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美國新冠疫苗接種出錯,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日本首獲...

2021-01-12 網易

  

  

  美國新冠疫苗接種出錯,或導致六分之一輝瑞疫苗被浪費

  輝瑞疫苗本周在美國開始派發,但由於標籤標註不清,醫務人員無法確定注射方式,或有多達六分之一的疫苗被廢棄。輝瑞疫苗標籤顯示每瓶含有 5 劑,但醫務人員發現在解凍並混入溶劑後,每瓶劑量實際上達到了 6 劑。由於沒有得到生產商的明確指示,多出的一劑只能被廢棄。

  巴西將使用中國新冠疫苗,將於明年2月中旬投入使用

  巴西衛生部長周三表示,由阿斯利康和中國科興生物生產的兩款新冠疫苗,可能將於明年2月中旬在巴西投入使用,不過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的時間將取決於監管機構的批准。

  中國疫苗研發處於全球第一方陣,5個自研新冠疫苗進入Ⅲ期臨床試驗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鄭忠偉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我國目前已有5個新冠病毒疫苗進行Ⅲ期臨床試驗,數量位於全球前列。」

  英國新冠突變毒株演進「驚人」:刺突蛋白出現17個變化

  最新消息顯示,科學家們稱,在英國傳播的新冠病毒具有「驚人的」變異量。英國Covid-19基因組學聯盟(COG-UK)的成員一直在研究這種進化菌株,他們表示:在這一病毒毒株的關鍵刺突蛋白上,竟然發現了多達17個變化!這變異量也是相當地出乎意料了。

  

  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

  天鏈二號01星助力嫦娥五號搜救回收

  從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了解到,在此次著陸場搜救任務中,天鏈二號01星建立起搜救空中分隊通信直升機與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信息傳輸鏈路,實現了圖像、話音、調度等業務數據的實時傳輸,為搜救任務圓滿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航天局:一部分月球樣品將與有關國家和世界的科學家共享

  12月17日,在國新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取樣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進行科學研究,此外將發布月球樣品和數據管理辦法,與有關國家和世界的科學家共享。

  中科院軟體所發布迄今全球最大零售場景智能消費數據集

  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智能軟體研究中心通過近 2 年的廣泛收集及測試研究,近日發布了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可用於智能化消費的零售場景目標檢測計數聯合任務數據集——商超定位計數數據集(Locount),共包含 190 多萬個商品實例標註信息,涵蓋 140 種商品類別,為解決目標檢測領域嚴重遮擋問題提供了重要基礎。

  未來我國還將實施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

  在17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我國又一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落戶寧夏中衛

  16日,國家(中衛)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正式揭牌,這是繼杭州之後工業和信息化部批覆的又一國家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試點。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集中匯聚網絡資源和互通流量,實現「一點接入,全網連通」,能有效提升網絡性能,降低網絡接入和流量交換成本,促進網絡資源開放共享,是重要的網間互聯基礎設施。

  長徵八號遙一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區 計劃近期擇機首飛

  12月16日,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2月底擇機實施飛行試驗任務。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國產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

  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加速器近日順利引出200MeV的質子束流,實現高能量級超導回旋加速器技術的關鍵突破,標誌著國產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研製成功。

  印度計劃建設世界最大再生能源場地

  近日,印度宣布正式啟動建設一個大型再生能源場,該場地將計劃產生30吉瓦(GW)的可再生能源,並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設施。位於古吉拉特邦Kutch地區的這一龐大項目將佔地72600公頃,面積大小相當於新加坡,其中將建設包括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存儲單元和風車在內的多種再生能源設施。

  「隼鳥2號」首獲來自「龍宮」氣體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證實,從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返回艙內的樣本容器中收集的氣體是來自小行星「龍宮」的氣體樣本,這是科學家首次獲得來自深空的氣體樣本,有助進一步揭示生命的起源。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綜合《自然》\《科學》雜誌15日最新消息,NASA「洞察號」探測器傳來火星內部「情報」:火星的地殼可能由三層組成。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揭開火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和演化的。

  

  第八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出爐

  日前,教育部門正式公布了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的評選結果。北大奪得總獎項數量的第一,而清華大學總獎項數量排名第四,從榜單中可以看到獎勵總計前十名的高校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廣東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榜單出爐,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加速度

  2020年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大會12月12日在佛山舉行。會上,《廣東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近三年來,廣東高校橫向合同總金額分別為22.40億元、25.29億元、30.94億元,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以轉讓、許可、作價入股方式轉化合同總額分別為1.89億元、3.20億元、9.44億元,合同總額持續性高增長。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浦發銀行攜手百度舉辦高校極客挑戰賽

  浦發銀行攜手百度舉辦高校極客挑戰賽。據悉,「智薈杯」浦發百度高校極客挑戰賽設置了「算法賽」和「方案賽」雙賽道。「算法賽」圍繞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進行NL2SQL中多領域泛金融數據的複雜查詢;「方案賽」則圍繞數字金融、普惠金融,聚焦AI、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雲計算、分布式資料庫等技術領域,解決或改進目前金融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長春理工大學榮獲「2020年度全國網絡搜索熱度百強本科高校」獎

  近日,中國教育在線·掌上高考「榜樣力量——2020年度教育盛典」評選獲獎名單揭曉,長春理工大學榮獲「2020年度全國網絡搜索熱度百強本科高校」獎。

  

  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公布,肺癌不再是最常見癌症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對全球2020年常見的癌症類型、導致死亡的主要癌症以及癌症的趨勢進行了分析。男性中,新發癌症約1007萬例,最常見的是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胃癌和肝癌;女性中,新發癌症約923萬例,最常見的是乳腺癌、結直腸癌、肺癌、宮頸癌和甲狀腺癌。

  精度更高的新型原子鐘

  近期,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新的原子鐘,他們在光學共振腔內對約350個鐿原子進行了量子糾纏,再用雷射測定原子的平均振動頻率。經過量子糾纏後每個原子的振動頻率偏差更小,從而突破單個原子的標準量子極限,達到更高的精度。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控制8個基因將幹細胞轉化成類卵細胞

  一項《自然》上的研究在分析小鼠卵母細胞的發育後發現,僅需激活8個控制轉錄因子(調控基因表達的蛋白質)的基因,就可以直接將小鼠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這些細胞可以實現體外受精並發育至8細胞階段。不過,在與體內卵母細胞周圍通常存在的其他細胞共培養時,這些轉化細胞出現了染色體結構異常。這為理解卵細胞發育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

  關聯晝夜節律及阿爾茲海默病的蛋白

  據一項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的一項新研究,參與晝夜節律調控的相關基因能調控大腦中YKL-40蛋白的表達,而當YKL-40蛋白的表達降低時,能激活小神經膠質細胞(microglia)對大腦中毒性澱粉樣團塊的清除。而該蛋白的濃度與患者晝夜節律聯繫密切。

  修改的牛頓動力學新發現挑戰了暗物質理論

  近日,在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裡,國際研究團隊分析了153個盤星系的旋轉曲線。他們分析星系的外場效應(external field effect,EFE)——星系內部運動不僅取決於星系內部,還取決於外部的引力,這種效應只有MOND理論可以解釋。觀測結果顯示,在強外場作用下的星系旋轉曲線下降得比弱外場中得星系要快,結果只能被MOND理論解釋,與流行的暗物質理論不符。

  男女因肥胖患結腸癌的原因並不相同

  據BMC子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對10萬名參與者的分析發現,具有更高的BMI指數和腰臀比,會分別導致男性和女性患癌的風險增加。研究發現,BMI指數每增加約5,男性患直腸癌的風險就會增加23%,而女性的風險僅為9%。而等價的腰臀比增加會使女性的患病風險增加25%,而男性的患病風險僅為5%。

  新型抗癌抑制劑可精準幹擾癌細胞線粒體工作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抑制劑,小鼠實驗表明它能破壞癌細胞中的線粒體功能,從而阻止癌細胞增殖和腫瘤生長,同時幾乎不對健康細胞造成影響。該研究結果 12 月 16 日在《自然》(Nature)發表。

  北大學者領銜團隊證實 134 億光年外最遙遠天體

  北大學者領銜團隊探測到一個 134 億光年外星系的光譜,證實了該星係為人類發現的最遙遠天體。團隊同時還捕捉到來自該星系持續數分鐘的爆發信號,疑似與星系中一個伽馬射線暴有關。該成果的兩篇論文均發表在《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雜誌上。

  化石研究發現「霸屏」小恐龍

  據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日前報導,大約1.1億年前,在當今巴西東北部的一座古老潟湖沿岸,生活著一種兩足、像雞大小的白堊紀恐龍,它以狩獵昆蟲以及像青蛙和蜥蜴這樣的小型脊椎動物為生。

  研究揭示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

  近日,中國研究團隊揭示了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Ecography 上。該研究首次提出作用於高適應基因的正向選擇地理緯度變化模式,對理解自然選擇、物種特徵以及遺傳漂變等因素在地理上是如何塑造遺傳多樣性的分布,有重要意義。

  水稻穗發芽研究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發表最新研究文章,從分子水平上提供了種皮顏色與穗發芽抗性存在相關性的實驗證據。

  研究確認卵胎生種天山麻蜥在中國西北有分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生物所)科研人員確認卵胎生種天山麻蜥在中國西北有分布,研究成果發表於歐洲兩棲爬行動物學旗艦期刊Amphibia-Reptilia。

  聯合用藥幫助小鼠抵抗多種蛇毒

  12月16日《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聯合使用兩種小分子毒素抑制劑能幫助小鼠對抗多種毒蛇的毒液。研究結果表明,聯合使用毒素抑制劑或有助於找到針對蛇咬傷的廣譜療法。

  研究揭示環境影響花粉過敏病症的生理機制

  近日,上海大學環化學院教授呂森林、生命學院教授張衛課題組在《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明確了外源環境因子引發的細胞自噬反應在緩解花粉過敏性肺炎病症中其作用機理。通過體內外實驗,證實了細胞自噬可通過調節細胞內源活性氧的水平進而影響由TSLP介導的相關炎症反應。

  

  7 位中國學者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12 月 15 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公布 2021 年新增院士名單。本次共有來自 21 個國家和地區的 35 位學者當選 TWAS 院士,其中有 7 位中國學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株洲產探空氣球助力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令株洲人驕傲的是,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的背後,有著中國化工株洲橡膠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的助力。
  • 嫦娥五號「回家之路」:返回器搜索首用外骨骼 嫦五返回器介紹及外...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嫦娥五號回家之路:返回器搜索首用外骨骼 嫦五返回器介紹及外骨骼詳解 最近在熱搜的熱度應該首先想到的就是嫦娥五號了,今天嫦五返回器搜索首用外骨骼再次引發了關注。嫦娥五號將著陸內蒙古四子王旗,而為了快速和嫦娥五號返回器建立連接,首次使用了人工外骨   原標題:嫦娥五號「回家之路」:返回器搜索首用外骨骼 嫦五返回器介紹及外骨骼詳解   最近在熱搜的熱度應該首先想到的就是嫦娥五號了,今天嫦五返回器搜索首用外骨骼再次引發了關注。
  • 學術頭條:嫦娥五號完成「挖土」,英國人下周接種輝瑞疫苗,過半...
    輝瑞疫苗在英國獲緊急使用授權,下周英國人將開始接種當地時間 12 月 2 日,輝瑞與 BioNTech 聯合研發的新冠疫苗 BNT162b2 獲得英國政府緊急使用臨時授權,成為首個經過全球預計英國於下周開始可進行第一批疫苗接種,療養院的老年人以及護工為首批接種人群,其次是超出 80 歲的老人及醫療衛生人員。普京要求俄羅斯下周開始大規模新冠疫苗接種俄羅斯總統普京在 2 日舉行的多地國防部醫療中心開幕視頻連線期間要求,從下周開始進行大規模新冠病毒疫苗接種。
  • 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 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
    原標題: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 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 習近平致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自豪時刻,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從畫面中我們能看出返回器,雖然表面有點黑,但是保存得非常完整,站得非常直,是在預定時間、預定區域內,非常成功的著陸。
  • 「將牢記這個讓人自豪的時刻」——探訪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地...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6日電題:「將牢記這個讓人自豪的時刻」——探訪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地四子王旗新華社記者任軍川、於嘉皚皚白雪將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草原覆蓋得嚴嚴實實。15日傍晚,60歲的牧民哈斯與丈夫松布爾巴特爾從儲草棚內抱起一捆捆幹牧草,放進棚圈餵牛。
  • 空地聯合迎接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家
    遼寧大連港一冷鏈企業4名貨物搬運人員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據大連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消息,12月15日,相關工作部門在對大連金普新區大連港毅都冷鏈有限公司「應檢盡檢」人員定期例行檢測中,發現4例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
  • 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著陸地球!一文讀懂你關心的六大問題
    據悉,嫦娥五號返回器的體積只有神舟飛船返回艙的七分之一,落區範圍(著陸面積)卻是後者的16倍,加上著陸場高寒冰雪的環境,這些都給搜尋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難。 為什麼選擇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 除了本次嫦娥五號之外,此前我國神舟系列載人飛船也都選擇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
  • 攬月而歸,踏夢而行——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目擊記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7日電題:攬月而歸,踏夢而行——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目擊記新華社記者任軍川、於嘉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在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返回器姿態端莊地立在積雪覆蓋的草原上,等待科研人員揭示更多奧秘。16日深夜,返回器還在「返程」途中,地面搜索回收分隊開始向著陸場預定區域行進。不久前,四子王旗連降多場大雪,給搜救任務增加了不少難度。數十公裡的草原路,有的地方積雪厚達半米。
  • 視頻丨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平穩著陸?這次它帶了一頂大傘
    視頻丨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平穩著陸?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平穩著陸視頻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01:46)央視新聞客戶端12月17日消息,嫦娥五號返回器已經搭載著珍貴的月球樣品返回地球。而嫦娥五號返回器的傘究竟是一面什麼傘?製作降落傘又需要什麼工藝呢?總臺央視記者 陶嘉樹:嫦娥五號這次探月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將從月面上採集的月壤帶回地球。
  • 視頻直擊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全程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
  • 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並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習近平在賀電中指出,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平穩著陸?聽說它這次帶了一頂大傘→
    原標題: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平穩著陸?而嫦娥五號返回器的傘究竟是一面什麼傘?製作降落傘又需要什麼工藝呢?   總臺央視記者陶嘉樹:嫦娥五號這次探月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將從月面上採集的月壤帶回地球。
  • 經濟學人全球頭條:嫦娥五號創造5項中國首次,瑞幸咖啡造假案1.8億...
    巴西衛生部長:中國新冠疫苗或於明年2月投入使用據海外網援引英媒報導稱,當地時間12月16日,巴西衛生部長稱,分別由中國和英國生產的兩款新冠疫苗或將於明年(2021年)2月在巴西投入使用。嫦娥五號探測器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學術頭條:Moderna新冠疫苗有效性達94.5%,嫦娥五號11月下旬擇機...
    III期臨床有效性達 94.5%當地時間 11 月 16 日,美國生物技術公司 Moderna 宣布,其在研新冠疫苗 mRNA-1273 的 III 期臨床試驗 COVE 首次中期分析達到主要療效終點,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任命的獨立數據安全監測委員會(DSMB)的分析結果顯示,疫苗有效性高達 94.5%。
  • 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 北京越野BJ40刀鋒英雄版車型發布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北京越野BJ40以「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官方保障用車」的身份,迎接"嫦娥五號"凱旋,其中「BJ40刀鋒英雄版」2.3T汽油版和2.0D柴油版車型首發亮相。
  • 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平穩著陸?聽說它這次帶了一頂大傘
    嫦娥五號返回器已經搭載著珍貴的月球樣品返回地球。而嫦娥五號返回器的傘究竟是一面什麼傘?製作降落傘又需要什麼工藝呢?總臺央視記者陶嘉樹:嫦娥五號這次探月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將從月面上採集的月壤帶回地球。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降落是最後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如何平穩地著陸?聽說嫦娥五號這次帶了一頂大傘。總臺央視記者陶嘉樹:這個呢就是嫦娥五號降落傘的試驗傘,和最後嫦娥五號上使用的那面傘是一模一樣的。那這面傘我們看到它的外形和尺寸與我們想像的都可能不太一樣。
  • 搬運外骨骼亮相嫦娥五號返回器搜索現場
    航天科工供圖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獲悉,該公司二院206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助力搜索回收分隊成功完成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任務中,兩名搜索回收隊員身穿外骨骼、攜帶多套搜索設備從直升機降落點快速機動至返回器著陸點。
  • 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著陸地球: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12月17日消息 據中國探月工程官方發布,北京時間 12 月 17 日 1 時 59 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嫦娥五號著陸瞬間:小動物搶鏡
    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中部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這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在地面搜索隊抵達返回器著陸點前,一隻小動物成功搶鏡。從直播截圖來看,這隻從嫦五跟前跑過的小動物成為第一個「捕獲」嫦娥五號返回器的「大佬「,比搜救隊伍到得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