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老實人被逼成「暴力狂」:《小丑》如何成為了小丑?

2020-12-14 博雅商業評論

我以為我的人生是一齣悲劇,誰知道卻是一部喜劇。

如果說過去一年的電影中,有一部必看的片子,可能非《小丑》莫屬。雖然它壓根沒有機會在中國的影院上映。

美國電影協會對它的評級是R,這不僅意味著片中有暴力殺戮鏡頭,它所隱喻的反體制、反精英文化的價值觀,一如片中遊行集會人群所舉著的「kill the rich」(殺死富人)標語一樣,直觀,粗暴,卻有效。

《小丑》中的主人公亞瑟弗萊克的社會境遇連同他的個人反抗背後,都有貧富差距、社會分化帶來的政治社會矛盾縮影。

作為一個邊緣人物,亞瑟弗萊克的人生建於一片廢墟之上,充滿了謊言和傷害。就像他上電視節目時對主持人說:「請用Joker(小丑)來介紹我吧」,活得像笑話一樣。

他發出了對社會體制的經典控訴:

是萬惡的體制,讓你們決定了對與錯,也讓你們決定什麼好笑,什麼不好笑」;

「你了解外面的世界嗎?每個人都對別人大呼小叫,沒有一個人有禮貌,沒有人在意另一個人是什麼樣。」

」你們把一個被社會拋棄的精神病患者當作垃圾一般對待,你會得到什麼呢?你會得到你應得的」。

「再講個笑話,怎麼樣?」然後他舉起了槍。

小丑以能量巨大的破壞力,發起了一場過於瘋狂血腥的復仇。

他也曾努力過,但他所有的努力如此輕易地被社會加諸於己的傷害一點點吞噬。

他從坍塌的廢墟上站起來,被眾人歡呼追捧——用的方法不是打敗該死的命運,而是讓所有傷害過他,嘲笑過他,踐踏過他的人統統倒在他的槍下,讓世界成為一個笑話。

這樣的觀影過程如此考驗人的心臟。它讓每個人產生過於強大的代入感。這種代入感,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我們說世上牛逼的片子,通常給人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種讓你經受狂風驟雨般的心理摧殘,另一種讓你感到黎明初現般的心靈治癒。

《小丑》,屬於前者。

其實兩者殊途同歸,從不同層面對人的心靈和精神進行了一次非常徹底的洗禮。

所以若錯過了這個片子,也就失去了一次非常深入的重新思索社會、人生的機會。它的牛逼,確實值得用一年來吹爆。

但若沒有準備好一顆強心臟,我也勸你,不要輕易打開。

1

哭不出來的亞瑟

作為流行文化最經久不衰的元素,小丑有著鮮明的時代性。

就像人性硬幣的正反面,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裡蝙蝠俠無法戰勝的那個邪惡小丑,是比蝙蝠俠正義的化身更為耀眼的存在。

小丑之所以擁有比蝙蝠俠更耐人拷問的人性厚度,因為它掌握了這個世界的真實邏輯——「沒有迫不得已的時候,誰不想正義凜然?」

正義凜然很好,但需要太多的幸運。這樣的幸運,多少人可以有幸擁有?

當2012年克里斯多福·諾蘭所執導的《黑暗騎士崛起》在午夜場上映時,一名男子開槍打死了12人,打傷70人。

這也讓2019年《小丑》在各地的上映如臨大敵。警察在影院加強了警戒,禁止影迷戴小丑面具進入劇場。

小丑是如何成了這樣一個反體制的經典形象?為什麼每個普通人都從小丑中發現了另一個自己?

這實在是全世界所有面對社會階層固化、政治無望人們所共同感興趣的話題。

Joker亞瑟弗萊克是一個患有怪笑症、靠做小丑維生的社會邊緣人物。

正如每一個人臺前扮醜給人取樂的小丑,幕後總有一個辛酸故事。小丑的人生當然是辛酸的。

但是,僅有辛酸,還遠遠不夠。

亞瑟經歷的人生,是比辛酸更殘忍、破碎和腐敗的存在。

電影設定的時間背景在上世紀80年代。一開頭就將亞瑟所生活的美國高譚市緊張的社會矛盾,通過電視新聞做了側面介紹:

「垃圾工人罷工,每天堆積一萬噸垃圾,連高級住宅區都成了貧民窟。」

衛生局長因此宣布,城市進入數十年來的第一次緊急狀態。

市民們抱怨「不管走到哪,都能看到垃圾和老鼠」;「人們根本沒法光顧我的生意,我一出門,就算沒聞到臭味,只是看到也讓我噁心……」

聽到這裡,正在化小丑妝的亞瑟露出燦爛詭異的一笑,對著鏡子用手拉開嘴角兩側高高提起,做出一個誇張的笑臉。

這樣的笑臉,也許在他的人生中已經做出成百上千次。

沒有什麼比一個日常「要smile(要笑)」,接受自己的使命是給別人帶來歡樂,但是自己卻明明處於悲慘境地,更令人感到壓迫的了。

他和媽媽相依為命,住在貧民區的一個骯髒公寓裡。常年的疾病和貧困快壓垮了這個看不到希望的家庭。

媽媽患有精神疾病,衣食住行都靠他照顧。

她總是稱呼亞瑟為「開心果」,和兒子在一起收看他們喜歡的節目「莫瑞秀」。莫瑞是當時最成功的電視脫口秀主持人。

以為這是一段寒酸卻溫暖的母子情?真相卻遠比你的想像殘酷。

亞瑟不是沒有夢想,他希望如媽媽所喜歡的那樣,成為一個脫口秀演員。

他也不是沒有為夢想努力,也曾極度勤奮。

亞瑟總是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隨時記錄下生活中的一些笑料和包袱,在各種脫口秀現場總結心得。

他在每天回家經過的樓梯上寫下「一定要笑」的鼓勵語。

他甚至幻想自己上了莫瑞的節目,當著眾人的面被莫瑞請上臺。

他驕傲地說:「我把我媽媽照顧得很好,我媽總跟我說別忘了笑,我一定要笑。她說我的使命,就是為這個世界帶來歡樂。

莫瑞擁抱他鼓勵他,悄悄告訴他,「所有這些燈光、鏡頭都沒有你重要,你就像我的兒子一樣」。

可是,這些都不過是他,一個精神病人的想像。

他在社會中的真實形象,是他所幻想的反面。他所有的努力,毫無用處。

門口舉廣告牌做小丑表演,結果幾個小孩直接搶了他的牌子。他拼命追了幾條街,被他們暴揍一頓,牌子還被砸個稀爛。

回了公司,反被琴行投訴。面對他的辯解,老闆根本不相信他被搶的事實,反而斥責他舉止怪異,讓人不舒服。

他做脫口秀笑星的夢想,寄望於能夠講出一個大家能開懷大笑的笑話來,也從未成功。

Joker反抗的甚至都不是富人,社會不公這樣複雜的政治話題,而僅僅是要笑這件事。光這一件事就壓得他抬不起頭來。

他多麼希望自己也能像媽媽喜歡的莫瑞一樣輕鬆自如。比如莫瑞就可以拿哥譚市的垃圾問題揶揄自如:

「前天晚上,我告訴我最小的小兒子,腦子不太靈光的那個,說垃圾車都罷工了,他說:那我們的垃圾都從哪裡來?」

而弗萊克的人生,根本笑不出來。

明明笑不出來,卻如被命運嘲弄般,因為大腦損傷帶來的神經問題,經常在不該笑的時候,不受控制地大笑不止。

所以從小到大出門,總是攜帶著這張媽媽做的病症說明卡片。

一次在酒吧表演脫口秀,亞瑟笑話還未說開口,又神經質的長時間怪笑,令所有觀眾為之側目。

社會對他的善意,也總是回饋以鄙夷、不屑。冷漠還只是最輕微的對待。

一次公交車上,他試圖對前排一個孩子做出小丑的怪臉,來逗孩子笑。孩子母親警惕的回頭說:請不要騷擾我的孩子。

他在本本上寫下「患精神病最大的悲哀,別人總是希望你裝沒病」

長時間的負能量讓他的精神問題愈下,需要同時吃七種精神病藥物。他對心理醫生發出崩潰的訴說:「是只有我瘋了,還是這個世界瘋了?」

政府指派的心理醫生,因為面臨下崗,總是心不在焉,每次和他見面,都問他一樣的問題,說一樣的話。

他終於忍不住問,「你沒有聽我說,是不是?」

就是這樣唯一可以說說心裡話的人,也很快被政府縮減預算裁掉了,一起裁掉的還有他依賴的精神藥物。

他對媽媽說,「我不希望你擔心錢,或者我,媽媽。」

但他更真實的內心獨白是:「媽媽,這太難了。」

疾病和社會歧視,讓他無望的職業生涯每況愈下。

不懷好意的同事給他一把槍,說可以幫助他不被人欺負。但當他給孩子們跳小丑舞,不小心掉出槍時,同事卻乘機背後誣告,導致他丟掉了自己熱愛的工作。

失去工作的夜晚,穿著小丑裝的亞瑟失魂落魄坐在回家的地鐵上,神情絕望,沒有一個人會在意他這樣一個邊緣人的崩潰。

三個華爾街的精英在地鐵裡撩美女,被拒。坐在附近的亞瑟癲笑症發作,又不受控地大笑了半天。

三個人惱羞成怒衝上來,還沒等他掏出卡片,立刻被紛湧而至的拳頭手腳打倒在地,被重重痛毆。

人們對小丑,就像身邊到處亂扔棄的垃圾一樣。之前每一次被毆打,他也總是蜷縮身體全不抵抗任由踐踏。但人生已如垃圾,何不如垃圾對人?

亞瑟摸到了身上那把手槍,他掏出來,開槍。第一次走向反抗。

他的人生,也從此從哭不出來的悲劇,轉向了笑話般的喜劇。

2

在生存的廢墟之上

當地鐵裡,小丑亞瑟弗萊克殺了三個人後,那一瞬間,他以為自己的人生完了。

結果,等了一段時間,卻什麼事沒有。

亞瑟是希望被救贖的,他甚至對在醫院遇上的友善檔案管理員發出懺悔:

「我殺了幾個人,我以為這件事會困擾我。但壓根沒有……」

「我做了壞事,想要開心過日子,真的好難。」

一直被生活踩在腳下的小丑說:我經常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有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存在。

這說的是他在社會上的角色。被輕視,被忽略,等同於不存在。這種不存在,就快要把他壓垮了。

連被欺負後反抗殺人這樣的事,都因為他畫著小丑妝,而能如此輕易消失於茫茫人海中,徒留空虛與憤怒。

好不容易有警局的偵探找到了他,追蹤他,卻在人人帶上小丑面具參加政治遊行的地鐵裡被阻擋群毆。

直到三名華爾街富人被小丑槍殺的消息循環播放,引起新聞狂潮,觸發了全市的大規模反政府、反富人示威浪潮。人們紛紛上街,舉起「有錢人去死」、支持小丑的遊行標語——

他才第一次覺得,自己確實真實存在了。

之前那個卑微的小丑弗萊克,讓每個人都從中映照出了社會中的那個自己。

它提醒了大家,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小丑,像小丑一樣地活著。

我們如小丑般,在社會中的真實位置無足輕重,被踐踏。那樣的小丑,讓人淚流滿面,欲哭無淚。

僅僅這一件事,就足夠讓所有的觀影者,經歷一次心靈崩潰。

亞瑟曾經以為,自己每天堅持笑,愛自己的工作,讓自己的存在如同他筆記本上所寫的那句:「我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一樣,即使死去,也起碼是一場讓人尊重的悲劇。

但是他終於發現,原來在社會眼中,不論生死,他都毫不重要,就像高譚市裡無處不在的垃圾一樣,隨時要被人扔掉了事。

參與市長競選的億萬富翁託馬斯韋恩,在電視裡輕蔑地把像他這樣的底層市民,那些舉牌上街抗議的窮人們,都比喻為小丑,並拒絕道歉。

韋恩以一種高高在上救世主的姿態說:「那些人有毛病。我是來幫助他們的,幫助他們擺脫貧苦,幫助他們小康所以才競選。也許他們沒意識到,我才是他們唯一的希望……」

富人和精英們的傲慢,建立在一個無視社會體制的不公,和高潭市隨處可見的貧富懸殊之上。市民們的民怨沸騰,疊加亞瑟個人逼到絕境的反抗,只不過意外激發了矛盾而已。

他患有精神臆想病的媽媽,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卻真的把韋恩這樣的政客富翁,當成拯救她們母子生活的唯一希望。

她三十年如一日地向這位前僱主寫信求助,儘管收不到任何回音。她將韋恩臆想為當年和自己相愛,卻因為韋恩的政治前途無奈分開的人,告訴弗萊克他是小丑的父親。

當弗萊克信以為真,真去找韋恩時,他正和一群上流社會人們正聚集在影院裡觀看卓別林的《摩登時代》,歡聲笑語不斷。

他們為卓別林驚險的舞步、滑稽的姿態開懷大笑,卻沒有人真正關心卓別林所飾演小人物的悲苦,就像他們不關心底層社會一樣。

當弗萊克還抱著一絲希望喊他「爸爸」,以為自己真有個父親時,遭到了韋恩嗤之以鼻的否認:「你媽是瘋子」,揮拳警告他不準再靠近自己的孩子。

卓別林電影裡光鮮亮麗的上流人士嘲笑底層階級的無情戲碼,在亞瑟身上同時上演。而卓別林式小人物以喜劇方式上演悲劇的故事,也將在小丑身上發生。

求索真相的亞瑟找到媽媽當年治療過的精神病院病歷和收養記錄,才發現原來他的怪笑症來源於童年時期的虐待。

他被人發現拴在家裡的暖氣片上,營養不良,身體瘀傷,頭部嚴重創傷,他的養母因此被判刑。

而面對兒子的被虐待,她冷漠旁觀,隱瞞他的疾病,無視他的痛苦,還讓他要笑要happy,辯解自己「從來沒聽他哭過,他一直是一個快樂的小男孩」。

作為亞瑟精神支柱的母親,卻是虐待他欺騙他最深的人,是導致他患上一生痛苦不堪精神疾病的元兇,也是他全部不幸的來源。

原來他曾經相信的一切,都建立在謊言之上,他的整個人生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joke。

連他聊以安慰的和女鄰居的愛情,她對自己的理解、陪伴,認為自己拙劣的脫口秀有趣,原來都只不過是自己的幻想。

小丑的生活,無論多麼貧窮,他一度以為至少是有愛有希望的,結果發現原來全部建立在廢墟之上。沒有一處不是坍塌的。

面對這樣的坍塌,亞瑟以越來越怪異的大笑回對,常常有一種比哭更讓人毛骨悚然、心情悲傷的效果。

他向我們展示了建立於廢墟上的生命是什麼樣子。

社會和命運用一個又一個事實告訴他,然後他又轉告給觀影者:

你知不知道,你看上去就像一個笑話?

包括你的反抗在內。

3

對悲劇的戲謔反抗

地鐵的那幾槍,徹底解放了亞瑟的自我,從此他的人生走向告別心酸的反叛之路。

當小丑心存善念,懷抱愛和夢想時,不斷被社會和人性的惡意傷害踐踏。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無可救藥地將他推向崩潰的邊緣。

等到他徹底放飛自我,與社會為敵時,反而收穫了數不盡的支持。這實在是命運給他開的最不好笑的玩笑。

甚至終於等到了人生的一次高光時刻,有機會和自己喜歡的偶像,主流社會的成功者莫瑞同臺。

我們以為,不論被拋棄摧毀多少次,他至少會期待哪怕一次的精彩快樂人生,如他之前反覆在家裡演練的一樣,「謝謝你,莫瑞,這是我一生的夢想」。

但他卻早已不對自己、對世界存有幻想半分。

他甚至無比清醒冷酷地對莫瑞實話實話說:「你邀請我上節目,播放我(出醜)的視頻,只不過是為了嘲笑我,你跟其他人一樣」。

小丑也不再如他母親般幻想獲得精英和富人們的拯救。

因為韋恩這樣的精英階層從來認為,無法改善自己生活的窮人都像「小丑」一樣,否認他們的不如意有任何體制或社會的原因,而不過是他們好吃懶做,無所事事。

亞瑟卻在電視直播中反駁:

「你覺得像託馬斯韋恩那種人,有為我這樣的人著想過嗎?除了自己會想到別人嗎?不會。他們以為我們只會像個好孩子一樣乖乖待著,默默承受,以為我們不會像狼人那樣咆哮發瘋。

於是,亞瑟展示了什麼叫做一個被社會逼瘋的精神病人的發瘋。

他對構成他人生廢墟的一切給予狠狠的報復。他殺死毆打他的華爾街精英,殺死欺騙自己的養母,殺死對他懷有壞心眼的同事,甚至在電視直播現場,殺死打心眼瞧不起他,卻準備和觀眾一起消費對他的嘲笑的莫瑞。

只對原來的一個同事,一個小侏儒展示善意,對嚇壞了的他說:「你走吧,只有你總是對我很好」。

亞瑟的自我摧毀和自我解放,讓他完成了小丑的蛻變之路。同時也解放了哥譚市潛伏已久的肆無忌憚的暴力犯罪因子。

人們紛紛上街,舉著「韋恩下臺」「小丑上臺」的牌子,打砸搶街道,砸壞車輛,放火,殺戮。

但是小丑走的更遠,他直接將自己的悲劇人生進一步進階,徹底與過去作別,走向了「弒母」。

弗萊克在醫院殺死母親前說:「你過去經常告訴我,我的大笑,是我的疾病。身體出了毛病。不是的,那就是真正的我」。

「開心果?我糟糕的人生中,沒有一刻是開心的。真正讓我笑的是什麼。我曾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現在才發現,其實是一齣喜劇。」

如同他神經質的笑臉,伴隨著毛骨悚然的悲愴味道。只有了解了並感受了生活的苦澀和「悲劇」,才能更加懂得了「喜劇」的真正內涵。

我們以為他會像他預演的一樣,在節目中自殺,讓人生完成一場小人物的悲劇,誰知人性的惡意終究推著他走向一部比悲劇更悲的「喜劇」。

他曾經喜愛的莫瑞,成為這絕望人性裡壓死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完全瘋了的亞瑟,就此成為了一個徹底與社會為敵的破壞者犯罪者。

那些罷工的人,窮人,對社會不滿的人,反抗體制的人,都擁他為偶像,帶上小丑的面具,在街上聲援,在他從演播室被警察抓走時,直接撞上押解他的車,把警察撞昏,把他救出來,抱起來。

整個城市為他而瘋狂,陷入混亂。

弗萊克對政治,對人們帶著小丑面具反體制的集會都不感興趣,卻像被命運開了最後一次玩笑,成為人們擁戴的一個反體制人物的象徵。

小丑,也成了所有悲劇小人物喜劇式反抗的人生道具。

4

沒能被救贖的小丑

《小丑》正是這樣一部耀眼到讓人沉重的電影。

它呼應了如今這個充斥著非自願獨身者、槍擊案槍手、「無希望」政治的時代,呼應了我們這個被壓垮的夢想催生出仇恨的時代。

有人說,消除貧富差距,才是這部電影的真正問題。

小丑的困境,同樣出現在今年反映社會貧富差距的韓國電影《寄生蟲》中。該片講述了居住於半地下室,寄生於富人之家的窮人被逼上殺富之路的故事,成為今年和《小丑》同樣熱門的奧斯卡獲獎候選。

擴大的社會鴻溝,無望的社會政治,居然成了全世界最流行的藝術創作主題。

不只是小丑所在的哥譚市,現實中的紐約洛杉磯,韓國的首爾,連同基尼係數排名靠前的香港,還有我們腳下所生活著的這片土地,都不能倖免。

所以,當帶有韋恩式的富人傲慢思維的《環球時報》,在指責《小丑》這樣暴力犯罪電影「惹人不舒服」的同時,倒是說了一句實話:

「片中主角的窮困生活、所處的社會環境、遭遇的困難,都可能是『千千萬萬普通觀眾每天都能遇到的』」。

因為普通人每天都要面對,它就理所當然正常了嗎?

在小丑的世界裡,沒有人能夠救贖那個曾經良善的亞瑟,他成為了小丑。

哥譚市的火光沖天裡,看著陷入混亂的城市,小丑說:「很美麗」。

他在城市的廢墟中站起來,舞蹈。不同於此前每一次遭遇生活重創後壓抑孤獨的舞,這一次他跳的恣意,放肆,伴隨眾人的歡呼。

他將流血的臉畫成了一個笑臉。

小丑展示了他的力量,和他的破壞性。按照破壞性也即建設性的二律背反,它成功讓每一個觀影者都不免代入了小丑角色,進行了一次自我對人性、對社會體制的反思。

當階層極度分化,讓底層人民的壓抑到達頂點,普通人會不會和《小丑》般戴上面具摧毀一切,將人性惡的一面無所顧忌釋放?他們會不會將自己生活的悲劇變成為世界的一齣喜劇?

沒有人敢回答這個問題。但亞瑟在其個人主義的反抗之後其實清晰表明,因其瘋狂的「英雄主義」在人群中引燃的惡之花和由此對社會秩序摧枯拉朽的破壞力,他全不負責。

小丑成功激起了每個普通人「我們都是小丑」的心靈感召,在心中經歷了一次血雨腥風式的摧殘和引誘;到最後,他卻又以小丑式的嘲弄,讓人們任何試圖重建心靈秩序、鞏固意義的努力在瞬間被解構。

電影最後有一段鏡頭,年老的小丑戴著手銬,面對已經遲暮的心理醫生,以他特有的神經質,又笑了好長時間。

心理醫生問,你在笑什麼?小丑說,我說了你也不會懂……

那個叫亞瑟·弗萊克的人,又似乎嘲弄了我們所有人。

他嘲弄了政治,嘲弄了社會,體制,嘲弄了富人,嘲弄了警察,嘲弄了成功的脫口秀主持人,嘲弄了大眾所愛的那種笑料,得體,嘲笑了所有的中產階級,社會秩序的維護者,也嘲弄了觀眾。

所以,小丑的悲劇僅僅是貧富差距嗎?

我們說,不要試圖考驗人性。可是小丑就被命運360度無死角的考驗了。他爆發了,反抗了,完成了個人的「英雄主義」或者「破壞式」的塑造?

他看透的是人性。

相關焦點

  • 《小丑》電影並不取材漫畫,是一個「成為小丑」的故事!
    我們只是創作了自己認為可能出現的小丑版本,像小丑這樣的人是怎麼來的。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這部電影並不是一個「小丑」的故事,而是一個人「變成小丑」的故事。這個故事將聚焦於這個人。簡單來說,《小丑》不再是一部套用漫畫設定,借鑑漫畫故事的漫改電影。而是講述一個普通人如何變成「小丑」的文藝電影。
  • 《小丑》:小丑為什麼會成為小丑?
    by 帕斯捷爾納克《小丑》:小丑為什麼會成為小丑?小丑亞瑟初次登場,他有夢想,他要吃藥,他用手扯開自己的嘴巴,雖然猙獰的強顏歡笑,他有一個同樣精神狀態糟糕的母親要照料,他自己不自覺的癲笑不已……他只不過想假裝製造歡樂贏得別人的歡笑,失敗者一無是處,他距離小丑一步之遙。當然小丑原生家庭冷冰冰,毫無溫暖,缺少母愛,以及被虐待等等,會促成他的精神障礙。
  • 淺談《小丑》觀後感,哥譚市的罪惡,小丑從何而來?
    因緣巧合之下,看到了《小丑》這部影片,花了兩個多小時,看完之後又靜坐了許久,心頭千般思緒湧起。影片裡涵蓋的內容太多,含義太廣,感慨、震驚、又傷感,一時間各種情緒翻騰,是一部令人十分震撼的影片。小編也不敢妄言,將其完全看懂了,只能根據自己淺薄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觀後感。但真要開始寫的時候,還真有些不知道該如何落筆。
  • 從話劇《紅鼻子》到DC漫畫改編的電影《小丑》,小丑在每個人心裡
    ,即使從傑昆·菲尼克斯飾演的小丑亞瑟·弗萊克的背影上都能讓觀眾感受到小丑亞瑟·弗萊克內心的悲傷和絕望。小丑亞瑟·弗萊克,經常會習慣性的控制不住自己,不由自主,不分場合的放聲大笑,這是小丑對自己內心的釋放,也是小丑對自己內心的掩飾,這讓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大陸上演的第一部臺灣話劇,姚一葦先生寫的《紅鼻子》,話劇《紅鼻子》的主人公神賜當戴上紅鼻子面具扮演小丑時,馬上就能擺脫內心的怯懦,羞澀,恐懼和憂傷,坦然的面對殘酷的現實了。
  • 《小丑》:小丑不是一個人,是一個靈魂
    主人公亞瑟是一個職業小丑演員,電影開始時,他找了份工作:幫助一家樂器店促銷,舉著廣告牌,用誇張的服裝和舞蹈吸引路人的注意。他的職業生涯與我們國內的一些婚禮表演嘉賓相似,任何人家有喜事慶典都會為好玩而表演。這份工作收入微薄,而且經常需要日曬雨淋,這不是一份好工作。就這樣,他被一群小混混搶走了廣告牌,並對他進行了毆打。
  • 「小丑」有三個,《小丑》中是哪一個?《小丑》與DC電影宇宙關係大...
    這部《小丑》將是一個原創的故事,並不是沿著DC電影宇宙現有的故事繼續,而是推出名為「DC黑標」的電影。這些電影是在DC漫畫電影的基礎上創作的,跟DC電影宇宙沒什麼關係。它們更加黑暗、運用更具有探索實驗性質的拍攝元素,同樣也有DC系列漫畫的印記,只不過是在「另一個世界」中。中文正式預告菲利普斯甚至在公開場合說過這樣的話:「我們沒遵循DC漫畫的內容,這一點肯定會讓人們發狂。
  • 《小丑joker》若小丑是託馬斯韋恩的私生子,他還會成為小丑嗎?
    其實在漫畫中,早就說明了小丑這個角色是怎麼誕生的。一開始小丑還沒變成瘋狂時,只是一個普通的化工廠工人,但是充滿壓力的生活讓他不堪重負,白天他要辛苦的工作,而晚上回家後則要照顧已經懷孕的妻子。由於沒有錢,小丑無法負擔妻子懷孕期間的各種費用,於是他和兩個壞人準備去化工廠偷竊。
  • 小丑2019:社會黑暗讓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男人墮落為「小丑」
    電影《小丑》是封神生產的華納,在這齣戲中,他用小丑的形象諷刺那個年代人民對權力的渴望,而忽視了下層民眾。這部電影向我們介紹了小丑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是如何退化的,作為《小丑》的主角,他和他的母親相互依賴,他把電視脫口秀演員莫瑞視為偶像,他想讓別人笑,因為他媽媽告訴他「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微笑,你的存在就是為世界帶來歡笑」。
  • 兩版最優秀的小丑,哪一個更深入人心?
    小丑的起源在原著漫畫中極為混亂,因為起初作者只是想把它做成一個普通的反派,出場幾次就讓他掛掉。但後來看看這個角色似乎還有空間,就把它留下了。沒考慮過起源的問題。在黃金時代,作者曾考慮過完善他的起源,但寫得不徹底,只是模模糊糊的說他可能叫傑克(jack)。
  • 《小丑》亞瑟為什麼變成了「小丑」?
    亞瑟為什麼變成了「小丑」?有人說跟他本身的精神狀態有關係,也跟哥德市的腐朽有關,但是亞瑟是如何經歷這個心理狀態變成真正的小丑的呢?亞瑟·弗萊克(Arthur Fleck),是一個極度內向的人,更不善社交。但同時又是一個古怪的人,甚至讓人毛骨悚然。
  • 《王牌戰士》小丑如何加點 小丑天賦加點攻略
    導 讀 在王牌戰士手遊中小丑可以說是不少小夥伴們的首選角色,在使用小丑這個角色的時候要如何進行天賦加點呢,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大家王牌戰士小丑天賦加點攻略推薦
  • 希斯·萊傑的小丑難以超越,但你掌握這些,你也能拍出一個小丑
    《黑暗騎士》裡的小丑能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小丑版本之一,固然離不開希斯·萊傑的演技,不過演員再高超的演技和對人物的理解都是屬於人物的外核,而構建一名影視人物必然還需要編劇和導演對於人物在內核上的塑造。在這一點上,也是《黑暗騎士》版本的小丑能夠成為經典的最要原因之一。那麼這樣的一名經典人物,你想試試自己創作出來一個嗎?
  • 小丑:一個傳奇的超級反派《上篇》
    雖然小丑作為哥譚市的"犯罪之王",一直是劇情中的主要角色,也一直由實力演員扮演,但通過傑克·尼科爾森、希斯·萊傑、傑瑞德·萊託、卡梅隆·莫納漢分別出演,只有這一次的傑昆·菲尼克斯才是真正將角色演繹到了一個"人"的高度。從漫畫狂人到真正的人類接觸!《小丑》顯然是想把突然出現又經常魯莽消失的哥譚市"犯罪領主"從雲端到地面。
  • 奧斯卡最佳音樂獲獎影片《小丑》:讓一個悲觀主義者成為「人渣」
    奧斯卡最佳音樂獲獎影片《小丑》:讓一個悲觀主義者徹底走向罪惡成為「人渣」由此,我們很難看出亞瑟到底是不是一個患病的人,他除了會突然狂笑以外,並沒有什麼不適,而細心的觀眾一定會很快分辨得出,每一次狂笑都是當亞瑟面對羞辱或不公時,他那「笑病」就會止不住地並發了,令人無不感慨,他太善良了,他甚至試圖通過這種發病的方式化解內心的委屈和困惑,試圖用大笑的方式給對方一個面子,一個臺階,一個應付。
  • 《小丑》把假小丑變成真小丑也就一個的哥譚市的事
    電影導演:託德·菲利普斯電影簡介:,講述了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脫口秀喜劇演員漸漸走向精神的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的故事上映時間:當亞瑟這個飽受折磨的小丑脫胎換骨成為哥譚市一位極端犯罪分子時,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電影的開始其實一切似乎都還行,雖然亞瑟患有精神病,在難過想哭的時候他會用笑來代替,但母親告訴他,他的使命就是給這一個世界帶來笑聲,並且給他取名「happy」。
  • 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
    《蝙蝠俠黑夜騎士》中,希斯萊傑為了塑造這樣一個極度狂亂的人物,將自己鎖在酒店一個月,觀看小丑所有的漫畫來揣摩角色內心的躁動與瘋狂,再結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最後才塑造出舉手投足間瘋狂而又迷人的小丑,成就了角色又成就了自己。是他對角色至深的理解和深刻的演繹,才造就出「希斯萊傑後再無小丑」這句話。
  • 六千萬成本,近十億的票房,一部描述小丑成為真正小丑的電影
    它是漫改電影從未達到的高度,它用高出成本15.3倍的票房,碾壓復聯四,成為史上最賺錢的漫改電影。還在威尼斯拿下了小金獅。它,就是《小丑》。啊柒覺得,小丑在整部影片中心理活動的變化,才是最大的看點。也許,一個普通人與「小丑」的距離,只差一個糟糕的一天。亞瑟最後一次工作,是在醫院給孩子們表演,表演過程中,同事給的槍不小心掉了出來。剛結束表演,就接到來自老闆的電話。老闆告訴他,同事舉報他向自己買了把槍,他被解僱了。
  • 希斯·萊傑之後,小丑一個比一個猛
    小丑,成為「混亂的代理人」,他是個終極暴徒。,希斯·萊傑絕不是最早那一個。尼克爾森成為小丑之前,曾是哥譚大黑幫的二把手。他穿著西裝三件套、古典老派,他服從著幫派秩序(這個版本裡,小丑成為殺死蝙蝠俠父母的兇手)。只是他被自己的老大拋棄,又在與蝙蝠俠搏鬥之中,落入化學池,面部神經受損。
  • 《小丑》共鳴的背後:JOKER只有一個,其他皆是小丑
    明明很努力,明明有才華,卻沒有一個人尊重自己,只當自己的發洩情緒的皮球,是謀取利益的工具,是爭奪眼球的失敗者,這才是「小丑」誕生的絕佳環境。除此之外,其他帶著小丑面具的人,有多少人在渾水摸魚,實在不得而知。
  • 「影評」我們不是小丑
    在你介紹我出場的時候,可不可以稱我為「小丑」?——《小丑》01觀眾對《小丑》的瘋狂程度不言而喻,在美國部分院線因為擔心重演當初《黑暗騎士》的槍擊事件,因此選擇不放映這部電影。部分上映的影院也加大了安保力量,並且拒絕觀眾戴小丑面具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