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中午和昨天一天的會議,圍繞這些問題有很多閃光的思想、觀點,我想今天這一場論壇的17位發言嘉賓,都是這一方面的研究大家、專家、權威,希望這一場討論會有精彩的觀點或者叫觀點精彩紛呈。
我們需要考慮全球到底是慢全球化、半全球化還是再全球化、新型全球化,當前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是共性還是個性,是當前的一個惡浪,還是未來會持續存在的一種現象?
我們需要考慮一些國家現在推行的去全球化,所謂排乾全球主義的沼澤,這些東西能否成為現實?排乾沼澤這種反全球主義的思維,隨著一些政客下臺或者消失,是不是其影響還會繼續瀰漫?一些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堅持一個國家利益之上、一個國家保持第一,永遠第一,能否可持續?國際的大趨勢到底是怎麼樣的?這些國家的主張會給自身帶來哪些傷害?
我們需要考慮百年不遇的這場新冠疫情,是否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一個「熔斷劑」,它給人們有什麼深刻的啟示?它會不會成為疫情之後人們反思後連接全球的「粘合劑」?人類的明天、世界的明天、地球的明天,如何靠全球的力量共同維護和創造?
我們需要考慮目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它和經濟全球化是伴生的還是相悖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最終殊途同歸,還是一個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一些國家,比如說最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歐盟,遭遇了英國脫歐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創;另一方面,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東協十國籤署了RCEP協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在加快。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提出,中國對加入CPTPP持開放態度。中國也正在和沿線國家共同建設「一帶一路」,推進更大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國與相關國家共商、共建、共享發展,未來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化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發展趨勢和前景?
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深入的研究,深刻的思考,特別是要具有前瞻性眼光來穿透歷史,看到未來,選擇正確的方向,使人類沿著正確的航向前進。
因此,今天特別榮幸做這個平行分論壇的主持。下面就行使我的權利,首先今天下午17位發言人,因為人數眾多,時間必須要控制,每個人發言5-7分鐘,最長不能超過7分鐘,5分鐘最好,所以到了時間,我也會提前幾秒鐘提示一下發言嘉賓,這是對每位發言嘉賓權益的保護,否則後面的發言嘉賓就是受損者。
下面我們特別榮幸邀請第一位發言嘉賓,他用視頻的形式和我們在座的各位進行交流,他就是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他也是博鰲亞洲論壇和黑石集團的理事,曾經擔任過巴基斯坦的財長,被世界有關組織評選為年度優秀財長,下面有請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先生發言!
主持人陳文玲小結:
今天的17位發言就到此結束了。今天下午的發言確實是精彩的觀點紛呈,大家都在會場傾聽了他們每一位的精彩發言。概括起來,我認為今天的發言有些共識,提出了四方面主要觀點:
第一,經濟全球化是客觀的、現實的歷史潮流,全球化的本質與趨勢不會改變。大家聽到了王超會長、朱民行長、周弘學部委員、郭濂行長、馬丁·雅克先生、譚海鳴院長等嘉賓都從這些角度詮釋了他們的觀點,提出全球化對每個國家都是公平的,發達國家也是受益者,但是經濟全球化是雙刃劍,一些問題需要在今後加以解決。
第二,經濟全球化的內涵與形式發生了調整與演化。特別是朱民行長、莫約女士、古溫·薩克先生等,在這些方面闡述了他們的觀點。表現為五個方面:1、全球化從商品的、資本的、物化的流動,轉向技術的、服務的、信息的轉動,朱民行長提出了軟的經濟全球化取代物化的全球化;2、從純市場的效用最大化、利潤最大化轉向公平、補償、穩定、安全,需要構建更具挑戰性、公平性和持續性的全球治理體系;3、科技革命、數位化轉型推動了新型全球化的加快發展;4、全球化現在受阻,全球化遇到很多挑戰,包括莫約女士談到的債務問題、不平等的問題、對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不同看法問題,去全球化合新的巴爾幹主義等等;5、區域化也是全球化,全球化並沒有停止,而是繞道前行,曲徑通幽,劉志勤研究員提出了全球化退居二線,但是退而不休,還在等待時機,特別是剛才幾位國內嘉賓和國外的嘉賓都提出來,RCEP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典型,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典範。
第三,新冠疫情是經濟全球化災難性崩潰之後重構新興經濟全球化的最大變量。馬丁·雅克先生、于欣偉主席和各位嘉賓都提到了這個問題。主要集中在4點:1、馬丁·雅克先生提出,2020年這場大災難是1931年以來最大的危機,危機會使變革的步伐加快,取得驚人的發展,世界的秩序回不到1980-2016年的全球化,回不到1945年以來的全球化,更回不到1945年後形成的世界秩序;2、疫情使各國重新審視執政能力、執政理念、文化價值觀、國民的道德水準,這也是各國文明、文化、國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次PK。馬丁·雅克先生還提出來,特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力量;3、世界需要塑造有利於全球化發展的新型公共產品,布魯金斯的李成先生、巴基斯坦的阿齊茲總理、土耳其的古溫·薩克先生、印度尼西亞的尤素夫·瓦南迪先生都提到了這個觀點,特別是巴基斯坦阿齊茲先生、土耳其的古溫·薩克先生、印尼的尤素夫·瓦南迪先生還提到了「一帶一路」給全球提供的公共產品;4、世界在疫情中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精誠合作,對抗對於全球來說是一場更大的災難,比利時前首相提到了這些觀點。
第四,中美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在經濟全球化中需要合作,而非對抗。這個觀點集中體現在李成、馬丁·雅克這些嘉賓的發言裡面,主要觀點:1、貿易戰既對對手不利,也傷害了發起貿易戰的國家;2、脫鉤既沒有好處,短期內也沒有可能,馬丁·雅克先生說,如果脫鉤起碼需要20年時間,我認為20年時間可能全球聯繫更加緊密,而非脫鉤;3、中美的對抗會產生巨大的負面效應,使各個國家很難選擇。中美是對抗還是合作,不是雙邊的問題,而是世界的多邊問題,直接影響到世界的前途和命運;4、如果拜登執政,希望拜登政府和中國政府,面對世界的新變局,能夠攜手合作,或者回歸中美的正常秩序,或者建立新型的中美大國關係。比利時前首相特別提出,希望大選之後的美國成為值得信任的夥伴;5、孫永福司長提出,作為中國來說要更加適應新興經濟全球化,要補短板,比如說服務領域的開放,比如說投資要更加開放,他還用了很多數字來說明一點;6、中國的區域發展,陳耀會長、於偉主席、張院長、潘院長都談到了粵港澳大灣區,談到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我們這些年取得的一些基本經驗或者做法,有些嘉賓還談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一些案例。
今天的這個分論壇可以說非常精彩,雖然每個人發言時間不長,但觀點非常鮮明。在此,感謝國創會為大家搭建交流思想、激蕩思想的一個平臺,感謝"讀懂中國"給大家設置了第六分論壇的發言機會,也感謝國創會"讀懂中國"給了我主持人這樣一個特殊的角色,我沒掌握好時間,非常抱歉,沒有交流時間了,剛才會議主辦方告訴我就不進行交流了,大家需要交流的,留微信也行,留電話號碼也行,私下進行交流吧。
謝謝各位!再次感謝各位嘉賓蒞臨會議發表精彩演說,感謝坐在後排始終沒有走的聽眾,感謝走了的聽不見的表揚的聽眾,特別感謝在座的各位朋友一直堅持到現在,再次感謝!
作者簡介:陳文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原司長,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
(來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2020-11-21)
責任編緝:祁國燕
原標題:《陳文玲: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發展的趨勢性特徵——在《讀懂中國》第六分論壇上的主持辭與小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