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進入最後的三個月,受疫情影響,多數運動愛好者只能被動變為「宅男、宅女」。隨著我國疫情的被控制,大家開始逐漸恢復正常的戶外活動。劇烈的戶外活動可能會出現噁心 、嘔吐、反胃、燒心、腹瀉、便意、便血等症狀。出現這些症狀怎麼辦?不要急,今天帶領大家認識一下運動性胃腸症候群。
運動性胃腸症候群是指由運動引起的胃腸系統功能紊亂的一種病症 。大量研究表明, 運動性胃腸症候群的發病範圍廣 、頻率高 ,已成為影響運動員正常訓練和比賽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
運動性胃腸症候群的特徵
1
運動性胃腸症候群根據引發部位的不同, 可分為上胃腸道症候群和下胃腸道症候群兩種類型 。上胃腸道症候群主要表現為噁心 、嘔吐、反胃、燒心等;下胃腸道症候群主要表現為腹瀉、便意、便血等症狀。
2
運動性胃腸症候群普遍發生於運動訓練過程中,尤其是力竭性耐力運動項目 。一項國外研究結果顯示 : 自行車運動員中有67%的人在運動中出現了胃腸症候群,且多數表現為上胃腸道症候群;長跑運動員有76%的出現胃腸症候群 , 主要是下胃腸道症候群 ;運動性胃腸症候群發病率與運動強度和運動持續時間也有一定的關係。
3
女子運動員患運動性胃腸症候群的概率比男子要高 ,這種性別差異可能是由於男女之間不同的生理特點 ,如激素分泌、月經周期等因素決定的 。
4
運動性胃腸症候群的發生與運動前的飲食也有一定的關係, 如食物的性質、體積、進食的時間以及運動飲料的補充等 。這些都是引起運動性胃腸症候群不容忽視的因素 。
運動性胃腸症候群的發病機制
國內運動醫學界關於運動性胃腸症候群發病機制的報導很少, 國外文獻大多數也僅限於推測和假說。歸集近幾年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種 :
胃腸道血流量的改變,這是最為常見的理論之一 。胃腸道機械性振動 。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功能的變化。胃腸道菌群區繫結構的改變 。運動性胃腸症候群的預防與治療
預 防
及時治療各種原發性疾病,注意體檢。遵守訓練原則,循序漸進,合理飲食。治 療
當運動中出現噁心、腹痛時適當減慢速度,調整呼吸。休息24小時症狀無緩解需及時就醫,明確原因。低強度的運動對胃腸道的保護作用
近年來有人報導, 長期的相對低強度的運動會對人體的胃腸道起到保護性作用。研究發現 , 經常從事小強度運動的人不僅患胃腸疾病的可能性較一般人小, 而且還可以使結腸癌的患病率降低 50% 左右, 並且認為這種影響不依賴於飲食等因素。他們分析其作用機理是 , 適量的體育活動減少了食物在腸道中的滯留時間, 同時也限制了結腸黏膜與一些致癌物質的結合。
其實 ,運動性胃腸症候群是運動引起的人體各個機能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並非某種單一因素的作用結果。
運動性胃腸症候群,不容忽視,德爾康尼骨科醫院全科治療運動型胃腸症候群經驗豐富,療效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