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a宣布其mRNA疫苗III期臨床有效性達 94.5%
當地時間 11 月 16 日,美國生物技術公司 Moderna 宣布,其在研新冠疫苗 mRNA-1273 的 III 期臨床試驗 COVE 首次中期分析達到主要療效終點,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任命的獨立數據安全監測委員會(DSMB)的分析結果顯示,疫苗有效性高達 94.5%。據《自然》新聞報導,專家認為,相比輝瑞與 BioNTech 於上周共同公布的臨床數據,Moderna 本次公布的數據更為詳盡清晰。前者於上周一公布其研發疫苗 BNT162b2 有效性高於 90%,需儲存於 -75 ℃,而 Moderna 疫苗在 -20 ℃ 能夠存儲 6 個月以上,在 2-8℃ 條件下也能穩定存放 30 天左右,這將為疫苗的運輸、儲存帶來極大的便利。
納米孔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發現全球首例COVID-19康復患者二次感染
8月,香港大學Kelvin Kai-Wang To 博士團隊利用納米孔手持可攜式測序儀MinION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結合ARTIC和Medaka工作流程分析,發現全球首例COVID-19康復者二次感染病例,基因組學分析顯示兩次感染病毒不同。
深度揭示COVID-19患者的免疫反應特徵
為了研究可能解釋反應範圍的免疫系統變異,來自比利時VIB腦病研究中心,比利時魯汶大學和英國Babraham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以以健康個體為對照組,比較了輕度,中度或重症患者對COVID-19的反應。英國Babraham研究所高級小組負責人Adrian Liston教授解釋說:「我們進行這項研究的主要動機之一是了解COVID-19中發生的免疫系統反應的複雜性,並確定嚴重疾病的標誌我們相信開放的數據共享是克服這一挑戰的關鍵,因此建立了該數據集以允許其他人獨立地探查和分析數據。」
研究揭示為什麼兒童能夠免受新冠疫情感染
研究發現,兒童肺部以及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達的能夠特異性識別SARS-CoV-2的受體水平相對較低。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雜誌上,相關結果支持通過阻止該受體,治療或預防老年人患COVID-19。負責這項研究的兒科助理教授Jennifer Sucre博士說:「我們的研究提供了生物學依據,說明為什麼特別是嬰兒和年幼的孩子似乎不太可能被感染或沒有嚴重的疾病症狀。」
科學家繪製最大規模中國人群乳腺癌基因突變圖譜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團隊成功繪製最大規模的中國人群乳腺癌基因突變圖譜,首次系統性揭示了中國人群乳腺癌的基因突變特徵。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科學家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能有效清除有害細胞碎片的「候補」機制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EMBO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另外一種名為星形膠質細胞的大腦細胞或許也參與到了清理大腦細胞碎片的過程中,而其這一行為被認為是小膠質細胞的後援力量,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新型療法來加速大腦中細胞碎片的清除,並降低細胞碎片/垃圾對周圍腦細胞的有害影響效應。
調節微生物組能夠治療自閉症
在發表於《mSphere》雜誌的新研究中,Rosa Krajmalnik-Brown,James Adams及其同事強調了細菌在人類腸道中對ASD的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在較早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到使用一種稱為微生物轉移療法(MTT)的革命性方法對ASD症狀的影響。該程序將來自健康供體的腸道菌群在7-8周內移植到ASD患者中,該過程在ASD腸道中產生了明顯的變化,改善了該疾病的胃腸道和行為症狀。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完成後兩年內症狀改善持續。
夜班工作者患中至重度哮喘的風險更高
新發表於BMJ旗下刊物Thorax上的一項研究,通過分析英國生物銀行2007年至2010年間286825名參與者的醫療、生活方式和就業信息,發現長期輪班,尤其是長期上夜班的人,患中至重度哮喘的風險更高,比正常時間上班的工人高出了36%,肺功能惡化的風險也比不上或很少上夜班的人高約20%。目前,該觀察性研究還不能確定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研究者推測哮喘風險增高可能與晝夜節律失調有關,認為調整輪班工作時間表以適應個體作息類型,或是一項有研究價值的公共衛生舉措。
晚餐太晚、不吃早餐,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引起「蛋白尿」
來自日本金澤大學附屬醫院的研究人員做了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旨在探討不良飲食習慣與CKD的關鍵預後因素——蛋白尿發作之間的關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utrients》雜誌上。研究人員發現,在多變量調整後,晚餐太晚和不吃早餐的參與者蛋白尿發作的風險明顯較高。但快速飲食和夜宵與蛋白尿發作的風險增加無關。
AAV基因療法的長期安全引發擔憂
AAV是一種經過工程改造的天然病毒,能將治療基因攜帶進遺傳病(如血友病)患者的細胞內。科學界一直認為AAV載體是安全的,一般不會將它們自己的基因組插入人類的基因組中。不過,《自然·通訊》的一項研究顯示該療法有可能提升患癌風險。該研究長期跟蹤了9隻經AAV治療的患有A型血友病的狗,作者發現其中7隻狗在治療後成功穩定產生凝血因子Ⅷ。然而,其中2隻狗血液中凝血因子Ⅷ的含量在3年後仍在上升,而到了第7-8年後,便達到了最初水平的4倍左右。研究顯示,有5隻狗的某些肝臟細胞分裂得比其他細胞更快,並形成子細胞團塊,存在擴增的細胞克隆。後續實驗中,研究檢測到了AAV與細胞生長和癌症相關的基因整合,這可能是這些狗異常表達凝血因子的原因。這說明AAV療法能意外引起細胞增殖,甚至可能會提升患癌風險。
馬裡亞納等多個深海海溝存在汞汙染,源頭來自魚類屍體
今年 7 月,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研究,認為深海海溝中的汞來自上層海域飄落的有機微粒,如魚類糞便或死亡的浮遊生物。然而,昨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卻給出了不同的結論。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從西南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和克馬德克海溝底部收集了魚類和甲殼類動物樣本,對樣本中的甲基汞的同位素組成進行分析。由於汞有性質穩定的同位素,樣本中不同比例的同位素能夠構成獨特的化學信號。通過識別這些化學信號,科學家們可以分析出深海汞的來源。結果表明,海洋表層生活的魚類死亡後屍體下沉的過程會將海洋表層的汞汙染帶到海洋深處,從而進入深海海溝食物網,並導致海溝生物區系較高的汞富集。
星系網絡和神經網絡相似
維羅納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和博洛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對比了人類大腦神經網絡和宇宙星系網絡。他們發現,雖然兩個網絡在空間和時間尺度上存在巨大差異,但是兩者在網絡結構、形態、屬性和網絡內存容量這些方面,在定量分析時具有高度相似性。例如,總體大小在分米量級的人腦,其神經網絡信息容量約為2.5PB(1PB=1024TB,1TB=1024GB),而對於450億光年尺度的整個可觀測宇宙,其網絡信息容量約為4.3PB。兩個空間尺度相差27個數量級的網絡卻擁有相近的網絡信息容量。驚人的相似度表明,兩個複雜系統的自組織可能遵循相似的網絡動力學原理。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物理學前沿》上。
土星和木星天氣的驅動因子或不同於地球
地球上的天氣主要由大氣過程驅動,而《科學·進展》上的一項新研究表示,土星和木星上天氣的驅動因子可能與地球大不相同。首先在「薄殼」(thin shell)模擬中,研究者只模擬了這些氣態巨行星外部薄薄的對流層大氣中的情況,發現兩個行星上都自發形成了氣旋、反氣旋和緯向急流。接著在包括了行星內部的「厚殼」(thick shell)模擬中,他們模擬了行星表面下電磁「發電機」(dynamo)與表面上流體動力層的相互作用。兩種模擬綜合表明,木星和土星上的一些天氣可能是由外部大氣中的急流和行星表面下的內部過程所驅動的,且當內部發電機區驅動產生了大氣中的大型反氣旋,可能就形成了著名的木星大紅斑。
甘氨酸在恆星出現以前就能形成
甘氨酸是結構最簡單的胺基酸,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認為,甘氨酸的形成需要紫外線的輻射。一項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的研究則顯示,甘氨酸或可在冰冷的塵埃顆粒表面(缺少高能輻射)形成。研究人員在實驗室模擬了暗星雲中的條件,發現甲胺(甘氨酸的前體)可在該條件下形成,通過控制條件,可以進一步形成甘氨酸,該過程中水冰(水或融水在低溫下固結的冰)是必須的。該項工作表明,甘氨酸先於恆星和行星形成,並在彗星和小行星中的冰塊得以保留。
不到20萬年!太陽系形成所需時間首次算明白
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對隕石上鉬元素的同位素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大約45億年前,我們身處的太陽和太陽系在短短20萬年內形成,這是科學家首次計算出太陽系形成所需時間。
山西太原連續三年設立10億元人才發展資金
「發揮省會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優勢,連續三年設立10億元科技創新資金和10億元人才發展資金。」山西省太原市常務副市長王立剛介紹,該市以創新驅動、人才興市等發展戰略,集結力量、蓄勢聚能,力爭發揮省會城市「頭雁效應」。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智利「麥哲倫海峽獎」
11月16日晚,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代表智利政府在長沙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頒發了「麥哲倫海峽獎」。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在致辭中表示,今年是麥哲倫海峽被發現500周年,這讓不同國家人民之間實現了通航,而袁隆平院士在農業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改善了世界上成千上萬人的生活質量。
全球首次承諾消除一種癌症:WHO 發布《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
世衛組織今日發布《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宣布到 2030 年實現下列目標,將使所有國家走上消除宮頸癌的道路:90%的女孩在15歲之前完成人乳頭狀瘤病毒疫苗接種;70% 的婦女在35歲和45歲之前接受高效檢測方法篩查;90% 確診宮頸疾病的婦女得到治療(90% 癌前病變陽性婦女得到治療,90% 浸潤性癌病例得到管理)。此外,報告還表示,如果成功實施疫苗接種、篩查和治療,那麼到 2050 年可以減少 40%以上的新病例和 500 萬相關死亡。
北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完成全部技術驗證取得重大突破
11月2日至13日,國際民航組織導航系統專家組第六次全體會議(NSP/6)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會上,由民航局空管辦和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共同組織的北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化工作團隊成功推進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鬥三號系統」)全部性能指標完成專家技術驗證,這標誌著將北鬥系統正式寫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的最核心、最主要工作已經完成。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
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啟用,並已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等深空探測任務中。為提高地面系統對深空探測器下行數據的接收能力,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新建3座35米口徑天線,與該站原有的1座35米天線組成4×35米的深空天線組陣系統,達到等效66米口徑天線的數據接收能力,探測距離和接收靈敏度較現有設備將得到大幅提升,為我國執行各類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有力測控支持。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區
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於9月下旬由遠望運輸船隊安全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並通過公路運輸方式分段運送至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此後,火箭按照測試發射流程,陸續完成了總裝、測試等各項準備工作。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3億千米
從中國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2020年11月17日凌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16天,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天問一號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部分分系統完成自檢,各系統工作正常。在軌飛行期間,天問一號已經完成三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等飛控工作。11月初,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進入艙和火星車的多個分系統完成首次在軌自檢,結果正常。
我國首顆自主高光譜業務衛星投入業務化運行
11月16日,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該衛星正式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5米光學業務衛星於2019年9月12日成功發射,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會同衛星、測控、地面、應用等各系統建設單位,聯合自然資源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在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等領域開展了行業應用測試,順利完成全部在軌測試內容,為我國高光譜衛星業務化應用建立了基本衛星產品及指標體系。
SpaceX龍飛船抵達國際空間站,太空人人數擴大到7人
美國東部時間11月16日23時01分,大約經過27小時的飛行後,SpaceX載人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NASA太空人麥可·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維克多·格洛弗(Victor Glover)、香農·沃克(Shannon Walker)和日本太空人野口聰一(Soichi Noguchi),以及在飛行過程中充當「零重力指示器」的「尤達寶寶」毛絨玩具抵達國際空間站,4位太空人將在空間站上值守6個月。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