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可以說是小丑文化的代表,觀眾對小丑這部電影的認可,首先來自於小丑這個反派人物形象實在是太過深入人心。在各路媒體評選的觀眾最喜愛的反派人物形象中,小丑常年位居前列。
上個月《小丑回魂2》剛剛上映,續集口碑並不好,而且這個小丑有點蠢,據說最後是被嘴炮弄死的,真是厲害了。
這個月DC漫改熱門電影《小丑》又在美國上映了,接連兩部關於小丑的角色電影,今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當一部電影的影響力超越票房時,你就能看出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
《小丑》
這部超級反派的獨立電影,成為首部入圍三大國際影展主競賽單元的超級英雄漫改電影。
當然,這離不開百年影史對小丑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幾乎每一版的小丑都成為了銀幕上的經典。進入新世紀,最為著名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希斯·萊傑扮演的小丑在這部電影之前,被公認是影史上最經典的小丑形象。
不得不說那句why so serious!搭配著他獨特的笑聲…讓人不禁感覺壓迫感十足,並且那令人神往的瘋狂神秘之感搭配著希斯萊傑獨特,精湛的演技讓人不得不佩服!
小編的印象裡他就是最經典的小丑。遺憾的是,2008年1月22日,他被發現死於紐約的公寓裡,終年29歲,死因是多種藥物混合使用導致的藥物中毒。
如果說在觀眾心目中排第一的是希斯萊傑的小丑,那排行榜第二就是我們熟悉的傑瑞德·萊託,(來自電影《自殺小隊》)
2019的這部《小丑》是由傑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飾演,據說,傑瑞德·萊託對此很不滿意,這讓他一度向華納表示抗議。
由傑昆菲尼克斯所飾演的亞瑟·佛萊克(小丑)先天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導致他在不合時宜的時候大笑,須接受社福機構人員的治療以獲取藥物。
然而經歷一連串被人欺凌的悲慘遭遇,他認為自己的人生跌到谷底,可能只有死去才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事情。
讓我們看看小丑到底講了些什麼?
本片設定在上世紀80年代,小丑不叫Jack,叫Arthur了。他是一個穿著小丑服裝在街上工作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
他心地善良,想在公交車上扮鬼臉逗小孩開心,卻遭到小孩母親惡語相向:「不要再騷擾我的孩子!」
儘管他每天都在勤勤懇懇地工作,但是還會無端遭到調皮孩子暴打。
他信任同事,卻慘遭陷害,因此丟了飯碗。
他富有表現欲,擁有夢想。
可是唯一一次登上舞臺演講,還被自己的偶像剪成視頻來取笑。
親情上,母親從小給Arthur取了一個小名「開心」。他尊重母親,一直把這個當作自己的目標信仰。
儘管生活艱難,也沒有放棄照顧行動不便的母親。
然而最終他發現,就連親情這根精神支柱,也是假的。
自己一直悉心照料的母親,竟然從小虐待自己。
無法控制地發出笑聲這種疾病,正是童年時留下心理創傷的應激反應。
一開始他真的就和所有人一樣,有自己的夢想,也會試著樂觀接受生活帶來的考驗。
但是生活從來沒有給他喘息的機會。
沒有人會發現Arthur的失落和沮喪。有的,只是變本加厲的奚落和嘲諷。
Arthur並非不想過得像個普通人一樣。他在深淵的邊緣也掙扎過。
Arthur在第一次失手殺了三個打他的韋恩集團的員工後,他沒有直接回家。他選擇在路旁的廁所裡,跳了一支想上臺表演的舞。
舞步是優雅的,悲傷的。
而人們只會通過新聞知道,那個戴著小丑面具拿槍殺人的Arthur,是不可饒恕的。那三個韋恩集團的員工,卻可以隨意調戲少女,也可以隨意毆打發病時會笑的Arthur,不聽他一句解釋。
沒人會關心那三個人是否罪有應得。這些接二連三的挫折,從各個方面徹底擊碎了Arthur的精神世界。
最終,他換上了鮮豔的橙色西裝。
在一堆帶著小丑面具的暴徒的歡呼和簇擁下,找到了自我。
Arthur變成了Joker。
「我曾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現在我發現,其實是一場喜劇。」
只有在小丑的世界,他才備受矚目。讓Arthur變成小丑的,是整個冷漠、疏離的社會。
從另一個方面看,不管是以前的小丑角色,還是現在的小丑電影,試圖展現其內核,其實也沒有變過。就像《小丑》裡男主角的全名Arthur Fleck一樣。
Arthur(亞瑟),象徵著國王,代表著勇敢和積極地面對生活。而Fleck則有斑點、汙點的意思,代表著生活裡的苟且和黑暗。
把這兩個詞語組合在一起,其實是矛盾的。像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預示著人性的複雜、多變。
對於每個普通人來說也一樣,「善惡的邊界從來都是模糊的」。有曾經正直的人經不住利益的誘惑,走入歧途;有善良的人遭遇了社會的不公,轉而危害社會;
但是也同樣也有人在深淵的邊緣得到救贖。
每個人都會有需要被拯救的時刻。
每個人也都有拯救別人的機會。
在普通人的世界裡,沒有超級英雄。
只是希望你,也能成為給別人的世界裡帶進陽光的那個人。
用關愛和溫暖,驅趕別人心中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