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丨規範倫理學視角下的動物保護

2020-12-22 澎湃新聞
文 / 劉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

從2019年末開始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又一次把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要不要大規模撲殺蝙蝠?野生動物市場要不要保留?到底哪些動物可以吃?實驗室裡的動物要如何加強監管?寵物是否會給人帶來難以防範的危險?……諸多問題引發了大量關注和討論。全國人大常委會也適時地在2月24日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由此,我們在之前通過和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以下簡稱《野生動物保護法》)之外,有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去保護野生動物。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想要真正實現《決定》中提到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僅靠現有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和《決定》依然不夠。因為「自然」的範圍,遠遠超過了《野生動物保護法》中涉及的那些野生動物,特別是珍稀野生動物;「和諧共生」也遠遠超出了禁止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保護法》中涉及的野生動物。這次疫情的教訓和這個《決定》的意義,或許更多的是讓我們進一步意識到,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值得反覆思考的問題,是一個不僅需要利用法律手段,同時還需要動用政治、社會、人心等所有資源共同面對的問題。

就在我們身邊,除了捕獵、販賣和食用野生動物,在現有法律的管轄範圍之外,傷害和虐待動物的現象並不少見。比如,隨意遺棄或殺死寵物;在一些實驗室、養殖場甚至動物園裡,動物的生存條件相當惡劣;在網絡上依然很容易找到虐兔、虐貓的視頻……放眼全世界,保護動物的潮流雖然非常強勁,但是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國家制定了專門保護那些非珍稀動物的法律。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並沒有足夠的法律武器去對抗這些現象,只能從道德的角度去審視和批判它們。

我們當然可以訴諸同情心、同理心,甚至良知良能,來批判那些虐待動物的行為。比如,我們可以說,「受到虐待的動物好可憐」「動物是人類的朋友」,等等。但除此之外,研究行為對錯的倫理學,特別是研究「應該如何」的規範倫理學,對於這些虐待動物的行為能夠提出什麼反駁,能夠給我們提供哪些「武器」去批評這些行為呢?在如今的規範倫理學領域,有三種比較主流的理論——德性論、義務論和功利主義,它們都以不同的方式為保護動物、反對傷害和虐待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一種理論是德性論,這種理論將培養人的道德品格或德性作為主要關注點,或者說關注培養「好人」勝過關注某個具體的行動。一個人只有擁有良好的品格,所做的事情才是真正正確的。這種理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他主張人的幸福在於充分發揮專屬於人的理性能力,這就是德性(或「卓越」)。德性又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和我們的情感、欲求有關的倫理德性;另一類是和我們的理性認識能力有關的理智德性。與此處的討論關係更密切的是前者。倫理德性要求我們按照理性的要求展現情感和欲求,讓情感和行動得到「中道」,也就是在過度與不及之間的適度狀態。比如,勇敢是一種與恐懼和自信有關的倫理德性,它是在怯懦和魯莽之間的中道;慷慨是一種與我們對金錢的態度有關的倫理德性,它是在吝嗇和揮霍之間的中道。[1]德性論歷史悠久,是古代倫理學中的主導理論,中國傳統儒家倫理學也通常被認為是德性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古希臘] 亞里斯多德 / 著
廖申白 / 譯
商務印書館,2017-01

德性論的傳統形態只承認人擁有理性能力,而否認其他動物擁有理性能力。這樣一來,嚴格意義上的「幸福」和「德性」就只對人才有意義,動物對人來講只具有工具性的價值,談不上自身的道德價值。不過,這並不妨礙德性倫理學可以間接地為保護動物提供支持。因為虐待動物會傷害人的品格,讓人的情感和欲求中一些低等的、獸性的要素脫離理性的控制,使人變得放縱、殘忍、不義;相反,按照節制、溫和、正義的德性行事,就要求我們善待動物。

但是在今天,我們完全可以對德性論的傳統形態做出修訂,用更加直接的方式為保護動物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而這裡的關鍵環節就是,打破在傳統理論那裡「人」與「其他動物」之間的截然二分。在這方面,演化論生物學提供了重要的借鑑。生物學家的大量研究已經表明:很多動物,特別是高級哺乳動物,比如狗、狼、海豚、大象、靈長目動物等,都具有相當高的認知能力,和人的理性能力之間存在高度的連續性,在這些動物的群體內甚至可以形成非常接近人類道德的規範。[2]如果借鑑這些研究成果,我們就可以將某種程度的理性擴大至其他動物,從而打破人與其他動物之間的截然二分,同時也就有了更好的理由去主張這些動物也具有內在的道德價值,也應該擁有類似於人的德性和幸福,比如充足的營養、正常的發育、可以繁衍後代、免於遭受無謂的痛苦,等等,而對它們的各種傷害和虐待,會破壞其德性或者能力的發揮,妨礙它們實現自己的幸福。當代著名德性倫理學家阿拉斯戴爾·麥金泰爾(Alasdair MacIntyre)和主張「能力進路倫理學」(capacities approach)的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就從這個角度主張動物的德性和幸福。[3]

 

依賴性的理性動物
[美] 阿拉斯戴爾·麥金泰爾/ 著
劉瑋 / 譯
譯林出版社,2013-10

  

規範倫理學裡的第二種代表性理論是義務論。這種理論主張,只有出於義務的行動才具有道德價值,而道德義務是由理性頒布給我們的,可以適用於全人類的、無條件的普遍法則,比如不能撒謊、幫助別人等。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德國哲學家康德。[4]他提出了三個「公式」,從不同的角度表述這種普遍的道德法則,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二個公式——「人性公式」。這個公式對我們提出了這樣的道德命令:「你要這樣行動,在任何時候都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同時當作目的,而不僅僅當作手段。」這個公式也可以被簡單地概括為「人是目的」。不過這個公式也經常被人誤解,康德並不是說人完全不能被當作手段——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每天乘坐計程車、去商店買東西、去餐廳吃飯,都不可避免地會把司機、店員、服務員當作滿足我們出行、獲得商品、享受美食的手段。康德說的「人是目的」並不禁止這些把人當作手段的情況,而是強調「不能僅僅把人當作手段」,也就是說,在利用他人達到自己目的的同時,我們需要把他人當作一個人來尊重,在這個意義上,他人也是我們的目的。在康德看來,每個人之所以應該被當作目的而不僅僅是手段,是因為所有人都相同地擁有理性能力,可以自由和自主地選擇自己的行動,在這個意義上是完全平等的。康德的這個理論給了每個人極大的尊重,同時又對道德提出了明確而嚴格的要求,因此一經提出就成為一種影響極大,擁有大量追隨者的理論。

不過在動物的問題上,康德認為除了人之外,其他動物是沒有理性、自由或者自主性的。它們產生了某個欲望,然後本能就會驅使它們去實現這個欲望,不會像人那樣進行自由的選擇,因此我們也就不能給動物賦予道德價值,不能將它們當作目的本身來看待。這樣一來,在如何對待動物的問題上,康德的理論就和傳統的德性論有相似之處,只能間接地為保護動物提供支持。一個理由是,很多人得知動物受到虐待,會感到非常痛苦和憤怒,而這些人在道德考量中毫無疑問應該被當作目的,於是我們就有減少他人痛苦的道德義務,這樣也就有理由停止——至少是減少——虐待動物的行為。康德還提出了類似於德性論的理由來反對虐待動物,不管是實際虐待動物還是觀看別人虐待動物,都會導致人變得更加殘忍,而殘忍顯然是違背普遍道德法則的,因此我們就有理由禁止虐待動物的行為。

康德本人提出的義務論的經典版本雖然只能為保護動物提供間接支持,但是我們也可以循著康德的思路向前推進,論證動物也具有內在價值,也就是論證動物應該成為目的本身。比如當代康德主義倫理學家克裡斯汀·科斯佳(Christine Korsgaard)就嘗試採取這種思路用義務論為動物保護進行辯護。[5]她主張,一個生物體擁有自由和自主性的標誌就是能夠在不同的選項之間進行選擇,而絕大多數動物顯然具有這樣的能力,因此也就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這樣看來,人對於動物就同樣具有道德義務,動物應該被當作目的(比如應該關心它們的生存狀況),而不僅僅是手段(比如僅僅為了吃肉殺死動物)來看待。

 

規範倫理學裡的第三種代表性理論是功利主義,這種理論不像前兩種理論那樣將道德考量與理性能力緊密聯繫起來,而是把最基本的「快樂」和「痛苦」當作道德的基礎。功利主義也不像前兩種理論那麼關注行動者的品格或者一個行動的內在動機,而是關心某個行動或某種類型的行動會帶來什麼結果,這種理論認為,對快樂和痛苦的計算就是道德判斷的最終依據,能夠產生最大快樂、最少痛苦的行動就是道德的行動。第一個系統地提出這種理論的是英國哲學家邊沁。[6]他將所有的快樂和痛苦都當作同質的,只因強度、持續時間、確定性、距離遠近等因素而存在量上的不同,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參數對人的快樂和痛苦進行計算,那些能夠實現「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的行動就是道德的。

邊沁最初提出功利主義理論時,就是將感覺當作功利計算的基礎,因此明確認為我們應該將那些能夠感受到快樂和痛苦的動物納入倫理學的範圍。但是邊沁本人和大多數他之後的經典功利主義哲學家,都不是動物權利的支持者,在他們進行幸福總數的計算時,考慮的依然是人的功利,並且堅持「一人一票」的計算原則,任何人的「功利」都只能算作一個單位。

但不可否認的是,邊沁的功利主義理論可以為保護動物提供直接的支持。虐待動物的行為顯然給那些被虐待的動物和大多數看到這些虐待場景的人製造了痛苦,而最多只能給少數人帶來快樂,因此極大地降低了社會總的功利水平。也正是因為這個,當代動物保護和動物權利運動從功利主義理論發展起來。著名的功利主義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在1975年出版了《動物解放》,在書中他用大量細節描寫了在實驗室和養殖場裡動物遭受的痛苦,從功利主義的角度論證了保護動物的倫理意義,成為如今轟轟烈烈的動物權利運動的旗手。

辛格將邊沁的理論推到極致,認為根據功利主義理論,在人和那些有自我意識、能夠感受到快樂和痛苦的動物之間劃定界限是完全任意的,是赤裸裸的「物種歧視」,應該徹底廢除。其他動物和人應該被放在完全相同的道德層面上考量,人沒有任何特殊的道德地位,在功利計算時,不應該一人一票,而應該一個動物一票。因此他主張素食,反對動物實驗、打獵、開動物園,等等。不過,也有其他功利主義的倫理學家認為,辛格的主張過於極端,比如在一場交通事故裡,我們要麼救一個人,要麼救兩條狗,難道這個時候應該按照辛格的原則,優先選擇救兩條狗而不是救人嗎?這麼看來,就算堅持功利主義的原則,也應該找到某種標準去比較不同生命的生命價值,不同生命感受快樂和痛苦的程度,而不是簡單地從能夠感受快樂和痛苦的角度將它們等量齊觀。[7]

 

動物解放
[澳] 彼得·辛格 / 著
祖述憲 / 譯
中信出版集團丨湖岸,2018-08

從以上討論中可以看到,不管從哪種規範倫理學的代表性理論出發,我們都有豐富的資源來主張保護動物。但是這些規範理論還只是提供了一個整體性的框架,指導我們對人與動物關係進行反思。在具體應用方面,還需要生物學家、倫理學家、法學家、政治學家,以及每一個人的努力,去進一步探討諸多細節。比如動物與人的理智能力雖然有連續性,但是否也有實質性的差別?這些差別是否具有倫理意義?我們對動物道德義務的界限到底應該劃在哪裡?如何界定快樂和痛苦,到底哪些動物可以感受到快樂和痛苦?我們對於動物的哪些使用(比如實驗、協助、陪伴、提供食物、提供皮毛)是必不可少的,哪些又是可以避免的?哪些虐待動物的行為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們雖然有相對清晰的規範理論,但是在應用倫理學領域,依然有很多模糊的邊界需要澄清。然而不管怎樣,我相信,在這個時代每一個有道德意識的人都應該認真思考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這不僅影響著我們日常的行為、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也關係到如何回答「我是誰」「我應該做什麼」這樣的終極問題。

  

【注  釋】

[1] 參見亞里斯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特別是第一卷和第二卷。

[2] 弗朗斯·德瓦爾的一系列著作致力於揭示動物與人之間在理智能力方面的連續性,比如《黑猩猩的政治》(趙芊裡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猿形畢露》(陳信宏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萬智有靈》(嚴青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等。

[3] 《依賴性的理性動物》,麥金泰爾著,劉瑋 譯,譯林出版社,2013年;Martha Nussbaum, 

Frontiers of Justice: Disability, Nationality,Species Membership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努斯鮑姆認為 「能力進路」 不同於其他倫理進路,結合了康德主義和德性倫理學的長處,但是在我看來,這種理論在本質上還是一種德性倫理學。)

[4] 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奠基》中對這個理論做出了經典的論述。

[5] 參見Christine Korsgaard, Kantian Ethics, Animals, and the Law,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 Vol. 33(2013), pp. 629-648。

[6] 參見邊沁的《道德與立法科學導論》。

[7] 比如R. G. Frey, Utilitarianism and Animals, in T. L. Beauchamp and R. G.Frey eds., 

Oxford Handbook of Animal Ethic

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 2012, pp. 173-198。

原載於《信睿周報》第22期

相關焦點

  • 評《韓東屏: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你的倫理學都不配爛
    這位韓東屏教授自己也是研究倫理學的專業學者,出過一本專業著作《人本倫理學》。那麼我就結合他批判康德的文章以及他自己的理論,來看看這位韓教授的哲學水平。科學就是以分類為基礎的,但不能說分類了就是割裂了,就像將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講動物的特點就能割裂地球生態麼。第三點韓教授實際上表達的是,康德沒有考慮歷史性的道德。這個康德一開始就提出了自己的目標——「找出並確立道德的最高原則」,並且他認為這個最高原則不在經驗和歷史中,就沒必要去考慮了。如果韓教授想寫一本道德百科全書,那肯定是需要的。
  • 從倫理學視角看記憶和遺忘
    雖然記憶和遺忘通常是道德評價的對象,但令人驚訝的是,記憶和遺忘在倫理學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探究。我們習慣將讚揚和指責與記住和遺忘相對應,但並不意味著這種做法就是適切或正當的。有關記憶的倫理學考察了將讚揚和指責對應於記住和遺忘的做法。
  • 保護秦嶺丨保護秦嶺野生動物,我們要牢記這些事~
    保護秦嶺丨保護秦嶺野生動物,我們要牢記這些事~ 2020-12-10 23: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智能時代的數據倫理與算法倫理──第五屆全國賽博倫理學暨數據...
    第五屆全國賽博倫理學暨數據倫理學研討會開幕式第五屆「全國賽博倫理學暨數據倫理學研討會」於2018年12月15-16日在海南海口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技術與工程倫理專業委員會、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數據環境下信息價值開發的倫理約束機制研究」課題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智能革命與人類深度科技化前景的哲學研究」課題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高科技倫理問題研究」課題組、中國法學會「人工智慧科技的法律規制研究」課題組、《倫理學研究》雜誌社、《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雜誌社、上海瑪娜數據科技發展基金會、湖南師範大學人工智慧道德決策研究所
  • 倫理學的學科定位、體系建構與時代要求
    道德倫理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它是在何種經濟、政治、文化條件下產生的?它一經產生會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發揮哪些功能與作用?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是否存在普遍性道德倫理,不同民族和國家的特殊性道德倫理與人類普遍性道德倫理有何關聯?道德倫理在與時俱進中,如何實現自身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二是個體道德論。
  • ...安邊丨森、武警聯合救助一隻國家 "三有"保護動物——果子狸
    治庸 • 安邊丨森、武警聯合救助一隻國家 "三有"保護動物——果子狸 2020-06-04 0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保護生物多樣性丨這條鐵路,對野生動物溫柔以待(新華社)
    保護生物多樣性丨這條鐵路,對野生動物溫柔以待(新華社) 2020-12-17 15: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倫理學的繁榮發展與歷史使命(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倫理學學科在改革開放初期初步形成,此後逐漸在全國範圍展開倫理學研究與教學,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為指導,多種倫理學理論和分支學科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學科體系發展格局。倫理學原理研究不斷拓展和深化,從最初主要關注規範問題逐漸擴展到對德性問題、道德情感問題、道德語言問題的研究。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史、中國倫理思想史、西方倫理思想史也成為倫理學的重要研究方向。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21世紀以來的十餘年裡,這一研究已經在悄然中催生 出女性主義生命倫理學發展的一個新趨向一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它是一種以女性主義視角研究和解釋神經科學發展所帶 來的一系列社會、倫理和法律問題的生命倫理學理論。關於大腦性別差異的研究是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當前所關注的重要問 題,一些學者試圖以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和解釋當代神經科學對於大腦性別差異研究的各種新發現。
  • 劉瑋督導安全生產工作
    12月19日,副縣長劉瑋帶領縣市監局主要負責人採取"四不兩直"方式來到縣城有關單位督查指導安全生產工作,開展"年關守護(2021)"行動,確保元旦、春節期間全縣食品、藥品、特種設備安全,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
  • 寶雞白衣天使劉瑋:用心呵護生的希望,用情拓展愛的空間
    2017年7月,劉瑋進入寶雞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工作。她愛崗敬業,專業技術過硬,是領導放心的得力骨幹和同事欽佩的業務能手。在這樣一個平凡又特殊的崗位上,劉瑋心懷夢想和熱血,默默耕耘奮鬥著。2018年、2019年,劉瑋連續兩年被醫院評為年度先進個人。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發生。劉瑋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報名參加援鄂醫療隊,成為我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
  • 近年來倫理學研究的前沿問題
    原標題:近年來倫理學研究的前沿問題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當代社會生活和科技進步中所提出的諸多倫理道德問題予以了廣泛關注,其學術觸角主要涉獵如下倫理學前沿問題。
  • 向西方學了百多年,當下的倫理學研究重在「做」與「中國」
    然而,在當今世界哲學格局中,中國倫理學尚未充分呈現出自身的特點和魅力,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影響力。在中國崛起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複雜而嚴峻的倫理、道德生態下,如何更好地立足本來,學習外來,建構起面向未來的中國現代倫理話語形態,已成為當代倫理學發展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 牡丹區第二十一中學教育集團舉行劉瑋博士教師培訓報告會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8月24日訊(見習記者 陳新雨) 為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養,打造符合新時代特色的理想課堂,8月24日,南京師範大學劉瑋博士專家報告會在牡丹區第二十一中學南校區舉行。
  • 加強部門溝通協作 共抓野生動物保護
    為進一步加強部門職能協作配合,形成合力有效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協同防範化解公共衛生領域重大風險,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6月11日,宜都市檢察院邀請市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市人大農村工作委員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召開以「加強部門溝通協作 共抓野生動物保護」為主題的聯席會議
  • 葛晨虹:學倫理學,做倫理人
    他們最敬愛的一位師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北京倫理學會會長葛晨虹教授因連續加班工作,突發腦溢血於2018年10月1日去世,累倒在她最熱愛的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崗位上。消息傳出,震驚倫理學界,很多人都不敢也不願意相信。
  • 小康聲音丨山東省農科院家禽研究所劉瑋:把農業科技帶到村裡
    山東省農科院家禽研究所劉瑋把農業科技帶到村裡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我被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選派到山東省派夏津縣鄉村振興服務隊參加幫扶工作。在農村,發展項目,最缺的就是技術。在我的提議和聯繫下,服務隊成立了以省農科院專家為主的「鄉村振興專家顧問團」,並促成省農科院與夏津縣籤署了「鄉村振興專家服務戰略合作協議」。農科院家禽研究所、蔬菜研究所、果樹研究所先後派出專家到夏津縣舉辦家禽養殖、蔬菜種植、果樹管理等講座10餘場次,現場指導6次。我還協調聯繫中國農科院、華南農大、山東農科院專家團隊到夏津現場指導畜禽糞汙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提高有機肥利用率和果蔬種植效益。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這篇論文究竟爛在哪裡?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加上了副標題,即《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稍微做了限制,算是謙虛。對於這篇大作,如果要做正面商榷或批駁的話,我們最多只能論證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不」很爛。《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如果是一篇碩士或博士論文,導師看了標題,肯定會當面撕掉。這個標題是一個碩大的陷阱,在理論上幾乎無法反駁。因為再多的反駁也只能證明,康德倫理學其實不很爛,卻不能證明,康德倫理學其實很偉大。
  • 專訪於文軒: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野生動物保護法制之反思
    於文軒:目前,我國形成了以《野生動物保護法》為核心、以《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管理辦法》等法規和規章為補充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律體系,為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礎。
  • 人工智慧倫理學
    《人工智慧倫理學》/馬克.考克伯格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將於2020年4月出版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哲學教授馬克.考克伯格(Mark Coeckelbergh)的新書《人工智慧倫理學》(AI 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