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我們寫一首《潮汕人在廣州》吧。這首歌我們都知道它可以立足,幫我們在廣州站得住腳,就覺得它會火。」
2007年,廣東汕頭一間名為「類聚物」的嘻哈服飾店,走出了潮汕第一支方言說唱組合——壹指團體。7年後,他們來到廣州,從《海墘個孥仔(海邊的孩子)》到《潮汕人在廣州》,這個潮語嘻哈團體用最熟悉的潮汕方言,在廣州唱出一片天地。
離開家鄉的時間,比他們預期的還要早一些,「當時還想在潮汕地區多待兩年,我們做事比較保守。」香菇還記得當時怎麼加入組合,那時他還在讀大學,在宿舍裡接到電話,說團體名叫壹指。
「我當時還說這個名字有點怪。」電話那頭解釋說,因為每隻手指各有長短,而且每根手指代表的含義不一樣,就像壹指的歌一樣,一首作品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表達、不同的力量。另一方面,「壹指」這個名字也展望了能在中國音樂裡有一席之地。
打口碟、跳街舞、追星……因不同契機接觸到嘻哈文化的一群年青人,放學後就聚在「類聚物」裡玩freestyle。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音樂訓練,只上過學校音樂課的他們,突然某天決定要做一個說唱組合,當時接到電話的香菇、昊馳、阿哲都答應加入壹指團體。
十幾年前,潮汕幾乎沒什麼人知道嘻哈,昊馳補充說,當時國內玩嘻哈的也很少,父母都不知道嘻哈究竟是在幹嘛,「要唱歌為什麼不好好唱,不去唱美聲而是『搞這種東西』,像社會邊緣人。」如今,當親戚朋友跟他們的父母說,你兒子很厲害,上報紙和電視了,態度也有所轉變,已經不再排斥,卻還是會有些擔心。
年初,香菇在他的微博上寫下了一段話:我們這麼做沒別的意思,就是希望10年,20年,100年後,大家都會記得,在中國一個叫潮汕的地域,有過這麼一幫人,出過這樣一些音樂……
壹指團體在潮汕堅持做音樂7年,直到2014年,廣州一家公司籤約了這個潮汕嘻哈組合。昊馳和阿哲當時在潮汕除了做音樂,還經營副業,正式籤約後,他們卸掉了在潮汕的事業,上廣州。
當外出的計劃比想像更快地到來,那一刻的壹指激動又興奮,覺得自己要紅了。而今回想起剛來廣州的那一年,他們形容那是「最艱難的時光」,那段時間裡,壹指是「混亂又停滯不前」的。
香菇說,當時與公司在很多方面都無法達成一致,導致專輯「難產」,有一段時間內都是零收入,三十幾歲的他還要跟家裡借錢。好在成員間沒有發生過什麼爭吵,彼此都是理性的人。直至2016年《潮汕人在廣州》作為專輯《海邊的孩子》的首炮,給他們事業又帶來了一個轉折點。
「我們在寫這首歌的時候,就知道它會火,可以幫我們在廣州站住腳。」香菇說。因為當時很用心在做這件事,從靈感構思到歌曲發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但是,公司並不喜歡《潮汕人在廣州》這首歌,堅持自我的他們為此與公司解約,背上了一筆債務。壹指說,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拉他們一把的還是潮汕話、潮汕人。昊馳最記得的便是,想拍這首歌的MV但沒有錢,一個在廣州賣汕頭腸粉的小哥哥向他們伸出援手,提供資金讓他們拍攝。
昊馳負責構思MV製作,他們動員了身邊認識的潮汕人,請一些在廣州生活的潮汕人參與拍攝,這些潮汕人都來自不同的行業,有公務員、退休教師、雜貨店老闆、藝術策劃人……把樓下菜市場賣雞蛋的潮汕阿伯也喊了過來。副歌部分則請了鄭建鵬演繹,「他是『潮二代』,不會講潮汕話,我們硬要他唱潮汕話。」香菇笑著說。潮汕老鄉都好說話,知道拍這樣的題材都很支持,就這樣,除了MV的導演其他都是潮汕人。視頻最後,鳴謝出演的潮汕老鄉名單裡,共有42個人。
MV發布當天,壹指自己的朋友圈、潮汕朋友的朋友圈、外地朋友的朋友圈,都在刷《潮汕人在廣州》。很多朋友都來恭喜他們,說壹指紅了。
去年,在廣州廣播電視臺工作的朋友聽了壹指的《新廣州人》並看了MV,將他們推薦給電視臺,由此展開了合作。2018年全年,壹指與廣州電視臺、廣州電臺為改革開放40周年合作了《一首屬於廣州的「廣」告歌》;攜手廣州市委宣傳部、新浪廣東創作了城市宣傳歌《廣州在一起》;和海珠區政府合作了第七屆中國(廣州)潮流文化周主題曲《Let’s Dance》。
這些廣州事業的起色,如同他們用不太標準的粵語在《新廣州人》裡唱的:「我地一路蒲過來,我都算系半個廣州仔。我用唔系好準嘅白話,系哩個城市唱Hip-Hop。」
在廣州做音樂,在其它城市演出,儘管出過粵語歌和國語歌,壹指還是喜歡唱家鄉方言。香菇說用他們最熟悉的語言才是最好的,用潮汕話在外地唱歌是「肯定的,必須的」。
其實壹指明白,想大紅,一個必要的選擇就是撕掉這個地域身份的標籤,因為潮汕話作為一種獨特的方言,與普通話之間存在很大的語言文化隔閡。2017年《中國有嘻哈》熱播,全國總決賽六強也有位出身潮汕的說唱歌手TT,相比壹指團體,TT身上的潮汕人標籤並沒有那麼明顯。
但是,壹指不想撕掉這個標籤。「嘻哈很講究的就是獨特性,我們不能那樣做,我們是第一代,我們不守著這個根誰能守著。」香菇說。他表示壹指唱潮汕話,是理所應當的事,嘻哈是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結合,一定要唱自己最熟悉的語言,因為才能表達自己最想表達的意思,精髓就在語言裡。
香菇(左)和昊馳在家裡衝泡潮汕工夫茶,配茶的點心也是從潮汕帶來的。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楚紅 攝
「就像喝茶在潮汕話裡就可以表達為敲茶、滴茶、衝茶……」香菇一邊泡著一壺潮汕功夫茶,吃著潮汕點心解釋道。用方言作曲作詞,比普通話難,因為潮汕話中用的韻腳、韻律和音調都多,單是發音的聲母就有18個,用詞也多樣化。
全員皆為80後的壹指團體,讀書時,除了語文老師,其他科目的老師都用潮汕話教學。潮汕話對他們來說,就是最熟悉的語言。
「他們用很流行的、很新的方式來宣揚,他們唱的每一首潮汕說唱都是很能引起共鳴的。」 比如《海墘個孥仔》,《番客》、《一杯丼茶》、《夏雨再來》等等,「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百分百描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壹指團體的粉絲王喜純是潮汕人,她說自己十年來一直關注這個團隊,喜歡他們,一是因為作品,二是因為情懷,她覺得壹指也是在努力讓大家知道潮汕,也是很潮流時尚、很與時俱進、很現代化的地區。
壹指團體發布的部分專輯。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楚紅 攝
第一張專輯《大吉利是》就是用潮汕話唱出潮汕人最熟悉的過年場景。「第一張專輯是自己親手包裝的,自己把碟放進盒子,插進插畫、插進封面、插進歌詞,用塑料紙包好然後熨,都是DIY。」邊說著,阿哲腦海裡的回憶帶動著他的雙手比劃出當時的情景。當時他們自己把3000張專輯派送到整個潮汕地區的音像店,一家一家地問老闆要不要聽一下,能不能在店裡賣。
這張專輯裡,《企鵝進行曲》唱了當時正流行的騰訊QQ,《今日視線》唱的是汕頭最有影響力的民生欄目,《藍色河畔》則是汕頭當年最知名的時尚論壇……都是潮汕人身邊最熟知的事物。壹指說,嘻哈本質就是用來反映社會現實,所以他們每一首歌都是反映自己看到的社會現實。「一首歌就是一個三分鐘裡面的演講,這也是嘻哈對我們來說有魅力的原因。」
潮語音樂要如何「流行」起來,昊馳認為,粵語歌怎麼走起來、成都Trap(嘻哈音樂的一種)怎麼走出來、韓國歌怎麼席捲而來,他們就怎麼走,這是群眾的力量。香菇稱,潮語音樂不缺粉絲和流量,缺乏的是產品。
想以新潮語傳承者的身份,用嘻哈音樂傳播廣東文化的壹指,總在嘗試不同形式的音樂。壹指表示,做歌就跟做人一樣,時時刻刻要反省自己,哪裡不好隨時調整,只要有機會就要繼續調整。他們甚至曾在歌曲和MV已在平臺上發布了,依舊重新做了母帶把平臺上的歌都替換掉,為的是讓自己過得去。
香菇在家開設一個小房間用於音樂創作。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楚紅 攝
「誰說做嘻哈有年齡的限制?我們就要一直做下去。」
現在,均出生於80年代的壹指都步入了而立之年。當年聚在汕頭那家嘻哈服飾店裡的十幾個人,經歷了歲月的衝刷,只留下四個人還堅守著「壹指」的名號。雖人到「中年」,在他們臉上依然保留著熱血澎湃的少年氣息。
隨著壹指的成長,也有不少一直追隨著他們的粉絲。香菇說:「他們不一定是會消費的,比如買專輯或是買票看現場演出,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結婚生子做生意賺錢,他們都是默默地支持我們。」壹指表示,經常遇到粉絲見到他們說:「哇!我是你的粉絲!」,甚至有人說:「我從小聽你們的歌聽到大」,還有人會說:「我從讀書聽到結婚,我的孩子都會唱你們的歌。」而這正是壹指想要看到的。
香菇表示:「我們粉絲什麼年齡什麼人都有,公務員、警察、畫家……這是我們最想看到的,而不是特定15-25歲的小年輕、小迷妹才是我們的粉絲。」
阿哲補充,他們的粉絲裡有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姨(潮汕話的「老婆婆」),她說很喜歡看壹指的演出。老姨會誇他們「阿弟唱得不錯」、「阿弟會如(潮汕話的『可愛』)」。
今年4月5日當天發布的最新單曲《Hero》,是壹指用不到一周的時間製作出來,致敬了3月30日四川裡木縣森林火災中犧牲的27名森林消防員和4名地方幹部群眾。昊馳表示之所以寫下這首歌,是想呼籲每個中國人在關注舞臺上閃亮的明星時,更應該牢記生活中為我們默默付出的英雄戰士。一直堅持愛與信仰的他,當時在地鐵上看到新聞報導就流淚了。
有人認為壹指的說唱「太正能量」,嘻哈音樂就應該喪,表現叛逆。阿哲說,其實嘻哈是真實地表達自己,表現自身周遭的真實,如果一個人心態很喪,那他表現出來的東西也的確是喪的。壹指是一群很正能量的人,主流的方式也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和了解嘻哈文化,這是好事。如果更多人能通過音樂,通過說唱音樂去了解自己、反省自己、發展自己那就更好了,畢竟說唱歌手的詞是最貼近社會的。
香菇說:「正能量是我們本來就想做的,這是我們的根,我們唱的內容就有主旋律的一部分。壹指的本意也是想帶領年青人做一個好的榜樣,讓他們去自由發揮自己,並不是指要跟我們一樣唱Hip-Hop,做一樣的事情,但可以從我們歌裡聽到的一些靈感,學習到的東西去做自己想做的。」
壹指團體(AFinger)成立於2007年12月31日,目前成員由香菇(MOSSA)、昊馳(P.O.P)、哲(AZ)、DJ JUSIC四人組成,成員均為潮汕人。是從學生時代堅持至今的Hip-Hop(嘻哈)團體,發跡於潮汕,代表曲有《海墘個孥仔(海邊的孩子)》、《潮汕人在廣州》、《新廣州人》等。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琬茜、陳楚紅
圖: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陳楚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