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4日 15: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年猛 王垚
字號關鍵詞:一體化;稅收;城鄉;技術進步;收入分配製度;小康社會;支付;統籌;經濟增長;貧困人口
內容摘要:為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應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和構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三個方面,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關鍵詞:一體化;稅收;城鄉;技術進步;收入分配製度;小康社會;支付;統籌;經濟增長;貧困人口
作者簡介:
為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應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和構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三個方面,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確立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是執政黨的莊嚴承諾,事關全球近1/5人口的福祉,意義重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在全國範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4年多來,5564萬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當前,距離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僅剩3年多時間,但我國尚有貧困人口4335萬。這是關乎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補短板的硬任務,當務之急、重中之重。為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應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和構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三個方面,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全球經濟結構性發展不平衡加劇
從全球視角看,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模式、技術進步、全球化、教育及勞動力市場制度不合理等,是造成各國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根源。隨著許多國家內部居民收入不平等在過去幾十年裡不斷擴大,居民收入不平等問題成為目前各國普遍關注的焦點。即使是收入分配比較平等的OECD國家,高收入者的所得佔總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斷增長。對此,現有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釋。
第一,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模式下的不平等加劇。藉助於「華盛頓共識」,新自由主義於20世紀80年代初登上國際舞臺。該模式的基本目標包括:服務型小政府、市場自由化、私有化,取消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微觀管制。新自由主義認為,收入不平等不只是暫時現象,還是經濟增長的潤滑劑,最終會由於「涓滴」效應而將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每個人。然而事實卻與此相反。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向新自由主義,特別是對勞動力市場進行新自由主義改革,是其收入分配惡化和貧困的導火線。2005年世界銀行出臺的研究報告認為,新自由主義經濟增長模式可能會導致由少數精英控制財富和權力的社會結構,從而對全面民主的發展和經濟增長不利。
第二,技術進步與全球化對勞動階層的收入分化。技術進步主要通過導致不同技能水平勞動者勞動收入的差別,影響收入不平等。尤其當勞動力需求的改變與勞動力供給結構無法匹配時,技術進步會降低中低技能勞動者的相對收入和就業機會。技術進步使得高技能勞動者成為所有人群中受益最大的群體,從而加劇勞動收入的不平等。此外,全球價值鏈的離岸外包,使得發達國家技能密集型資本及其勞動力與一般勞動力貧富差距拉大,也使全球產業鏈「微笑曲線」高低端之間的收入分配,以及處於全球產業鏈內外的經濟體之間的貧富差距擴大。
第三,教育、勞動力市場制度對收入分配產生重要影響。由於教育回報率的不同,會導致不同教育水平的勞動者之間工資水平的組間差異。而支配不同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或規則,往往對勞動者的收入影響更大。例如,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和法國工資不平等程度的縮小,是對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工資標準進行談判的結果,工會等在工資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最低工資制度也被許多國家作為提高底層人群收入的重要手段。此外,勞動力自身流動狀況對收入不平等有重要影響。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隨著發展中國家阻礙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性障礙的逐步廢除(如戶籍制度等),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市場供求機制的正常化,最終將消除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