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世界上第一所官辦學府是哪一家嗎?知道被譽為可與當代哈佛大學比肩的學府是哪一家嗎?知道孟子荀子都曾在此任教的學校是哪一所嗎?
答案是:戰國時代齊國的稷下學宮。
「稷下」這個名字是不是聽起來很奇怪,其實只是因為它是古代的地名,所以我們聽起來不甚熟悉罷了。所謂「稷下」,就是指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附近地區,也就相當於今天的山東淄博市稷門附近。
稷下學宮由齊桓公所創建,注意,此處的齊桓公不是我們熟悉的名為姜小白的齊桓公,姜小白那可是春秋五霸之首,促使齊國逐漸強盛並成為第一個中原霸主的功勳卓著的人物。
創立稷下學宮的這位齊桓公,名喚田午,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大的建樹,如果提起一個典故,你肯定會很熟悉,就是「扁鵲見蔡桓公」,蔡桓公諱疾忌醫,最後體痛致死的故事。這位「蔡桓公」,小編一直一以為就姓蔡,據後世考證,就是上面的那位齊桓公,史稱「田齊桓公」或「齊桓公午」。
不過這位看似很不靠譜的田齊桓公,卻為教育幹了件大事情。他設立稷下學宮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加強鞏固田齊的統治,另一方面是籠絡天下有才之士為己所用。
不過恐怕連他自己都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看似是為政治添磚加瓦、利用學士們的才學智慧為齊國爭霸添加砝碼的學府,居然真正成為了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思想的碰撞與交流之地,可以說超越了政府的控制。
稷下學宮的閃亮之處在於,在其頂峰之時,來學宮授課、學習的天下各類世人達到了近千人,幾乎容納了諸子百家的所有學派,孟子、荀子、鄒衍、淳于髡、慎到、田駢等儒、墨、法、兵各家大師都曾在此講學,他們也被尊稱為「稷下先生」。
你可以想見那是怎樣的學術盛世,「諸子百家」的幾乎所有學派,道、儒、法、名、兵、農、陰陽、輕重諸家,多少學者和有志之士聚在一起,互相辯論博弈,你說你的觀點,我講我的學問,在唇槍舌戰中各取所長,這種激烈的學術思辨,簡直是很多學子和老師一輩子都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吧。
稷下學宮經歷齊桓公、齊威王、齊宣王、齊湣王、齊襄王、齊王共六代,歷時近150年,巔峰時刻被賜為「上大夫」的著名學者由76人,師生最多曾達到數萬人,可惜隨著齊國的終結,稷下學宮這樣一所令學者們跨越學派門牆、同時培養了諸多優秀學子的大牛教育機構最終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寫到此處,不禁感慨,稷下學宮如果能一直辦下去,不知道會成為怎樣一個璀璨的存在。即便它已然消失,但其辦學方式已經為後世諸多學校所借鑑,其迸發的精神火花、思想之爭鳴,更是對後世影響深遠。
什麼時候,能再有一個這樣的稷下學宮,也必會成為教育史上的奇蹟吧。可惜恐再難複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