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愛她就送她去紐約,如果你恨她就送她去紐約」,這是早年的一部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的臺詞。
對大城市的嚮往,是每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都有的想法,大城市的燈紅酒綠才能映襯出來自己夢想的分量。
大學畢業的時候,班裡一同學放棄了家裡給託關係安排的鐵飯碗,義無反顧的去了深圳,華強北的一米櫃檯是造就千萬富翁的地方,大學期間就痴迷電子產品的他踏上了電子產品批發的路。
幾年下來幾經浮沉,年前再次見面的時候,仍然是意氣風發的模樣,言語之間很有默契地避開了談論房價,深圳的房價對於外來的年輕人來講有點可望不可及。
酒過三巡問他有沒有想過回家鄉發展,他說有想過,但是丟不起人,家任何身邊親友都以為他在深圳混得很好,突然間回來一切就成了泡影。而且他喜歡深圳,每一條街道都有踏過的腳印,這裡的夢想才叫夢想,回老家只是討生活。
大城市對年輕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在一些人眼裡,大城市每一個街道都是打卡聖地。在這裡能接受來自全球的第一手信息和商機,能接觸到世界各地的人,不像小縣城裡來一個外國人,全都齊刷刷的回頭看。
浸淫在三四線城市體制內不是年輕人的選擇,在大都市做白領才是他們的夢想。
去年所有人口淨流入的省份當中,幾乎全部都是南部省份,山東排到了倒數第二,這也給山東敲了一個警鐘。
眾所周知例如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對全國的其他城市都具有虹吸效應。而細分到每個省來講,往往省會城市對省內其他城市的產生虹吸效應。
但是也有例外,例如江蘇省內蘇州、無錫、南通等發展比較好的城市都不認識南京這個老大哥,虹吸效應更加談不上。
對於山東來講,對省內城市產生產生虹吸效應的只有濟南和青島,而且這幾年青島前進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已經趕超濟南,而且天天鬧著設立直轄市,只是上面還沒點頭。
濟南和青島擁有國內名列前茅的高等學府,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而青島大學、山東師範大學、濟南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齊魯工業大學在省內更是首屈一指的院校。
青島和濟南對全省的虹吸效應非常的明顯,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人人口口相傳的「同樣的價格,為什麼不去濟南、青島買房子」,青島和濟南的教育資源,和國際接軌程度都是省內其他城市無法匹敵的,即使房價貴一點,大家也願意多花點錢在那邊安家置業,只是現在不是有錢就可以在青島市區買房子,這些城市早早的設置了限購的門檻,避免人口過量湧入搶佔本地人的資源。
相比之下省內其他城市就顯得比較寒酸了,年輕人只要有能力就拼了命的逃離,同樣都是奮鬥,在三線城市過分地受到了官僚主義的束縛,付出同樣的努力得不到對等的回報。
本地人培養自己的孩子,考大學首選就是一二線大城市,然後再是濟南青島,寧願花錢讓孩子上一線城市的二流大學,也不願讓孩子留在本地上大學。
於是三四線城市承受著人口流失和高房價的雙重困擾,這兩個因素其實也是相互關聯的,年輕人出去了就不願意再回來,因為三四線城市沒有自己回來的理由。
這是三四線城市的無奈,也是三四線城市故步自封的結果,想引來鳳凰就得先栽梧桐樹,梧桐樹不是高房價,而是適合年輕人發展的人文環境和政策,改變這些是需要花費時間作為代價的。
很多三四線城市不願意花時間去栽梧桐樹,而是喜歡養一些野雞來冒充鳳凰,製造虛假的繁榮,這樣只會形成惡性循環
三四線城市的沒落,一部分是整體虹吸效應作用下的無奈,更大一部分原因是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