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世俊正在自檢加工後的零件。
黑龍江日報5月14日訊 從普通銑床練起,自學製圖和編程,利用網絡查找新的數控加工技術,幾十萬字的學習筆記記錄了他的成長。多年來,他先後參與直9、AC352、運12F等型號和多項重大項目研製,累計自製工裝夾具400多套,實現技術創新715項,申報國家專利8項,解決多項重大攻關課題……他就是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航空工業哈飛高級技師、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秦世俊。
執著追夢一年晉升高級工
「我也要像爸爸一樣,長大以後造飛機。」這是秦世俊從小的夢想。19歲那年,心懷航空夢想的秦世俊從哈飛技校模具鉗工專業畢業,被安排到哈飛數控銑工崗位。
由於專業不對口,剛來時秦世俊只能幫師傅打下手。但他暗下決心,從普通銑床練起,在實踐中細心體會銑削加工的要領。熟練後,他轉戰數控工具機,從零件裝夾、工具機操作等基礎知識開始學起。
業務逐漸熟練後,秦世俊對工作有了自己的思考。當時,他接到了一個零件加工任務,因為數模和鍛造的外形有很大的差異不能用編程加工,多年來只能採取手動加工,秦世俊心想這個活兒批量大,每次加工都需要耗費很多精力而且質量還不穩定,他決定自己琢磨編程方法。去工具機採集點位,彙編程序,反覆試驗,秦世俊得出了他「自創」的加工方案。經過數位化吻合,大家驚奇地發現他研究的加工方案比以往的加工效率提高了8倍,零件的一次交檢合格率更是達到了百分之百。
入職不滿一年,他就在哈爾濱市數控工人技術比武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晉升為高級工。
精益求精攻堅克難「專業戶」
秦世俊是個愛鑽研的人,在高效完成工作的同時,他還做起了攻堅克難「專業戶」。
扭軸是直升機的關鍵件,由於精度要求高、加工難度大、時間節點緊,這個零件成了「燙手的山芋」,車間裡一時沒人敢接招,但秦世俊選擇迎難而上。長長的軸體需要與工具機平行裝夾,一端固定住了,另一端就會產生傾斜。為了解決零件的裝夾問題,他研製出了一套可分解的抱胎夾緊工裝。
為了不耽誤正常生產,他把試驗安排在午夜12點以後,經常一幹一個通宵。一次次試驗,一次次失敗,終於,經過3天近20多次的改進,這套工裝終於在軸體的中間位置形成了有效支撐,保證了加工精度,並將生產效率提高了4倍。
還有一次,在加工某型飛機的關鍵零件時,由於法國專家對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質量要求高且加工周期短,廠裡面臨困難。這時,秦世俊主動請纓,與法國專家反覆研討、交流和試驗,最終確定了加工方法。當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爐時,挑剔的法國專家禁不住豎起了大拇指。
傳道授業打造「鋼鐵團隊」
技藝精湛了,秦世俊成了師傅。在秦世俊看來,一個人強大不算什麼,只有技術工人的隊伍強大了,「航空夢」才能早日實現。
秦世俊把十幾年摸索出來的技能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們。2014年初,公司在秦世俊所在「現場攻關組」的基礎上,吸收部分勞模、骨幹和相關工藝、編程及檢驗人員,創建了以秦世俊領銜的高技能人才(勞模)創新工作室,圍繞飛機起落架和旋翼零部件生產,展開技術創新、技術攻關和技能傳授等工作。一次,機加工段在加工某一批零件時出現問題,他立即指導工作室的3名技術人員逐一排查生產流程記錄,進行「會診」,最終使問題得到解決,該批次零件一次交檢合格率由原來的10%提高到了99.9%。
目前,他所帶領的班組擔負著車間60%的生產任務,參與研製生產關鍵件40餘種、重要件90餘種、一般件200餘種,全年創新創效及改進改善項目40餘項,成為遠近聞名的「鋼鐵團隊」。
如今,秦世俊工作室成員都已成長為公司科研生產的骨幹,工作室也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範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以「攻難關、喜發明、愛創造」而著稱,成為職工公認的難題攻關基地和人才培養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