千尋》的人生感悟和社會隱喻!​
    《千與千尋》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但處處充滿小細節和隱喻。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電影中很多有意思的地方,順便從側面來解讀宮崎駿的一些用意。其實白龍在這裡說的就像我們生活中一樣,忘記自己名字就是迷失自己,忘記自己是誰、想要做什麼。人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永遠不要迷失自己,不要忘記自己最初的想法或夢想。
  • 《千與千尋》上映,觀眾一等就是18年,孩子看笑了大人卻哭了
    三代共賞的「銀幕必看」經典 看哭每一個努力成長的你電影經久不衰的魅力不僅限於趣味和美好,其深刻的含義在不同年齡階段觀看會有不同的體會。官方發布「別丟了自己」主題短片後,不少觀眾看後表示原來從前沒有看懂《千與千尋》,引發了關於去影院觀看的熱烈討論。
  • 日本著名畫家宮崎駿的電影《千與千尋》從始至終講了個什麼故事?
    很多人都以為《千與千尋》是講千尋和小白龍的冒險故事,主題是千尋的成長,但根本不是這樣。這片的男主角不是小白龍,而是無臉男。講的是千尋如何治癒被欲望扭曲的心靈。這可不是我說的,是《千與千尋》的製片人鈴木敏夫說的。
  • 再看《千與千尋》,感悟宮崎駿創作意圖,動漫的隱喻映射現實世界
    大家好,我是漫小娜,時隔多年再次觀看《千與千尋》。它的魅力沒有消退,還給了我們更強烈的靈魂震撼。1997年夏天,已經沉默了五年的宮崎駿推出了大型系列電影《幽靈公主》,一舉獲得了193億日元的票房收入。當時,這是劇院票房的奇蹟。 2001年7月,由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精心製作的日本動畫電影《千與千尋》發行。
  • 深度解析《千與千尋》背後的隱喻
    大家好我是楓藍,這次將帶大家重溫經典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千與千尋》曾獲得2003年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IMDB歷史最佳影片全球第四十名等獎項。在眾多榮譽光環之下,《千與千尋》究竟是什麼讓宮崎駿登上神壇。
  • 《千與千尋》:結局,你真的看懂了嗎?很多細節,或有深層隱喻
    文/薇芥子 芥子雖小,可藏萬物,關注薇芥子,俗世紅塵中與你共同品味情感故事。 宮崎駿的作品中,《千與千尋》是不容錯過的一部佳作。電影上映將近二十年,即使現在回頭再看,也絲毫不會覺得老舊,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 在宮崎駿的《千與千尋》中,有哪些情節具有教育意義?
    不得不說,《千與千尋》帶給我們了很多教育意義,它是一部多主題的動漫,我們從中可以擴展到對現實的諷刺,也可以感悟到成長的真諦。那麼在《千與千尋》當中有哪些情節富有教育意義,能夠讓我們成長呢?》中,第1個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印象深刻的鏡頭就是千尋的父母變成了豬。
  • 在宮崎駿的《千與千尋》中,有哪些情節具有教育意義?
    不得不說,《千與千尋》帶給我們了很多教育意義,它是一部多主題的動漫,我們從中可以擴展到對現實的諷刺,也可以感悟到成長的真諦。那麼在《千與千尋》當中有哪些情節富有教育意義,能夠讓我們成長呢? 01從事件上講 在《千與千尋》中,第1個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印象深刻的鏡頭就是千尋的父母變成了豬
  • 《千與千尋》珍藏幕後設定大合集!
    相信看完《千與千尋》以後你的答案會更加明晰。正如《千與千尋》影片所說:「即使再孤單再寂寞,仍要繼續走下去,不許停、也不能回頭。」 今天為大家準備的《千與千尋》的學習資料,溫暖治癒,一起來看吧! 原文標題:別忘了自己最初的樣子 文/夢裡詩書 來自百度百科影評人(部分刪減) 在吉卜力的動畫電影中,最為讓我鍾愛的便是《千與千尋》,這是一部不僅獻給孩子更是獻給大人的寓言童話,在主人公千尋看似平凡的外表下,她的純真與勇敢,不僅成為了其面對神怪世界的利器
  • 北京展映丨《千與千尋》:給孩子們的勵志寓言
    這部日本動畫經典,將在8月21日-9月22日舉辦的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線上影展中與大家重逢。  - 少女成長 -  《千與千尋》是一個東方版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故事。日文片名中的「神隠し」是一個具有濃鬱日本民俗特色的詞,意思是「被神仙藏起來」。
  • 高分必看:《千與千尋》(2001)
    《千與千尋》是2011年宮崎駿導演的作品,類型為劇情 / 動畫 / 奇幻。《千與千尋》獲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和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金熊獎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日文片名《千と千尋の神隠し》中的「神隠し」是一個具有濃鬱日本民俗特色的詞,意思是「被神仙藏起來」。片中無臉人只會發出「啊,啊」的聲音,官方沒有公布這個角色的配音演員,不少人猜測可能是宮崎駿本人或者是製作人鈴木敏夫。《千與千尋》是一部回到吉卜力原點為孩子們創作的動畫,宮崎導演希望用這部作品來激發孩子們的「生存之力」。
  • 《千與千尋》成長背後的神隱之喻
    《千與千尋》被公認為是宮崎駿的巔峰之作,集各類榮耀於一身,就像本片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一千個人會看到一千個《千與千尋》,成長應該是這部電影的明喻線,一個小女孩獨自進入職場,接觸陌生的環境……這些我就不多說了。但是在這一層之下還有很多隱喻線索。不知道你小時候看《千與千尋》是什麼感受,反正我是沒看懂的。
  • 重溫《千與千尋》:18年後,我才看懂了這些人生隱喻
    最近有空又刷了一遍《千與千尋》,這是我第三次看了,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感想。《千與千尋》由日本著名動畫家宮崎駿創作,這部電影早在2001年就在日本上映,而十八年後終於在中國重映,這中間隔了十多年。01當然了,裡面含著更多的人生寓意,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值得我們慢慢品味。
  • 北京電影節展映丨《千與千尋》:給孩子們的勵志寓言
    這部日本動畫經典,將在8月21日-9月22日舉辦的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線上影展中與大家重逢。- 少女成長-《千與千尋》是一個東方版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故事。日文片名中的「神隠し」是一個具有濃鬱日本民俗特色的詞,意思是「被神仙藏起來」。10歲的小女孩千尋在和父母的搬家途中,穿越隧道,誤入了一個奇幻神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