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一是我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螢火之森》是一部2011年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改編自綠川幸在少女漫畫雜誌《LaLa》的同名漫畫。雖然這部電影只有短短的45分鐘,卻成績斐然,榮獲了第66屆每日電影大賽最優秀動畫電影獎等多個獎項,其在豆瓣評分高達8.9分,豆瓣排名No.123,是一部深受眾多人喜愛的溫情純愛電影。
影片講述的是一段關於少女竹川螢與半妖少年銀之間相戀卻不可得的愛情故事。一切的開始發生在夏日的暑假時光,6歲的螢因意外走失於山神之林,並偶然結識了住在那裡帶著狐狸面具的銀,從此他們成了好朋友,在山林中渡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夏天。在漫長的陪伴中,兩人愛情的種子也漸漸萌了芽,但因為銀從小被施法不能觸碰人類的禁忌,便互相約定永遠保持距離,不離不棄。然而不幸的是,銀最終還是不小心觸碰了其他人類,最終灰飛煙滅,消失在了螢的生命中。
整部電影雖沒有波瀾起伏的劇情,沒有複雜的人物關係,但卻能讓觀眾忍不住地跟著情緒悲傷喜悅,有一股莫名的感染力,是一部簡單而又不失力量的好作品。接下來本文就從動畫風格、故事設計、現實意義,3個方面來為大家重溫下本片的獨特魅力。
「治癒系」一詞在日本文化中是指:能夠令人身心放鬆、撫慰心靈的一系列事物,往往能帶給人情感上的安慰與精神上的激勵。其最早來源於1999年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發表的帶有「治癒」標籤的單曲《ウラBTTB》。從此治癒系文化在日本大行其道,滲透進文學、影視、音樂、美術等文化領域的方方面面,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產業體系。
其中,尤以治癒系的動畫作品尤為突出,如《千與千尋》,以及綠川幸兩部漫改動畫作品《夏目友人帳》、《螢火之森》。而在本片中,清新淡雅的畫風與平靜舒緩的音樂更是電影治癒元素的絕佳展現。
本片的音樂製作人是鋼琴家吉森信,他一共為本片打造了共12首的專輯音樂,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純音樂和一曲主題音樂。主要以舒緩優雅的鋼琴樂為主,或搭配悠揚的單簧管,或輔以清脆悅耳的擊打樂為輔,為本片譜出了一個室內的森林之境。
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整部影片的配樂觀賞下來,沒有太過分地去堆積情緒,也沒有太用力地去渲染氣氛,但卻渾然天成地融入進電影的靈魂。同時將這些舒展的旋律,或美妙或悲傷的音符,不費吹灰之力地傳達進觀眾的腦海裡,讓心靈為之一動。
作為漫改動畫電影,綠川幸的漫畫畫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部影片色彩與畫面的整體風格。而她本人藝術創作的靈感很多也來自於她的家鄉,熊本縣,一個土地被63%的森林覆蓋的真實「山神之林」。
總之,正是因為吉森信優美輕柔的音樂氣質,與綠川幸自然清淺的畫面形象高度契合,兩者之間互為助益,才共同營造出了本片最治癒系的溫暖底色。同時也把整個故事點綴得純潔又美好,帶給觀眾一種恍然入境的真實觸感,並感受到正面積極的情感引導。
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故事是靈魂的存在,它是構成電影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對故事的巧妙設計,則會很大程度上決定作品的好壞、精彩程度。就在本片中,導演就對此做了非常精心的布置,這也是影片能深受觀眾喜愛的一大原因。
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不同風格的「鬼怪」元素。就如,咱們中國的《聊齋志異》中就記錄著各式狐鬼故事,《山海經》中也有不少精怪傳說;而在日本這個文化輸出強國,「妖怪文化」更是以非常豐富多元的形式被傳承了下來。
據一些日本學者統計,日本關於妖怪的傳聞就有大概六百多種,而其中有著確切研究記載的就超過了三百種。在日本這個國家,除了有大量的著作文獻,如《日本妖怪物語》和《日本妖怪大全》,會將這些形象各異的妖怪做圖文並茂的整理記錄;也有很多民間的傳說故事將它們流傳了下來,如用篩子在水中撈人來吃的妖精豆子婆婆、為情投水自盡的女鬼橋女等。
另外,在日本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動漫產業的眾多作品中,也為我們輸出了非常多的經典妖怪形象。比如,猙獰的恐怖妖怪「蟑螂人」,最能掙錢的寵物妖怪「皮卡丘"等,都在世界各地有著非常高的知名度。
在《螢火之森》中,"妖怪"的元素也極其自然地被加入了進來。它們中有狐妖、樹妖……這些基本上都是以森林中的動植物形象為基礎創造生成的。當然還有我們善良可親的主人公"銀",他也是一個半妖的身份。他原本是人類,卻從小被遺棄,是林中的山神大人為其施法變成半人半妖才勉強活了下來。這種動漫與妖怪的絕妙搭配,為本片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也為更多人了解日本妖怪文化打開了一扇小窗。
除此之外,我們還知道日本是一個以眾多島嶼組成的國家,資源嚴重匱乏,它同時還處於世界上的地震多發地帶,災難頻發,這就導致了在日本文化中,有種根深蒂固的對自然界、對未知事物的敬畏與崇拜情結。而本片中」人類與妖怪「、"森林與妖怪"的巧妙構思,也恰恰體現了這一點。
如果說人和妖怪的故事,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四個字:人妖殊途。而《螢火之森》在這個基礎上,則做了進一步的深化,它給兩個主人公之間的感情又設置了一道障礙:」不可觸碰「,也就是說觸碰即消逝。
在銀與螢兩個人感情線的發展變化中,他們最先是做了朋友,而這種程度的關係,能不能觸碰並不是必要的。但隨著一次次地分別、重聚,他們之間的朋友之誼,慢慢就變成了男女之情,而若繼續任由這種情愫發展下去,「觸碰」就成了考驗他們感情的試金石。到底他們能否永遠保持距離?
就像在影片中,螢第一次對「不可觸碰」產生直觀的介懷,是她爬上樹不小心摔下來時,銀差一點就為接住他而消失。螢哭得很傷心,還對銀說,「不論發生什麼,一定不要碰到我」。在這裡,他們的感情,雖還算不上愛情,但已經在慢慢發生變化了。
直到螢上中學的那個冬天,在結冰的路上,同學為了怕她摔倒而拉起她的手,那一刻她在心裡默念的是「好想……見銀」。而與同學可以牽手,卻不能與銀有任何觸碰的強烈對比,一下子就拉大了螢在上情緒上的落差,進一步明確了自己對銀的喜歡。
「不可觸碰」這個殘酷的設定,不僅起到了催化感情的作用,還同時抑制了他們真正在一起的可能。當螢終於認命現實,決定抱起手臂,與銀保持距離地相伴下去的時候,這份愛便由簡單的喜歡,變成了克制的愛,也就是傳說中柏拉圖式的純潔愛情。這份脫離了凡胎肉慾的純粹,也使得整部影片傳遞出了至真至美的人性之光。
當然一個好的故事,總離不開一個好的結局。對於本片猝不及防的落幕,很多人都認為是一個爛尾處理,但我卻認為這是故事最好的結局。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影片很短,短到大部分的時間只夠追憶兩位主人公相處的快樂時光,但就是那些細微地,甚至看起來有些乏味平淡的點點滴滴,才真正構建起了兩人感情世界的一磚一瓦。影片在大量鋪陳這些溫馨的場景之後,陡然加快進度,只用一個意外出現的人類男孩,就迅速打破不可觸碰的禁錮,讓主人公們可以毫無顧忌地擁抱在一起,實現了最完美的告別。
這種做法的好處一共有兩點:
其一,避免了繼續發展,可能帶來的平庸俗套。我們可以想像下,如果多給一點時間,他們可能會選擇結束這種沒結果的陪伴,這有點太平常了;也可能選擇真正在一起,但觸碰的代價,必然會帶來毀滅的痛感,又太過悲劇;再或者保持現狀,這也沒什麼可行的必要。綜上,這3種情況都不是一個很高明的處理方式。
其二,出其不意,回味無窮,留下觀眾更多的感悟空間。影片中,銀的消逝來得很突然,甚至連兩人擁抱的時間都極其短暫,螢就這樣在一瞬間痛失了所愛之人。但也正是由於這份驟然截斷,才能讓電影做到在倉促的永別中,悄無聲息地刺痛每一個觀眾的神經,同時也將兩人最幸福的時刻,定格在了他們擁抱的畫面,就像是絢爛的煙火,剎那即永恆,這也是另外的一種美。
當然,這種刻意為之的設計,也是儘量避免讓觀眾太過沉溺於悲傷的情緒,而希望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間,去回憶曾經存在過的美好瞬間。
當我們看一部電影的時候,我們在看什麼?除了視覺和聽覺上帶來的感官享受之外,更多的是用身心去體會影片所詮釋的主題與我們個體之間所產生的情緒共鳴、情感共振。電影是一門來源於生活的藝術,也往往會在生活上會回饋給我們更有價值的人生導向。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會遇到一些美好的人或事,經歷很多難忘的曾經,這些都是我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值得時不時地拿出來回顧重溫。
就像電影中的主人公,他們曾一起在鄉下的山林間度過了很多個珍貴的假期。那些放過的風箏、追逐奔跑過的田野,還有夏日妖怪祭典上看過的舞獅表演、大口吃掉的棒冰,是他們快樂的童年,也是我們在過去的年歲裡真實走過的印跡。
還記得第一次心動的感覺嗎?像不像螢第一次揭開銀臉上面具被發現時的慌張?或者你還會為另外一個人輾轉反側、無時無刻地思念嗎?那些輕輕淺淺的喜歡,那些難以克制地愛一個的心跳聲,那個仲夏夜隔著面具的親吻,是電影中主人公們的故事,更是我們這些觀眾曾悸動過的青春年華。
當然,那個階段的回憶並不真正屬於我們,但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那種美好的感覺卻是相通的。這種在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中情感上的共振連接,正是電影所能帶給我們的震撼之美。它用熒幕上一段不存在的人妖之戀,隱喻現實世界純真無暇的寶貴情感,既喚醒了我們對青蔥歲月的懷戀之情,也重新燃起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意。
前面說到,人生有歡樂明亮的一面,那自然還會有痛苦晦暗的另一面,並不總能時時如意、事事順心。所謂的「所愛隔山海,山海不可平」,人生並不是想像中的童話,它充滿了意外和失去,這部電影的結局或許也是想把人們從虛妄的感情幻想拉回到現實世界的殘酷中來。
我們走著的是一條沒有回程的路,有幸有緣會遇到一些人,走進我們的生命,相伴著行過那麼一段路,但終究還是可能會面對親人分離、愛人難相守,友人聚散如風的境遇。在面對這些負面的黑色能量時,我們可以難過,但不應過度悲戚,沉溺消沉,要像螢在失去銀時說過的那樣:
暫時,我一定無法再期盼夏天了吧。胸口好痛、淚水盈眶,但是殘留在手上的餘溫,還有夏天的回憶,會陪我一直走下去……
我們要帶著曾擁有過的一切珍貴記憶,心懷希望地勇敢走向下一個人生階段,學會自己成長,獨自美麗。這也正是影片從始至終沒有著力刻畫分離、營造悲傷氛圍的主要原因。人生難免遺憾錯過,我們要從電影中汲取告別過去的勇氣和面對未來的信心,要熱愛生活,一直向前走,朝光明裡奔。
當然,電影存在的意義也絕不止於此,它還有更多的社會意義,比如幫助人們緩解壓力,療愈心靈的創傷。
如今,有太多人生活在城市快節奏的緊張忙碌中,一天雖有24小時卻過得步履匆匆,不是忙於生計應酬,就是疲於感情問題、日常瑣碎,好多時候都沒時間好好吃頓早飯,只能在路邊攤買兩個包子隨便湊合兩口就算解決了。這種長期高強度的飽和狀態,實在是有太多理由會讓人變得焦慮、抑鬱,並且有可能隨時失控爆發。
而一部好的電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會在人們觀影的同時,提供一種精神上的放鬆,使人們得以緩解情緒壓力、心情焦躁的狀態。就像《螢火之森》這部電影,不論是從靜謐鬆弛的曲風,還是清新養眼的畫面呈現,再或者溫馨動人的故事情節,都能帶給人們非常舒適的觀影體驗,在不知不覺中清掃我們堆積在心底的浮躁與戾氣。
除此之外,《螢火之森》作為一部漫畫作品,在正式宣布劇場化之前,日本發生了一件重大事件,東日本大地震。那是有記錄以來,歷史上第五大地震, 地震震級高達9.0級,地震引發了巨大的海嘯和核洩漏,不僅使日本上萬民眾喪命於此,更陷無數人民於水深火熱的災難之中。而這部作品宣布劇場化的舉動,除了具有本身文化娛樂的性質之外,還承擔了某種社會責任。它不僅可以為那些在大地震中遭受重創的人們送去希冀,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撫慰療愈他們受傷的脆弱心靈,鼓勵他們帶著更大的暖意和勇氣,面對人生的低估,無畏地活下去。
每一部優秀的動畫電影,都講述著一個打動人心的好故事,而《螢火之森》在這點上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它通過漫畫與電影的結合,將人與妖怪、自然與城市、現實與幻想多種元素雜揉為一體,用有限的篇幅,延展出無限的情緒,是一部有溫度的好電影。正正適合在熱浪撲面的炎炎夏日,一邊吃著冰鎮西瓜,一邊細細觀賞品味。
九一是我,我是九一,歡迎關注~,聊聊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