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之森》:哀而不傷的純愛故事背後,是撫慰心靈與情感的良藥

2020-10-18 一刻書影

作者:九一是我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引言:

《螢火之森》是一部2011年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改編自綠川幸在少女漫畫雜誌《LaLa》的同名漫畫。雖然這部電影只有短短的45分鐘,卻成績斐然,榮獲了第66屆每日電影大賽最優秀動畫電影獎等多個獎項,其在豆瓣評分高達8.9分,豆瓣排名No.123,是一部深受眾多人喜愛的溫情純愛電影。

影片講述的是一段關於少女竹川螢與半妖少年銀之間相戀卻不可得的愛情故事。一切的開始發生在夏日的暑假時光,6歲的螢因意外走失於山神之林,並偶然結識了住在那裡帶著狐狸面具的銀,從此他們成了好朋友,在山林中渡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夏天。在漫長的陪伴中,兩人愛情的種子也漸漸萌了芽,但因為銀從小被施法不能觸碰人類的禁忌,便互相約定永遠保持距離,不離不棄。然而不幸的是,銀最終還是不小心觸碰了其他人類,最終灰飛煙滅,消失在了螢的生命中。

整部電影雖沒有波瀾起伏的劇情,沒有複雜的人物關係,但卻能讓觀眾忍不住地跟著情緒悲傷喜悅,有一股莫名的感染力,是一部簡單而又不失力量的好作品。接下來本文就從動畫風格、故事設計、現實意義,3個方面來為大家重溫下本片的獨特魅力。

「治癒系」的動畫風格:

「治癒系」一詞在日本文化中是指:能夠令人身心放鬆、撫慰心靈的一系列事物,往往能帶給人情感上的安慰與精神上的激勵。其最早來源於1999年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發表的帶有「治癒」標籤的單曲《ウラBTTB》。從此治癒系文化在日本大行其道,滲透進文學、影視、音樂、美術等文化領域的方方面面,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產業體系。

其中,尤以治癒系的動畫作品尤為突出,如《千與千尋》,以及綠川幸兩部漫改動畫作品《夏目友人帳》、《螢火之森》。而在本片中,清新淡雅的畫風與平靜舒緩的音樂更是電影治癒元素的絕佳展現。

1.舒緩放鬆的音樂旋律,讓人不覺地沉浸其中。

本片的音樂製作人是鋼琴家吉森信,他一共為本片打造了共12首的專輯音樂,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純音樂和一曲主題音樂。主要以舒緩優雅的鋼琴樂為主,或搭配悠揚的單簧管,或輔以清脆悅耳的擊打樂為輔,為本片譜出了一個室內的森林之境。

  • 影片開始以螢的回憶帶入,用輕快柔和的鋼琴樂為背景,為我們徐徐展開了一幅舊日童年的美好光景。 同時一併展現了兩人從初遇,到以後十來個夏日暑假朝夕相伴,他們從陌生的兩個人,漸漸地變成無話不談、親密無間的好友這整個的過程。這一階段也加入了多種不同的輔助聲樂,來表現山中慵懶散漫的小日子。如山林入口兩人拾級而上時響起的悠揚琴聲,林間小路上從單簧管吹奏而出的純淨音符,以及田野間嬉戲放風箏時流淌而出的小提琴旋律,把全片最歡快跳脫的一段回憶鋪陳地浪漫又珍貴,令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

  • 全片唯一出現的一次冬日場景,輕輕淺淺的旋律伴著飄落的雪花、升騰的寒氣,將兩人之間相思難見的心情暈染得層層疊疊。兩人再見面時銀向女孩講起了自己幼時被丟棄的身世,也是從這刻起,一直以來舒緩的鋼琴樂彷佛被添加了一抹淡淡的憂傷沉鬱。即便後來他們一起去遊逛夏日妖怪祭典,為了表現節日的歡騰熱鬧,音樂聲變得激進清揚,甚至還配合著叮叮咚咚、清脆悅耳的打擊樂,以及喜慶的鼓聲,但那份埋藏在喜悅中的憂傷也難以消解。

  • 影片結尾處,消失的那個片段,以及後來帶有歌詞的主題音樂響起,是全片情緒最為哀傷的集中爆發,同時也將回憶的線條拉長,給這份感情添了份悠遠的意蘊。銀的身體從指尖開始一點點消逝,鋼琴聲也跟著變得越來越急促,偶有停頓的音符,像是胸口起伏的心跳,將發現銀被人類觸碰即將消失的驚疑與錯愕表現了出來。終於銀敞開了懷抱,螢也飛奔著撲進他懷裡,他們決定在離別前做最後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擁抱,而伴隨音樂聲漸漸變小,銀也真正消失了。螢抱著他留下的狐狸面具,緩緩走出森林,故事落幕,日本女歌手おおたか靜流的歌聲也跟著她的步伐悠悠地唱起來。這個過程沒有太多起伏波瀾,卻讓人瞬間鼻酸,感受到一種猛然的心疼,同時也為本片注入了一抹哀婉悽美的傷感,電影的情緒也被帶向了高潮。

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整部影片的配樂觀賞下來,沒有太過分地去堆積情緒,也沒有太用力地去渲染氣氛,但卻渾然天成地融入進電影的靈魂。同時將這些舒展的旋律,或美妙或悲傷的音符,不費吹灰之力地傳達進觀眾的腦海裡,讓心靈為之一動。

2.清新自然的色彩畫面,帶人回歸自然的寧靜與暢快。

作為漫改動畫電影,綠川幸的漫畫畫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部影片色彩與畫面的整體風格。而她本人藝術創作的靈感很多也來自於她的家鄉,熊本縣,一個土地被63%的森林覆蓋的真實「山神之林」。

  • 以綠色為底色,還原夏日山野森林的青蔥場景。綠色,是一種含義多重的顏色。首先,它是代表夏天的顏色。影片中主角們在一起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天氣炎熱的夏季,而他們所在的山神之林,隨處可見的就是翠綠茂盛的樹木枝葉,這裡的綠色使用是一種來自於自然,又回歸於自然的體現;其次,它是一種代表青春的顏色。螢從少女長成大人模樣,他們兩人相伴了整個的青春歲月,這裡的綠色是一種對純真年代的懷念之意;最後,它還是一種象徵生命不息、永懷希望的顏色。影片的結局,銀的身體消失不在了,但兩人之間的曾有過的所有美好,依然會隨著螢的生命繼續存在,並以一種更為積極地影響陪伴著螢走過以後的人生。

  • 在主人公的服飾顏色上,大部分都是一些純色的衣衫,既貼合了人物形象,又保持了影片風格的清新淡雅。像是少年銀,他的衣服常年都是一件白色的T恤,這比較符合他品行純良的妖怪身份。而螢的連衣裙則相對多變些,從初見小女孩的淡粉色連衣裙,到高中時代白綠相間的校服裙,最後變成溫柔可人的粉色點綴小花和服,都一一見證了她的成長變化,也從體現了青澀歲月的愜意自在。

  • 整體視覺上呈現清理自然的畫面風格,給人一種舒適恬靜、歲月靜好的切身體驗。不論是澄淨的藍天白雲、一起走過的林蔭小路,還是碧波見底的池塘、清雅生動的荷花,再或者風吹過後落下的樹葉、漫天的螢火、不停聲響的蟬鳴,所有的場景畫面都是他們之間相處的每一個瞬間。這種明媚清涼的畫面形象而立體,完美還原了深山樹林的寧靜暢快,給人以回歸自然後沁人心脾的舒爽感。

總之,正是因為吉森信優美輕柔的音樂氣質,與綠川幸自然清淺的畫面形象高度契合,兩者之間互為助益,才共同營造出了本片最治癒系的溫暖底色。同時也把整個故事點綴得純潔又美好,帶給觀眾一種恍然入境的真實觸感,並感受到正面積極的情感引導。

精巧的故事設計:

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故事是靈魂的存在,它是構成電影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對故事的巧妙設計,則會很大程度上決定作品的好壞、精彩程度。就在本片中,導演就對此做了非常精心的布置,這也是影片能深受觀眾喜愛的一大原因。

1.加入「妖怪」元素,展現神秘的日式文化。

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不同風格的「鬼怪」元素。就如,咱們中國的《聊齋志異》中就記錄著各式狐鬼故事,《山海經》中也有不少精怪傳說;而在日本這個文化輸出強國,「妖怪文化」更是以非常豐富多元的形式被傳承了下來。

據一些日本學者統計,日本關於妖怪的傳聞就有大概六百多種,而其中有著確切研究記載的就超過了三百種。在日本這個國家,除了有大量的著作文獻,如《日本妖怪物語》和《日本妖怪大全》,會將這些形象各異的妖怪做圖文並茂的整理記錄;也有很多民間的傳說故事將它們流傳了下來,如用篩子在水中撈人來吃的妖精豆子婆婆、為情投水自盡的女鬼橋女等。

另外,在日本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動漫產業的眾多作品中,也為我們輸出了非常多的經典妖怪形象。比如,猙獰的恐怖妖怪「蟑螂人」,最能掙錢的寵物妖怪「皮卡丘"等,都在世界各地有著非常高的知名度。

在《螢火之森》中,"妖怪"的元素也極其自然地被加入了進來。它們中有狐妖、樹妖……這些基本上都是以森林中的動植物形象為基礎創造生成的。當然還有我們善良可親的主人公"銀",他也是一個半妖的身份。他原本是人類,卻從小被遺棄,是林中的山神大人為其施法變成半人半妖才勉強活了下來。這種動漫與妖怪的絕妙搭配,為本片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也為更多人了解日本妖怪文化打開了一扇小窗。

除此之外,我們還知道日本是一個以眾多島嶼組成的國家,資源嚴重匱乏,它同時還處於世界上的地震多發地帶,災難頻發,這就導致了在日本文化中,有種根深蒂固的對自然界、對未知事物的敬畏與崇拜情結。而本片中」人類與妖怪「、"森林與妖怪"的巧妙構思,也恰恰體現了這一點。

2.「不可觸碰的」禁忌設定,提升了情感的純淨度。

如果說人和妖怪的故事,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四個字:人妖殊途。而《螢火之森》在這個基礎上,則做了進一步的深化,它給兩個主人公之間的感情又設置了一道障礙:」不可觸碰「,也就是說觸碰即消逝。

在銀與螢兩個人感情線的發展變化中,他們最先是做了朋友,而這種程度的關係,能不能觸碰並不是必要的。但隨著一次次地分別、重聚,他們之間的朋友之誼,慢慢就變成了男女之情,而若繼續任由這種情愫發展下去,「觸碰」就成了考驗他們感情的試金石。到底他們能否永遠保持距離?

就像在影片中,螢第一次對「不可觸碰」產生直觀的介懷,是她爬上樹不小心摔下來時,銀差一點就為接住他而消失。螢哭得很傷心,還對銀說,「不論發生什麼,一定不要碰到我」。在這裡,他們的感情,雖還算不上愛情,但已經在慢慢發生變化了。

直到螢上中學的那個冬天,在結冰的路上,同學為了怕她摔倒而拉起她的手,那一刻她在心裡默念的是「好想……見銀」。而與同學可以牽手,卻不能與銀有任何觸碰的強烈對比,一下子就拉大了螢在上情緒上的落差,進一步明確了自己對銀的喜歡。

「不可觸碰」這個殘酷的設定,不僅起到了催化感情的作用,還同時抑制了他們真正在一起的可能。當螢終於認命現實,決定抱起手臂,與銀保持距離地相伴下去的時候,這份愛便由簡單的喜歡,變成了克制的愛,也就是傳說中柏拉圖式的純潔愛情。這份脫離了凡胎肉慾的純粹,也使得整部影片傳遞出了至真至美的人性之光。

3.戛然而止的收尾,讓故事停留在了最美的一刻。

當然一個好的故事,總離不開一個好的結局。對於本片猝不及防的落幕,很多人都認為是一個爛尾處理,但我卻認為這是故事最好的結局。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影片很短,短到大部分的時間只夠追憶兩位主人公相處的快樂時光,但就是那些細微地,甚至看起來有些乏味平淡的點點滴滴,才真正構建起了兩人感情世界的一磚一瓦。影片在大量鋪陳這些溫馨的場景之後,陡然加快進度,只用一個意外出現的人類男孩,就迅速打破不可觸碰的禁錮,讓主人公們可以毫無顧忌地擁抱在一起,實現了最完美的告別。

這種做法的好處一共有兩點:

其一,避免了繼續發展,可能帶來的平庸俗套。我們可以想像下,如果多給一點時間,他們可能會選擇結束這種沒結果的陪伴,這有點太平常了;也可能選擇真正在一起,但觸碰的代價,必然會帶來毀滅的痛感,又太過悲劇;再或者保持現狀,這也沒什麼可行的必要。綜上,這3種情況都不是一個很高明的處理方式。

其二,出其不意,回味無窮,留下觀眾更多的感悟空間。影片中,銀的消逝來得很突然,甚至連兩人擁抱的時間都極其短暫,螢就這樣在一瞬間痛失了所愛之人。但也正是由於這份驟然截斷,才能讓電影做到在倉促的永別中,悄無聲息地刺痛每一個觀眾的神經,同時也將兩人最幸福的時刻,定格在了他們擁抱的畫面,就像是絢爛的煙火,剎那即永恆,這也是另外的一種美。

當然,這種刻意為之的設計,也是儘量避免讓觀眾太過沉溺於悲傷的情緒,而希望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間,去回憶曾經存在過的美好瞬間。

電影的現實意義:

當我們看一部電影的時候,我們在看什麼?除了視覺和聽覺上帶來的感官享受之外,更多的是用身心去體會影片所詮釋的主題與我們個體之間所產生的情緒共鳴、情感共振電影是一門來源於生活的藝術,也往往會在生活上會回饋給我們更有價值的人生導向。

1.情感共振:用虛擬世界的人妖之戀,表達現實世界人們心中的純真美好。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會遇到一些美好的人或事,經歷很多難忘的曾經,這些都是我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值得時不時地拿出來回顧重溫。

就像電影中的主人公,他們曾一起在鄉下的山林間度過了很多個珍貴的假期。那些放過的風箏、追逐奔跑過的田野,還有夏日妖怪祭典上看過的舞獅表演、大口吃掉的棒冰,是他們快樂的童年,也是我們在過去的年歲裡真實走過的印跡。

還記得第一次心動的感覺嗎?像不像螢第一次揭開銀臉上面具被發現時的慌張?或者你還會為另外一個人輾轉反側、無時無刻地思念嗎?那些輕輕淺淺的喜歡,那些難以克制地愛一個的心跳聲,那個仲夏夜隔著面具的親吻,是電影中主人公們的故事,更是我們這些觀眾曾悸動過的青春年華。

當然,那個階段的回憶並不真正屬於我們,但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那種美好的感覺卻是相通的。這種在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中情感上的共振連接,正是電影所能帶給我們的震撼之美。它用熒幕上一段不存在的人妖之戀,隱喻現實世界純真無暇的寶貴情感,既喚醒了我們對青蔥歲月的懷戀之情,也重新燃起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意。

2.勇敢成長:面對不可得與失去,要用積極的態度去迎面人生。

前面說到,人生有歡樂明亮的一面,那自然還會有痛苦晦暗的另一面,並不總能時時如意、事事順心。所謂的「所愛隔山海,山海不可平」,人生並不是想像中的童話,它充滿了意外和失去,這部電影的結局或許也是想把人們從虛妄的感情幻想拉回到現實世界的殘酷中來。

我們走著的是一條沒有回程的路,有幸有緣會遇到一些人,走進我們的生命,相伴著行過那麼一段路,但終究還是可能會面對親人分離、愛人難相守,友人聚散如風的境遇。在面對這些負面的黑色能量時,我們可以難過,但不應過度悲戚,沉溺消沉,要像螢在失去銀時說過的那樣:

暫時,我一定無法再期盼夏天了吧。胸口好痛、淚水盈眶,但是殘留在手上的餘溫,還有夏天的回憶,會陪我一直走下去……

我們要帶著曾擁有過的一切珍貴記憶,心懷希望地勇敢走向下一個人生階段,學會自己成長,獨自美麗。這也正是影片從始至終沒有著力刻畫分離、營造悲傷氛圍的主要原因。人生難免遺憾錯過,我們要從電影中汲取告別過去的勇氣和面對未來的信心,要熱愛生活,一直向前走,朝光明裡奔。

3.社會意義:解壓情緒、療愈心靈之效。

當然,電影存在的意義也絕不止於此,它還有更多的社會意義,比如幫助人們緩解壓力,療愈心靈的創傷。

如今,有太多人生活在城市快節奏的緊張忙碌中,一天雖有24小時卻過得步履匆匆,不是忙於生計應酬,就是疲於感情問題、日常瑣碎,好多時候都沒時間好好吃頓早飯,只能在路邊攤買兩個包子隨便湊合兩口就算解決了。這種長期高強度的飽和狀態,實在是有太多理由會讓人變得焦慮、抑鬱,並且有可能隨時失控爆發。

而一部好的電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會在人們觀影的同時,提供一種精神上的放鬆,使人們得以緩解情緒壓力、心情焦躁的狀態。就像《螢火之森》這部電影,不論是從靜謐鬆弛的曲風,還是清新養眼的畫面呈現,再或者溫馨動人的故事情節,都能帶給人們非常舒適的觀影體驗,在不知不覺中清掃我們堆積在心底的浮躁與戾氣。

除此之外,《螢火之森》作為一部漫畫作品,在正式宣布劇場化之前,日本發生了一件重大事件,東日本大地震。那是有記錄以來,歷史上第五大地震, 地震震級高達9.0級,地震引發了巨大的海嘯和核洩漏,不僅使日本上萬民眾喪命於此,更陷無數人民於水深火熱的災難之中。而這部作品宣布劇場化的舉動,除了具有本身文化娛樂的性質之外,還承擔了某種社會責任。它不僅可以為那些在大地震中遭受重創的人們送去希冀,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撫慰療愈他們受傷的脆弱心靈,鼓勵他們帶著更大的暖意和勇氣,面對人生的低估,無畏地活下去。

結語:

每一部優秀的動畫電影,都講述著一個打動人心的好故事,而《螢火之森》在這點上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它通過漫畫與電影的結合,將人與妖怪、自然與城市、現實與幻想多種元素雜揉為一體,用有限的篇幅,延展出無限的情緒,是一部有溫度的好電影。正正適合在熱浪撲面的炎炎夏日,一邊吃著冰鎮西瓜,一邊細細觀賞品味。

九一是我,我是九一,歡迎關注~,聊聊電影。

相關焦點

  • 《螢火之森》:朦朧虛無的日式審美 哀而不傷的遺憾
    人類女孩竹川螢,在爺爺家附近的山神之森裡,與戴著狐狸面具的非人類男孩銀,定下一年又一年的「夏日之約」。他們必須克制,因為被山神庇佑的銀被人類觸碰就會消失;但又很難克制,因為在長久的相處中,他們早已互生情愫。 故事的最後,銀消失了,螢長大了。在我印象中,日本動畫總是這樣,充滿著令人念念不忘的意難平。
  • 日漫純愛電影——螢火之森
    這個是看完螢火之森後的感慨,悵然若失。,從電影觀眾的角度去揣摩導演,他也許只是想講述一個關於童年的夢幻奇遇,容不得現實去打破這個泡泡,最終的結局是吹起了無數個泡泡,漂浮於空中破碎的絢爛,可是只要小孩子還在吹,那就還有無數個泡泡被營造,結尾的螢在阿金離開後的第一個夏天又去到了爺爺家,影片沒有繼續講述,留下來很多種可能讓我們想像,也許在阿金幻滅的那一刻,作為觀眾的我們而言心都碎了,但是走到結局處我們可以給自己的阿金一個結局,也許他還在那片螢火之森等著螢的到來
  • 《螢火之森》你還記得那個夏天嗎?
    《螢火之森》主要講述了一個普通女孩子與森林精靈的愛情故事。全篇畫風清新唯美,只有短短的45分鐘,劇情簡單沒有狗血奇葩但誘人深思,用「神靈」的背景 每一個角色畫面都能在觀眾腦海裡留下深刻印象。點點螢火在兩人擁抱時從銀的身體裡溢出,註定了這一場戀情無疾而終。所謂「有情人終成眷屬」也不過是美好的祝福,不是每一對戀人都能從一至終,但所有的「戀」都讓人戀戀不忘。動漫首尾呼應,在每一個夏季,瑩還是會在同樣的地方,回憶著同樣的戀愛。
  • 《螢火之森》是一部,綠川幸的一部治癒系愛情動畫的電影
    《螢火之森》是一部,綠川幸的一部治癒系愛情動畫的電影首先,她講的故事很動人、很少女心。雖然可能是你所熟知的故事發展方向,但你看了也永遠忍不住潸然淚下。女孩螢在山林裡迷路的時候,遇到了非人類男孩阿金。每一個女孩心中都有一片螢火之森,裡面都住著屬於自己的少年,所以我們才那麼有代入感。他溫柔友善,在你孤獨和無助的時候陪伴你,他會永遠存在於你的記憶裡,不會變老。看了他們的嚮往平淡而溫馨的愛情,讓人感受到動人的悲傷,卻又很治癒。讓我們學會珍惜擁有、學會不再害怕失去、學會記得美好、學會對生活懷有期待。結局十分唯美。
  • 喜歡的動漫之螢火之森
    在那日降臨之前讓我們一直在一起吧螢火之森螢火之森螢火之森螢火之森螢火之森
  • 《螢火之森》——日本純愛治癒系動畫,又甜又虐
    日復一日,小女孩也長大了,兩個人之間的情感發生了變化,他們之間產生了懵懂的愛戀。但是他們卻還是無法觸碰到對方,哪怕是牽手都無法進行。這也讓他們更加渴望能觸碰到對方。終於在一次祭典時候,因為一個意外,少年為了救人,碰到了人類,即將消失。
  • 是什麼將《螢火之森》捧上了催淚神壇,好評諸多?
    最近網上關於動漫電影《螢火之森》的好評越來越多,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我就去看了《螢火之森》,確實不愧是催淚神作,短短的44分鐘,從中間開始,我的眼眶就一直含著眼淚,直到最後那個結尾出現的一刻,我的眼淚就順其自然的留了下來,不自知的流淚。是什麼將《螢火之森》捧上了催淚神壇?
  • 螢火之森:一場悽美的夢
    《螢火之森》是一部不長的動畫電影,卻讓人回味無窮,它主要講述了一個純粹美好又有些小悲傷的人和妖的青春愛情故事。一個夏日的午後,女主螢在森林中迷了路。涓涓的溪水,清涼的樹蔭下,她遇見了男主銀。銀是一個被人類觸碰後就會消失的妖怪。
  • 豆瓣9.3《夏目友人帳》:治癒佳作的背後,是心靈與情感的撫慰
    02、夏目的世界與妖怪如此相似,他們不斷地尋找心靈與情感的撫慰在劇場版電影中,有一個獨立的情節被呈現出來,一個叫穗之影的妖怪,他可以改變人的記憶。這個故事帶動著觀影者的心,到最後結局讓人潸然淚下。榮利枝小時候和爺爺來大樹下禱告,春去秋來,穗之影看著榮利枝反反覆覆,直到這一天,穗之影跟著難過傷心的榮利枝回家了,這一待就是八年。這個故事深入人心,雖然故事的最後是以悲劇結尾,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感受妖怪穗之影心中的溫暖和大愛。
  • 螢火之森:如果註定是悲劇,他們從觸碰開始是否就是錯的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經典動畫電影《螢火之森》。這是一段奇異的物語,也是一段無疾而終的感情。一瞬擁抱的喜悅,需以一生的懷念為代價。不論是銀還是螢,都從未等來對方心聲的回應,當他們相擁的那天,也是他們從此長離的那天。連觸碰都是奢望,註定是悲劇。這部作品的時間永遠定格在了夏天。
  • 《螢火之森》:一個夏目友人帳般的溫暖故事,一部催淚的動畫電影
    如果說,二次元裡屬於夏天的回憶,那麼,一定會包括一部《螢火之森》。《螢火之森》是綠川幸編著的漫畫作品。講述了六歲的竹川螢來鄉下的爺爺家度假時,闖進了傳說中住滿了妖精的翠綠色的「山神之森」。當她迷路的時候,突然一個帶著面具的大哥哥出現了,這位帶著狐狸面具的少年叫作阿銀。
  • 螢火之森的夏天,總是帶了遺憾
    已經等不及夏天了,只要你不在,即使穿越人群,我也想要去見你《螢火之森》,豆瓣評分8.9,根據綠川幸的原作改編,由大森貴弘執導。雖然《螢火之森》只有45分鐘,但卻讓不少人看哭了。6歲小女孩竹川螢來到爺爺家度假,於住滿山神、妖怪的「山神之森」迷了路。在這裡她遇到了他,那個戴著狐狸面具的男孩銀,銀帶著螢走出了森林。因為銀非人類,且一旦被人類碰觸就會煙消雲散,所以螢不能觸碰到銀。
  • 《螢火之森》:純粹的愛情,刻骨銘心的擁抱
    《螢火之森》是由綠川幸同名漫畫改編而成,由大森貴弘導演,配音演員有佐倉綾音、內山昂輝、辻親八、山本兼平、後藤弘樹、今井麻美。該部電影於2011年9月17日在日本上映,上映後反響很好,可以說「賺取」了不少人的眼淚,曾獲得了評委會特別獎,第66屆逐日片子角逐動畫片子獎等獎項。
  • 螢火之森簡介是什麼?
    答|百度派 @颯颯颯《螢火之森》(蛍火の杜へ)是綠川幸編著的漫畫作品。短篇漫畫(只有1話)後綠川幸為配合動畫又補了個特別篇。(後被改編為劇場版動畫,已於2011年九月上映)。故事發生在被翠綠色覆蓋的 「山神之森」,小女孩螢遊玩之中迷失了方向,遇到了帶著狐狸面具的少年銀,二人結下了奇妙的友誼。此後每一年,螢都會來到這片山林找銀,但銀的真實身份則是一旦被人類觸碰就會消失的靈物。竹川螢在媽媽的嘮叨聲中把行李準備好,出門到鄉下的外公家去。
  • 《無限》:波折的2020,岡媽的一部純愛動畫電影,溫暖你我的心靈
    也許,岡媽的這部純愛動畫電影《無限》,恰好能溫暖你我受傷的心靈。日本純愛動畫電影電影《無限》講述的是一個初中女生笹木美代因為喜歡上同班男生日之出賢人,於是變成一隻白貓,來到日之出的身邊。經過相處,美代越來越喜歡日之出,日之出也漸漸愛上美代,最後兩人一起衝破重重困難走在了一起。
  • 螢火之森:綠川幸經典日式小清新作品,值得你擁有!
    記得早些年接觸這部螢火之森的時候,筆者正瘋狂迷戀著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尤其是《借東西的小人阿麗埃蒂》、《千與千尋》等,然後在相關搜索看到了這一部畫風清新、慢慢日式純愛風格的電影——《螢火之森》。而相信大家或許對於綠川幸這個名字並不是特別熟悉,《螢火之森》可能也不是特別知名,但如果是《夏目友人帳》的話,相信只要是混過二次元圈子的人,應該都耳熟能詳吧。沒錯,夏目的作者綠川幸,憑藉著筆調輕鬆的畫風和新穎感人的故事,深受著觀眾們的喜愛。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鮮為人知的《螢火之森》。
  • 螢火之森:靠過來也沒關係,我願意,即便我會離開!
    但是他還是會說:「靠過來也沒關係,我願意」,即便他會消失也想要觸及到你的情感是不會錯的。《螢火之森》中,這部影片中的銀,也是主人公,從小就被拋棄在山神之森的孤兒,本來奄奄一息的他,在山神的法術下得以活了下來。但是這並不是一件超級幸運的事,只是他可以生活而已,只是一個人在看不盡的時間裡孤獨地生活,因為身體虛弱的原因,他還不能觸碰人類,要不然,他將會消失。
  • 一生只與你相擁一次——螢火之森
    沒有繁瑣的劇情,沒有冗雜的關係網,整個世界只剩一個溫柔乾淨的少年,一個純淨明媚的少女,和那個恰到好處的夏天我覺得《螢火之森》是一部既悲傷又治癒的電影。男主不能被人類觸碰,一旦被碰了他就會消失。因此,女主不能跟他有任何肢體上的接觸。這部電影畫風清新,它有藍天白雲,黃昏晚霞,還有綠樹,給我一種很乾淨的感覺。女主從小時候就跟男主認識了,他們在一起玩耍了幾年。
  • 《無限》:波折的2020,岡媽的一部純愛動畫電影,溫暖你我的心靈
    也許,岡媽的這部純愛動畫電影《無限》,恰好能溫暖你我受傷的心靈。經過相處,美代越來越喜歡日之出,日之出也漸漸愛上美代,最後兩人一起衝破重重困難走在了一起。在日本,像這樣的小清新純愛動漫電影其實很多。比如我們都特別熟悉的動畫電影第一人宮崎駿,他的《幽靈公主》,《千與千尋》也都帶著那種純純的愛戀。純愛電影起源於日本,側重表現那種單純真摯的愛戀,常常會以初高中生為故事的主角,畫面唯美,每一幀都讓人忍不住想要截圖。
  • 《夏目友人帳》和《螢火之森》裡的妖怪們,為什麼要戴面具?
    不知你是否發現,不論是《夏目友人帳》,亦或是《螢火之森》中的妖怪,都會帶著面具。那麼,你是否知道這些角色為什麼要戴面具呢?《夏目友人帳》和《螢火之森》的創意來源在日本社會中,有很多名詞,如社畜,高等遊民等,揭示的正是當代人類的生活狀態:重壓下的工作,扭曲的人際關係,以及無盡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