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環球網校:城市虹吸效應的「新人才」定義引領職業教育新風向)
導語:「李佳琦落戶上海」,這個新聞如同他的直播帶貨一樣火爆,當人間大喇叭不停喊著「oh my god買它」遇上落戶這麼嚴肅的事情,相信很多人的感受是違和、詫異,甚至還帶著一絲酸味兒。為什麼是他?憑什麼是他?
對於年輕人來說,大城市這個詞,總是帶著誘惑、期待和希望。又是一年高考季,關於「留在家鄉」和「漂在一線」的爭論也隨之捲土重來。近日,俞敏洪在直播中建議填報志願一定要選擇大城市的言論也引起了熱議。其實這個問題在很多人看來,並不是「要不要去」的猶豫,而是「能不能留」的尷尬。
除了留下打拼的青春,這個城市還有什麼屬於你?
成功實現躍遷的一線城市新一代需要經歷些什麼?如果說工作是安身立命的基礎,房子是安居樂業的港灣,那戶口則是身份和福利的蓋戳認證。「落戶」即紮根,不僅可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所有福利,更是心理歸屬感的認同。
但是想要在一線城市紮根有多難?隨著「十三五」規劃綱要相繼劃定北上廣深人口紅線,常住人口的控制目標持續收緊是必然的趨勢。基於此,未來五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人口增長空間分別為129.5萬人、84.73萬人、199.89萬人、342.11萬人。但是同時這些一線城市因其地域、交通、資源和文化的虹吸效應,還在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入需求。想要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的年輕人,在外務工掙錢養家的勞動者、在家鄉找不到合適工作機會的白領們……這顯然是「冰火兩重天」的境地,而最終能留下來的只有強者。
強者如何定義?時代的車輪淘汰的是固守思維的人
在落戶難成為共識的同時,卻發現恰恰有一些傳統定義中「不入流」的從業者拿到了這個稀缺資源。無獨有偶,在「帶貨一哥」李佳琦以特殊人才身份變身「新上海人」的同時,90後快遞員李慶恆也憑藉高層次人才條件紮根杭州。
在大眾還紛紛停留於引進高精尖科技人才的認識上,都會生出這樣一個疑問:最貴的是人才,可是人才到底怎麼定義?其實城市對人才的選擇,也在依據自身的發展方向和產業需求不斷調整。新經濟形態催生的是新崗位和新人才,不論是直播帶貨、還是快遞小哥,都是新型戰略產業升級趨勢下的職業發展縮影,是保民生和保就業發展定位上的基層支撐。與時俱進的人才定義也必定會隨時代和政策的洪流不斷演化,此次李佳琦可以落戶上海市崇明區,也與其產業升級的導向不無關係。
新興產業方向助推職業教育發展新生態
近日,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在於2020年2月25日發布16個新職業後,又正式向社會發布一批新職業,包括:「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城市管理網格員」、「網際網路營銷師」、「信息安全測試員」、「區塊鏈應用操作員」、「在線學習服務師」、「社群健康助理等崗位。
這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同時也面臨著「用工荒」的人才缺乏窘境。「這些趨勢僅僅是個開始,也是面向大學生群體職業教育的風口和機遇。」在這個賽道深耕多年的環球網校CEO伊貴業先生,再一次敏銳地覺察先機。
在供給側改革進行結構性調整的當下,傳統製造業、建築業、房地產產業很難再繼續支持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而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慧等一系列戰略新興產業則方興未艾,成為助推未來發展的強力引擎。企業需要敏銳洞察,而個體更需要直面應對。
伊貴業先生認為環球網校的責任和價值正在於此。要緊跟社會前沿的需求趨勢,力爭打造更全的產品類別,培養更實用的社會性人才,讓不懈努力的年輕人擁有廣闊的舞臺,為不斷前進奔流的時代注入鮮活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