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學毛筆字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選擇「臨碑」還是「摹帖」呢?首先我們要先明白什麼是「碑」,什麼是「帖」,他們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碑(廣義上來說)
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裡,碑解釋為「豎石也」,就是豎立在地上的石頭的意思,在古代「碑」的主要作用有三個:放在皇宮中,用來觀日影,辨方向,測時刻;放在祠廟中,用來拴祭祀牲口;三是豎在墓穴邊,為葬禮引棺入墓。第三種用途應該是我們比較常見的一種了。
值得一提是,碑在起初的時候只是一塊石頭,因為第三種用途的普遍使用,而漸漸的有了「碑刻」。
碑刻的種類
碑刻就是用來記錄數的、銘功、紀事等文字的刻石。我們在書法學習中常聽到的很多的名詞其實都是碑刻的一種。
造像記:造像記,指各種宗教石窟、神龕等像的製作留下記錄的文字。如:《楊大眼造像記》原石、《始平公造像記》等。
摩崖:刻在山崖石壁上的碑文、經文、佛像、詩賦等。在我們國家的很多自然景區中,都是可以看到摩崖石刻的身影的,喜歡書法的您,不妨在旅行的時候多注意一下。
墓誌:放在墓室中,記錄死者生平事跡的石刻,如:《張九齡墓誌》,全稱《唐故尚書右丞相贈荊州大都督始興公陰堂志銘並序》、《張黑女墓誌》等
塔銘:佛教僧尼的墓誌,《王居士磚塔銘》等。
刻經:摩崖石刻的一種,比較有名的經刻有:《崗山刻經》、《八會寺刻經》等。
帖(廣義上來說)
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帛書也」,也就是說書寫在絲織品上的字跡稱之為帖。
「帖」在最早的時候指的是字條、請帖、庚帖一類的小的篇幅書跡。後漢開始,書法藝術漸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受到當世很多名流的喜歡,不少的士大夫習慣於把書家信札作為珍藏起來研習,也稱為帖。現在我們常見的「貼」,多為歷代名家法書的複製品。
「臨碑」還是「摹貼」
1、「碑」和「帖」的藝術風格與流派完全不同,所以首先我們要先確定自己喜歡什麼樣的藝術風格和流派。喜歡古拙、雄渾、大氣的可以選擇「碑」;喜歡娟秀、清麗的可以選擇「帖」。
2、選擇自己喜歡的書體,找其對應有代表性的「碑」或「帖」來臨。
無論是「碑」也好,「帖」也好,他們從來都不存在誰好,誰不好的問題,只是藝術呈現的效果不同而已,二者各有千秋。
如果您對本文的內容有哪些見解,歡迎您留言交流哦~
ps: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