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不同文化屬性背後的真相,造成命運差異的最大因素除了自己本身以外,還有時間、空間、機遇和挑戰這些不可抗力因素。
人過四十莫過於: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慢煮生活,歲月深深。
到底是我選擇了生活,還是生活選擇了我,丁元英不執著出人頭地,是因為他有一定的物質基礎,能夠保證他的物理生命的可持續發展,不會因為生存而疲於奔命,很多人執著不出人頭地,是因為沒有改變命運的能力,或者自我改變的勇氣,恍恍惚惚過了好多年,然後還是孑然一身。
人生的普遍意義就是娶妻生子,養家餬口,這只是人生意義的一種表現形式,很多明星、藝人科學家不結婚,不生育,未必就沒有意義,從小圈看大圈,本來就是一種愚昧,更愚昧無知的是這樣的觀念形成不是一天兩天,道德綁架和雙重標準是人世間的人,最樂此不疲的活動項目。
《天道》驅使人做出行動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存在決定意識嗎?
人生路漫漫,意義是自己賦予的,沒有人可以控制和操縱自己的人生,如何選擇一直都是我們自己的事,與別人無關。
頭腦決定出路,邏輯支配行為,只不過很多時候是下意識的模仿和應隨行為,人有從眾心理,通過在人際關係中獲得的安全感讓自己心安,但這也僅僅是心安的一種表現方式。
存在決定意識,我們客觀世界的存在決定我們的想法、思維、和格局。很多概念被來回包裝,但本質都是一樣的。
有三點:
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第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第三、規律如來,不可思議。
馬斯洛需求理論怎麼解釋這一社會現象,著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的需求是有層次得,在滿足底層需求之後,需求就會躍遷。
人的底層需求就是飲食,食也性也,生理需求也是底層需求,當這些得到滿足之後,人們就會有功利需求,和道德需求,甚至是更高層次的慈悲和善良。對於眾生的寬恕和救贖。
實際上芮小丹不缺錢,不缺資源,即使她想進入演藝圈,一定能賺得盆滿缽滿,但是錢只是底層需求,芮小丹追求的是精神層面的需要,一個雄性文化的魂,一個靈魂伴侶。
芮小丹父親最大的遺憾就是他壓根兒不懂芮小丹和芮小丹的追求,父親這個身份名存實亡,最後不告訴人墓地的墓址,僅僅是為了讓自己良心有個安住,為了實現父愛的自我救贖。
可憐天下父母心,白髮人送黑髮人。可悲、可笑、可嘆、可憐。
一個人是否有上進心怎麼能看到。有人活著,但已經死了,有人死了,但仍然活著,該怎麼樣活對於自己和周圍環境來說,都是個問題。
肖亞雯的智慧在於她知道自己能幹什麼和能幹成什麼之間的界限,也許她自己思維有局限,她能夠通過丁元英這扇窗子看到更多。
以目的為導向,我們的行為讓我們生活產生意義,無論賺錢也好,賺口碑也好,都是資源、經歷、經驗、無形資產的積累,看起來什麼都沒有,實質上我們學到了更多。
每個人拼命證明自己不是個lower,不是個隨波逐流平庸之輩,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就是名利場裡面的錢和權,就像武林高手對於天下第一的著迷,人類對於財富和性的佔有和控制是不需要任何解釋的。
很多事情,就是得站在更大的立場才想得通的。
如果我們過於在個體自我的立場看問題,容易把自己當成受害者、當成弱勢群體,那麼思維方式也就是弱勢思維,體現出來的就更多的是對私利的維護、對上層的依靠和期待、對現實生活產生種種狹隘的偏見與不滿等等。
其實自我就是集體的一部分,集體也離不開每一個個體。只有把自我的利益,與集體的利益放在同一的層面,把此兩者在自己的認知體系中統一起來,以自我來為成就整體出力、以維護整體利益來成就自我,這樣不光很多事情會看的更明白,更能接受,也在處世方面有更好的心態,更多理解、包容、分享、奉獻,更加能散發正能量,對工作生活形成正反饋。
人活著除了需要物質,還需要精神。物質對應金錢,精神對應著文化。
窮人追求金錢,富人追求文化。
一個國家想要強大,文化必須崛起。一個人想要強大,沒點文化也不行。否則德不配位、財不配身,很容易招致災難。
財由德聚,以德配位。其實就是一種深入中國人內心的文化追求,中國人非常講究德行。
處在低位的人,知道德行重要,但感受不到德行給自己帶來的實際好處,漸漸地肆無忌憚起來:丟掉德行、良心、搞錢……
上帝把智慧撒向人間,機智的我撐了把傘。
芮小丹靈魂是高貴而美麗的,她的愛人,她的朋友,是她靈魂的延續。
靈魂是否高貴和美麗,與金錢地位無關,只與柔軟而又堅強的美麗的心有關。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所有人都是一顆純淨美麗的珍珠,我們有愛!愛只有付出了,才能證明你是有愛的。
努力,不是為了成為多強的人。
而是、既可以安心得少「求」別人。
又可以精彩的自力更生!
每個人的人生永遠掌握在自己手裡,只有足夠努力,才會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利,才能引導生活向你所希望的方向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