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麗的女子成為「物哀」的對象,猶光影波動的不可言說

2020-12-14 騰訊網

作者 | 故壘-西-邊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正在讀《源氏物語》,或寫動態以自鑑。有書友留言:

「源氏物語告訴女性的現實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從而成為男人鬥爭佔有的犧牲品,源氏物語中的女性最大的錯誤就是從來都沒有反思造成可悲命運的根源,可憐、可悲、可嘆的命運卻又缺少抗爭只一味被動的接受命運的饋贈,就如浮舟隨波逐流慢慢凋落枯萎……」

這是不錯的見解,我也想認同。但《源氏物語》是告訴女子什麼話嗎?尤其說她們的錯誤在於不能向命運「抗爭」。我想,這就像有點中國教條了。

物哀、幽玄、侘寂,是日本主流美學的三大內容。我讀日本文學作品甚少,更不能從一本《源氏物語》中獲得真味,查百度百科,簡單列出三個詞的表面意思。

【物哀】微妙的感受力,被看作是日本人所根深蒂固的一種精神狀態。

【幽玄】光影波動的不可言說。

【侘寂】陋舊和拙缺的獨立,可以理解為心性的獨立、自得、灑脫。

這種美學思想產生的背景、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非常深奧的闡述,在現代生活中的運用,一定有許多專著,專業論文涉及,我在此就不敢東施效顰班門弄斧了,如果能本著應該遵循的要義讀完這本書,還真得回到另一個書友的留言處:

「當時看源氏物語,一臉懵逼,啥都沒記住」,這句話裡加上我此刻想的「我也啥都理解不到」,就更如我所想。

讓美麗的女子成為「物哀」的對象,猶光影波動的不可言說,愛好攝影的書友可能易於理解吧?最後獲得的層次應是「心性的獨立、自得、灑脫」。

《源氏物語》讀到300頁之後(全書900頁),「又過了十七年」,此時,源氏公子的二子一女(一帝一後,一貴公)漸次上場,大概還是乃父遺風。從前與源氏公子交好的女子,或早亡或落髮為尼或與源氏公子遷居一處,「白髮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星光電火的人生,春花爭豔,夏木陰陰,秋葉紅遍,冬雪皚皚,卻什麼也「抗爭」不了。

(截圖:秋好。《源氏物語》有詩「血淚溼雙袖,淺綠何年紅?」詩意所指,穿淺綠袍的地位低,穿紅袍的地位高,詩乃源氏公子之子「夕霧」的嘆詞。其時,宮中有「秋好皇后」。故這裡截圖命名:秋好)

相關焦點

  • 《源氏物語》:從紫姬的命運說起,看物哀美學在小說中的演繹
    書中人物眾多,小說著重描述了源氏和這些女子香豔的情史。很多人看到了源氏的濫情,以及眾多女子離奇悲苦的命運,卻看不到裡面提到的香道,雅樂,豔舞等。其實,《源氏物語》是一本關於美的書,它是物哀美學的濫觴,也將物哀之美演繹到極致,書裡的人美,物美,情美,這種美裡面帶著哀傷,讓人心生憐惜,又無可奈何。
  • 你需要了解日本美學中的物哀
    另外,女性也是他的書中主要描寫對象,這源於他自己所言的孤兒根性──帶有感傷、孤獨的書寫底色。川端康成筆下的女性儘是社會中痛苦掙扎的底層人物,像《雪國》中的藝妓、《睡美人》中的妓女,與《伊豆的舞娘》中流浪的藝人。 關於雪的篇幅,在《雪國》一書中俯拾皆是;在書中不同時空,雪都呈現出不同意蘊。書中的主角島村,是一位研究西方芭蕾舞的男子,家境優渥。
  • 日本小說創作的最巔峰《源氏物語》,體現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
    反映了平安時代的文化生活和社會背景,在貫徹寫實的「真實」美學思想的同時,也創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被譽為日本小說創作的最巔峰,中日文化、文學融合的典範。物哀的審美意向除以源氏掙扎的一生反映出來外,還透過作品中所有與源氏命運連在一齊的女性的不幸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 物哀——讀《枕草子》與《日本物哀》
    日本是一個奇特的國家,除二戰中因美國在廣島投放原子彈成為戰敗國之外,在所有的戰爭中都沒有戰敗過。日本的文化和中國有密切的關係,有人說丟失的文化到日本找,丟失的節日到韓國找,是有道理的。日本的花道、茶道、劍道、園林藝術都與中國文化有同源的相似性,經過本土發展,成為獨有島國特色的日本文化,而在花道、茶道、園藝、武士道、建築中又都充滿著禪意,在禪意中」物之哀「成為日本一種代表性的文論、美學思想。
  • 名美美術詞條——何以物哀,以何物哀
    「不管是櫻、螢或楓,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它的美麗。我們為了目擊那一瞬的光彩,路途再遠也願意前往。那裡存在的不只是純粹的美麗,人們親眼確認它們失去小小的光芒,看到鮮豔的色彩在眼前凋零,會不自覺地鬆一口氣。當人們目睹一場美麗的盛宴消逝時,反而能找到安心感。」——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
  • 淺談日本美學,美到極致便是「物哀」
    若說起日本的文化和美學,物哀、、幽玄這是最基礎的三種文化。而這三種中尤以物哀最廣為人知且擁著眾多。物哀並不單純存在於文學,更是一種生死觀,甚至滲透入了整個日本社會中間。物哀的最初產生源自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本居宣長提出的文學概念,這種文學中的最佳體現,也著作《源氏物語》中有了更加顯著的體現。
  • 日本,你為何物哀?網友:因為あはれ
    物哀(あはれ,感嘆詞aware)最初由日本國學家本居宣長提出的文學理念可以算是他的世界觀也可以算這個國家的一種審美意識它的美呈現的是一種哀婉悽清的世界物哀,空寂,閒寂愛殘月,愛落葉,愛凋零那一種令人心生感嘆的美便是物哀它表達淺淡的極深極痛的哀情川端康成:死是最高的藝術,是美的一種表現
  • 從《源氏物語》到蜷川實花:與欣賞對象的孤寂融為一體
    提起物哀,一般是指觀看者的一種感受,是對欣賞對象的一種憐惜;它既可以作為人們對大自然和社會風物的體會、感受,也可是一種觀看者單純的感嘆,從而產生出人們對自然、生命、世事的詠嘆和感慨。這種感嘆紮根在日常事物的每時每刻,可以說觀看者無論處在什麼心情環境中,內心深處都能產生出物哀的感慨,而具體哀嘆什麼,也根本說不清楚。這種感情或許我們也有同感。有的人看到一朵梅花凋謝,落在泥土裡,花瓣本身還是美麗依舊,便哀嘆——為什麼美好的事物不能永遠存在呢?黛玉葬花,痛哭流涕,就是一種見物悲哀的憂鬱感情。
  • 《源氏物語》是寫實小說,是作者眼裡的物哀
    作者 | 故壘-西-邊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源氏物語》女主紫姬,也叫做紫兒、若紫,是一位美麗溫順的女子。光源氏第一任正妻葵姬過世後,在實質上是光源氏的側室,後來在六條院裡是春之町的女主人。此般安詳靜臥,恰適美麗的容貌,勝過昔日塗朱施粉,披紅掛綠。說她十全十美,亦不過譽。夕霧看得出神,竟希望自己即刻死去,將靈魂跟了這女人,永不分離,那才是萬分愜意的事啊!」光源氏更是陷於極度悲傷中,一味「今朝明朝」計算著,胡亂度日,恍若夢中。第四十一章「魔法使」,光源氏「亂心時抱恨,怎曉日月經?
  • 《金閣寺》:由「物哀之美」造就的時代價值
    也正因如此,在三島由紀夫眼中和他筆下的主人公眼中,燃於熊熊大火併即將成為廢墟一片的金閣寺,才是金閣寺的真正美之所在。可這種美從何而來?答曰:來自根植在日本歷史文化中的「物哀之美」。也正是其中的「物哀之美」,造就了這本書的時代價值。
  • 誕生於物哀,式微於凝視,日本百合動漫的死與生
    不知不覺中,「百合」與「橘色」的情節已成為了日本動漫十分常見,甚至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可以說,「百合」誕生於但又已經脫離了著重描寫愛情的女性同性文學,它成為了第三種感情。這一點還需要從日本文化中獨特的「物哀」文化說起。「物哀」誕生於日本經典書籍《源氏物語》,如今已經成為了解讀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的重要線索和關鍵鑰匙。
  • 「海賊王」屬於喬巴的「物哀」
    就是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他們就是這樣糾結在「菊與刀」兩個極致矛盾中撕裂的生活著。)「物哀」傳遞的是感傷,一種通過對靜景的感動呼喚破碎美的共情方式。許多研究說「物哀」文化始見於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很多人將其與《紅樓夢》相比較,我承認二者許多相似性,但我無法欣賞《源氏物語》中的價值觀。)但這部作品距離我們太過遙遠,理解困難。而川端康成的《雪國》則帶給我們了這種撲面而來的「物哀」之美。多次反覆對於雪景、杉樹、月色的描寫,傳遞出了那種詩一般淡淡的哀愁。
  • 豆瓣8.6《邊城》|世事無常與理想人生碰撞出的物哀之美
    不如說,是沈從文把他的眷戀和念想安放在邊城的景中,人中,故事中。而那些世事無常,在他勾畫的理想國裡,便成了性情中人的哀傷。借用一個美學上的詞,物哀之美。1 世事無常便是常「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
  • 佛性不生不滅,不僅是不可思議的,而且也是不可言說的
    慧能指出,他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同於外道所說的不生不滅。「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 (《護法品》)慧能所說的佛性的不生不滅超出了生滅的對立。同時,不生不滅並非在生滅之外,而是在生滅之中。佛性不離生滅,才能不生不滅。一般錯誤的見解離開有生有滅而理解無生無滅。志道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二身,即色身與法身。
  • 酒杯腿的興起取代了筷子腿,美麗的身體成為受歡迎的對象!
    各種各樣的好體型也成為流行的對象,苗條的體型和豐滿的體型也成為話題,大家對美有各種各樣的幻想,使自己更加突出美麗也成為終極的奮鬥目標。筷子腿以前很多女孩都想擁有,現在流行的杯子腿也取代了這個體型,成為大家爭相練習的體型,杯子腿穿什麼樣的衣服都很漂亮,這不誇張,現實是這樣的。
  • 美麗是女子的終身追求,而美麗的源泉在哪裡呢?——唯肯的故事
    美麗是女子的終身追求,而美麗的源泉在哪裡呢?是在內心啊,喚醒心靈,喚醒覺知,喚醒愛。心靈淤堵導致的皮膚問題,普通護膚品難以解救現代社會的女性和男性一樣步入了職場,但同時,比男性更多了一份照顧家庭的責任,承擔了雙重壓力。
  • 動畫廣告《頭髮是女人的生命》,從悲劇愛情中反映的「物哀」美學
    現在看來,這部2007年出品的動畫短片形式的洗髮水廣告,從故事表現形式和立意上來說,都創意性十足。作品作為一支洗髮水廣告,以公主和武士的愛情作為背景,既表達了頭髮對於女性的重要性,也表達了不同階層之間不可結合的愛情悲劇,更讓人從櫻花飄落的場景中感受到日本人「物哀」之美。
  • 由川端康成《花未眠》看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如果一定要概括,我只能說,關於川端康成的一切最終都指向美。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02 物哀之美在日本的形成由於和自然關係緊密,森林繁茂、加之被海洋所環繞,日本從古代就形成了「萬物有靈」的觀念,在四季交替變幻中形成了「無常」與「輪迴」的觀念。物哀的「物」,大概受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的影響。
  • 劉美麟王以太合作歌曲《不可言說》送給浪漫平安夜
    12月24日正值一年一度的聖誕平安夜中國內地青年女歌手劉美麟合作內地知名說唱歌手王以太發行了一首合唱歌曲《不可言說》劉美麟甜美可人的的聲線搭配王以太質感十足的rap在這個浪漫的平安夜將一段曖昧關係娓娓道來歌曲《不可言說》由劉美麟與王以太一同作詞作曲
  • 都是喝茶,為什麼說「中國茶是熱的,日本茶是冷的」?
    日本人認為物哀與感知物哀,必須保持自然的人性,又要有良好的情感教養,因此物哀不僅僅是文學審美論,也是人性修養論。 「物哀」是日本平安時代文學審美的代名詞,因而它也是茶人們文學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茶道的先師們都曾用和歌來表達自己的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