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字,是一種謎一樣的存在,很多去醫院看病的人拿到病歷單,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寫得實在是太潦草了,簡直就像在看天書。
但奇怪的是,憑藉病歷單去拿藥的時候,醫院的人卻等看懂,難道這是專屬於醫生之間的暗號嗎?
醫生的字有多潦草?
「能看懂醫生字的都是天才。」
「醫生就不能好好寫字嗎?」
「為什麼醫生寫字像天書?」
「你們都不懂醫生的良苦用心,寫字潦草可以讓你沒事瞎琢磨,消磨時間,以免在候診室寂寞。」
「醫生創造了嶄新的書法形式,有利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完美結合。」
「……」
網友對醫生的字各種吐槽,凡是去過醫院的都知道,醫生寫的字不是一般的「難看」,研究來研究去也看不出個所以然。神奇的是,把醫生開的藥方拿去藥房開藥,藥劑師竟然能看懂……
這就尷尬了,一兩個醫生寫字潦草可以理解,關鍵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醫生寫出來的字都讓人一頭霧水呢?原來,這種字體就叫「醫生體」。在認識醫生體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病歷史的發展。
眾所周知,現在去醫院看病的時候離不開病歷。所謂病歷,就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字、符號、圖表、影像、切片等資料的總和,包括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
也就是說,從你在醫院接受檢查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信息都會在病歷上體現。世界上最早的病例來自於古希臘的一個村子,村子的廟裡有一尊神像,每天都有不少病人來頂禮膜拜,祈求自己的病早日康復。
為了給這些虔誠的病人治病,廟裡的祭司專門把每一個病人的病情、症狀和治療結果記錄下來。
我國最早發明和使用病歷的醫生,是漢初著名的內科醫生淳于意,淳于意醫術高超,在長期行醫的過程中,他意識到如果沒有記錄下病人的主訴,光靠醫生的記憶是不行的。
於是,淳于意在就醫中,把病人的姓名、病證、藥方、診療日期等用紙筆記了下來。久而久之,同行都體會到了這樣做的好處,因此紛紛效仿。
隨著醫學的發展,19世紀初,病歷除了病人和家屬的主訴之外,還添加了醫生、護士對病情的發現。
20世紀60年代,病歷形成了固定的結構SOAP,S即主觀性資料,O即客觀性資料,A即臨床診斷以及對藥物治療過程的分析與評價,P即治療方案。
醫生的字為啥寫得那麼潦草?
由此可見,醫生需要在病歷上寫的內容非常多,再加上看病的病人絡繹不絕,由於時間限制,醫生很難方方正正地將每一個字寫清楚,所以漸漸地就形成了醫生體。
還有人說,之所以病人看不懂醫生寫的字,藥房的藥劑師能看懂,是因為這是醫院的內部代碼,為了防止病人去外院取藥。更有人說,字如其人,寫字潦草的醫生,證明對待工作的態度也不認真,醫術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
那麼,醫生的字寫得那麼潦草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第一點,每天來醫院看病的病人很多,醫生卻只有那麼幾個,忙得團團轉,要講求工作效率,處方當然是寫得越快越好,所以字也會潦草一點,但並非是亂寫。
第二點,對於醫生來說,病人是外行,有一些醫學上的專業術語或者代碼,看不懂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並不影響藥劑師、護士等看懂醫生潦草的字,因為他們都受過專業的訓練和系統的培訓。
第三點,避免患者誤會,引起麻煩。醫患糾紛越來越多,醫生處方上的字寫得潦草,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病人自行搜索,產生「這種藥適不適合我吃」「是不是有更便宜的藥可以替代」等想法,減少矛盾,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所以說,醫生不是不想好好寫字,是時間不允許。但是,我們可以放心的是,絕大多數的醫生都是有醫德的,不會在處方和病歷上亂寫,更不會讓病人亂吃藥、亂買藥。
如今,醫療關係緊張,醫患之間應該相互理解、互相尊重,以免產生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