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於DC漫畫的《小丑》起源電影已於近期突破了10億美元的全球票房,雖然這部電影沒有在國內上映,但目前已經有很多國內影迷看過了這部電影,也很清楚電影為什麼不能在國內上映。
片中有很多開放性的話題,也有很多耐人尋味的設計,其中一處來自電影中後期的聯動,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網友假想出來的,下面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亞瑟黑化的導火索必須是地鐵上殺害三名韋恩公司員工這件事,雖然他之前過得也不好,比如身體有疾病、工作被人欺負、需要定期接受心理諮詢,但這些還不至於讓亞瑟徹底黑化。
而地鐵上殺害三名員工也不是偶然,三名員工先是欺負一位女乘客,講真這位演員的顏值還是蠻高的,期間還與亞瑟有眼神交流,但他們並沒有為難女乘客,反而突然發病的亞瑟再次被吸引了他們的注意。
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後來亞瑟帶女鄰居索菲看他的脫口秀演出,回家的路上亞瑟看到自己殺害三名員工的事登了報紙,反而被媒體當成「義警」,這時候亞瑟又在路邊看到了有人響應他的行為。
所謂響應,就是路過的計程車裡有人帶著小丑面具表示支持兇手的做法。
報導說兇手帶著小丑面具,這其實是亞瑟臉上的小丑妝,計程車裡的人和報紙上的報導都是變相支持,這些都是底層市民響應亞瑟的表現。
於是就有網友發現,那個計程車裡戴面具的人就是地鐵裡的女乘客,衣服都是棕色的,而且髮型還有點像。
其實要仔細較真的話,兩人應該不是一個人,雖然衣服髮型相似,但計程車乘客頭髮有點短,可能是男性。
拋開真實性不說,如果真是網友猜測的那樣,卻也是一個精妙的設計。
這段畫面後期被證實是亞瑟的幻想,既然有人戴著面具響應,在亞瑟看來是對自己的一種支持。那麼既然是幻想,為什麼不是最完美的設想呢?
如果計程車裡那個人是地鐵裡的女乘客,亞瑟的心裡應該會得到最大程度地滿足。
地鐵中亞瑟和女乘客都是被欺負的一方,所以亞瑟完全可以將計程車裡戴面具的人假想為女乘客,她的支持和響應,會讓亞瑟再次確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對和值得的。
《小丑》的魅力之處還在於片中很多話題的開放性,不同的觀眾看同樣的問題都會有不同的思考,所以小夥伴們對上述設定有何看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