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義偉 葉立群
李剛,1943年生於遼寧朝陽市,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東方畫院榮譽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級優秀專家,國務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貼,遼寧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遼寧省優秀專家,國家智慧財產權文化大使,國家文化部授予「特別榮譽獎」,國際美術家聯合會授予「20世紀國際藝術名家教授成就大獎」和「國際金獎藝術家」榮譽稱號。
李剛是能夠代表中國現代山水畫時代風貌的大畫家。李剛的山水畫作品獨樹一幟,他畫的山水畫,洋溢著詩情畫意。李剛以親歷之生活感受,精心刻畫,真實而美妙地描繪了祖國大地的自然丰神。他的山水畫,格調俊逸,有意境,有情調,表現了天地的高遠。
李剛是為山川代言的一代大家。在李剛的筆下,東北、遼西、家鄉是他創作的主要內容,不只因為他熟悉生活的這片土地,更因他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而熱烈。畫上的奇峰危巒,深崖絕壑,林莽,或清曠蕭疏,或險絕逶迤,主從分明,情景交融。他把體悟到的造化賦予山川草木的詩性、靈性,化入筆墨之中。
李剛喜歡畫大畫。他的山水畫以畫森林、雜木為主要創作題材,他筆下的樹,展現出盤根錯節的生命力。李剛的畫,在當今中國畫壇獨樹一幟,形成了一套以樹為主角的山水畫技法語言和藝術風格。
李剛以東北、新疆、寧夏、西藏、江南水鄉、俄羅斯、南非等地的山水為題材,創作了《十大山水系列》。每個系列都是一部氣勢恢弘的記錄當代、留存歷史的畫卷。李剛忠信篤敬,謙遜質樸,從未矜驕自詡。近六十年來,他致力於山水畫學習創作,可謂成效昭著。
李剛熟讀中國繪畫史,他來到遼寧省博物館「又見大唐」唐代書畫文物展,看到唐代書畫原作,深有感觸。他認為,吳道子以畫人物畫為主,後人稱其為「畫聖」,但他對山水畫發展的貢獻也很大。吳道子的山水畫多畫於牆壁上,現在已完全見不到了,但從記載中還是可以了解他的山水畫風格的,而且今人還可以從吳道子的繪畫中得到啟示。
吳道子:五聖朝元圖(局部)
李剛認為,我們可以從吳道子的人物畫線條想見他的山水畫線條(山水畫的線條可能還要比人物畫的線條更加恣意、放縱),再結合有關吳道子繪畫磊落磅礴,「立筆揮掃,勢若風旋」(《唐朝名畫錄》)的記載.他的「縱以怪石崩灘"的山水畫,對李思訓所形成的富麗皇堂、工整細密的山水畫有一種衝擊。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所以,李思訓雖是山水畫的巨匠,第一個以山水為主攻對象的大畫家,但他的畫仍是傳統繪畫的發展。而吳道子則是傳統山水畫的第一個變革者。他對山水畫的變革,為後世山水畫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關仝:關山行旅圖
範寬:溪山行旅圖
吳道子之前的山水畫用細勻如蠶絲的線條勾勒,而後填色,其表現力是有局限的。可以說這種畫法到了李思訓,基本上進入了盡頭。無變化的蠶絲式線條只能勾勒山石樹木的輪廓,而山石樹木的形質就不得不靠青綠粉金加以充實了。所以荊浩說:「李將軍理深思遠,筆跡甚精,雖巧而華,大虧墨彩。」(《筆法記》)細勻如蠶絲式的線條具有高古的情趣,但勾勒所有的山石樹木皆用之,其表現力就受到限制,它不僅不能很好地表現山石的形質,更不能很好地表達一種豪放的精神狀態。
王蒙:青卞隱居圖(局部)
吳道子改革山水畫,首先改革了線條,他的線條離、披、點、畫,變化多端,來自於張僧繇的點、曳、斫、拂,即是後世山水畫中勾、皴、擦、點的開端。它易於啟發畫家變化出豐富的筆墨技巧。吳道子之後的山水畫發展迅速,唐末五代宋代的山水畫影響到今天可見,吳道子有變革之功。
沈周:廬山高圖
吳道子變革山水畫是借鑑於人物畫。人物畫比山水畫發達、成熟得早。從陸探微「亦作『一筆畫』』,借鑑於書法,開始變革春蠶吐絲式線條,「陸探微精利潤媚,新奇妙絕,(見《歷代名畫記》卷二);繼之張僧繇「依衛夫人筆陣圖,一點一畫,別是一巧。』』亦借鑑於書法,創「點、曳、斫、拂"的用筆。人物畫的技巧已基本成熟,但他們都沒有很好地用在山水畫上,陸探微「山水草木,粗成而已"(見《唐朝名畫錄》),張僧繇為張彥遠所極力推崇,卻未提及他的山水畫,荊浩說「張僧繇所遺之圖,甚虧其理"(見《筆法記》),則張僧繇的山水畫尚不足觀。吳道子「始創山水之體",大膽變革。
石濤 :遊華陽山圖(局部)
吳道子在人物畫上為「百代畫聖」,山水畫上,他是第一個大改革家,賦予山水畫以新的生命。而他最大的貢獻還在於以豪氣寫畫、「意氣而成」的精神。
本文作者程義偉(右)葉立群(左)與李剛先生合影
李剛山水畫作品:
文章作者簡介
程義偉,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現任遼寧社會科學院美術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瀋陽書畫院籤約畫家。曾著《瀋陽當代美術史》《遼寧當代美術史》《韋爾申油畫創作研究》《遼海文化鏡像——遼寧當代文學美術研究》《遼寧文化藝術形態與精神重構——以宋惠民、韋爾申、白國文為例》《周衛油畫創作研究》《黑土畫魂——白國文的藝術與人生》《李連志藝術創作研究》《么喜龍論——從文化角度考察》《么喜龍書法藝術研究》等。
葉立群,遼寧綏中人,文化學者,評論家。多年來致力於地域文化、文學和藝術理論研究。已出版著作《當代遼西的文學世界》《地域文化視域下的遼寧現代作家創作》《張成思美術創作研究》《晚清寓華傳教士的跨文化傳播》等多部。在《小說評論》《名作欣賞》《中國藝術報》等國內重點報刊發表文化隨筆、文學評論、藝術評論等近百篇。
免責聲明:本平臺只提供交流與分享,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本文部分內容來自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侵權,請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