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鑑賞:曹操·觀滄海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中華經典講解:李山-觀滄海·曹操 小帆課堂:曹操·觀滄海 經典詠流傳:吉克雋逸·曹操·觀滄海 1
-
古詩詞賞析2(觀滄海,木蘭詩)
4、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賞析】1、①《觀滄海》是東漢末年(三國)曹操所作。②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徵烏桓得勝回師途中。他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心情像大海一樣難以平靜。
-
觀滄海書法作品欣賞 曹操此篇詩詞有吞吐宇宙氣象
《觀滄海》作者: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觀滄海》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澎湃的情懷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有人說,這首詩"有吞吐宇宙氣象",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都在這首詩中匯聚成一幅氣勢雄偉的圖畫。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
-
《經典詠流傳》:吉克雋逸的一曲《觀滄海》,唱出曹操的雄心壯志
曾幾何時,在央視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歌手吉克雋逸傾情演唱了一曲曹操的《觀滄海》,她那極富穿透力和高亢的嗓音徹底徵服了觀眾,也讓人們在歌聲中記住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觀滄海》。
-
《觀滄海》詩歌賞析、考點解答就這麼簡單
《觀滄海》詩歌賞析、考點解答就這麼簡單一、詩歌的第一句表達方式和作用是什麼?(「詩眼」即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二、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情感?答: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政治抱負。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七年級上冊「觀滄海」倒背如流
《觀滄海》 曹操·東漢《繪圖必看》首先我們來讀一遍這首詩:【《觀滄海》曹操·東漢 東臨碣(jié)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dàn),山島竦峙(sǒng zhì)。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七年級上冊語文《觀滄海》預習,知識要點歸納,一線教師精心製作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之一:《觀滄海》解題觀:看、欣賞、觀賞。滄海:即大海,因其一望無際、水深呈青蒼色,故名為滄海。作者、寫作背景知識曹操,生於公元155年,卒於公元220年。家鄉:沛國譙縣,如今安徽「藥都」亳州,和名醫華佗是老鄉,據傳曹操頭疼,找華佗看病,華佗要給他做開顱手術,曹操生性多疑而殺害了華佗(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
2020中考語文古詩詞鑑賞閱讀題之觀滄海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中考語文古詩詞鑑賞閱讀題之觀滄海,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觀滄海 東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毛澤東是如何評價曹操的
在曹操留下的二十一首樂府詩中,毛澤東特別推崇的是他曾手書過的《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1954年夏,毛澤東在北戴河期間,多次談起《觀滄海》。據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回憶,有些日子,毛澤東無論是在海邊散步還是工作疲憊出門觀海,常常低聲吟誦這首《觀滄海》。他還找過地圖進行查證,說曹操「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徵烏桓,九月班師經過碣石山寫出《觀滄海》」「曹操是來過這裡的」。
-
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模板:語文《觀滄海》
今天更新的是初中語文-《觀滄海》課本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曹操想借用這首詩表達什麼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表達了詩人一統天下的宏大抱負以及博大的胸襟。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四)品讀詩歌,體會寫法本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滄海」的壯美景象是如何呈現在大家眼前的?
-
七上語文《觀滄海》《次北固山下》考點解析、中考真題
(說明:★為重點識記篇目 ——為易考句子 ●為考點)★觀滄海·曹操(東漢末年)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賞析:這四句極寫大海的廣闊浩大、吞吐日月星辰的雄偉景象,傳達出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精彩用詞:「若」,好像之意,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想像之景,體現詩人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
什麼是山水詩,有哪些大詩人?
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一般認為真正開創山水詩的詩人是東晉的謝靈運。為什麼《詩經》、《楚辭》裡面不乏山水的描寫內容,卻不被認為是山水詩呢?詩歌的發展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東漢,雖然在體裁上有一些小的變化,但是內容和功用上並沒有大的進步,而且也不講究修辭。
-
部編版初中語文課內古詩詞鑑賞—《觀滄海》
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以下是歸納整理了《觀滄海》的考點1、這是一首古體詩,全詩圍繞「觀」字展開,是曹操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統一中原的雄心偉志和寬廣的胸襟。
-
大家說醴瓷丨鄧文科:一抹藍彩畫瓷心,穿越千年《觀滄海》
(資料圖)鄧文科作品《觀滄海》人物掛盤。(主辦方供圖)紅網時刻記者 蔡娟 株洲醴陵報導「在入圍『典藏醴陵瓷』網絡點亮的醴陵瓷精品中,有一件作品我很想與大家分享,那就是已故大師鄧文科的《觀滄海》人物掛盤。
-
千古名句,別有洞天:初中必背古詩詞千古名句賞析
這份《初中必背古詩詞千古名句賞析》,是我多年來一直在用的一份資料。 雖然標題有「初中」兩個字,裡面也收錄一些小學必背古詩詞裡的名句,而且非常適合基礎詩歌鑑賞薄弱的高中生。你之所以古詩詞鑑賞不會,是因為小學初中沒學紮實。
-
建安文學代表,欣賞曹操這6首氣韻沉雄的詩,感受鐵骨錚錚的霸氣
曹操不僅是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我國歷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學家,他的詩傳誦千古,流淌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長河之中。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來欣賞曹操氣韻沉雄的6首詩,來感受其鐵骨錚錚的霸氣。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是我國魏晉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是建安文學的代表。在曹操生活的那個時候,許多作家都有反傳統思想,尤以曹操、曹植父子最為明顯。
-
教《觀滄海》被初一學生震撼,這樣背誦可以過目不忘,開學必看!
了解詩詞背景和作者寫詩的前後經歷很重要學習七年級語文第四課《觀滄海》時,我提到:同學們知道曹操是誰嗎?同學在環顧四周沒有同學準備發言之後,起立大聲回答到: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
雲遊河北|曹操、朱元璋、乾隆當導遊,是一種什麼體驗?
、朱元璋、乾隆做我們的導遊跟著他們去看看那些帝王眼中關於河北的精彩吧1曹操帶你遊碣石山步出廈門行·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首詩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徵烏桓得勝回師途中,經過碣石山的興起之作。描寫的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看到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並借物言志,表達了詩人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曹操一首《觀滄海》罷,承著觀海之際,以詩明志,展現自己宏大的抱負。
-
2020教師資格面試:初中語文《觀滄海》教學設計
在初中教師教師資格考試中,《觀滄海》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這篇詩歌選自曹操的詩《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通過壯闊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政治理想。這首詩歌整體風格是蒼涼慷慨,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之一。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
《唐詩三百首》中一首經典山水詩,意境如畫,值得一讀再讀
山水詩,是中國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而唐朝詩壇上的山水詩,更是燦若繁星,比比皆是。當山巒影影綽綽,當春水波光泛泛,讓詩人情系其間,令騷客流連忘返。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解讀《唐詩三百首》中,王維的一首經典山水詩。山居秋暝 (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