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12月13日第六屆「上海金融論壇」正式舉行。本次論壇以「改革與開放:雙循環下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主題。瑞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錢於軍出席並發表演講。
錢於軍介紹到,目前上海有很多國際金融機構,在1600多家金融機構中外資機構佔近三分之一,而且還會繼續增加。作為外資資管公司,在中國希望發展的業務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帶著外資進中國;第二,從中國機構和老百姓手上融資,在國內投資;第三,在中國融資,投資到海外做全球資產配置。錢於軍表示,這三步彼此不衝突,也不一定一定按照一、二、三的順序來進行。
「2020年前九個月外資主動型基金流入A股市場規模有140億美元,被動型的有40億美元。在債市方面,流入的資金主要是買國內債券,總共有一萬億人民幣,其中五千億是買中國的國債,因為國債風險評級很高。另外還有4500億資金購買金融債,外資並沒有大規模進入我們的公司債和信用債。」錢於軍如此介紹。
展望明年,錢於軍認為,明年外資進入中國的步伐會進一步加大和加快,為什麼外資還在投中國?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看好中國市場,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有很多新經濟的優秀企業;其次外資對主板裡的消費、TMT、白馬股、績優股都比較看好。明年外資進入A股的趨勢不會放緩。錢於軍預測明年外資進入A股大概有兩千億人民幣。另外可能有六千到八千億外資流入債市,不過A股中的好企業還是會被全球投資者所青睞的。
以下為錢於軍發言實錄:
錢於軍:首先很高興受邀參加今天這個金融論壇,也是一個盛會。其實在座的觀眾席裡面有很多是瑞銀集團的長期朋友、合作夥伴、同行,還有很多先進。我想跟大家簡要分享一下瑞銀對這個題目的體會和我個人的幾點體會。開放與創新,怎麼來重塑資管的新格局,當然論壇下午對資管又提出要有新格局、新發展,很多新的東西,新理念。
對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雖然我是代表老投行,是做賣方的,我會堅定不移相信真正國際領先的金融中心應該更多的是個買方的,是一個資管的中心。這個資管應該包括瑞銀全球佔第一位的財富管理業務,因為財富管理某種意義上就是大資管裡面服務最高端的高淨值人群的這麼一個客戶群體的特殊服務和專業領域。大資管和買方的全球資產管理中心的建設,對建設上海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建設至關重要,這個我想不用我來論述,我只是從業界的參與者來說。
大家都知道很多國際金融機構都到上海這來,根據市裡面的統計外資佔了1600多家的將近三分之一,現在480多家,我在瑞銀集團中是負責投行業務,更多的是服務全球最大的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機構投資者和企業,瑞銀集團同時開展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業務。我覺得在上海開展業務的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突破五百家不難,應該在明年一定能夠突破。前面很多領導和專家都提出量只能表明一個維度,怎麼在量大的前提下把上海這個資管中心建設落到實處,做的更強大,更有實力,有特色呢?
我覺得需要簡短回顧一下外資資管在中國想開展什麼業務。第一步,帶著外資進中國。這就是瑞銀有幸在2003年成為第一家QFII,一口氣拿了三億美元,在當時遙遙領先。十幾年以後我們當時的QFII額度超過了34億美元。之後市場的QFII額度增加到三千億,後來全國整個額度取消了,沒有上限。外資把海外客戶的錢,拿到中國來投資,這塊沒有任何障礙的,外資如果是QFII,本身機構下單理論上在境外,以後隨著新的QFII、RQFII規則最新放寬,我們期待這塊迎來新的發展高潮。這是1.0。
什麼是2.0呢?2017年開始,我們來國內設點,在上海通過QDLP拿私募管理人牌照,從中國的機構和老百姓手上融了錢,直接投資中國。第三個方面,那就是在中國融了中國機構和老百姓的錢,將來可以做全球資產配置,做我們現在也已經在做的類似離岸業務。這三點並不是彼此之間互相衝突的,也不是說一定要先做第一步,才能做第二步,才能做第三步,這個我相信一定會來的,但是這個還取決於我們監管的放寬速度、寬度和深度。最近這方面有新的進展,QDII發了一輪新的額度,我們有幸得到不少中國監管當局的支持,債券通南下剛剛宣布要開放,中國老百姓和機構將來可以通過債券通南下買香港和海外債券,之前的債券通單向只能做北向,不能做南向。這三個角度其實最後就是兩個角度,一個就是用外國的錢受人委託,外國資管機構到中國來投資。第二個就是在中國用中國的不管是銀行體系,中國家庭,中國機構的錢將來在國內投資,尤其更多外國資管機構是主動性為主,當然也有被動型的,主要是做權益類,當然也有固收的。最後是幫中國的機構和個人做全球的離岸或者全球資產配置這塊。
為什麼說這三步缺一不可,規模上講都是比翼齊飛的,一定會的,尤其第二和第三。大家知道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國際知名諮詢機構曾經說過,我們的財富資源,我們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哪幾大類呢?可能更多是投在資本市場的總的資本,養老金有56萬億美元,這是2020年的預測,保險公司有35萬億美元,主權財富79萬億美元,加到一起機構有100萬億,為什麼這沒有銀行呢?存款在下面,個人高淨值77萬億美元,社會大眾一般的老百姓全球有100萬億美元,個人就有180萬億美元,這是資金的來源。資管的最核心,如果要不忘初心,回到資管的本意,應該是受人委託,替人理財,資管應該管理好所有這些來源,至於誰來做養老金投資的產品,很多資管都能做,不需要專門搞一個養老金的,只能做養老金產品的機構,實際上海外大的基金、公募基金,到財富管理公司都可以出,投行,都能夠出適合養老金特性的投資的產品。而最終的專業的資產配置,很多都在高舉高打的領先資管機構,它根據不同類型的客戶,需要的投資年息到目標、回報率和能夠承受的風險,跟國內的個人和機構作一個風險評估一樣,然後來進行全球的配資,當然在某種意義上在中國來說做全國的或者有限的國內加國外的資產配置。
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的存在意義就非常清楚了。專業的資管,專業的外國資管機構在國內其實發展是非常快的,尤其這兩年。我們看到了幾個特色,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2020年前九個月外資主動性基金的流入,主要是A股,有140億美元,被動型的有40億美元。聽起來好像數字不大,但是今年的特色是固收年,流入的人民幣總的,主要是買國內的債券,總共一萬億人民幣,外資流到國內市場。其中五千億多是買中國的國債,因為我們國債風險評級很高,但是溢價也很高,美國負債那麼多,中國國家還是比較有錢的,我們的評級也很穩健。美國國債三年期是0.18,美國的十年期0.9。我們的三年期有四點上下,五六年期稍微高一點,我們沒有太多長期的。但是外資今年有五千多億湧入到國內國債市場,另外還有4500億是金融債,總共將近1萬億,所以大家注意並沒有外資大規模進入我們的公司債和信用債,因為前面講者講到了中國沒有成熟的債信評級機構,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短板,因為還有中國企業在這輪疫情加經濟轉型中紛紛出現財務困難,可是在最後一刻國內評級機構把他們從3A調到2B的時候,整個市場對這個系統的信心也受到影響。差異性的評級按照國際標準,應該是利潤和自有現金流為主,不應該按照過去以國家剛性兌付支持信用,以至於中國的企業實際是免費用了國家信用取得了超低的融債成本,最後自己過度擴張,變成資不抵債。
我們展望明年,有幾個特色也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覺得明年根據我們現在的預測,明年外資進入中國的步伐會進一步加大和加快,其實都知道,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外資還在投中國,其實我覺得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是看好中國市場,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有很多新經濟的優秀企業,當然我們的老經濟也有一些值得投資的,但是外資現在比較關注的是中國新經濟。尤其我們在北向滬港通、深港通可以看到,深圳創業板和下一步我們希望上海的科創板會成為外資配置,再加上他們對主板裡的消費、TMT,一些白馬股,一些業績比較優秀的公司都比較看好。明年我們覺得外資進入A股的趨勢絕對不會放緩。我們的預測明年外資進入A股大概會有兩千億人民幣的流入。這裡面可能有更高的六千到八千億外資債券資金的流入,還是看好人民幣的債,但是A股的好企業還是會被全球投資者所青睞的。
作為一個小結,其實金融中心的建設,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有金融的基礎設施,有金融的參與者,像我們這屬於國內叫市場主體,當然投行和資管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金融中介,但是金融中介的發展,金融中介的專業水平是必須的,也是一個金融體系健康發展的長期的所謂信用的支撐。因為最終的中國經濟,中國的金融市場的發展,取決於機構和中國的老百姓,要對金融裡的服務機構有信心才行。我相信我們國家的商業銀行總體是不錯的,但是我們其他的金融中介裡面有一些領域這麼多年以來可能還不夠專業、完善,當然也有很多優秀的企業。
回到我們的主題,只能通過進一步的開放來促進創新,來進行倒逼改革,進行合理的行業整合和併購,整合以後進一步提升和發展。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