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友問我,初學隸書,選《曹全碑》還是《張遷碑》呢?我給他的回答是,我既不建議選《曹全碑》,也不建議學《張遷碑》,我建議從《乙瑛碑》開始學習。
我為什麼會給他這樣的建議呢?這要從這三個碑的風格特點來分析。
先來看看《曹全碑》。
清王澍《虛舟題跋》評云:「隸法以漢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曹全碑》作為漢隸主要代表作品之一,在漢碑中極負盛譽,是漢代碑刻隸書字數較多的一塊碑,以風格秀麗多姿和結體勻整清麗著稱於世。此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系東漢碑刻,現在的縣名改為「合陽」,是東漢時期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鐫刻。到了明代萬曆初出土於陝西合陽莘裡村,碑高253釐米,寬123釐米,碑陽20行,每行45字,碑陰5列。根據歷史的記載,在明代末年,此碑斷裂,因此後來的拓本有裂痕。此碑於1956年移入陝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館。
由於此碑的藝術性突出,在漢碑中獨樹一幟,神採飛動,華麗秀美,因此為歷代的書法家所稱道,有清人評價其為神品,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態,有「漢隸中的《蘭亭序》」之譽。《曹全碑》用筆特徵十分明顯,逆入平出,以圓筆為主,筆勢穩健、婉麗綽約、明媚多姿;波磔往往寫得比較長;結體精密,中宮緊收,平和端莊,向背並用;轉折處變化十分豐富;書風婀娜多姿,秀潤典雅,精氣內藏,筆精墨妙。
再來看看《乙瑛碑》。
《乙瑛碑》全名《魯相乙瑛奏置孔廟百卒史碑》,桓帝永興元年(153年)立碑。碑高約2.6米,寬1.28米,十八行,每行四十字。原石舊置兗州仙源縣,今藏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東殿廡碑林。碑文謂孔子十九世孫孔麟,請置百石卒史一人,掌管孔廟禮器,魯相乙瑛書言朝廷,司徒吳雄等書奏於上,詔魯相擇四十歲以上通一經者任之,當時乙瑛已經滿秩而去,後相平復以其事上朝廷。碑文為秦牘式,氣度高古典重,字亦剛健有風韻,為漢碑之名品。
中國歷史上著名書法論文《分隸偶存》稱《乙瑛碑》「字特雄偉,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清方朔《枕經金石跋》云:「《乙瑛》立於永興元年,在三碑《禮器》、《史晨》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稱宗廟之美、百宮之富。」清代書法家何紹基評論此碑"橫翔捷出,開後來雋麗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翁方綱評論此碑,「骨肉勻適,情文流暢。」
《乙瑛碑》,結體方整、骨肉停勻、法度嚴謹、用筆方圓兼備,富素樸之趣,平正中有秀逸之氣;而且風格嚴謹,結字規範,碑文幾乎沒有通假字和俗體字,它不用漢碑常見的變體作為藝術手段,它的全部藝術形式就是文字結構和點畫的變化。 《乙瑛碑》的結字看似規正,實則巧麗,字勢向左右拓展。
兩個碑的特點一列出來,我們立刻就可以有判斷了。
《曹全碑》過於秀美,初學不便學風格過於明顯的碑帖,學不好容易形成習氣,寫得浮華俗氣;而《乙瑛碑》結體方整、骨肉停勻、法度嚴謹、結字規範,碑文幾乎沒有通假字和俗體字。這樣一比較,明顯《乙瑛碑》為學漢隸的最佳範本之一,宜於初學。儘管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乙瑛碑》在漢碑中屬平正規範一路,顯得有些工整和拘謹,不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初學隸書從這樣的書風嚴謹、有素樸之趣的碑入手,對於掌握隸書的結構、用筆技巧還是比較合適和方便的。因此,《乙瑛碑》被清代書法家翁方綱稱為「漢隸之最可師法者」。清代梁巘也說學隸書宜從乙瑛碑入手(《評書帖》)。自乙瑛入隸,左可通雄肆一路,右可通雅逸一路。
最後再來說說《張遷碑)。
《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東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二月立。原在無鹽(山東東平),明初出土,現存泰安岱廟。碑高314釐米,寬106釐米。碑陽15行,行42字;碑陰3列,上二列19行,下列3行.此碑以格調高古、渾厚雄強著稱於世。細品其碑,頗具「大巧若拙」的風範,歷來習隸者對此碑皆讚賞有加。
《張遷碑》通篇以方筆為主,方整勁挺,稜角分明,結構謹嚴,筆法凝練。書風端正樸茂,方勁雄渾。初看似乎稚拙,細細品味才見精巧;章法、行氣也見靈動之氣,沉著有力,古妙異常。樸厚中見媚勁,外方內圓,內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滯,是漢隸中的上品。
由上可見,《張遷碑》的風格也是太強烈,屬於古樸稚拙一類的隸書,初學者如果沒有一定對漢碑的理解, 會覺得無從下手的,吃力不討好,寫不出來那種感覺。通篇以方筆為主,初學者容易寫得刀劈斧鑿的,筆法難求 。
所以,《乙瑛碑》和《張遷碑》比較而言, 規範嚴謹,學起來相對簡單,便於掌握一些。
綜上所述, 《乙瑛碑》結體方整、骨肉停勻、法度嚴謹、結字規範, 碑文幾乎沒有通假字和俗體字,對於掌握隸書的結構、用筆技巧是比較合適和方便的 ,所以比《曹全碑》 和《張遷碑》更適合初學隸書的書友選擇學習。
至於究竟怎麼個學法兒,此篇篇幅所限就不在此討論了。有興趣的書友可以點擊關注我,我們私信聊 。如果想練的書友多,我也可以做做《乙瑛碑》的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