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慶國:疫情加速世界秩序重構 去全球化走不通

2020-12-10 新浪財經

來源:《財經》雜誌

原標題:賈慶國:疫情加速世界秩序重構,去全球化走不通

這次疫情既有加速去全球化的趨勢,也有繼續推動全球化的趨勢。疫情影響到底有多大多深,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2020年註定是多事之秋,世界要做好準備

文 |《財經》記者 馬國川

「中國這次疫情應對還是有效的,我們也有理由感到慶幸和總結經驗」,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原院長賈慶國教授說。賈慶國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委員。在接受《財經》記者電話專訪時,他分析了這次疫情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呼籲各國利用已有的國際合作機制,攜手應對疫情。

在賈慶國看來,這次疫情既有加速去全球化的趨勢,也有繼續推動全球化的趨勢。中國在處理中美關係時要務實理性,「要考慮怎麼使兩國關係相對穩定,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合作。」

賈慶國指出,這次公共衛生危機將加速世界秩序重構的進程,也進一步說明了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疫情影響到底有多大多深,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也可能會引發新的『黑天鵝事件』,賈慶國說,」2020年註定是多事之秋,世界要做好準備。」

中國疫情應對是有效的

《財經》:目前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基本穩定下來,而其他不少國家還在忙於防控。對於美國、英國、義大利等國的應對辦法,中國網民中有不少批評、質疑的聲音,應該如何評價別國的應對之策?

賈慶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應對危機都要受到國情的制約。現在看,一些西方國家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問題,但現在不是批評、指責的時候,需要的是鼓勵和支持它們改進工作,採取行之有效的行動。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不管是中國做法、新加坡做法還是韓國做法,都可以作為參考,不能因為那個國家有不同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就排斥,而應該對本國的老百姓負責,只要科學有效,就應採取現實的「拿來主義」。在遏制疫情蔓延和限制公民自由之間進行取捨確實很難,但是在危機時刻,必須兩害相權取其輕。

《財經》:也有人擔憂,這次疫情將助長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心態。

賈慶國:總體來說,中國這次疫情應對還是有效的,我們也有理由感到慶幸。儘管如此,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思想和輿論都是不可取的,中國做好是應該的,偉大的中華民族做好是應該的,不應該因此驕傲自滿,更要摒棄瞧不起別國的心態。中國現在既有需要自身改進的地方,也有需要向別國學習的地方,還是應該戒驕戒躁。一有成績就自我膨脹是非常有害的。

現在還不是慶祝的時候,而是應該總結、反思和改進。總結好的防控經驗,反思疫情應對中存在的問題,在反思的基礎上改進現有的防疫機制,確保將來能夠做得更好,從而能夠給世界應對疫情提供一個更好的模板。

目前中國處於184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有能力做許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因此國人感到高興和自豪是很自然的,但是不應該刻意去渲染,這樣做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其實,中國在應對這次突發公共衛生危機的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包括疫情報不上去、應對措施遲緩等。我們需要完善法律和制度,確保疫情能夠在第一時間上報,及時科學決策,有效應對,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公共衛生危機,最大限度減少損害。

《財經》:如果不重視問題,就對不起我們為這次危機所付出的代價。

賈慶國: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講清楚、說明白與中國的政治進步》,提出要對體制加以全面和系統地說明和解釋,對講不清說不不明白的地方進行改革和完善,使之更加合理化。其實,好多事情及時講清楚、說明白比封堵更有效,更能夠化解輿情洪峰。許多人批評還是希望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不能把輿情變成敵情。一個政策如果都能夠講清楚、說明白,公眾就會接受;如果講不清楚、說不明白,就需要調整,下一次就可以做的更好。捂著不讓人說,該調整的時候可能意識不到,貽誤時機,最後對自己也沒有好處。

分享中國的經驗和教訓

《財經》:國際社會出現了對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批評聲音,您怎麼評價世界衛生組織在這次公共衛生危機中的作用?

賈慶國:總體來說,世衛組織在這次公共衛生危機中發揮了它應該和可以發揮的作用:第一,組織專家評估疫情,派人到重疫區武漢實地了解情況;第二,向世界提出警示,介紹中國的做法。國際社會對世衛組織的批評,有些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因為國際上有一些人很難接受中國能夠有效應對疫情這樣一個事實。

更多的批評源於對世衛組織的不了解,世衛組織不是萬能的,它和任何其他的國際組織一樣,有很大的局限性,最突出的就是它們授權有限。世衛組織是主權國家的組織,主權國家說了算,世界衛生組織只能提供信息和建議,其主權國家是否聽它也管不了。僅就它所擁有的那麼點兒權力而言,世界衛生組織這次的表現已經很不錯了。

《財經》:但是,疫情蔓延到全世界,難道它不應該負一定責任嗎?

賈慶國:判斷世衛組織是不是履行了責任,要看它做了什麼、依據什麼樣的標準來做。有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可以爭議,但總的來講,這次世衛組織還是發揮了它應該發揮的作用。它授權非常有限,各方壓力又很多。例如,在如何判斷疫情發展階段問題上是有爭議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考慮,可以給世衛組織施加壓力,以免影響到自己的利益。

應該說,這個世界很幸運有了這樣一個組織,如果沒有世衛組織,這次世界應對疫情只會更差。未來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多更好?這要取決於主權國家是否願意賦予它更多的權力和聽它的指揮。現實是,很多主權國家目前還不願給它更多的權力,不少國家也不願聽它指揮。這次疫情,美國和西方國家要是早點聽世衛組織的也不至於現在這樣被動。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主權國家也不會這樣做,這是世衛組織的尷尬之處。這也適用於解讀所有的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的作為。不給予這些國際組織相應的權力和支持,同時又要它們做沒有權力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就是現實。

《財經》:現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現病例,超過11萬人感染。為了避免更大的災難,各國如何攜手應對,是否缺乏合作機制?

賈慶國:機制是有的,無論是G7、G20,還是聯合國,都是現成的國際合作機制,現在的問題是沒有發揮好它們的作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是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政府,也就是川普政府,不重視國際合作,也不重視國際組織、國際機制,它不關心其他國家,只關心美國自己,也就是川普所說的「美國第一」。既然最強大的國家對國際合作採取這種態度,國際機合作機制自然就很難運轉起來。

《財經》:二戰以來的七十多年裡,國際機制有沒有發揮較好的作用?

賈慶國:有不少次,比如,當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織聯合國部隊將伊拉克趕出去;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G20國家共同努力,大大緩解了金融危機給實體經濟造成的影響。

但是在這次公共衛生危機面前,川普採取的措施基本上都是單邊的,不和其他國家協商與合作。這次美國禁止歐盟國家的航班飛美,也沒有和這些國家事先溝通。對盟友如此,對其他國家就不用說了。

《財經》:為了避免更大的世界災難,中國應該做些什麼呢?

賈慶國:首先是向世界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在應對這次公共衛生危機的過程中有很多的經驗,在疫情初期和應對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向其他國家介紹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

第二,力所能及的提供一些幫助,包括給那些公共衛生資源短缺的不發達國家給予援助。這次疫情對這些國家構成潛在的、災難性的威脅,我們應該在它們願意的情況下,幫助它們做好防控措施,未雨綢繆。

第三,面對疫情給世界經濟造成的破壞性影響,中國也應該呼籲世界主要大國加強溝通和合作,主動採取措施穩定世界經濟,包括呼籲召開G20網絡峰會,討論如何應對急劇惡化的經濟局勢。

「去全球化」這條路走不通

《財經》:這次疫情會不會加速這些年來已經存在的「去全球化」趨勢?

賈慶國:這次疫情既有加速去全球化的趨勢,也繼續推動全球化的趨勢。

由於疫情的發展,目前國際貿易來往、人員交流大幅減少,再加上一些人推波助瀾,對全球化構成嚴重衝擊。但這是短期效應,全球化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因為貿易是互補餘缺、增加財富的一種手段,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國際貿易變得更加快捷便宜,這兩個因素使得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大勢,也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好處。

人們不會拒絕全球化的。歷史表明,搞閉關自守、逆勢而動的國家最終都沒有好下場。當然,短期是多長時間,現在很難判斷。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從大的歷史角度來講,「去全球化」這條路是走不通的。這次疫情也從另外一個側面提醒人們,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裡,互相幫助、加強合作對我們應對疫情和經濟下滑有多麼重要。

《財經》:也有人說疫情是一個「中美脫鉤」實驗。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脫鉤是不可能的,但是也有人認為脫鉤未必不可能。您怎麼看?

賈慶國:一般情況下,脫鉤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脫鉤的可能性。這是因為人在通常情況下是理性的,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也可能就會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來。加拿大抓捕孟晚舟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到脫鉤也是一種現實的可能性。假如當時中國在中國境內或者委託其他國家抓捕美國的CEO作為反制,那麼中美經濟很快就會脫鉤。當然,這種可能性只存在於非常極端的情況下。戰後幾十年,美國領導人還是比較務實和理性的,這種可能性被壓縮到最小程度。但是現在這種可能性增大,主要是因為這屆美國政府做事太衝動,也太不靠譜了。

《財經》:在當前情況下,應該怎麼樣避免「中美脫鉤」?

賈慶國:中國在處理中美關係時,還是要理性務實。目前華盛頓政界在其它問題上吵得一塌糊塗,但是在對華政策問題上卻高度一致,都主張對中國強硬,我認為它處於一種情緒化狀態。面對這種情況,中國需要保持冷靜態度和戰略定力,不要因為對方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也跟著去說、跟著去做。就像美國的一些政客鼓吹病毒來自中國,我們沒有必要反擊說病毒來自美國。總之,不能讓美國極端反華分子牽著我們走。

所謂理性面對、務實處理兩國關係,就是不管是經貿關係還是人員交流,都沒必要刻意的去擴大或者減少,順其自然。因此,我們要想辦法讓兩國關係穩定下來。等華盛頓人心平靜下來,變得比較理性了,機會成熟了,再想辦法和美國一起來把兩國關係推向前進。

外交上,官方最好不要直接回應美國民間出現的極端觀點。官方最好對美國官方的立場和說法進行回應。面對挑戰,外交官應該保持沉著、理性和風度。

世界秩序正在加速重構

《財經》:從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秩序一直在重構,這次疫情會不會加速重構的速度呢?

賈慶國:肯定會加速重構的進程,冷戰結束以來,世界格局一直在「東升西降」,中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發展勢頭好,西方國家的實力和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逐漸下降。由於種種原因,到現在為止,美國沒有解決兩極分化問題,歐洲國家面臨的問題更多。此外,這次疫情對北大西洋聯盟和歐盟都有一定程度的衝擊,可能對北大西洋聯盟的衝擊更大一些,因為前期已經有弱化的趨勢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東方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東升西降」的勢頭不會改變,這次疫情再一次加速了這種趨勢。

《財經》:為什麼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國家的疫情應對效果要好很多呢?

賈慶國:這可能和文化價值觀有著直接關係。這些國家的國民比較強調自律,做事比較理性和務實,不像歐美人那樣隨性和浪漫。和歐美相比,東亞社會一般更重視群體利益。李光耀曾提出「亞洲價值觀」,「東亞人(日本人、韓國人、臺灣人、香港人和新加坡人)的帶有更強群體意識的價值觀和實踐」。他認為,東亞文化更強調群體利益,而歐美國家更強調個人利益,國民不願意服從政府。在東亞人看來,群體的利益界定了個人的利益,群體的利益保護好了,才能保護個人的利益。這也許是東亞這些國家處理疫情比較有效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東方也好還是西方也好,都重視群體和個人這兩種權益,只不過偏好不太一樣,平衡點不同。

《財經》:現在各國對疫情的防控缺乏協調,隨著危機不斷深化,有沒有可能引起新的衝突?

賈慶國:現在的一些矛盾還不至於引起國家間大的衝突。不過,各種各樣的猜忌都出現了,很難說未來會不會引發這種衝突,我們需要警惕和防範這種衝突。

這次危機進一步說明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當然,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明確其具體的內涵。

疫情影響到底有多大多深,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由此還可能引發新的「黑天鵝事件」。2020年註定是多事之秋,世界要做好準備。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賈慶國:疫情加速世界秩序重構,去全球化走不通
    賈慶國指出,這次公共衛生危機將加速世界秩序重構的進程,也進一步說明了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疫情影響到底有多大多深,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也可能會引發新的『黑天鵝事件』,賈慶國說,「2020年註定是多事之秋,世界要做好準備。」
  • 國際觀察:全球新冠疫情將加速世界秩序重構
    自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已具有大流行特徵以來,疫情繼續在全球範圍加速擴散,蔓延190多個國家,已經從地區性問題變為全球性問題。疫情嚴重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生態。國際人員交流與經貿往來嚴重受阻,世界經濟衰退風險急劇上升,全球性系統性金融危機難以避免。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近日不僅對全球經濟可能空前衰退提出警告,而且還表示,「疫情讓世界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機,同時也帶來了一場經濟危機和人道危機」。世人普遍感到疫情對公眾生活軌跡的改變與影響。
  • 震蕩與重置——疫情促世界格局加速演進
    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電 題:震蕩與重置——疫情促世界格局加速演進  中新社記者 刁海洋  2020年,不管它是不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年,它無疑是當今世人所經歷過的最苦痛的一年。這一年,一場突如其來、尚未完結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受損,一些欠發達地區陷入人道主義危機。
  • 陳鳳英:疫情正加速世界多級化進程
    人民網北京6月30日電 (王子侯)日前,人民網強國論壇以「危與機 後疫情時代的世界格局」為主題舉辦線上共商會。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陳鳳英在會上表示,疫情正加速世界多極化進程,後疫情時代看好中國的發展。
  • 新世界秩序,是全球化的終結還是美國霸權的終結?
    在重大衝突結束後,之所以創建全球化的制度形式就是為了制止或限制各類重大衝突或災難的發生。但不幸的是,這些機制在最近四年遭受到了嚴重破壞,其中很多還會進一步削弱甚至在世界最需要它們的時候直接被廢除。這實在是令人扼腕痛惜。
  • 原創:為何說新冠疫情加速世界兩極格局的形成?
    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這種進程,美國並沒有因為疫情而展開和中國的合作。新冠疫情的將對世界格局產生下面幾點影響:1、逆全球化將加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衝擊世界經濟。近年來在美國總統領軍的貿易戰下,為了本國經濟不受衝擊,各國保護主義盛行;而隨著新冠肺炎蔓延,各國為了自保,加劇了「逆全球化」思潮。自疫情發生以後,全球經濟必將遭受重創,經濟衰脫不可避免。需求下降,使世界經濟增長動力嚴重不足,石油價格劇烈下跌就是明證,世界站在了逆全球化的十字路口。
  • 全球化2.0:我們終將穿越平行宇宙,實現從物理世界向數字世界的遷徙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全球很多的商業機構都推出了自己的應對策略,通過數位化工具實現遠程辦公和遠程協作,以降低疫情對業務的影響。推特、高盛等機構在疫情期間推行全部或部分員工在家辦公的舉措,意味著矽谷的高新技術公司和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已開始改變以往的運作模式。2020年之後的全球化,已經不是物理意義上的要素轉移,而是要從物理世界走向數字世界。
  • 世界和平論壇丨疫情如「一道閃電」,照出缺乏世界秩序的現實
    6月16日至17日,2020世界和平論壇特別視頻會議舉行。本次特別會議主題為「後疫情時代:中國與世界」。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來自多個國家的前政要、智庫負責人和戰略家們針對當今世界人類所面臨的新安全挑戰進行討論,提出建設性方案,努力推動國際社會的安全合作。在會議議程中,多國專家首先探討了疫情後的國際秩序變遷。
  • 疫情將加速世界多極化進程
    【光明論壇】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數月,它給世界帶來深刻影響。最為直觀的是,它在奪去數十萬人生命的同時,正嚴重地衝擊著世界經濟。其次是通過「反彈效應」影響世界經濟和全球化進程。此次疫情不僅重創了世界經濟,而且還促使各國紛紛採取「封國」「封城」行動。從表面上看,這確實是全球化的「倒退」,也引起部分人對全球化逆轉的擔憂。但是,否定之否定規律並未過時。就世界經濟來說,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乃至危機,恰恰為各種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的勃發創造了條件,也有利於傳統產業的優勝劣汰、轉型升級。
  • 全球新冠病毒疫情風暴下,如何穿透產業鏈體系重構的迷霧?
    赫拉利《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2020【本文核心觀點摘要】1.全球經濟目前正在遭遇21世紀近二十年來最為嚴峻的挑戰,世界經濟增長前景黯淡,全球化經濟受到了疫情擴散的持續衝擊,當前最為緊要的任務是疫情防控,藉助WHO、聯合國、G20等組織和全球治理機制、地區組織阻止疫情全球擴散。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編者按:2020年8月15日,在主題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與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機遇》的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國際貿易論壇(2020)視頻會議上,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珠海市橫琴智慧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學橫琴智慧金融研究院院長李曉教授做了題為《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的主旨演講。
  • 麥可·斯賓塞:疫情可能加速全球化倒退,解決需要依賴全球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全球經濟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經濟增長會受到多大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20年4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2020年全球GDP將急劇萎縮3%,比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衰退還要嚴重得多,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都將受到疫情的嚴重衝擊。
  • 理性認識經濟全球化大邏輯大趨勢
    此後,電訊、內燃機、汽車等領域的重大創新成果接踵而至,為電子通訊、大規模運輸等創造了條件,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在世界範圍加速流動。科技進步對人力、原材料等其他生產要素產生替代效應,推動先發國家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國與國之間相互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研發、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逐步形成全球大循環。科技進步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組全球經濟結構、重建社會生產模式、重塑人類生活方式。
  • 展望2021世界秩序的新序章
    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感染了逾7,200萬人、奪走了160萬條生命,還帶來了經濟衰退、脫貧進程逆轉等一系列巨大的次生災害,並對未來的經貿格局和世界秩序產生深遠影響——包括全球化加速轉型為區域化,以及中國在全球經濟的主導力量更加凸顯。
  • 疫情加速媒體產業全球化,新老媒體城市同臺競技
    老牌媒體城市洛杉磯、紐約、倫敦佔據排行榜前三席位亞特蘭大、蒙特婁、巴黎等「挑戰者」 城市表現出色且各具優勢新冠疫情推動媒體行業重心加速向流媒體轉移,這不僅導致該行業越來越依賴技術,也使得首爾(韓國)、
  • 「逆全球化」來了
    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讓各國更加重視本土供應商,但短期內受到各種因素的「掣肘」。本次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迫使企業不得不對原先產業鏈進行重構,對本土供應商更加傾斜。同時,醫療防護和呼吸機等重要物資的短缺,更讓發達國家對製造業「空心化」所可能造成的後果有了更清醒的認識。「逆全球化」的呼聲再起,而中國作為目前全球製造業的中樞,不可能獨善。
  • 2020年終盤點|分化、內卷、重構,疫情時代物流行業的危與機
    疫情強化了西方保守主義倡導的逆全球化趨勢,中美關係惡化導致全球經濟體「分化」。 觀察1:流量內卷 日漸枯竭的流量讓網際網路巨頭開始大規模進軍產業網際網路,加速了各領域的內捲化。截止2020年上半年,中國網民數量達到將近9.4億人,人均每日上網時長達4小時。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疫情加速世界後霸權時代到來
    除此之外,中國率先復工復產復市復學,使經濟和社會秩序逐漸恢復正常。中國應對新冠疫情衝擊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顯示了卓越的能力、實力和負責任大國風範。如果說疫情之前世人對中國的正面印象更多來自於經濟發展的話,那麼這次應對疫情則讓世人對中國的治理能力和大國擔當有了新的認識。
  • 陳文玲: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發展的趨勢性特徵——在《讀懂中國》第...
    一些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堅持一個國家利益之上、一個國家保持第一,永遠第一,能否可持續?國際的大趨勢到底是怎麼樣的?這些國家的主張會給自身帶來哪些傷害?我們需要考慮百年不遇的這場新冠疫情,是否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一個「熔斷劑」,它給人們有什麼深刻的啟示?它會不會成為疫情之後人們反思後連接全球的「粘合劑」?人類的明天、世界的明天、地球的明天,如何靠全球的力量共同維護和創造?
  • 賈慶國:傅高義積極主張中美對話合作,令人尊敬
    12月21日上午,察哈爾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北大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前院長賈慶國告訴澎湃新聞,他也於當日上午得知了傅高義去世的消息。「太突然了!聽到噩耗好難過。」賈慶國說,哈佛大學教授、著名中國研究專家傅高義因術後感染不幸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