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世界!看浙大擘畫全球開放發展藍圖

2021-01-09 騰訊網

編者按: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和首輪「雙一流」建設收官之年。過去的五年,浙江大學認真貫徹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按照更高質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夢想的戰略導向,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各項事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為回望過去,宣示未來,本號開闢回眸『十三五』 奮進『雙一流』」專欄,生動呈現學校「十三五」期間取得的成績,全面展現浙江大學「雙一流」建設成效,激勵全校師生以更大的努力和擔當開創學校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新局面。

深夜,浙江大學的一間教室仍然燈火通明,20名浙大學生正在聚精會神地上課。眼前的電腦屏幕上,交織呈現尼羅河畔雄偉的金字塔群和精美的出土文物。此刻,他們正通過網際網路連線,與美國哈佛大學的考古學家和同學們一道,神遊在4500年前古埃及的瑰麗世界。

這是浙大2018年首次引入哈佛著名考古學課程「吉薩金字塔:科技,考古,歷史」時兩校學生同上第一課的情景。在課程中,同學們有機會戴上VR設備,從中美兩地同時啟程「穿越時空」,沉浸在由現代數位技術營造的吉薩考古遺址三維模型中,探索古文明的奧秘,領略考古學的偉力。

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教育對外開放工作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教育對外開放提出了新的時代使命。

「十三五」期間,浙江大學牢牢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深入實施全球開放發展戰略,以提質增效為核心、以深度合作為導向、以深化綜合改革為動力,高質量推進「雙一流」建設和各項國際化建設事業,以世界情懷和全球擔當開闊眼界、拓寬思路,努力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者、貢獻者和先行者,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01

左中括號

織網,多維度構建國際合作網絡

左中括號

如果打開一張浙江大學的全球合作夥伴網絡圖,你就會發現,這張網遍布全球,地圖上到處都是星星點點、縱橫交錯。浙江大學持續推進構建以頂尖大學合作為「峰」,以歐美國家、亞太國家、一帶一路、金磚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交流為「脈」的多維度國際合作網絡,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國際合作矩陣,已與六大洲、4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200餘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其中包括7所世界頂尖大學和37所全球前50位的大學。

「十三五」期間,浙江大學主動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局,主動適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主動對接國家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和區域建設要求,堅持國際化工作「一張藍圖」、「一盤棋」,加強國際化建設頂層設計,先後制定了《浙江大學對外開放規劃》和《浙江大學全球開放發展戰略》等綱領性文件,並在2019年底,召開了四校合併以來的首次全球開放發展大會

在此次大會上校黨委書記任少波指出,開放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浙江大學重要的辦學特點,我們要深刻認識百年未有變局下的開放發展大局,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學全球智慧,引全球資源,矢志不渝地邁向立德樹人、創新創造、追求卓越的制高點,在風雲激蕩中不斷開闢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新境界

校長吳朝暉指出,高校全球開放發展能力是教育開環、創新開放和文化開源的能力,已經成為高校的五大核心發展能力之一。學校要勇擔時代使命,深刻理解服務國家教育對外開放的新要求,全面迎接競相搶佔全球發展優勢的新趨勢,主動彰顯浙大推進全球開放發展的新作為,不斷提升對外合作交流核心能力。

如何開闢新境界、如何提升新能力?浙江大學可謂是全校總動員,師生共出力。「世界頂尖大學合作計劃」和「海外一流學科夥伴提升計劃」即是學校探索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新模式。

輕點滑鼠,就能看到「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沈周、宋濂等文人墨客生前在哪遊歷大好河山、留下傳世作品,追蹤人口遷移的行進路線……2018年3月,浙大與哈佛共建的中國首個綜合性「學術地圖發布平臺」正式上線,發布的數據地圖涉及地學、農學、健康、環境、交通、氣候氣象及人文等各個領域。平臺負責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徐永明說,目前平臺已發布1200餘幅地圖、400多萬條條目、幾千萬字數據,近50個國家的用戶訪問瀏覽過。

學術地圖發布平臺首頁

這項成果正是浙江大學與哈佛大學展開系列合作的成果之一。自2016年以來,「世界頂尖大學合作計劃」對標高校從兩所拓展到五所,項目也從最初的10餘個增加到2020年的50多個,涵蓋七大學部的20餘個學科。

學校與對標高校在相關學科領域新建了5個聯合研究中心或科研合作平臺,包括與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共建的「浙江大學—史丹福大學健康聯合實驗室」;與哈佛大學地理分析中心共建的「中國學術地圖發布平臺」;與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共建的「浙江大學-耶魯大學環境相關疾病聯合研究中心」等。可以說,學校與對標頂尖大學已呈現出成建制、常態化的交流態勢,「世界頂尖大學合作計劃」也在2019年學校「雙一流」建設中期評估中獲得A類好評。

學校「手牽手」,學科「肩並肩」。

「海外一流學科夥伴提升計劃」目前已經推進實施了20餘個學科的個性化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各學科在與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東京大學等30餘所世界知名高校的合作中,逐步實現學生培養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國際化、學術合作平臺建設國際化並有效提升國際學術影響力和競爭力。

「一本期刊、一個會議、一批暑期學校、一組學位項目和一個智庫」,這是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威斯康星大學聯合打造的「五個一」工程。在「海外一流學科夥伴計劃」的持續支持下,浙大-賓大-威斯康星鐵三角初具雛形。三方合作推出的全英文季刊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於2016年春由國際知名出版公司SAGE創刊,全球各個地區的52位頂尖學者擔任編委,是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科第一本真正同行評議的英文學術期刊。該雜誌現在已經出版了17期,還進入了Scopus和ESCI資料庫。

2019年7月,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學生赴賓夕法尼亞大學進行暑期交流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國際合作區域拓展計劃、「一帶一路」教育合作、籌建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與「金磚」國家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與國際組織密切合作……通過一系列的頂層設計、戰略謀劃和紮實措施,浙大的「朋友圈」越來越廣,合作也越來越深入

「中印尼生物技術聯合實驗室」是浙江大學與印尼技術評估與應用署共建的政府間聯合實驗室,納入了中印尼人文交流機制。實驗室由藥學院牽頭,聯合化學系、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等,自2018年初正式成立以來,雙方已研發轉化多項關鍵生物技術,並組織中方企業與印尼有關企業開展合作,合作成果受到印尼主流媒體安塔拉通訊社、共和國報以及中國科技部報導。

在拓展國際組織合作方面,學校也取得重大突破,開拓了與世界經濟論壇(WEF)、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電信聯盟(ITU)等多個重要國際組織的機制性合作。

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大學校長論壇(Global University Leaders Forum,簡稱GULF)成立於2006年,旨在推動世界頂尖高校之間的合作,成員包括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28所世界著名高校。2019年浙江大學受邀成為GULF新成員,成為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之後第四所受邀加入的中國高校。

2020年12月,浙江大學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舉辦「數字三農助力鄉村振興論壇」,旨在激發創新農商模式和數位化解決方案的潛力,加強數字農業政策與實踐的交流,並通過打造有利環境,促進糧食與農業領域的數位化轉型。全球農創客大賽是論壇的主要內容之一,吸引了35個國家的172支團隊。FAO官網對活動盛況做了長篇報導。

02

左中括號

賦能,全方位推動學校內涵建設

左中括號

2020年10月,浙江大學與法國頂尖工程師學校巴黎高等礦業學院籤署了校際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雙學位、學生交換、博士後交流等多種形式聯合培養數學拔尖人才。類似這樣的聯合培養模式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受益。日益拓展並活躍的國際合作網絡,讓浙大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發展出更寬廣的格局,作出更為卓越的貢獻。

浙大與海外高校「雲」籤約

為了建立全球學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實施了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教育合作項目,學生海外學習、交流的規模和質量實現雙提升。2016年以來新增本科生海外交流項目近200個,拓展了一批高水平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如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在生物醫學領域,與日本京都大學在能源領域的博士聯合培養。

「在普林斯頓這短短兩個月,我首先學會了生活——融入實驗室的生活、科研的生活、朋友娛樂的生活、自主獨立的生活;然後我碰見了機遇——與一群優秀卓越的人進行學術交流思想碰撞的機會;最後讓我完成了對自己的挑戰——一個新課題的挑戰,一個新環境的挑戰,一段獨立生活交友的挑戰。」

這是浙大醫學院本科生周詩怡的一段學習感悟。2015年底,浙江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生暑期互換交流項目正式啟動,這也是久負盛名的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第一個接收國際學生的項目。經過浙大專家組初試+普大專家組面試的層層選拔,周詩怡脫穎而出,在2016年暑期與其他3位優秀本科生坐上了前往普林斯頓的飛機。

在此之後,學校每年都有4名優秀本科生被派往普林斯頓大學進行為期8-12個星期的交流學習。同時,由普大選拔4名優秀本科生,來浙大進行為期約2個月的交流學習。迄今為止,該項目已經累計派出16名浙大本科生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習,目前,這16名同學均在歐美知名高校繼續深造。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及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攜手哈佛大學神經系統實驗室開展本科畢業設計項目、管理學院連續六年組織矽谷創業實驗室項目、建築工程學院與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合作開展教學工作坊項目、生命科學研究院與劍橋大學格登研究所推出博士生聯合培養項目……日益擴大的朋友圈,帶來的不僅僅是與全球一流學術及科研機構的合作培養機遇,來浙大留學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

濃眉大眼、高鼻梁、身高一米九……來自澳大利亞的Tim Clancy在拿到雪梨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學士學位、工程管理碩士學位以及浙江大學國際交流學士學位之後,2014年,又申請到中國教育部全額獎學金,「轉型」攻讀浙江大學臨床醫學本科。在讀書、實習之餘,他活躍於各類志願服務活動,曾獲得「G20杭州峰會國際志願者代表」「G20杭州峰會服務先進個人」「杭州旅遊推廣代表」「杭州景區公安形象大使」和西湖區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還創立了TIM工作室,積極推廣和傳播中國文化……作為「洋雷鋒」志願服務隊隊長的Tim更是成為了唯一一位入選「新時代杭州十大青年英才」的外國青年。

Tim榮獲 「新時代杭州十大青年英才」

2019年,浙大共吸引了157個國家的7131名國際學生來校學習,其中學位生4747人。相較2015年,學位生增長54.1%,其中研究生增長65.2%,本科生增長47.9%。攻讀學位國際學生人數、國際本科生人數和國際博士生人數均在C9高校中位居第一。

留學生參加學校學生節活動

不僅僅是量的突破,國際學生培養質量也有了進一步提高。比如在課程方面,新增了全英文授課傳播學(全球傳播與管理)、自動化、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本科項目,全英文授課國際工商管理、電氣工程等碩士項目以及全英文授課全球傳播博士項目,有效提升了國際學生培養能力和水平;建立了一批國際學生校外教學實習、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和文化體驗基地,建立中外學生文化交流中心,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一批國際學生社團,組織開展各類活動,推動中外學生融合,繁榮了校園多元文化。

師資為基,人才強校。如何通過國際交流合作提升學校內涵建設?學校批准設立的16個大師聯合工作室即是充分發揮海內外頂尖人才和團隊支撐引領作用、提升我校相關學科國際聲譽和影響力的國際陣地。

在聯合工作室的這些海外學術大師中,有不少是諾獎得主和國外院士。有了這些「大咖」的帶領,相關學科實現了人才引進和團隊建設、創新能力和國際學術影響力、學科提升和人才培養、高水平國際合作的「四輪驅動」。

就在2020年暑期,高分子系「超分子高分子生物材料」聯合工作室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ean-Marie Lehn院士領銜,組織了線上線下結合的第六屆浙江大學研究生先進功能高分子暑期學校,兩位學術大師及其他10位高分子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開設了14場專題講座,共有132位來自浙大、史丹福大學等高校的海內外學生參加了此次暑期學校 。

浙江大學海外教學科研基地、浙江大學矽谷中心、浙江大學創新醫藥研究院(矽谷)……在科研國際化方面,學校連出大手筆,積極謀劃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前瞻布局國家級國際合作平臺,踴躍參與ITER計劃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新增省部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22家。

浙江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團隊在《自然》發文、中日科學家揭示水稻應對威脅的重要「生化武器」、醫學院胡海嵐教授榮獲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神經科學國際獎、海洋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託馬斯·派茲博士發現泥沙顆粒輸運背後的力學機制……這些成果和榮譽的背後無不浸潤著國際交流合作的滋養

浙江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團隊在《自然》發文

以「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中華禮藏》為代表的文科精品學術成果,也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助力建設更加開放包容的世界。2019年啟動的「學術精品走出去」計劃現已確定11本外譯書籍和4本英文著作將由海外知名出版社在海外出版。同時,學校獲批3個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有20餘位教師在國際組織任職,40餘位教師擔任知名期刊編委,有效提升了我校文科的學術話語權。

如何為世界之林奉獻中華燦爛文化?如何讓中外文明更好地交流互鑑?外國語言與文化交流學院文科資深教授許鈞說,文化交流的真正意義是走出自我,豐富世界,美美與共。由他牽頭成立的中華譯學館,其宗旨正是以中華為根,翻譯和研究並重,促進文化交流,驅動思想創新,拓展思想疆域。2020年6月,學校啟動了首個人文社科學科牽頭的「創新2030計劃」——「亞洲文明學科會聚研究計劃」,由許鈞擔任首席專家。該計劃將從六大維度開展會聚研究,探討亞洲文明研究的重大理論構建和現實挑戰問題,為促進亞洲文明交流互鑑提供浙大方案、貢獻浙大智慧。

科學研究「入主流」、人才引育「擴胸懷」、交流互鑑有「話語權」,開放的浙大,在國際合作交流中越來越自信,而國際合作交流的成果也給浙大的雙一流建設注入了新動能。

03

左中括號

打樣,高水平探索合作辦學模式

左中括號

「全英文授課的環境使我們更容易融入國際化的學術環境,雙學位的培養模式和中西方交融的文化背景也能為我們的發展帶來更多機會。」

「在國際化的培養環境中,我不斷挑戰自己的認知,不斷學習和前進。在我看來,國際聯合學院提供了一個多元、包容、積極向上的平臺。」

……

2020年6月,當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首屆學生畢業的時候,他們手捧的是通向國內外著名高校繼續深造的「門票」——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

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ZJE)2016級首屆雙學位畢業生17人,國內外升學深造率94%,全獎博士項目錄取率65%,其中,蔣立妃同學一人獲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康奈爾大學、杜克大學等8所國際名校全獎博士offer。

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ZJUI)2016級首屆雙學位畢業生28人,共收到國際知名高校研究生錄取信106封,全獎博士項目錄取率54%,在將赴美深造的同學中收到全美工科排名TOP10大學offer的比例為86%。

ZJUI首屆學生UIUC學位授予儀式

漂亮的成績單把人們的目光再次引向了嘉興海寧的鵑湖之畔。2013年,浙江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開展多機構、多學科、多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在海寧啟動國際聯合學院建設。「十三五」期間,秉承「以我為主、高水平、一對多」的辦學理念,國際聯合學院的發展快步走上正軌:2016年2月,教育部批准同意設立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ZJE)和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ZJUI),當年9月浙大國際聯合學院正式開學;2017年海寧國際校區建設完工並全面啟用;2018年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籌)成立;2019年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打造「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寫入中央《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同時浙江浙大國際聯合創新中心成立;2020年首屆學生畢業,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去籌,長三角國際研究生院(籌)成立。

這是讓師生感嘆的浙大速度,這是讓世人矚目的浙大質量!

副校長何蓮珍說,高水平合作辦學是一種新型合作辦學關係,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新大學辦學理念、管理制度與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抓手,一定要具有中國特色。

秉持求是創新的校訓,浙江大學在國家教育對外開放中勇當表率,系統實施全球開放發展戰略,積極探索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創新,對接世界一流大學和頂尖學科,著力將國際聯合學院建成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

何為全球開放?何為中外合作辦學?浙大給出的回答是,立足引進世界一流大學,匯聚海外高水平人才,集聚高端合作辦學資源。目前,已經建成2個高水平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ZJE和ZJUI,開展雙學位本科層次教育和雙學位或聯合培養的研究生層次教育。這是目前在我國境內開展「4+0」合作辦學最高水平的兩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在一個校區內,同時與多個國際合作夥伴共建若干個聯合學院,這種「一對多」的機構性合作辦學模式在國內屬於首創。而建設國際聯合商學院是浙大國際校區落戶海寧以來在提升辦學層次、優化辦學布局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國際聯合學院聚集了一批世界頂尖科學家。ZJE執行院長Sue Welburn教授是英國愛丁堡大學副校長,國際知名傳染病專家;美國工程院院士Philip Krein教授任ZJUI首任執行院長,現為ZJUI兼聘教師;國際著名分子遺傳學家、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徐立之教授擔任書院院長;國際知名農業工程專家、曾在美國多所著名大學擔任系主任的丁冠中教授擔任國際聯合學院顧問。

ZJE專任教師Mikael Bjorklund副教授在指導本科生實驗

隨之而來的是各類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截至目前,國際聯合學院已經引進了49名高水平國際化師資,其中在世界綜合排名前50的高校取得博士學位的佔比46%,外籍師資佔比例47%。此外,還有來自合作學校和浙大的兼聘教師106名。

全英文授課、小班化教學、過程性評價……在國際聯合學院,老師們針對不同課程定製具體的教學方案和教學方法,採用開放共享、聚焦研究的教學方式,通過講座、輔導課、小組討論課、實驗課以及在各類實驗室中跟隨各領域科學家開展科研訓練等,讓學生們能夠接受到國際最先進的培養體系和國際化的教育管理。

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區的課堂

22歲的王銘璐現在是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一名博士研究生。2020年6月,她從ZJE本科畢業,取得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生物醫學雙學士學位後,以全獎博士生的身份,來到這所創立四十餘年來已見證過兩位諾獎得主的頂尖實驗室繼續深造。「在浙大國際校區,我向外國老師學習充滿興趣、遵循邏輯和科學研究方法,向中國老師學習重視細節,我非常享受這樣全球化的本科學習生活。另外,我們本科項目的課程要求很嚴格,讓我把生物學知識基礎打得很牢固。這對於我讀博士期間,在外國同學老師面前自信發表自己的見解、享受科研交流討論至關重要。」

目前,國際聯合學院共有生物醫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全球傳播與管理等9個本科生專業,以及42個研究生專業,覆蓋醫、工、信息、商學、金融等多學科領域,其中生物醫學專業入選2019年國家首批一流本科專業,ZJE雙學位博士國際型人才培養計劃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創新型國際人才培養項目。經兩所外方合作高校評估,本科生學業現狀符合甚至超過兩所學校本部的標準。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還榮獲了「2018年度中英教育合作機構獎」。

特殊時期,當有特殊作為。在2020年9月,357名錄取到康奈爾大學和UIUC卻因疫情無法赴美的中國學生經校際交換生身份在國際校區報到入學。國際合作高校看中的正是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融合東西方優勢的人才培養模式、全球招聘的高水平國際化師資隊伍、接軌國際的校園支撐環境和中西方融合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際交換生在國際校區報到

各類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匯聚國際聯合學院,在進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同時,也帶動了產學研合作的國際化。藉助「一對多」的機構性合作辦學模式,學院在高端引領、前沿學科交叉和高輻射力的國際合作科研平臺建設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2019年8月,浙江浙大國際聯合創新中心落戶浙大國際聯合學院,集聚科技部光電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教育部光子學與技術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科技部中國-葡萄牙先進材料聯合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和省部級國際合作基地,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

國際聯合學院不僅成為了浙江大學打造國際教育品牌的一張金名片,也逐步成為教育改革的熱點、國際交流的興奮點和產學研合作的關注點。目前已在海寧召開國際高等教育研討會、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年會等5次高規格國際性學術會議,哈佛、耶魯等30餘所世界一流大學和北京大學等中國頂尖大學、多個地方政府及企業來訪。獲教育部國際司支持在海寧國際校區設立國際合作教育研究中心。2020年,國際聯合學院正式籌建「浙江大學長三角國際研究生院」,將進一步創新探索國際化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生培養新模式,產教融合、科教融合,進一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2019年國家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打造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崑山杜克大學等一批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發展中的浙大國際校區將越來越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矚目。

04

左中括號

發聲,立體化打造海外傳播平臺

左中括號

「The novel coronavirus has mutated into at least 30 different genetic variation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in China. The study, which was carried out by professor LI Lanjuan and colleagues from Zhejiang University in Hangzhou, China, was published in a non-peer reviewed paper released on Sunday.」當在美國交流學習的浙大醫學院博士生謝嬌嬌從Fox News上讀到李蘭娟院士團隊對COVID-19最新研究成果的消息時,忍不住感嘆:「身在海外也能第一時間看到我們浙大的新聞和科研成果呢。」她把新聞連結發給了留學生群,也轉給了她的美國同學,「每當看到我們浙大高精尖的科研成果和人物故事報導的時候,我就覺得挺自豪的,我的美國同學們看了也豎起了大拇指。」

「十三五」期間,學校緊緊圍繞浙大品牌內涵,以內容建設、渠道拓展為工作抓手,構建了一個新聞發布與品牌推廣相結合的立體化海外傳播矩陣,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助力學校國際聲譽的提升。在海外交流學習工作的師生或浙大校友,感受到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浙大在海外發聲越來越頻繁,聲音也越來越洪亮。僅在疫情期間,就通過學校融媒體矩陣發布疫情相關科普信息、感人事跡、研究成果等240條,海外社媒新聞閱讀量近70萬、互動8萬餘次。海外校友及大眾紛紛在社媒留言:「向英雄致敬,很幸運我與英雄同為校友」「英雄們勇往直前,浙大加油,我們永遠支持你」「致敬浙大人,不畏時艱,攻堅克難,祝福中國早日戰勝疫情」。

學校新聞通訊(Connection)抗疫特刊

如何站在全球的舞臺上,講好浙大故事?打造暢通有效的外部傳播渠道是關鍵。學校積極與新華社、中國日報和CGTN等媒體開展合作,並與一些海外媒體加強聯繫,以「借船出海」的方式,擴大海外影響力,提升學校國際聲譽。

2018年的一個豔陽天,下沙金沙湖畔鼓點陣陣,加油聲不斷。隨著一聲令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史丹福大學、澳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來自國內外15所知名高校的參賽隊伍劈浪前行、激烈角逐,首屆國際名校學霸龍舟賽正在這裡舉行。

首屆國際名校學霸龍舟賽現場

這次龍舟賽,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其中就包括了美聯社和法新社兩家外媒記者。他們受邀來龍舟賽現場進行採訪、傳播。藉助海內外媒體資源及傳播平臺,有關報導在亞太、歐美地區的近20 個國家以 10 種語言發布,並被當地主流媒體、門戶網站及重點新聞信息服務廣泛轉載,總量達 550 家次。

與此同時,學校攜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和施普林格自然(Nature)等海外高教類媒體和科學雜誌,借力國際組織和大學聯盟等平臺,向世界展示浙大形象,傳播浙大觀點。2019年,我校作為中國高校唯一代表參與了BBC高等教育微記錄片系列拍攝並通過國際大學協會(IAU)2019年大會、BBC全球新聞(Global News)網站及海外社媒平臺發布,向全球3億觀眾群體介紹了我校以基於創新的創業教育舉措。同年,學校的《全球開放發展戰略》還榮獲了THE亞洲大獎——年度國際戰略獎,這也是中國內地高校第一次獲此殊榮。2020年,校領導和多位專家在THE、WEF、IAU網站發表多篇署名文章,介紹疫情之下浙江大學的應對舉措,展望後疫情時代高等教育變革,不斷提升我校在海外的顯示度和影響力。

不僅僅是「借船出海」,而且要「造船出海」

為了加強海外傳播,學校專門構建了以1個門戶網站、36個學院網站、8個部門網站及教師個人英文主頁組成的多層次英文網站群為核心,5個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為側翼,電子郵箱推送為輔助的學校自營渠道體系。2018年校慶期間,新版學校英文門戶網站正式上線,簡潔、國際化的風格在校內外廣受好評,海外訪問總量已達300萬人次。英文網站群的建立極大促進了與合作夥伴的交流並服務國際師生需求。建設完成了包含年度數據概覽、整體介紹、新聞通訊(Connection)等多種類的校級英文外宣品系列;打造Discover ZJU、 Dialogue@ZJU、Insight@ZJU等品牌欄目,以師生觀點、科研成果、國際化校園為主題,以國際化語言、豐富的多媒體形式傳遞浙大理念,講好浙大故事。

學校英文主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浙大海外傳播採用「創意」+「時機」+「平臺」的模式,主動策劃,主動出擊,取得顯著效果。

Hughes Ian Benjamin是英國資深媒體人,2019年,學校策劃邀請Ian來到浙大,實地走訪了多個校區並採訪十多位師生之後,撰寫了兩篇英文報導,全面展現了浙大在「人才引進」和「人才國際化培育」方面的成就,在亞太和歐美地區的9個國家以7種語言發布,第一時間被超1300家次的當地主流媒體、門戶網站及重點資訊網站廣泛轉載。Ian還製作了短視頻向世界講述他眼中「獨一無二」的浙江大學。譯成中文的報導在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超過了93萬次。

正是這套統籌協調、左右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體系,為樹立學校國際形象、提升學校海外知名度和美譽度提供了有效助力。近年來,學校在世界主要排行榜中的排名進步顯著,成為全球進步最快的大學之一。

「百舸爭流千帆競,勇立潮頭破浪行。」

過去五年以來,浙江大學深入實施教育對外開放規劃,制定和落實「全球開放發展戰略」,學校國際化工作呈現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態勢,學生和教師兩大主體國際化水平明顯提升,各院系成為推進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載體與主體,形成了全球連結、全球學習、全球聚才、全球播譽等特色和亮點。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面向未來,浙江大學將進一步認清形勢、振奮精神、解放思想、攻堅善治,奮力開創高質量全球開放發展新局面。

END

文字記者:吳雅蘭

圖片來源:浙大官微往期推文 | 求是新聞網 | 國際合作處等

今日編輯:浙江大學融媒體中心學生記者團 陳安琪 | 芷凌

責任編輯:李靈

相關焦點

  • 廣西日報社論:擘畫發展藍圖 吹響奮進號角
    剛剛閉幕的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廣西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擘畫藍圖,吹響了壯美廣西建設新徵程的奮進號角,發展更高質量、民生更有溫度
  • 擘畫增進人民福祉的美好藍圖
    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國家未來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對於動員和激勵全黨全國人民繼續抓住用好戰略機遇期、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是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必須深刻學習領會全會提出的指導方針、目標任務、戰略舉措,把握精神實質、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
  • 凝聚全市人民智慧力量 擘畫大連未來發展藍圖_第A02版:兩會特刊...
    開放創新之都、浪漫海灣名城。    5月16日,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將表決通過《大連2049城市願景規劃(草案)》。連日來,代表們在審議草案時給予高度關注,熱切期盼,展開熱烈討論。大家圍繞未來城市發展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
  •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 2020-12-20 16:50:50   來源:人民日報
  • 這次會議,將為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
    這是意義非凡的高光時刻——  作為重要議題,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  5年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一場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全面開啟——  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
  • 擘畫藍圖,吉林未來這麼幹!從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看吉林省未來發展
    著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全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聚焦高質量發展,深入研究吉林振興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為我省未來發展謀定前進方向,擘畫藍圖願景。
  • 23日舉行的這個重磅會議擘畫青島「十四五」藍圖
    無論是戰略地位,還是資源稟賦,青島都理應實現更大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必須脫穎而出,進位趕超。《建議》提出,到二〇三五年,青島將高水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昂首挺近世界城市體系前列。
  • 《福斯商旅》漢諾瓦商用車展三箭頭齊射 擘畫未來綠能運輸藍圖
    《福斯商旅》漢諾瓦商用車展三箭頭齊射 擘畫未來綠能運輸藍圖 2018-09-25 01:07 來源: 強哥說SUV 在《Volkswagen》集團的運輸藍圖中,《Volkswagen
  • 陳文智:協力智慧校園 打造「網上浙大」 邁向「數智校園」
    浙江大學在123年的辦學歷程中,始終秉承求是創新的優良傳統,緊緊圍繞「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領導者。 經過多年的智慧校園建設,在2017年提出「網上浙大」的建設目標,「網上浙大」作為學校信息化「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重點項目之一,綜合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VR技術,探索未來教育教學新模式。
  • 自然資源報:一張藍圖擘畫高原好山水
    在這美麗的季節,來到這片海拔36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自然資源部第一航測遙感院做著一件美麗的事情——為拉薩市達孜區編制未來十五年(2020-2035)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布局國土空間發展新格局。該院黨委書記呂琳介紹,此次編制將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基礎,重點圍繞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主線,對空間資源布局施以長遠規劃。
  •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進博會,見證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
    從這些努力中,更能夠讀懂中國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看到推動世界經濟儘快復甦的中國擔當。   藉助進博會主動擴大進口,讓更多企業分享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這是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有力舉措,必將為提振全球經濟和促進貿易復甦注入新動力。
  • 中建一局三公司:踐行建築央企使命擔當,擘畫時代發展嶄新藍圖
    國家「一五」計劃 和「三線建設」時期,中建一局三公司全面投身以國防工業為主的國家工業建設;七十至九十年代順應改革開放浪潮,積極投身現代化城市建設,建設了抗日戰爭紀念館、全國人大會議樓等代表性工程;九十年代至今深度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建設。
  •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論中國發展的新藍圖與中菲合作的新機遇
    當地時間12月8日,菲律賓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商報》等刊登了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中文署名文章《中國發展的新藍圖與中菲合作的新機遇》。圖為《世界日報》版面。菲律賓世界日報供圖中新網馬尼拉12月8日電 當地時間12月8日,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在當地英文報紙《馬尼拉時報》《馬尼拉公報》和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商報》上刊發題為《中國發展的新藍圖與中菲合作的新機遇》的署名文章。
  • 浙大水稻專家「玩出新花樣」 賦能鄉村振興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了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擘畫了「十四五」發展藍圖,引領我們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連日來,浙江各高校推出了形式多樣的思政課,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展現浙江、杭州在「重要窗口」建設中的新風貌,尤其是在不同學科的講授中融入思政元素,讓傳統思政課別開生面。
  • 四川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側記:擘畫四川未來的宏偉圖景
    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一份建議就是一份綱領,一份建議就是一張藍圖。它是任務書,也是標準尺,更是動員令:團結和動員全省各族人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徵程,錨定到2035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新藍圖,新格局。
  • 浙大二院江幹院區啟用,即將開放日常門診,火車東站下車只需十幾分鐘
    十一月初開放日常門診服務發熱門診、急診、住院等暫緩開放浙大二院江幹院區是江幹區今年最大的民生工程。醫院總建築面積11.2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共三幢樓,1號樓11層,2號樓5層,3號樓10層。一號樓主要集中了門診及住院功能。一樓為門診大廳,二至五層為門診樓層,六層以上為住院樓層,近期規劃床位數600張。
  • 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南潯擘畫電梯產業新藍圖
    近年來,南潯電梯企業緊緊把握國內外發展導向,在鞏固國外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做大國內市場份額。南潯電梯產業的「新藍圖」正徐徐呈現。借力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沃克斯迅達電梯有限公司與上海迅達電梯完成合資後,在基本覆蓋大型城市的基礎上,把目光瞄準了中小型城市,在多個中小型城市設立銷售中心,為接下來的發展謀篇布局。
  • 從浙大藝博館看大學博物館,該是什麼樣
    浙江在線12月8日訊(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柯溢能 吳雅蘭)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南角,坐落著一座外形方正、青灰色調的四層混凝土砌塊建築,這就是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受疫情影響,博物館自年初以來沉寂了5個多月,於6月恢復對在校師生開放,11月1日起正式重新向社會公眾開放。
  • 浙大二院總部項目今日開工 蕭山國際健康小鎮翻開新篇章
    記者金婷婷12月14日上午,備受關注的浙大二院總部項目在蕭山蜀山街道祝家橋社區開工。這也意味著,以浙大二院為核心的蕭山國際健康小鎮建設已經蓄勢待發。開工現場,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表示,「在未來的發展中,浙大二院將以總部項目為契機,定位蕭山、立足長三角、面向全國、走向世界。」
  • 廣西日報評論員文章:宏偉藍圖,凸顯廣西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國將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國內國際經濟聯動效應,以自身復甦帶動世界共同復甦,包括東協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將從中受益。」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上的致辭,擘畫了「後疫情時代」中國—東協關係發展藍圖,站位高遠,內涵豐富,意義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