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一線城市的好房子是硬通貨,三線城市的房子是消費品,二線城市的房子介於兩者之間
三四線城市的房價是不牢靠的,在三四線以下的城市土地充足。樓市是市場經濟,追漲殺跌花樣百出。
前幾年三四線城市樓市滿足本地人改善需求,供需兩旺,改善結束後就歇菜了,投資人更喜歡大城市;自住的話,本地人也不缺房子,最多是當地一些外來的商販們、下面鄉鎮的人進城買,客戶支付能力差、需求人群少、租金收入低,但是由於貨幣整體增發太多,所以全面大跌也不現實,大概率目前三四線樓市的現狀還會僵持幾年。
三四線城市的樓市還有一個大隱患:小產權房、農村房。
三四線城市的本地買房人主要是面子消費,別人都買了我也要買,其實根本不缺房子,只有人口在800萬以上的大城市是真的缺房子,所以說三四線城市沒有未來。
在三四線的城市,如果出了個能幹有出息的兒子,在北上廣深找到了好工作,賺了錢會發生什麼呢?父母賣掉老家的大房子,去一線裡拼個首付,同時帶著孩子一塊過去,三四線城市今後不太可能出現大漲,除非出現大的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因為三四線不具備廣泛的賺錢效應和較多的高收入崗位。
這幾年是農民工跟風在外面賺錢回家買商品房,同時公務員住房改善集中釋放,過幾年需求平穩了,攀比的風氣弱了,三四線的城市房價也就結束了。
舉個例子:大部分企業的管理人員都在老家買了三室一廳,但是常年空置就是老頭老太太住。老頭老太太還不習慣,說是什麼東西都要花錢,不如住在鄉下,孩子讀到高中就住校了,今後大概率也在外地上班也不會住。
中國整體上根本不缺房子,但是人可以亂跑房子不能亂跑,所以北上廣深缺房子而三四線的房子過剩。熱點地區建房的速度永遠跟不上人口的流入速度,所以必漲無疑;但是人口不增加的地方,房價也就是跟著印鈔的速度向上走,偶爾還會跌。
總得來說,三線以下的城市面臨著兩個主要問題:一是當地的需求慢慢飽和,這些地方歷來不缺房子;二是缺乏貨幣支撐,沒有很多的高薪就業崗位,沒有漲價收益。一旦崩盤中小城市的土地財政就結束了。
房地產不具有持續性,雖然在大城市掙錢的農民帶回鄉的收入帶動了當地的各行各業,可一旦源頭沒水了縣城樓市也就翹了,縣城經濟發展比大城市晚10到15年這是客觀規律。房地產幾年就搞完了,房地產商捲走了所有的錢,當地人貸款幾十年怎麼還?沒有實體經濟玩房地產,就是吃子孫飯,以後大概率會很痛苦。
很多縣城的火車站都有個大的房產廣告:衣錦還鄉買套好房。實在是直白得樸素,火車上下來的不是人是一包包的現金啊,但是縣城上班的年輕人看到這麼多的人懷揣著一包包現金回鄉買房,那對他們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啊,被衣錦還鄉的人炒高的房價讓他們徹底失去夢想。
總有人說我在鼓吹房價,其實目前房地產已經進入到了兩頭分化的時期,好的房子越來越貴,小地方的房子只能越來越便宜。
本文由石頭侃侃侃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