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和餓了麼兩大外賣平臺相繼在網絡平臺發布關於外賣小哥和時間的文章,兩者針鋒相對,各出奇招,但真得能改變外賣小哥們與時間賽跑的命運嗎?這些小哥們能夠從系統裡脫離出來嗎?
兩大平臺針鋒相對
9月9日晚間美團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
大家對外賣小哥、平臺系統的關注、意見和建議都收到了。每一單外賣,在為用戶提供準時配送服務的同時,美團調度系統會給騎手留出 8 分鐘彈性時間,留給騎手等候延遲的電梯,在路口放慢一點速度。惡劣天氣下,系統會延長騎手的配送時間,甚至停止接單。
與之相對應的是9月8日,餓了麼在其官方微博發的文章:
其在官方微博發布公告稱,將儘快推出一項新功能——「我願意多等5分鐘/10分鐘」按鈕,如果在點外賣時不是很著急,在結算付款時按下此按鈕,多給藍騎士們一些時間。「系統是死的,人是活的。將心比心。」
在餓了麼發表文章後,我也寫了一篇文章你願意多給5分鐘嗎?餓了麼?平臺又把鍋甩給了顧客,在文章裡面我提到,對於餓了麼的發招,另一外賣巨頭美團對此不置可否,顯然還在觀望。
在當今這個時代,不用說觀望一天,也許觀望一小時,就有可能獲取海量的情報。大量的網友紛紛亮劍,表達自己的觀點,美團只需挑選針對有針對性的建議進行修改,就可以亮出大招。很快一日後,美團甩出了他的大招,你不是讓客戶去留時間嗎,那我就讓系統留時間,這一出招顯然走向了餓了麼的另一面。支配外賣小哥的時間是誰定的,不是客戶,而是系統,客戶也是在平臺系統的指揮下控制著外賣小哥的時間。
外賣平臺的壟斷
外賣平臺對於時間的把控如此強勢,並非是程序多麼高級,而是在於行業的壟斷。
現在的外賣平臺基本是被美團和餓了麼兩家壟斷,據相關統計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美團外賣的市場交易份額超過65%,而餓了麼大概在30%。而在2018年艾媒諮詢報告提到,美團和餓了麼在一二線城市市場份額分布中,美團外賣份額達51.8%,餓了麼為47.4%。很明顯在一年以後,兩者的差距拉大了,顯然在外賣市場,美團更勝一籌。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美團成立於2010年,業務涵蓋到酒店及酒旅、外賣、出行以及餐飲等,2015年與大眾點評的合併,成為中國最大的到店餐飲服務平臺。
餓了麼成立的時間要早些,2008年創立,2017年合併百度外賣,2018年被阿里巴巴聯合螞蟻金服全資收購。
曾經滴滴出行也想撼動這兩大外賣巨頭,使用了「燒錢補貼」策略,通過前期瘋狂的砸錢補貼吸引大量餐飲商家入駐合作。如果玩別的高智商策略,或許美團和餓了麼還想想應對方法,這種最簡單的燒錢遊戲,沒有任何壓力,能成為行業巨頭,哪個背後沒有若干個金主,不就是砸錢嘛,最不缺的就是錢。在拼了10個月後,滴滴扛不住了,不得不逐步縮減補貼力度,而在補貼削減後,用戶和商家得不到實惠,紛紛重新回歸到更成熟的美團和餓了麼。
去年新入行的順豐沒有再選擇燒錢策略,而是劍走偏鋒,看上了團餐快送市場,希望把現有的外賣市場再度細分,希望可以分得一杯羹,效果怎麼樣,只能等時間去證明。
系統和算法並不一定要冷冰冰
因為壟斷,所以安靜,很長時間裡,美團和餓了麼沒有交手了,更多的是在陪新進對手過招,隨著競爭格局的穩定,運營壁壘已經形成,後進者已經難以撼動這兩尊大佛,平臺溢價能力越來越強,營收也越發可觀。但長久以來,外賣小哥的待遇卻沒有多大改變,甚至較平臺初期還有所下降,最起碼工資沒有那麼高了。此次,因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外賣小哥的遭遇引發更大關注,為此,兩個平臺紛紛亮出絕招,就是本文開頭所引用的兩段話。
孰是孰非,時間自有定論,我還是那句話,客戶永遠是對的,這沒法商量,客戶能給的只是對外賣小哥的包容,有包容態度的客戶不差那幾分鐘,即使你沒有那個選項,這類型的客戶也不會給小哥差評。而那些挑剔的客戶,這樣的設置對於外賣小哥違規後更是災難。平臺需要改變的是它自身,定量的考核指標體系永遠都是冷冰冰的,這與我們這個充滿人情味的社會是格格不入的。重新考量設計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考核指標體系,對於外賣行業的長期發展更有意義。
最後祝馬雲老師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