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農民一生打造四孔窯洞,30多年養牲口沒斷過,看他生活成啥樣

2020-12-22 史雲平民俗攝影

我叫楊文有今年70歲,老伴叫賀戀葉今年65歲,家住稷山縣太陽鄉楊家莊村,是位於稷王山下的一個小山村,出家門口就是山溝,老伴19歲嫁給我,婚禮還是在別人家的窯洞裡舉辦的。結婚第一年她就跟隨我在這個院子裡打窯洞,我挖土,她負責轉運,一年多的時間在院子裡打了四孔窯洞。這麼多年我和妻子經營著家裡的十五畝地,主要種植玉米、小麥和各種藥材,從農業社分開後養牲口一直沒有間斷過,現在生活過得很幸福。

這個窯洞就是我和老伴親手打造出來的,四十多年來一直在這裡居住,窯洞裡冬暖夏涼,已經習慣了。

由於生長在農村,我們平時還是使用傳統風箱燒柴做飯,這樣做出來的飯菜帶有煙火氣,吃著特別香。

老伴在家養了十來只雞,因在山溝邊黃鼠狼不停地來禍害,現在只剩下五隻大母雞了,平時下的蛋也夠我們吃了。為了防止黃鼠狼來,我專門在窯洞口養了一隻小狗,給雞站崗放哨。

四孔窯洞我們住一間,兩個孩子住一間,其餘兩間一個養牲口佔用,另一間是放生產用具和牲口草料的。

自從生產隊分開時,這麼多年我一直養牲口,養過騾子,養過驢,現在養的這頭大母牛已經7年了,一共產了三個崽,一個崽養夠4個多月大可以賣萬餘元。

家裡有十五地,種植的是藥材柴胡、遠志、黃芩、還有小麥和玉米,由於地理環境靠天吃飯。這幾天預報有雨,我和老伴把剛收回來的菜籽放在樓門下,等天氣好了再放到外面晾曬。

養牲口離不開草料,家裡種植的藥材、小麥、玉米收穫後,剩下的稈都是牲口最好的飼料。由於家裡地方有限,收回來的草料在村外一廢棄窯洞存放了一部分,吃著拉著。

平時我用一輛三輪摩託車給牲口拉料,雖然大山裡路面已經全部硬化,但是老伴還是不放心,站在門口一直吩咐我注意安全。

拉草回來,老伴急忙從窯洞裡拿來掃帚給我掃身上的土,這麼多年的陪伴我很感激。

我們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已經成家立業,二兒子今年30歲了還沒有娶媳婦,現在縣城裡一家飲食店打工。現在國家政策好,我和老伴會繼續努力奮鬥,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給國家添麻煩,自力更生早日建設好自家的幸福樂園。【圖文原創禁止盜用,了解更多百姓故事右上角+關注】

相關焦點

  • 70歲老人住窯洞種辣椒 過著簡樸的生活 空降兵的身份值得尊重
    相伴一生的伴侶走不多遠,見到一個小村子,這個村子是大陽鎮的叫遆莊村,我們停下車,背上相機,去村子裡轉轉,看看那戶人家有晾曬的紅辣椒。隨意轉到一戶人家,他家簡陋的大門上掛著光榮之家的紅牌子,院子堆滿辣椒的小院,見到院子中有一位勞作的老大爺,他叫張永合,今年70歲,身材健壯,看上去根本就不像70歲的老人。
  • 三天大雨過後,實拍河南農村,看地坑人家生活成啥樣
    一個地坑院子的出入口已經用磚頭做過加固,兩位農民大叔坐在上邊聊天,身後的樹幹之間繩子上晾曬著孩子剛剛洗過的衣服和床單,雨後放晴時間不長,地坑上邊能通風透光適合晾曬。村中的巷道裡一位農民大哥用三輪車拉回一車桃樹枝葉,他家裡養著2頭大母牛,這是家中的一筆大收入,剛剛下過大雨,牛的青草已經吃完,桃子賣後桃樹葉就成了牛飼料,聽說還要下雨,所以他也是抓緊時間多剪些桃樹枝葉拉回家中給牛儲藏食物。
  • 山西66歲農民大叔,獨守300年古城堡20多年,看活成啥樣
    圖片上這位大叔姓李,他獨居在山西省呂梁山區中的一座石頭古城堡中20多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過著一人吃飽全家飽的生活,攝影師在採風中結識了他,一來二往成為了朋友,近期聽說石頭古城堡要進行旅遊開發,很為大叔的生活擔憂,便在周日上山探望了他,我們看看是個啥情況。
  • 山西6旬農民大哥坐擁1座大山,過著原始農耕生活,看是啥樣
    彎彎曲曲的山間公路走了大半個小時後,我們在公路邊看到了一條黃土小道,看樣子這裡應該就是通往那戶人家的唯一通道,一行人走了500多米迎面遇見了一位挑著擔子的中年農民大哥,大家客氣地打著招呼,大哥對我們來到這山溝裡遊玩有點意外,他說山裡就是他1人,要下地挑玉米去了,家裡門開著呢,你們去喝點水,他很快就會回來。
  • 農村1家4個啞巴,生下2個精明孫女說了話,看生活成啥樣
    我順他手指的方向隨他一起走進家中。院子裡3孔窯洞已經倒塌,4間瓦房也是破舊不堪,其中一間看上去應該是老人休息的地方,裡邊放著一張臨時休息的木床,牆角放著一缸清水,還有一些玉米和青草,地面上有少許的家禽糞便。向老人詢問著他的家庭情況,他依舊用手指著另一個方向,似乎另一處才是他的家。跟著老人家走過一道山崗,來到了他的家。
  • 驢耕地、住窯洞、吃「熬菜」,他在西瓜視頻再現陝北黃土生活
    窯洞,是中國五大傳統民居建築之一。陝北的黃土高坡,溝壑雄奇、蒼涼而貧瘠,在與大自然的殘酷搏鬥中,造就了豪放粗獷的陝北民風,也誕生了極具特色的「黃土建築」——窯洞。沉積久遠歷史與人文的黃土地孕育著這獨特的窯洞文化,千百年來,無論社會如何變化,都未能撼動窯洞在陝北的主導地位。對陝北農民劉四而言,窯洞就是他的根。
  • 85歲神仙爺爺,住洞閣抽旱菸喝燒酒60多年,看活成啥樣
    85歲的馮爺爺是山西省芮城縣陽城村人,老人家最大的愛好就是抽旱菸喝燒酒,用他的話說就是和菸酒幹了半輩子,也算是在菸酒中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人,老爺爺身體健康,紅光滿面,最喜歡與人說笑聊天
  • 70歲貝克漢姆長啥樣?布滿皺紋髮髻花白,卻依然萬人迷,老帥了
    不知不覺,「萬人迷」貝克漢姆今年也邁入45歲的行列了,按照中國人的語境理解,這個歲數的大叔,可以標籤「油膩」二字了,事實上,貝克漢姆在2018年植髮之後,也不得不面對中年男士們消失的髮際線,但即便是這樣,貝克漢姆依然帥氣逼人,身材不俗,這源自於他長期以來的自律與運動。
  • 俗話說「家有四樣一生白忙」,到底是哪4樣?老祖宗的智慧之談!
    ——《荀子·成相》在我國歷史進程中,有這麼一種特別的文化遺留了下來,那就是俗語。俗語作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雖然聽起來沒有那麼清新脫俗,但是有趣易懂。每次回山東老家,總是會和村裡的老爺爺學上幾句。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可能都了解一些,俗語分為很多類別,有社會方面的,有天氣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等等。
  • 9洞相連的百年地坑院,老兩口種7畝地養30窩蜂,自封「洞主」
    如今,隨著窯洞群坍塌損壞,剩餘6座地坑院由7個窯洞通道相連,仍然不失為窯洞建造史上的一大奇觀。70多歲的滑大叔就住在較為中間的窯院裡面。滑大叔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是個大車司機,常年奔波在甘肅、內蒙,二兒子在新疆打工,老三兒子已經在外定居,他們老兩口還居住在曾經的百年地坑院裡面。
  • 河南8旬老夫妻下雪天在地坑院裡做午飯,大爺連吃三大碗,吃的啥
    我們在陝縣拍攝地坑院的時候,看到了我們的老熟人蔡大爺,沒等雪停就在地坑院上開始清理積雪。蔡大爺已年近8旬,如今還和老伴沿襲著十分傳統的農耕生活,養著一頭騾子耕種著近二十畝地,居住在這個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地坑院裡。正在清理積雪的蔡大爺看見我們的時候,感到十分的突然,怔了一下才笑著說:下這麼的雪你們咋還過來拍照了,真是辛苦。
  • 晉南黃土地滴水成冰,看看住在土窯洞裡的8旬老夫妻生活成啥樣子
    一些身居南方的朋友一直對北方冬暖夏涼的土窯洞非常感興趣,尤其想知道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裡居住在土窯洞裡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今天小編冒著刺骨寒風帶你走進一戶8旬老夫妻的土窯洞。我們來過他家幾次,和大爺老兩口早都成了熟人。進到窯洞裡,裡面的溫度和外面就是兩個世界,屋外寒風刺骨屋裡卻暖洋洋的。
  • 夏朝「養龍專家」劉累,真養過2條龍?他養的動物究竟是啥?
    據《史記》記載,夏朝時曾有一個名叫劉累的人,他是當時著名的「養龍專家」,專門替夏帝孔甲養育雌雄二龍,後來還曾將其中一龍做成肉羹獻給孔甲。那麼問題來了,劉累所養的動物真的是龍麼?如果不是,那是啥動物?劉累的事跡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竹書紀年》、《左傳》,據記載,他於公元前1898年出生,乃是黃帝子孫陶唐氏首領唐堯的後裔,早年曾在「豢龍氏」那學習過養龍技術,夏帝孔甲聽過他的名聲。公元前1879年,孔甲偶然間在現在的河南省臨穎縣豢龍城東南角龍蕩溝處得到了一對雌雄雙龍,他認為這是大吉之兆,於是他趕緊派劉累過去養龍。
  • 你沒有見過的「地坑式」窯洞
    此處位於陝西省三原縣柏社村「地坑式窯洞」地窯最多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窯,也有百十年的古窯,地窯多為七八米深,也有十二米深的,保持著原始古樸之風。地坑式窯洞外觀地坑式窯洞柏社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發展歷史。蘊含有古老的人居文化基因,並曾成為地區商貿發達的歷史古鎮。
  • 8旬大爺地坑院裡養頭27歲「大寵物」,冒雪給它找吃的,養的啥
    接著上個圖集講,我們幾個人在蔡中華大爺家拿了大饅頭,陪著他聊了一會天,大爺說他家靠西的那孔土窯洞裡還有個張嘴貨,這個點要到餵它吃飯的時候了,大爺口中的張嘴貨是個啥,讓我們幾個人很是感興趣。蔡大爺爽快的邀請我們進到窯洞裡看看他說的張嘴貨,窯洞裡光線不是太好,剛進去烏漆嘛黑的,只見地上躺著一個大傢伙,它看到有人進來,騰的從地上站了起來,把人嚇了一大跳,蔡大爺笑著說,不要怕,它乖的狠,是我的老夥計,一個影友打開手機上的手電筒,看到老人家和一頭大牲畜站在一起。
  • 山村大叔這門生意怪,專為死人燒罐子,自己幹30年不讓親孫子學
    在河南省欒川縣潭頭鎮,作者打聽到有一位70多歲的大叔,做這種「涼飯罐」已經30多年。 攝影:王懷卓找到大叔的時候,他剛從地裡打農藥回來,遠遠地就是一聲客氣:「來了,先回家坐,外頭熱,叫家裡燒點雞蛋茶……」大叔被當地人稱:「黑帽叔」,不知道是因為經常帶著這頂黑帽子,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其實大叔名叫昌章鎖,曾經是村裡磚瓦窯的大師傅,後來取締小型磚瓦窯,閒不住的老人開始做一些農村常用的陶器。
  • 2020年這一年過的,看把貓愁成啥樣了?
    騰訊新聞精選瘋傳視頻1當90後成了家長,了解孩子就像了解自己@capa:哈哈哈小兔崽子,我也是從你那個年紀過來的2像極了說要減肥時的你@姍姍:你為什麼監視我?32020年這年過的,看把貓愁成啥樣了?@窮樂呵:你看,連上海的貓都壓力這麼大!
  • 北京知青生活往事:隊長成了老丈人,他說陝北是他幸福婚姻的搖籃
    這十二名北京知青數劉培仁的年齡最大,就他一個人是高中畢業生,當年十九歲,長得高大魁梧也很帥氣,其他知青都是初中畢業生,年齡最小的十六歲。自然而然,劉培仁就成了男知青組的組長。女知青年齡最大的十七歲,她叫林蘋,也數她長得最漂亮,個子也最高,林蘋被大家推選為女知青組的小組長。
  • 農村78歲老人紅光滿面,銀髮白須如神仙,看他養生靠的啥東西
    圖片上這位老人家白髮白眉白鬍鬚,看上去就像個神仙爺爺,老爺爺今年78歲,名叫龔凱慶,他家住山西省稷山縣化峪鎮農村。老爺爺一生有許多的業餘愛好,他得老年生活相當的豐富,是當地的名人,現在身體健康,思維敏捷,他說離不開生活上一個保持了58年的嗜好。
  • 表哥跨越千裡,從老家帶來6樣土特產,有3樣很多人沒吃過
    表哥跨越千裡,從老家帶來6樣土特產,有3樣很多人沒吃過。五一假期,在我們的不舍中接近尾聲,很多人因為疫情原因,沒有安排外出,安靜地待在家陪伴家人和孩子。辣椒第四樣是那三個大大的類似於雞蛋的大鵝蛋,我也是第一次吃,之前只吃過雞蛋、鵪鶉蛋、鴨蛋,其他都沒吃過,這次拖大姨的福,在家裡養了一隻大鵝,也沒存著幾個鵝蛋,還不忘給我捎來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