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醒:
購買本專欄的朋友,如果需要PDF可列印文檔,請給我私信!
一、文學常識
1、孔子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二、原文斷句及譯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了,然後按時溫習,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並不因此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時有所成就,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心理不再感到迷惑;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麼;六十歲能吸取各種見解而加以容納;七十歲我就可以隨心所欲,但也不會越出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