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和島標準
作者:艾菲
來 源: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
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都要做出無數個選擇。
同時,我們也都被很多選擇難住過,或食不下咽、或輾轉反側、或心煩意亂。
那麼,做選擇時,有沒有什麼方法或底層邏輯能讓我們去遵循,從而減少決策難度呢?
當然有。
在今天這篇文章中,我就給大家推薦三個做選擇的底層邏輯。
底層邏輯一:非對稱性
很多購買了P2P產品的人,後來損失都很慘重,因為P2P暴雷了。
為什麼?
這就是「非對稱性」風險。
在這裡,市場參與者所承擔的風險與利益是不對稱的。
而這種「非對稱性」風險往往會帶來很多災難性的結果,比如,P2P的暴雷。
「非對稱性」風險可能是由於「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即交易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就有可能出現欺詐行為。
這是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一類不對稱風險。
還有一類常見的「非對稱性」風險,是由權力和責任的不對稱引起的,這種「非對稱性」風險也很多見。
比如:有人勸你趕緊結婚,如果你聽了他的話,著急把自己嫁了,結果婚姻不幸福,這時你就得來承擔這個結果,那些勸你的人並不會去承擔。
這也是一種「非對稱性」風險。
幸好,除了這些「災難性的」非對稱性風險外,人生中還有「非對稱性」獲益。
什麼是「非對稱性」獲益?
它說的是:當一件事情發生時,它帶給你的獲益比損失多,帶給你的好處比壞處多。
這也是著名學者塔勒布提出的「槓鈴策略」背後的底層邏輯。
根據這個邏輯,你可以去設置自己的理財計劃。
比如:你可以把一小部分資金(比如10%),放到那些當黑天鵝事件發生時從中獲益比損失大很多的金融產品上,比如期權。
最後,假如黑天鵝事件(即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沒有發生,你的損失就是早已鎖定了的10%;如果黑天鵝事件發生了,你的獲益就能遠遠超過10%。
塔勒布就是這樣做的:
1987年10月美國爆發股災,道瓊指數下跌22%,數百億美元憑空消失,但塔勒布卻因這一策略,通過做空股市狠賺一筆,27歲就實現了財務自由。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逐漸加深,黑天鵝事件發生的機率也會越來越高,通過這樣一種設置,你就等於是給自己創造了一個「非對稱性」獲益的機會,從而可以從經濟發展或金融市場的極端波動中獲益匪淺。
但是,金融市場,風險很高。
如果你的知識技能不紮實,我建議你還是別去了。
畢竟,人生中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利用「非對稱性」來獲得收益,而這就是你做選擇的底層邏輯之一。
比如:你很猶豫今天晚上是不是要去參加一個「讀書會」,如果參加,你可能會學到一些東西,同時也能認識一些人,還有極小的機率能夠認識一些不錯的異性;與此同時,你要付出100元錢的報名費。
這時,對你來說,你的損失是已經鎖定的100元錢,而你的最大收益卻可能是一位潛在男友。
根據「非對稱性」獲益的底層邏輯,你就應該參加。
為什麼?
因為這時,你的損失是極少的,而且是鎖定了的,就是100元,與此同時,你的潛在獲益卻可能是很大的 – 不但能學東西,認識一些人,還有可能找到心儀的另一半。
我在做很多選擇時,都會考慮「非對稱性」獲益這一底層邏輯。
比如:在進行自我提升,選擇課程學習時,我都使用「非對稱性」獲益原則。
之前,我看到一個國外課程,報名費50000元,內容令我非常動心,就是價格有點高,效果我也並不確定,因為我從未參加過。
但後來,我按照「非對稱性」獲益原則想了一下,報名這個課的損失是鎖定的,也就是5萬元。
但它的課如果真的很好,能夠幫我解決困擾已久的問題,那我的獲益就是一輩子的,可以說這個回報是無限的。假如把這個費用平攤到我人生中的每一天裡,它就約等於是0元。
以五萬元的鎖定損失 PK 無限獲益的可能性,我選擇了報名。
最後證明,這是一個讓我獲益匪淺的課程,我賺到了。
再比如:在做辭職與否的選擇時,我也想到了「非對稱性」獲益原則。
如果,我辭職後沒能成為自由職業者或創業成功,那我就回職場,這時我的損失就是這兩年折騰後沒能賺取的工資以及兩年工作經驗的累積。
但是,假如我折騰成功了,那我就能去做我想做的事、去過我想過的生活。
以兩年工資損失 PK 活出人生最高版本的可能性,所以,我辭職了。
最後證明,這是一個極其英明的決定,現在的我,過得很快活,也很有意義,我過上了一直想要的蓬勃人生。
底層邏輯二:心理帳戶與人生走向
現在,正值「雙十一」,我知道很多人每天忙於思考和奔波的就是「買什麼」。
我很納悶,明明是花錢,可為什麼你的感覺就像是賺錢一樣?
相反,有些事情,比如,投資自己,分明是賺錢,可為什麼你的感覺卻像是花錢一樣?
可見,我們每個人對花錢、花時間的想法都很不同,因此也就造就了完全不同的選擇。
在這裡,我們必須看清選擇背後的底層邏輯,這樣才能在下次做選擇時,做出更優選擇。
有人在下館子吃飯上花錢毫不手軟,一年在淘寶消費就能高達十幾萬。
但是,在學習和自我成長的投資上卻幾乎沒有,比如,很少買書,也不買課,就算買了也會思慮再三。
有人完全相反,他們將自己大部分收入都投在了學習和自我成長上,相反,在買衣服鞋子方面卻很吝嗇。
有人,對朋友非常大方,請朋友吃飯、唱歌,給朋友買禮物,但卻在給自己買東西時思前想後。
為什麼?
這是因為,我們的「心理帳戶」很不一樣。
心理帳戶說的是,我們會把錢分門別類地放在不同的心理帳戶中。
這些帳戶看似都處於你的大帳戶下,但其實各子帳戶是獨立存在的,所以你在花錢消費的時候,就會從不同的帳戶裡取錢。
有的帳戶裡你放了很多錢,於是你就會購買很多相應物品,有些帳戶你幾乎不放錢,於是你在購買相應東西時就「身無分文」、始終下不了購買的決心。
而這個,看似毫不起眼的「心理帳戶」,就是隱藏在你命運背後的「看不見的手」。
為什麼?
因為你的金錢和時間流向哪兒,你的人生就會走向哪兒。同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走向哪兒,你的金錢和時間就該流向同一個方向,而不是相反。
而你金錢的流向,最初就是由你的「心理帳戶」分配決定的。
那你的「心理帳戶」最初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最初,可能是受了父母家庭的影響,父母省吃儉用,只把錢花在購買電器產品上,所以你也如此。
也許是受了外在環境的影響,你周圍同事都買大牌,所以你也要買大牌。
也許你從未想過,就糊裡糊塗的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帳戶」,而且再沒調整過,一輩子都保持著那個最初對「心理帳戶」的分配。
但你不知道的是,就是這個毫不起眼的「心理帳戶」,正在悄悄決定著你的命運。
因為知道這個底層邏輯,所以我給自己建立了一個名叫「自我成長與學習」的心理帳戶。
每年年初,我都會做一個大致預算,差不多30%的預算會被放到這個心理帳戶中。
這其實也是我這些年成長「神速」的關鍵原因之一。
那麼,對你來說,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走向何處呢?
這就是做出更優選擇的第二個底層邏輯:心理帳戶與人生走向的一致性。
首先,你要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然後要讓你在金錢、時間上的選擇與你的人生目標保持儘可能的一致。
底層邏輯三:內捲化
「內捲化」這個詞,在最近幾個月火了。
有人用它來形容永不停止的內部消耗,也有人用它來形容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
如果思考本質,你會發現,「內捲化」說的是:沒有發展的增長。
什麼是沒有發展的增長?
發展和增長,看起來是兩個極為相近的詞,但其實不然。
增長,一般來說,都是量的增長。
比如:我今年工資漲了5%,所以多賺了**錢。
而發展,則代表著質的改變。
比如:我今年工資沒漲,還降到了零,但我開始創業了,現在我們的產品已經開發的差不多了。
可見,增長在意的是數字,發展看重的是結果。
量的增長,代表的是「內捲化」;而質的改變,也就是「發展」,代表的是「進化」。
內捲化(Involution)與進化(Evolution),正是兩個相互呼應、方向相反的詞。
達爾文進化論就是進化的例子,大猩猩進化成人,這是質的改變。
但如果大猩猩只是變成了一隻更強壯、更敏捷的大猩猩,那就談不上是進化,因為它沒有發生質的改變。
如果說進化(Evolution)代表的是不斷的進化和發展,是質的改變。
那麼內捲化(Involunion)代表的就是:停滯在那個進化的邊界裡,突破不了,無法進入到「進化」之境。
而這其實也正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現狀 – 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獲得了量的增長,但卻始終無法進入到「質變」之中。
比如:很多人會說,我今年新學了哪些新知識,多學了哪些新技能,或者又多知道了哪些新方法論。
這些都是量的增長。
甚至,還有一些更表面的量的增長。
比如:我今年聽了多少書、看了多少篇文章、看了多少本書。
這些是更為表面的量的增長。
看到這裡,你肯定會問:「難道我一年看了52本書,還不算厲害嗎?這還只能被稱為量的增長嗎?」
是的,原因是:
你聽的書、看的書 ≠ 你增長的知識、技能和方法論
你增長的知識、技能和方法論 ≠ 你實際獲得的的成長和發展
以前的我就是這樣的,我追求的是讀書的量,也就是每年一定要看多少本書。
但後來,我發現讀書雖然能夠給我帶來新的知識、開拓我的見識,但我始終進入不到質的改變中。
十幾年,兜兜轉轉,就在那裡「走走停停」,始終沒有突破。一方面的原因是,我的底層作業系統沒有發生過改變;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沒能把我知道的轉變成我做到的。
所以,根據「內捲化」這一底層邏輯,如何做出更佳選擇呢?
1.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
需要觀察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在某些方面已不知不覺陷入了「內捲化」裡,進化不了,走不出去。
2. 在做選擇時,你需要去選擇那些能將你從「內卷」中帶出,並讓你走向「進化」的東西。
比如,一份工資雖不高,但卻能讓你獲得真實成長的工作;一門能讓你的底層作業系統發生改變的課程。
最後的話
「 『非對稱性』獲益」、「心理帳戶與人生走向」、「內捲化」這三個底層邏輯帶給我們的思考是:
1. 在做選擇時,不僅要考慮「非對稱性」風險,也要考慮「非對稱性」獲益,從而通過早已確定的小損失,博取大回報的可能性。
2. 在做金錢和時間選擇時,請首先考慮你想要的人生是什麼樣的,然後思考你金錢和時間的流向,最後確定不同「心理帳戶」應該分配的金額或比例,讓你的錢和時間與人生目標保持一致,給你助力。
3. 很多人都陷在了「內捲化」的人生裡,即「只有增長沒有發展」的人生,一直無法進入「進化」之境,所以在做選擇時,一定要選那些能夠讓你脫離「內卷」、進入「進化」的事情,否則,難題和困境永遠消除不了,想要的成就始終難以企及。
艾菲,《直擊本質》作者,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個人成長教練,前美國財富五百強公司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