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發展的趨勢性特徵——在《讀懂中國》第...

2021-01-09 澎湃新聞

今天上午、中午和昨天一天的會議,圍繞這些問題有很多閃光的思想、觀點,我想今天這一場論壇的17位發言嘉賓,都是這一方面的研究大家、專家、權威,希望這一場討論會有精彩的觀點或者叫觀點精彩紛呈。

我們需要考慮全球到底是慢全球化、半全球化還是再全球化、新型全球化,當前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是共性還是個性,是當前的一個惡浪,還是未來會持續存在的一種現象?

我們需要考慮一些國家現在推行的去全球化,所謂排乾全球主義的沼澤,這些東西能否成為現實?排乾沼澤這種反全球主義的思維,隨著一些政客下臺或者消失,是不是其影響還會繼續瀰漫?一些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堅持一個國家利益之上、一個國家保持第一,永遠第一,能否可持續?國際的大趨勢到底是怎麼樣的?這些國家的主張會給自身帶來哪些傷害?

我們需要考慮百年不遇的這場新冠疫情,是否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一個「熔斷劑」,它給人們有什麼深刻的啟示?它會不會成為疫情之後人們反思後連接全球的「粘合劑」?人類的明天、世界的明天、地球的明天,如何靠全球的力量共同維護和創造?

我們需要考慮目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它和經濟全球化是伴生的還是相悖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最終殊途同歸,還是一個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一些國家,比如說最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歐盟,遭遇了英國脫歐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創;另一方面,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東協十國籤署了RCEP協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在加快。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提出,中國對加入CPTPP持開放態度。中國也正在和沿線國家共同建設「一帶一路」,推進更大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國與相關國家共商、共建、共享發展,未來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化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發展趨勢和前景?

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深入的研究,深刻的思考,特別是要具有前瞻性眼光來穿透歷史,看到未來,選擇正確的方向,使人類沿著正確的航向前進。

因此,今天特別榮幸做這個平行分論壇的主持。下面就行使我的權利,首先今天下午17位發言人,因為人數眾多,時間必須要控制,每個人發言5-7分鐘,最長不能超過7分鐘,5分鐘最好,所以到了時間,我也會提前幾秒鐘提示一下發言嘉賓,這是對每位發言嘉賓權益的保護,否則後面的發言嘉賓就是受損者。

下面我們特別榮幸邀請第一位發言嘉賓,他用視頻的形式和我們在座的各位進行交流,他就是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他也是博鰲亞洲論壇和黑石集團的理事,曾經擔任過巴基斯坦的財長,被世界有關組織評選為年度優秀財長,下面有請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先生發言!

主持人陳文玲小結:

今天的17位發言就到此結束了。今天下午的發言確實是精彩的觀點紛呈,大家都在會場傾聽了他們每一位的精彩發言。概括起來,我認為今天的發言有些共識,提出了四方面主要觀點:

第一,經濟全球化是客觀的、現實的歷史潮流,全球化的本質與趨勢不會改變。大家聽到了王超會長、朱民行長、周弘學部委員、郭濂行長、馬丁·雅克先生、譚海鳴院長等嘉賓都從這些角度詮釋了他們的觀點,提出全球化對每個國家都是公平的,發達國家也是受益者,但是經濟全球化是雙刃劍,一些問題需要在今後加以解決。

第二,經濟全球化的內涵與形式發生了調整與演化。特別是朱民行長、莫約女士、古溫·薩克先生等,在這些方面闡述了他們的觀點。表現為五個方面:1、全球化從商品的、資本的、物化的流動,轉向技術的、服務的、信息的轉動,朱民行長提出了軟的經濟全球化取代物化的全球化;2、從純市場的效用最大化、利潤最大化轉向公平、補償、穩定、安全,需要構建更具挑戰性、公平性和持續性的全球治理體系;3、科技革命、數位化轉型推動了新型全球化的加快發展;4、全球化現在受阻,全球化遇到很多挑戰,包括莫約女士談到的債務問題、不平等的問題、對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不同看法問題,去全球化合新的巴爾幹主義等等;5、區域化也是全球化,全球化並沒有停止,而是繞道前行,曲徑通幽,劉志勤研究員提出了全球化退居二線,但是退而不休,還在等待時機,特別是剛才幾位國內嘉賓和國外的嘉賓都提出來,RCEP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典型,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典範。

第三,新冠疫情是經濟全球化災難性崩潰之後重構新興經濟全球化的最大變量。馬丁·雅克先生、于欣偉主席和各位嘉賓都提到了這個問題。主要集中在4點:1、馬丁·雅克先生提出,2020年這場大災難是1931年以來最大的危機,危機會使變革的步伐加快,取得驚人的發展,世界的秩序回不到1980-2016年的全球化,回不到1945年以來的全球化,更回不到1945年後形成的世界秩序;2、疫情使各國重新審視執政能力、執政理念、文化價值觀、國民的道德水準,這也是各國文明、文化、國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次PK。馬丁·雅克先生還提出來,特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力量;3、世界需要塑造有利於全球化發展的新型公共產品,布魯金斯的李成先生、巴基斯坦的阿齊茲總理、土耳其的古溫·薩克先生、印度尼西亞的尤素夫·瓦南迪先生都提到了這個觀點,特別是巴基斯坦阿齊茲先生、土耳其的古溫·薩克先生、印尼的尤素夫·瓦南迪先生還提到了「一帶一路」給全球提供的公共產品;4、世界在疫情中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精誠合作,對抗對於全球來說是一場更大的災難,比利時前首相提到了這些觀點。

第四,中美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在經濟全球化中需要合作,而非對抗。這個觀點集中體現在李成、馬丁·雅克這些嘉賓的發言裡面,主要觀點:1、貿易戰既對對手不利,也傷害了發起貿易戰的國家;2、脫鉤既沒有好處,短期內也沒有可能,馬丁·雅克先生說,如果脫鉤起碼需要20年時間,我認為20年時間可能全球聯繫更加緊密,而非脫鉤;3、中美的對抗會產生巨大的負面效應,使各個國家很難選擇。中美是對抗還是合作,不是雙邊的問題,而是世界的多邊問題,直接影響到世界的前途和命運;4、如果拜登執政,希望拜登政府和中國政府,面對世界的新變局,能夠攜手合作,或者回歸中美的正常秩序,或者建立新型的中美大國關係。比利時前首相特別提出,希望大選之後的美國成為值得信任的夥伴;5、孫永福司長提出,作為中國來說要更加適應新興經濟全球化,要補短板,比如說服務領域的開放,比如說投資要更加開放,他還用了很多數字來說明一點;6、中國的區域發展,陳耀會長、於偉主席、張院長、潘院長都談到了粵港澳大灣區,談到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我們這些年取得的一些基本經驗或者做法,有些嘉賓還談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一些案例。

今天的這個分論壇可以說非常精彩,雖然每個人發言時間不長,但觀點非常鮮明。在此,感謝國創會為大家搭建交流思想、激蕩思想的一個平臺,感謝"讀懂中國"給大家設置了第六分論壇的發言機會,也感謝國創會"讀懂中國"給了我主持人這樣一個特殊的角色,我沒掌握好時間,非常抱歉,沒有交流時間了,剛才會議主辦方告訴我就不進行交流了,大家需要交流的,留微信也行,留電話號碼也行,私下進行交流吧。

謝謝各位!再次感謝各位嘉賓蒞臨會議發表精彩演說,感謝坐在後排始終沒有走的聽眾,感謝走了的聽不見的表揚的聽眾,特別感謝在座的各位朋友一直堅持到現在,再次感謝!

作者簡介:陳文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原司長,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

(來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2020-11-21)

責任編緝:祁國燕

原標題:《陳文玲: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發展的趨勢性特徵——在《讀懂中國》第六分論壇上的主持辭與小結》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陳文玲:世界大變局聚焦點在中美關係
    專家簡介陳文玲: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2020年01月10日,「復興·美好」——2020中國商業發展論壇在哈爾濱召開。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這些「全球化幻想」是中國經濟學界對中美大國衝突集體失語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認識現階段的經濟全球化狀態及其趨勢,是中國經濟學界面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簡單地認為目前的經濟全球化處於「逆全球化」過程是不充分的,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狀態或者趨勢是「全球化分裂」 ——主要大國之間,特別是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之間在關於什麼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損益、運行規則和秩序等問題上發生了重大分歧,不再擁有共識。美國現在的所作所為不是在簡單地反全球化,而是要搞另一套經濟全球化,即沒有中國的經濟全球化。
  • 陳文玲: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堵點」是什麼?
    陳文玲: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核心觀點●打通堵點,對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至關重要。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堵點是什麼?中國作為貨物貿易大國,2019年進出口貿易達到35.41萬億元人民幣,三分之二以上都是中間品。因此,全球生產製造過程本身就是流通過程,流通全過程也涵蓋生產過程,而大部分生產過程已經非獨立在一條生產線上可以生產最終產品。三是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已經形成全球布局。
  • 大洋午讀—今日,全球大咖「雲聚」廣州,一起讀懂中國
    本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設置十場平行研討會,「中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與跨國公司的機遇」「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等議題都與開放合作緊密相關。 這一設置向世界釋放了什麼信號?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李君如表示,十場平行研討會選擇的議題都有同一個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 理性認識經濟全球化大邏輯大趨勢
    作者:辰 昕 文 華 文 涵  核心閱讀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滿足人類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其發展趨勢不可逆轉。
  • 婁飛鵬:疫情改變不了經濟全球化長期趨勢
    就實際情況看,之前發生的傳染病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短期,具體就是疫情快速發展蔓延的時期,疫情過後經濟短期內會快速恢復。這是由於傳染病疫情會限制人類的經濟活動,但往往並不能大規模破壞各種經濟供給和需求。疫情期間人類的經濟活動受限,但供給能力、需求欲望仍然存在,疫情過後就會出現「報復性」的反彈。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也主要集中在短期。
  • 教師招聘歷史學科知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現代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考點梳理】●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的加入一.世界貿易組織的形成和建立1.前身:《關稅與貿易總協定》①形成1947年英法美中等國籤署《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目的是降低關稅
  • 人民日報刊文: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 人類歷史發展大勢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趨勢,合作共贏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選擇,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符合歷史發展規律。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我們要順應歷史大勢和時代潮流,創造中國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明天。早在17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極富洞察力地提出:「我們的時代」的根本特徵和基本標誌是「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了這個預言的科學價值。生產全球化促進了貿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繫空前加強。經濟全球化促進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極大地推動了世界財富的增長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提升。
  • 樊綱:雙循環與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
    加強對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成果,加大對戰略高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找準源頭性技術創新領域,著力攻破關鍵核心技術,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體制,搶佔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在這一過程中,一是發展好民營經濟。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都是一個風險極大的過程,這需要民營企業家的推動。
  • BOSS直聘2020年人才資本趨勢報告:搶人大戰的區域化升級
    人才往往都是被珍惜的,相同行業的企業對人才的爭搶一直都是存在的,而近些年區域化的城市間對於人才的競爭也逐漸的加劇,而是否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是一個城市是不是可以快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據BOSS直聘2020年人才資本趨勢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城市搶人」到「區域化搶人」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新一線城市相對於一線城市全面實現人才淨流入,BOSS直聘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一線城市職場人淨流出率為0.58%,較2018年同期增加0.05個百分點。
  • 範正利:逆全球化浪潮下,中國交通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全球化一直都是一個存有爭議的話題,因而逆全球化的聲音幾乎伴隨整個全球化進程。只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逆全球化的暗潮難以形成一支主流;畢竟,全球化才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中美關係的持續僵化,新冠疫情的肆意蔓延,一些國家提出要重塑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逆全球化浪潮。那麼,全球化商業邏輯便不得不面對逆全球化政治邏輯的挑戰。中國的快速崛起乃至復興之路得益於全球化,同時又為世界經濟做出卓越貢獻。中國改革開放正是順應彼時席捲而來的全球化大潮,抓住了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而取得巨大成就。
  • 「有限全球化」是危機也是機遇
    談抗疫   給予國際社會更長時間理解中國   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不少外國學者、政界人士都在本次「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上表達了對「中國抗疫」的看法。   目前,中國疫情已得到控制,經濟正加快恢復。「國內很多學者都表示,抗疫顯示出我們國家政治制度的優越性。」鄭永年說,中國取得這樣的成績,卻受到美國社會的大量攻擊。
  • 把握經濟全球化大勢 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歷史長河的高度,在達沃斯論壇發表了歷史性演講,表明了中國捍衛經濟全球化的堅定立場,指明了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為世界注入了強大信心和正能量,獲得國際社會持久的高度讚譽,標誌著中國從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
  • 樊綱:「發展悖論」與發展經濟學的「特徵性問題」
    文/樊綱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北京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一、有了「經濟增長理論」,為什麼還要有「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經濟增長理論的關係是什麼?
  • 中國經濟2021第二章退二進一
    2020年,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遇到阻斷,國際經貿活動銳減的背景下,從政治到經濟,各國逐步走向封閉,一個愈加「脫鉤」的世界呈現於世人眼前。且不說大疫之下,各國「閉關鎖國」,不約而同地對全球產業鏈硬脫鉤,組建本土產業鏈,重創原本正在退潮的全球化。更別提美國在「退群」、廢約成癮的同時,加速與中國「脫鉤」。
  • 鞠建東:全球價值鏈出現區域性結構變化是健康發展狀態|教授觀點
    11月15日,涵蓋15個成員國、覆蓋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和經濟總量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籤署,全球最大自貿區正式誕生。RCEP籤署對中國經濟有怎樣的影響?美國新政府上任是否會重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世界格局將呈現何種趨勢?
  • 劉長樂:新型經濟全球化是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相處之道
    在新冠疫情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病毒影響下,世界加速進入了大調整的非常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應該如何與世界相處?如何進行跨文明的對話?如何探尋符合全人類長遠利益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及行政總裁劉長樂先生16日在鳳凰衛視、鳳凰網舉辦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上表示,中國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經濟全球化,這是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相處之道,與強不凌弱、富不辱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
  • 這些大事件,哪一件會是全球化的終結者?
    同時,價值鏈更加區域化,主要發達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處於相對優勢位置。  亞當·斯密指出,全球化能夠提高全球福祉,「通過某種方式將世界上距離遙遠的各地連接在一起,通過使它們相互滿足各自的需求,全球化可以提升不同地區的幸福指數,同時促使各地相關產業的發展」。
  • 2019年肉羊養殖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區域化程度提高「圖」
    中國肉羊養殖開始時間較早,在1990年之前我國肉羊養殖處於自由發展期,沒有養殖政策,肉羊飼養主要為本土羊,出肉率較低;飼養方式為放牧飼養,效率低下,且對環境破壞大。1990-2008年,隨著對於羊肉需求增長,我國開始改進肉羊品種,同時引進國外優質肉羊品種,中國羊肉產量迅速增加,佔世界羊肉生產比重也由1980年的6.1%,增長到2008年的34.6%。
  • 陳文玲:美國掠奪世界財富的經濟武器與運作密碼(下)
    中國作為世界唯一的十億級用戶同時在線的網際網路應用場景,是最活躍、最具創新性的應用研究市場。像華為、中興通訊等中國企業,60%的零部件來自於美國,高通、博通、英特爾、亞馬遜出口的關鍵零部件設備大部分是出口到中國。所以,如果產業鏈斷掉的話,美國不僅會失去中國這個最大的市場,還會失去全世界最大的科技創新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