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女性畫家眾多,近代中潘玉良絕對算名氣較大的一個。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和潘玉良很巧合,不僅都姓潘,而且都曾流落風塵,但最終都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
名門小姐落風塵成花魁
潘素原名潘白琴, 1915年出生在蘇州。她的先祖潘世恩是狀元,為官後歷經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曾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潘家也一直是當地的名門望族。
可惜父親是紈絝子弟,沉迷於聽戲,揮霍無度,家業逐漸衰敗。還好她的母親沈桂香是名門閨秀,從小請來老師教她琴棋書畫。因此小小年紀的潘素就出落得氣質脫俗,尤其是彈得一手好琵琶。
可惜十三歲那年母親過世,不久父親續弦,之後不久她被狠心的繼母賣到了上海的青樓,理由是她琵琶彈得好。
從千金小姐到青樓女子,中間的落差只有她自己知道了。看潘素的照片,無論是年輕還是年老,沒有一張是笑的,尤其是年輕時,非常清冷凜冽,生活的磨礪讓她失去了原本應屬於這個年紀的天真爛漫,卻也激發了她的堅韌倔強。
而有才有貌的她,很快聲名鵲起,成為上海天香閣的頭牌,人稱「潘妃」。
與別的姑娘愛接待達官顯貴不同,潘妃更喜歡和黑道人物打交道,這些人中很多都有紋身,於是潘妃也在胳膊上刺了一朵花,非常個性。
金風玉露一相逢
這樣的生活一晃就好幾年,在二十歲生日那天,她收到了老天爺送她的一份大禮。
這天一個長身玉立的男子引起了她的注意,這個人就是人稱「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
張伯駒一生也非常傳奇,有興趣的可以點這裡因為買買買,民國豪門公子家財散盡,但全體中國人都要感謝他
家世顯赫的張伯駒,衣食無虞,沉迷於自己的詩詞愛好,當時他在其父親張鎮芳創辦的鹽業銀行擔任總稽核,每年到上海分行查兩次帳走走過場。上海工作人員見來人是少東家,自然熱情款待,還盛情邀請他去花花世界「放鬆放鬆」。
於是在這煙花柳巷之地,20歲的潘素與37歲的張伯駒相遇了。
張伯駒驚嘆潘素為天女下凡,琵琶一曲後,張伯駒為潘素提筆寫下一副對聯:
潘步掌中輕,十步香塵生羅襪;
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入琵琶。
用掌中作舞的飛燕、千裡和親的明君、步步蓮花的潘妃、羅襪香塵的洛神四大佳人來讚譽眼前的這位佳人。
兩人都為對方心動,但是潘素此時已與國民黨中將臧卓有了婚約。
臧卓聽說此事非常惱火,但他一打聽張伯駒的背景,不敢拿他怎樣,於是他就把潘素關了起來。
張伯駒得知後,找朋友幫忙打聽到潘素被關押在一家叫一品香的賓館,又出錢買通了看守的士兵,成功將潘素救出。從此攜手將近半個世紀。
張伯駒晚年回憶起這段經歷時,還頗為得意,還填了一首《瑞鷓鴣》作為紀念:「姑蘇開遍碧桃時,邂逅河陽女畫師,紅豆江南留夢影,白蘋風末唱秋詞。除非宿草難為友,那更名花願作姬,只笑三郎年已老,華清池水恨流脂。」
只是當時已經37歲的張伯駒,感情生活不可能一片空白,在潘素之前已經有了三房妻妾。
他十五六歲時在父母安排下與安徽督軍之女李月娥成婚,婚後兩人也沒什麼感情,也無子女。1939年李月娥故去時,張伯駒甚至都沒回天津家裡。
第二位夫人鄧韻綺原是北京的京韻大鼓藝人。她出身貧寒,很會料理生活,把家裡管理得井井有條,後1948年與張伯駒離婚,無子。
第三位夫人王韻緗是蘇州人,原是大中銀行職員,婚後育有一子張柳溪,後1952年與張伯駒離婚。
雖然之前感情經歷不算少,但是有了潘素之後,他身邊從此就只有潘素了。在張伯駒寫就的詩詞中,有關情的全都是寫給潘素的。
潘素知道女人在亂世不易,婚後不久便提議張伯駒將財產分給前幾任妻兒,以彌補虧欠。張伯駒聽後感慨不已道:「本人生來愛女人愛文物,但自此以後只心系潘妃一人!」
張伯駒在《身世自述》裡,他嚴肅地稱呼前幾房太太和姨太太為妻為妾,說起潘素時,他卻用了一個詞:「愛人」。
張伯駒和潘素育有一女,他們的外孫樓開肇在回憶外公外婆時寫道:「外公在我眼裡總是從容恬淡,外公、外婆琴瑟和諧,伉儷情深。他們在一起有著驚人的默契,他們日常要麼切磋棋藝,要麼一人畫畫另一人題詩。外公如果和外婆因為出差分開幾日,總要填幾闕詞,表達思念之情。家中總是一片和諧,即使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們也從不說悲憤喪氣的話,這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所以後人對「民國四公子」有如下定論:
選老公選張伯駒,找情人找袁克文,覓知己選張學良,做朋友溥侗當仁不讓!
俠女助夫護國寶
雖然感情穩定,但生活就沒那麼平靜了。
張伯駒熱愛收藏古董字畫,經常為此不惜一擲千金。形容收藏家有句話叫「富可敵國,貧無立錐」,放張伯駒身上非常合適。雖然身家不菲卻手無餘錢,潘素依然默默支持張伯駒的收藏事業。
1937年底,為了買下號稱「中華第一帖」的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張伯駒花了四萬銀元。當時的四萬銀元是什麼概念呢?也就是當時的普通公務員三百年的工資吧!
1946年,為購置國寶《遊春圖》,張伯駒不僅把宅子賣了,甚至潘素的細軟首飾都賣掉了。
《遊春圖》為什麼這麼值錢呢?因為它不僅是隋朝畫家展子虔傳世的唯一作品,更是中國存世最古老的畫卷,上面有歷代收藏者的印章,熠熠生輝。
清朝時它原本收藏於紫禁城,後被末代皇帝溥儀帶走至東北。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倉皇出逃,除隨身攜帶少量珍貴物品外,其餘留存在偽滿皇宮小白樓內的一千多件珍貴字畫古籍均落入值守偽軍之手,不少珍寶損毀或流落於民間。此時故宮博物院無力救回這些寶物,因此一些琉璃廠的古董商前往東北救寶,甚至冒著抵押家產借高利貸的風險。於是,一些珍寶又幸運陸續回到北京,其中就有《遊春圖》。
當時《遊春圖》歸馬霽川、李卓卿等六個股東共同所有,得知消息後張伯駒意欲購買,託人商量,最後定價二十條金條(二百兩黃金)。
此時的張伯駒經濟狀況已大不如從前,為此張伯駒賣掉了自己的大宅,這可不是一般的宅子,乃是李蓮英的舊宅,佔地就達十五畝。
易貨時,因為黃金成色不足, 合足金130兩,張伯駒答應後面補齊。
但此時張伯駒手頭已經不寬裕,雖然後來多方籌措,甚至把夫人潘素的首飾等都變賣了,也只籌集了40兩。
因為購買字畫,張伯駒和潘素的住處越搬越破,先是從李蓮英舊宅搬到了城外的承澤園,後搬到了後海南沿二十六號的四合院,此後張伯駒和潘素一直居住在此(如今這裡變成了張伯駒潘素故居紀念館)。
後來有次張伯駒看上了一幅畫,找潘素要錢,潘素考慮到家用沒有答應,張伯駒見此便索性躺地下撒潑耍賴不起來,潘素只得答應他拿一件首飾換畫,張伯駒聽到後立馬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塵,回屋睡覺了。
張伯駒曾感慨地說:「她嫁與我時嫁妝頗多,平生來不花我一釐一毫,倒是我是她養的小兒,處處破費。」
生活上的清貧還是其次,和張伯駒在一起,生活總有那麼多驚險和刺激。因為聲名在外,張伯駒也被一些人盯上了。
1941年6月6日,一條新聞轟動了上海灘:文物收藏家、民國鹽業銀行的總稽核兼常任董事張伯駒於5日被綁架了!下落不明!此案因為受關注度極高,被稱為「上海第一綁架案」。
很快潘素就接到劫匪的電話,索要贖金300萬,否則撕票。
而張伯駒的錢財全都買了字畫,家裡根本沒有什麼錢,潘素與張伯駒的叔叔不得不四處籌錢。
而最簡單的就是賣字畫換錢。經過劫匪的允許,潘素去探望了一次丈夫,張伯駒卻偷偷告訴她,「寧死魔窟,不賣家藏!」
就這樣僵持了近八個月,冒著張伯駒隨時被撕票的危險,也沒有變賣一件藏品。直到後來綁匪妥協,將贖金從300萬降到40萬,潘素和張家人多方籌借,才將張伯駒救出。潘素的「俠女」之名也不脛而走。
獲釋後張伯駒立刻攜妻回北平,因為北平局勢緊張,潘素把包括《平復帖》在內的所有字畫縫入棉被和棉衣裡,夫婦倆與家人一起輾轉逃往局勢較好的西安,一路擔驚受怕,寢食難安,還好平安到達。
1944年,在西安玄風橋張伯駒潘素夫婦的寓所,眾友人觀賞這些古代真跡時,無不為國家瑰寶免遭劫難而額掌相慶。
而對於這些斥重金購得並用生命保護的字畫,潘素和張伯駒並不視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體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
解放後,他們陸續將苦心收藏30年之久的書畫名跡無償捐獻國家,如今故宮博物館的頂級字畫有一半都來自張伯駒和潘素夫婦。
為此時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茅盾)專門籤署《褒獎狀》表彰夫婦二人愛國之舉,在文物書畫界傳為佳話。
勤學苦練終成一代名家
潘素與張伯駒結婚後,張伯駒很快發現潘素的繪畫天分,於是請來名師教她畫畫。
潘素初從朱德箐習作花卉,後與老畫家陶心如、祁景西、張夢嘉合作繪畫。
她還潛心觀摩張伯駒收藏的珍貴書畫真跡,悉心鑽研隋唐兩宋工筆重彩畫法,還攜手張伯駒遊歷名山大川,進行實地寫生。功夫不負有心人,上世紀四十年代潘素已嶄露頭角,尤擅長工筆重彩山水畫,承繼了細密嚴謹,金碧緋映的一派,成為我國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
潘素曾與著名繪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兩度合作繪畫,張大千先生曾稱讚潘素的畫:「神韻高古,直逼唐人,謂為楊升可也,非五代以後所能望其項背」。
張伯駒詩詞書畫造詣極深,卻對潘素的畫技甘拜下風,他曾為潘素制一方章,上面刻著「繪事後素」四個字,意思是說他的繪畫技藝在潘素之後。
而夫妻倆婦唱夫隨,潘素的很多作品上,都是張伯駒題字,潘素的畫和張伯駒的字,可謂是珠聯璧合。如今在收藏界,很多人都為能收到這樣一幅字畫而感到慶幸。
新中國後,潘素的畫也經常在各地展出。1955年周恩來在參觀全國美術展覽時,對其所畫《灕江春晴》評曰:「此畫頗有新氣象。」
國家領導人出訪時,還曾以她的畫作禮品贈送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1958年,其山水畫《臨吳歷雪山圖》曾作為國禮送給英國首相。1980年華國鋒到日本進行正式訪問時,贈給日本天皇的禮品中,就有一幅潘素臨摹的展子虔的《遊春圖》。
潘素的一生,既不幸又幸運,不幸淪落風塵,又幸運覓得良人,成就了自己的一番成就,在這份幸運的背後,是她的淡然、獨立和才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