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間的嬰兒潮是「非常不可能的」,「即使被關起來的人更頻繁地發生性行為,但頻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避孕。」
文 |曾詩雅
編輯 |金匝
運營 |一凡
1
過去的時代已經告訴我們,劫難總能帶給人們親近的渴望。
二戰結束後的18年內,美國新生嬰兒高達7590多萬名;1989年南卡羅來納州受颶風「雨果」吹襲,災後曾出現一小波嬰兒潮;9.11事件後紐約市民陷入了「恐慌性愛」,在第二年夏天迎來了生育高峰。
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提出的「依戀理論」可以解釋這些現象:應對威脅,嬰兒進化出了普遍的行為策略,即為了安全、保障和生存,他們會親近看護者。有學者後來印證,這樣的模態反應也適用於成人世界:危險會促使人們努力親近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他們依偎在一起,相互支持,共同抵抗內心的壓力。
當疫情襲來,人們也試圖通過親密接觸來尋求慰藉。上個月,《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可能在疫情的隔離期迎來新一輪嬰兒潮。然而,這種暢想很快被社會學家潑了冷水。馬裡蘭大學社會學教授菲利普科恩(Philip Cohen)提出,疫情間的嬰兒潮是「非常不可能的」,「即使被關起來的人更頻繁地發生性行為,但頻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避孕。」
畢竟,新聞頁面上與疫情速報同時出現的,還有行業凋零、公司破產、員工失業的消息。這讓人們不得不在性愛中,保持清醒,很少有人希望在風險暗湧的未來,再添一份育兒重擔。
疫情期間,少有人道出關於性的隱秘消費,但它們依然被網際網路記載,被大數據勾勒出清晰的圖景——
2月20日,拼多多平臺發布「宅家十大熱銷商品」,保險套赫然在列;6天後,網易嚴選發布的《2020春節疫情消費大數據》中顯示,春風保險套銷量暴漲,累計售出100000餘只;到了3月,在便利蜂發布的「便利店熱銷榜單」上,保險套的排行與2月相比有所下滑,但依然居於第9位。
▲ 不僅線上銷售火爆,許多超市都出現售賣安全套的貨架被掃空。圖 / 網絡
在國內許多城市的電梯間裡,杜蕾斯新投放的廣告已悄然上線,螢光屏上閃爍著一句:「越艱難,我們越要相愛。」
需求在漲,供給卻出現缺口。3月27日,據英國路透社報導,過去10天,全球最大安全套廠商康樂公司(Karex Bhd)在馬來西亞的三家工廠裡沒有生產過一隻保險套,將導致安全套缺口達到1億隻。公司CEO Goh Miah Kiat發出警告,目前的庫存量只能再維持兩個月,全球各地都會看到安全套短缺的情況,保險套價格可能會上漲。
康樂公司成立於1988年。三十多年間,這家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小型作坊擴張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保險套製造商,杜蕾斯(Durex)、安思爾(Ansell),以及中國品牌諾絲等約200個保險套品牌都由它代工生產。同時,康樂公司生產的保險套還被供應給英國國家醫療系統等政府、聯合國人口基金援助計劃等非政府組織。
此外,康樂還創建了自己的保險套品牌,靠著榴槤味、椰漿飯味等獵奇的保險套獲得消費者的喜愛。其旗下的ONE品牌是馬來西亞第二受歡迎的安全套,僅次於行業巨頭杜蕾斯。
每一年,康樂公司能生產超過50億個安全套,並出口到140多個國家,全球每5個保險套中就有一個出自康樂。
▲ 康樂馬來西亞工廠的工人對生產的安全套進行測試。圖 / 路透社
然而,康樂正在經歷它的至暗時刻。一邊是「兩位數」的增長需求,一邊是只能維持兩個月的庫存,而多國限制入境、多家航空公司取消航班無疑加劇了挑戰。CEO Goh 說,「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我們從未見過如此的混亂。」
2
1993年,中國第一家成人用品商店「亞當夏娃」在北京開業。開業當天,門庭冷落,連個看熱鬧的影兒都沒出現。二十多年後,根據愛侶官網顯示,年輕群體對性用品的接受度已超過93%。從最初街角那些燈光昏暗、招牌隱蔽的小店,到網際網路、電影畫面中那些「有意為之」的醒目登場,我們正在迎來一個談性不再色變的時代。
今天,如果你在小紅書輸入「保險套」,會看見2902篇筆記。知乎上,與安全套相關的問題達到了3382個,並有一萬五千多人正在關注。3月29日,全球最大安全套生產商康樂停產登上微博熱搜,有網友發博稱自己已囤下兩個月的保險套,並曬出圖片——十二盒花花綠綠的安全套堆疊在一起,鋪滿了整個畫面。
這一定是康樂公司的CEO Goh 願意看到的,他曾說,「希望安全套能像牙膏一樣被大眾所接受,安全的性行為像系安全帶一樣成為第二天性。」
康樂集團也曾有過風光時刻。2013年,康樂集團在大馬交易所上市,市值為5億馬幣(約8.16億人民幣)。到2016年,康樂的市值已達到24.2億馬幣(約39.53億人民幣),是大馬交易所最性感的股票之一,它還在當年入選了《福布斯》亞洲上市公司200強。
然而,自2017財年以來,康樂的利潤就有所下滑。原材料天然橡膠價格隨著油價起伏波動,勞動力成本也逐年升高。Goh透露,康樂的勞動力成本,即一位工人的基本月薪,將從1000馬幣(約1635元人民幣)增加到1500馬幣(2452元人民幣)。
▲ 康樂官網的宣傳圖上,用大字體寫著「世界最大的安全套生廠商」,但最新消息中更新的卻都是生產告急的新聞。圖 / 網頁截圖
重擊出現在2019年初,康樂陷入虐待勞工的指控,包括瑪麗斯特普國際組織(MSI)在內的多個合作方,向康樂提出「暫停訂單」的要求。康樂的財年也因此受到影響。據稜鏡報導,康樂2015財年稅前利潤還有7328萬馬幣(約1.19億元人民幣),到2019年,只有2015年的5.2%,僅剩380萬馬幣(約621萬元人民幣)。
儘管在康樂改善員工住所、幾次提高薪酬後,一些合作方開始重啟回購,但這也意味著代工產業鏈上人工成本的增長。
康樂主要依靠代理生產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其自身品牌所佔的收入在2016年僅佔到8%,即使到2019年,這一比重也只停留在17%。其它收入中,約49%來自代工廠業務,約34%來自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投標採購業務。
Goh曾表示,與加工產品相比,銷售自有品牌的毛利潤更高,能達40%。據稜鏡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財年,康樂生產一隻安全套的成本是1美分,代工出廠價約3美分,但最終零售價可以賣到1美元,利潤顯著。
品牌銷售的重利面前,康樂希望能轉型。只是,風起雲湧的安全套市場裡,康樂的品牌銷售端也面臨著「如何在市場佔據一席之地」的難題。
康樂的合作夥伴杜蕾斯於1998年進入中國市場,打開了國人對保險套的認知視野。在努力成為保險套代名詞的路上,這個有著90年悠久歷史的品牌給出了一些示範。
2011年6月23日,一場大雨淹沒北京。下午17點58分,杜蕾斯營銷團隊成員、當時擁有10萬粉絲的@地空搗蛋,發了一條微博。三張拼接的照片上,為了防止鞋子浸溼,他拆開了兩包杜蕾斯套在腳上,當作鞋套,並配文「北京今日暴雨,幸虧包裡還有兩隻杜蕾斯。」一小時內,這條微博轉發過萬,成為當天微博轉發排行第一名。
那一年,杜蕾斯在中國的銷售額同比增長40%。
▲ 對不少網友來說,更讓他們驚喜的不是杜蕾斯的產品,而是文案創意。圖 / 杜蕾斯官方微博
此後,與環時互動牽手的杜蕾斯每逢熱點、節點就會出現令人耳目一新的廣告文案:感恩節時與綠箭、德芙等品牌的「互撩」廣告刷屏,iPhoneXs發布後「雙卡雙戴」的海報順勢而上,就連《蜘蛛俠:英雄遠徵》在票房豐收之際,杜蕾斯也要將品牌LOGO改成漫威影業的樣式,發文寫道「我會永遠守護你。」
可以說,熱點在哪,杜蕾斯就在哪。時至今日,杜蕾斯官方微博坐擁310萬粉絲,是其他品牌的十倍。
康樂也做過類似的社交帳號運營嘗試,其旗下ONE品牌的推特帳號註冊於2009年,可至今只有一萬七千多關注者,與推文相關的互動轉發更是寥寥無幾。
另一條路上,「90後小米員工」創辦的大象安全套則靠「植入」在年輕人中闢出新地。電影《港囧》中,穿著綠色比基尼的兔女郎向徐崢推銷大象安全套,她用粵語說出那句「只要你手握大象,就可以興風作浪」後,成就了名場景,也成就了全片性價比最高的植入廣告。《港囧》的合作讓大象的聲量覆蓋數億人群,銷售也呈爆發式增長。後來,同樣的成功再一次被大象安全套複製到與電影《前任3》的合作中。
▲ 《港囧》中配合笑點一起出現,讓人印象深刻的大象安全套植入。圖 / 《港囧》截圖
3
2019年連續兩個季度虧損的康樂集團曾認為,隨著全球安全套招標價格的回升,2020年會是更好的一年。
然而,疫情衝擊之下,試圖扭轉格局的康樂陷入停擺危機。3月27日,康樂公司獲準復工,但只有50%的員工到崗。
在得知全球最大安全套廠商因疫情停產後,年產10億隻倍力樂安全套的中國恆保防護公司底氣十足。公司CEO胡智強表示,這或許是天降大任,公司完全可以扛起因馬來西亞友商停工造成的全球保險套短缺壓力。
3月31日,大象安全套也發微博宣稱,可以為康樂提供原材料和生產包裝上的支持,並附上了康樂代表Jiayi的感謝視頻。微博文末,大象安全套還不忘調侃一句:「我們居然成為了我們供應商的供應商」。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生產的安全套超過130億隻,產量過剩,其中出口量超過30億,但同時安全套進口金額超過1億美元,呈現貿易逆差。這一年的國內市場上,超一半的市場份額被杜蕾斯、岡本和傑士邦瓜分,其中,杜蕾斯獨佔30%。
「安全套的原料就是天然橡膠」的天花板也在被打破。科天健康2017年推出了中國首款0.01水性聚氨酯安全套產品「中川001」,闖進了先前聚氨酯安全套被相模、岡本這兩大日本品牌壟斷的市場。同一年,桂林恆保旗下的安全套品牌倍力樂,也正式發布了一款以石墨烯為原材料的安全套。
「疫情期間除了糧食,安全套就是必備品了。」在杜蕾斯官方旗艦店,月銷量達15萬+的一款安全套下,有買家如是評價。
電商平臺上,各類安全套品牌「第二件半價」、「下單立減」、「領券滿減」的優惠活動中,有人坦言自己僅僅只是因為划算而囤起了安全套。「當天收貨」、「第二天就到」的物流好評比比皆是。一切都在昭示,全球最大的安全套廠商因疫情停產,市場卻從不缺少競逐的安全套。
永久轉動的金錢鏈條裡,欲望在,生意就在。
(本文參考了The Washington Post、The New York Times、The Telegraph、New Straits Times、The Star、The Edge Markets、稜鏡、經濟觀察報、新浪財經等媒體報導)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