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行為的底層邏輯:六億人的孤獨從何而來

2020-12-12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現代都市中的許多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感到「孤獨」,有的人享受著這種孤獨,有的人畏懼這種孤獨,孤獨似乎以不同的形態存在於每個個體當中。這種孤獨感,似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本文作者為我們揭露了社交行為的底層邏輯,看看六億人的孤獨到底從何而來。

一、引言

正文開始前,先講一個故事吧。

初冬的北京,夜色來的格外早。我在十號線的地鐵上,知春路站來了一位長相清秀的小哥站在了我旁邊。偶然間,我發現他在用soul。默認的頭像,連續幾個對話框的「你好」、「在嗎」、「在幹嘛」。

我想提醒他,聊天要先提供價值再索取價值。

他關了soul,打開了她說和探探,點完了今日份的喜歡,沒有一個匹配。後來他鎖了屏幕,頭靠在車廂上,眼睛望著地面。那一眼,我看到了口罩後的孤獨。

這是我在北京冬天的地鐵上,不止一次看到的一幕。有的是Soul,有的是世紀佳緣,有的是她說。有的是把朋友圈刷新了一遍又一遍,有的是打開了應用列表又關掉。

——我相信這種孤獨感是大多數人都曾經擁有過的感受。

英國詩人John Donne在十七世紀曾寫下這樣一段文字:「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成整個陸地。」

四百多年後的今天,地鐵上的匆匆背影、黑夜被窩中的束束微光卻成了座座孤島。

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契機之一。

網際網路將人間海海映射到了二進位的0和1之中,從1G到5G,人世間一切的連接似乎變得更簡單了,曾經靠書信連接的愛情也仿佛沒了距離。而看似被網際網路拉近了的時空,卻讓孤島成了大多數人生活的常態。

在現代文明社會映射下的網際網路中,人與人之間根據關係的親疏遠近被定義為無關係、弱關係、強關係,從無關係到強關係的行為鏈路覆蓋了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的所有。

以微信為代表的熟人社交工具明明已經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什麼越來越多人的精神世界活成了一座孤島?為什麼人要社交?六億社交產品用戶的孤獨感究竟來自哪裡?社交行為的驅動力是什麼?人為什麼會孤獨?

要理清這些問題,就要搞清楚人為什麼要社交,驅動人社交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相信本篇文章,會給讀者提供一種理解的思路。也希望有那麼一天,可以做出一款產品,讓所有孤獨的人都能擁有精神上的溫暖。

二、社交行為的底層邏輯

有這樣一項神經學的研究:人腦擁有無數的神經網絡,其中存在一個默認網絡,這個默認網絡會在人們做具體的事情時關閉(比如學習工作),在任務完成時自動打開。

也就是說,在人們休息的時候,這個默認網絡會自動開始工作,而工作的內容,就是「社會認知」。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指對他人、自己、個體間關系所進行的思考。

翻譯過來就是,人腦的機制決定了人們會本能的熱衷於社交,並支持人們去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

為什麼人腦的這種機制會默認支持人們進行關於社交的思考?這就繞不開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社交?

人的一切社交行為,都擁有兩個底層邏輯:一是人性的本質是動物性,二是人類本身具有群體性。也就是人類的社交都是在做兩件事,要麼在尋找配偶,要麼在維繫關係。

我們來分別解釋這兩個邏輯:

1. 動物性

在《自私的基因》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基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最大化自己的生存機會。這意味著,在自然界中,求偶是一種動物性的本能。是為了儘可能多的獲取資源,讓自己的基因流傳下去。

所以,哪怕在經歷農耕文明後,作為一種高級哺乳動物的人類,性驅動下的種群繁衍依然是一種骨子裡的本能。舉個例子: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說的就是群體繁衍的動物性本能。

我們常說的人性,就是一種本能的動物性。男女異性間的親近性接觸,包括擁抱、撫摸、性行為,都是動物性的本能,一種性別認同激發的過程,也是基因傳遞的必要條件。

這裡面與動物不同的是,人生活的地方叫社會,動物生活的地方叫自然界。

區別在於,人的行為會受到社會法則的約束,也就是道德、法律和秩序。對社會法則的反叛,都會受到其懲罰。所以說,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人會克制自己本能的動物性。

所以,在社會法則的框架下,為了獲得傳播自己基因的機會、並且使自己的基因更好的傳遞下去,人類社會出現了愛情和婚姻,這兩者的本質是一種服務於基因傳遞的交配權私有化,和私有化後組成的利益共同體。

在社會屬性的約束下,合理獲得私有化的交配權,實現自身的基因傳遞,就是作為人社交驅動力的一種動物性本能。

2. 群體性

作為人類社交過程的驅動力之一,除了動物性本能,生存也是優化資源利用效率的過程。而所謂群體性,就是指個體需要通過社會合作將資源利用最大化。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一書中提到:

在以靈長類動物為代表的高級種群中,成為一個大規模的群體的一分子可以給個體帶來極大的好處;但個體需要學會如何和其他個體建立正確的聯盟,並避免群體生活的缺點,從而使種群更好的存在,這些社會知識會導致個體需要更大的腦容量。

翻譯過來就是——多人合作需要人的大腦擁有更高的腦容量,因為多人合作對個體生存更有利。我們以華夏文明為例:華夏文明是一種關係社會,是以農業生產和農村聚落為基礎的文明系統。

用費孝通老師《鄉土中國》中的話來說,中國的社會建立在差序格局的基礎之上——人跟人之間有一定的義務和權利關係。這種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層次和未來的發展空間。

再說的直白一點:我們在社會中生存,都身處在一個「場」中,馬克思有個很形象的說法叫做上層建築。

人類社會的社會結構就是一種上層建築,每個人都是構成建築的磚瓦,而建築的結構並不是僅由磚或者瓦組成,而是由結構件組成,結構件相比個體能夠更有效率獲取社會資源。

每一個結構件,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結構件中個體相互支撐相互依存。建立結構的個體會比被結構的個體擁有更多的資源。

這也就導致,個體在社會生存中會本能的成為結構件中的一員,並且為了獲取更多資源,會更希望自己能夠建立結構。而被結構和建立結構都是需要社會活動的過程。

《增廣賢文》中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就是說的這個道理。群體性本能會導致社交行為的產生,但也會導致社交行為的馬太效應。

說了動物性和群體性,這兩個底層邏輯和我們常說的孤獨感是什麼關係呢?

孤單感,其實是一種包括動物性和群體性的綜合感受,這種感受既可能包括了動物性的性慾望,也包括了群體性的認同感。而每個人對於孤獨的實際感受不同,則源於個人經歷影響所帶來的的兩種底層邏輯的佔比不同。

那為什麼現有已經擁有了如此多的社交產品,而孤獨卻依然隨處可見?

這就需要了解一個概念,「社交壓力」,社交壓力的存在影響了社交行為的發生,更催化了人的孤獨感。

三、社交壓力的本質原因

社交壓力的來源有三點:

人的標籤建設是一個熵減過程:在網際網路中,人會本能的建設和維護關於自己正向的標籤,而這個過程是一種逆自然趨勢的熵減過程。社交維持存在極限:每個人可維護的社交圈層存在極限,這就意味著超過這個閾值的社交將處於一種低效的狀態。社交思維差異:認知決定了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男女性思維差異帶來的社交行為差異。下面,我用人話翻譯一下上述的三點。

標籤建設是一個熵減過程,我回過頭去看19年的微信公開課,張小龍說過這麼一段話:

「朋友圈像是個廣場,你去點讚或者是評論,意味著你在廣場裡面公開大聲地說了一句話,意味著廣場很多人都可以聽到,這樣帶來的壓力感比較強。當好友越來越多,可能這一股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在以朋友圈為代表的公共空間,每個人的言行都是對已有標籤和人設的深化,所有在熟人空間的行為都會影響每個人的已有人設。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一種反差是,有的人在朋友圈或生活中展現出來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五好青年,但在微博卻成了一個口吐芬芳的狗粉絲,這種反差就是因為微信和每個人是強關聯的,在一個到處都是人的廣場上,當著認識人的面當然不敢造次。

人人都渴望體面,而越匿名的地方就越會放大人的動物性。這也就是為什麼探探、陌陌、Soul、微博私信上隨處可見的「約麼」、「網戀麼」。

人們在公共空間的行為需要經過更精細的考量。而對於人類來說,這種需要思考的過程其實不符合人性。

這裡要提到一個概念:熵,是一種用于衡量系統內在混亂程度的概念,在一個封閉系統中,如果沒有外力幹涉,其混亂程度(熵)會不斷增加。自然界的自然狀態就是熵增的,即在無外力的情況下,所有的系統都會趨於混亂和無序。

而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適,比如從自律變懶散、有序變無序、堅持變放棄、由節儉變奢侈。所謂熵減,是指需要通過輸入能量讓系統變得有序。

比如思考、建設自己價值標籤的過程,你需要精修照片,需要精打細算才能完成人設的包裝和展示。想想看,你為發朋友圈的文案改了多久,一張照片P了多久,你在soul上發的瞬間會像朋友圈那樣精緻嗎。

在社交網絡中這種考量和行為的結果也就帶來了社交壓力。

1. 社交維持存在極限

關於社交壓力的第二點,事實證明,被網際網路拉近的時空距離,並不會真正的擴大人的圈子。人們可以經營的圈子大小擁有極限,每個人最多能夠保持經營的社交圈子大小只有150人。

這就是鄧巴極限——以人為代表的靈長類動物的腦容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該個體可以維持社交關係的社群大小。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連隊、原始的村落等最小化社會團體,都是保持在150人左右。因為超過這個了這個規模,信息的傳遞就會出現損耗,群體間直接交流的效率就會降低。而這不利於群體發展。

簡單的說,你的時間和精力讓你可以保持聯繫感的人就那麼多,超過了這個數量,你的社交狀態就會下降,社交質量自然下降。對於超過這個數量的人,以個人為中心的社交網絡難以觸及,就會不可避免的感情淡漠化。

所以這也是熟人社交的極限,社交行為超限帶來的感情淡漠化後果,會直接影響社交行為發起方的社交欲望,從而帶來社交壓力。

2. 社交思維差異

關於社交壓力的第三點,人的社交行為會受既有認知的限制,這一點尤其常見於異性間的社交過程。

舉個例子:為什麼在異性社交中會經常出現沒聊幾句把天聊死的情況,這裡的根本問題就在於男女思維的差異。

這種差異源於性別和生長環境的不同,男女的成長過程一般為同性聚集,這種相對的圈層隔離會使得雙方並不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從整體上看,男性會更側重理性的講邏輯、講效率,從而會一定程度的忽視情感認同,而女性則更感性,更需要情感認同。

舉個例子說明這個差異的最直接體現,在關係開始前,男性會更偏向直接索取價值而不提供價值,比如「發個照片」、「在幹嘛」,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效率為導向的聊天方式。

但這種未提供價值先索取價值的行為就會導致女性,作為社交過程中承擔更大風險的一方,產生社交壓力和不安全感。

因為如果要成為親密關係,女性要承擔包括生育在內的巨大風險,而男性,尤其是不負責任的男性,只需要付出幾分鐘、甚至更短。

再比如在親密關係中,女性生理期不舒服的時候,男性為什麼會說「多喝熱水」。

它出現的原因在於,男性此時出於關心女性的角度,提供的是在他當前認知下,可以提出的最優解決方案,他的邏輯是希望女性可以儘快擺脫疼痛的現狀。

而女生的感性思維會使其更願意在這個時候首先獲得情感認同的關心,再理性的接受解決問題的方案。

那麼「多喝熱水」難道就不是關心和解決方案了麼?

也是,但是這句話的問題在於:一沒有表現出情感認同,二沒有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所以,符合女性思維方式的有效解決方案的邏輯是:先情感認同提供情緒價值,再提供當前事情的解決方案。

上述種種不符合對方思維方式的行為邏輯,都會直接給對方帶來直接的社交壓力,而這種社交壓力,常見於女性一方。

四、後記

網際網路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科技平權,而在社交領域,這種科技平權分兩步走。獲得權平等是第一步,認知權平等是第二步。

獲得權平等,是讓越來越多孤獨的人可以擁有不囿於時空而產生連接的權利和渠道。但影響人們使用社交產品的關鍵原因,並非這種技術或者結構性因素,而是文化和心理因素,也就是認知權平等。

認知權平等,就是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從線上關係轉化到線下關係,本質上和我們通過線下的方式建立新的關係沒有區別。

這種由認知不平等帶來的數字鴻溝,就是社交賽道仍擁有的紅利。社交是一件沒有終局的事情,人的一切感官都是市場,更何況,是幾乎人人都會擁有的孤獨。

只要人還會孤獨,社交產品就會不斷的開出新的花。

參考文獻:

《社交的尺度》騰訊研究院S-Tech工作室《中國文化的精神》許倬雲《鄉土中國》 費孝通【強推,研究中國人的社交行為必看】《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孫隆基《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馬修·利伯曼《群體性孤獨》雪莉·特克爾作者:YUE,2021屆計算機碩士在讀,Deep Learning方向,曾做過策略產品、數據產品等PM實習。

本文由 @YUE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創始人張璐:Soul只是看起來小眾,但其社交邏輯是最大眾的
    如今,Z世代有近3億人,這3億人的巨大市場,就是中文社交行業當下正在醞釀的新機會。在這一背景下,Soul走出一條迥異於傳統社交產品的路徑,切中年輕人消除心理孤獨的精神需求。Soul的社交匹配以興趣、性格等精神特質為標準,千人千面,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同時採用去中心化的分發機制,讓每個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得到關注。
  • 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137億年來世界發生什麼了?
    「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兒童時代的我們總會想到這個問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人在之後的時光可能都會將這個兒時的問題拋之腦後了。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我們的宇宙源自於137億年前,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和引力無限大,時空扭曲率無限大的奇點的爆炸,也就是俗稱的大爆炸理論。——Big Bang大爆炸發生後宇宙不斷地膨脹,溫度和密度也逐漸下降,溫度的逐步改變催生了原子、分子,然後複合了氣體。
  • 盤點運營人必須知道的底層邏輯和思維模型
    作為一個運營人必須擁有一個自己得心應手的工具箱,才能在運營工作中事半功倍。工具箱裡應該有底層邏輯、思維模型,也應該有運營技巧和操作工具,它們可能分別處於了道術器的三個層面。我今天整理了部分底層邏輯和思維模型以及它們的使用場景和使用原則,希望對大家以後的運營工作有所幫助。
  • 剝離社交壓力,用Soul連接孤獨星球
    與其說是社交欲望驅動,不如說是孤獨感驅動,Soul在底層邏輯的建立上抓住了人們對連接的嚮往。02送貨人與燈光收集者電子遊戲《死亡擱淺》呈現了一個相當朋克的社會結構。在遊戲裡,死亡擱淺是一種現象,發生後,人類成為傀儡「 BT ( Beached Things )」,無法完全死去,正常人肉眼也看不見。
  • 買貓爪杯的第n個理由:揭秘星巴克真正的底層邏輯
    貓爪杯營銷的底層邏輯首先,我們要使用一個內容營銷框架,方便理解貓爪杯營銷事件的底層邏輯。內容營銷框架的邏輯分為4層:給商業注入產品基因;給產品注入內容基因;給內容注入社交基因;給社交注入商業基因。星巴克的周邊產品矩陣定位是18-25歲年輕女性;中國15歲以上的單身青年高達2.4億人;2018年,中國寵物市場規模約1700億員,養寵物的人超過5600萬人。貓爪杯和3D人臉列印咖啡一樣,具有以下幾個內容基因:與我相關。咖啡還是那個咖啡,水杯還是那個水杯,產品功能沒發生任何變化。但是,用戶認知發生了變化,這是一款與「我」高度相關的產品。
  • 3個底層邏輯,藏著你的命運
    那麼,做選擇時,有沒有什麼方法或底層邏輯能讓我們去遵循,從而減少決策難度呢?當然有。在今天這篇文章中,我就給大家推薦三個做選擇的底層邏輯。底層邏輯一:非對稱性很多購買了P2P產品的人,後來損失都很慘重,因為P2P暴雷了。為什麼?這就是「非對稱性」風險。在這裡,市場參與者所承擔的風險與利益是不對稱的。
  • 李子柒爆紅背後的底層邏輯 | 深度解析
    我構建了一個KOL(Key Data-關鍵數據,Original Logic-底層邏輯,Leading Strategy-頂層設計)研究圖譜,深入分析李子柒成為爆款網紅背後的營銷機理。首先,看一下李子柒的關鍵數據;第二,分析網紅成功背後的底層邏輯,我搭建了4C的結構框架;第三,深入剖析網紅網紅的頂層設計,我構建了BOMB模型(Branding-品牌/IP
  • Soul:「孤獨星球」式的新世代社交樣本
    熱鬧喧譁的社交領域從來不缺新故事。2019 年 10 月底,映客用 8500 萬美元收購了陌生人社交軟體「積木」; 11 月,百度推出了匿名社交app「聽筒」,而騰訊則低調上線了視頻美顏社交APP「貓呼」和真人語音直播交友APP「回音」。人生是一場有來無回的單程旅行,而孤獨是這場旅行中永恆的無解命題。
  • 鍋圈食匯晉升「國民火鍋」,底層邏輯是什麼?
    其中鍋圈食匯自2017年成立至今,不過短短三年,全國門店便已突破5000家,覆蓋15個省、3個直轄市,服務超1.3億家庭,一躍成為「國民火鍋」。懶熊火鍋亦發展迅速受資本青睞,在5月宣布完成數千萬人民幣融資,投資方為字節跳動。火鍋零售賽道備受矚目,其底層邏輯是什麼?
  • 《天道》驅使人做出行動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存在決定意識嗎?
    人生的普遍意義就是娶妻生子,養家餬口,這只是人生意義的一種表現形式,很多明星、藝人科學家不結婚,不生育,未必就沒有意義,從小圈看大圈,本來就是一種愚昧,更愚昧無知的是這樣的觀念形成不是一天兩天,道德綁架和雙重標準是人世間的人,最樂此不疲的活動項目。《天道》驅使人做出行動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存在決定意識嗎?
  • 宇宙從何而來?人類是如何探索這個終極奧秘的?
    宇宙從何而來?這是我們宇宙的終極奧秘。終極的奧秘激發新想法和新實驗。沒有人知道第一個空間、時間和物質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自然法則從何而來?宇宙如何「知道」演化運行?它是一個數學模型,可以讓我們對世界的行為做出預測。例如,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準確地描述了物質在我們周圍的宏觀世界中對引力的反應。我們關於微小亞原子領域的最佳理論(稱為量子理論),對物質在微小距離尺度上的行為做出了非常準確的預測。但是,這兩種理論還不完整,無法對宇宙的最早時刻做出準確的預測。
  • 微觀騰訊:從組織行為學看社交帝國的價值
    這篇文章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為基點,聊聊騰訊控股(HK:00700)的價值。01 何為組織行為學?組織行為學關注的是「人推動的組織行動對結果的影響」,我舉個例子,比如2018年3月國家醫保局成立:人。套用上面我們說的組織行為學——「人推動的組織行動對結果的影響」:人。騰訊沒有CTO,總辦沒有技術領域的大咖級代言人;組織行動。各業務各BG,沒有技術的統籌安排和頂層設計;結果。
  • 「增長」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編輯導讀:網際網路下半場,所有人都在討論增長,但只有明白了增長的核心再加上可快速獲得增長的方法,才會獲得真正的增長。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了關於增長底層邏輯的知識,供大家一同參考和學習。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通過購買服務或商品所付出的金錢成本以及未發生交易但付出了相應的時間成本;所以對於企業來講就是不斷的增加產品的活躍用戶數量以及提高單個平均所付出的成本來達到企業營收的增長;這裡講到是營收不是利潤,不減去為獲得活躍用戶企業所付出的成本以及獲客成本;還有通過策略提升用戶付費意向提高付費用戶比例,比如樊登讀書會付費會員遠超4000萬以及視頻用戶愛奇藝騰訊等視頻會員遠超1個億來增加企業的營收項
  • 汽車品質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凡事,都有其底層邏輯,通俗來說,它是事物的「初心」,是最本質、最核心的思考方式。        蘋果手機的底層邏輯是「打造極致的人機互動體驗」,相比拍照像素、電池容量等產品性能,蘋果始終執著於順暢的使用體驗;特斯拉底層邏輯是「革燃油車的命」,其在外觀、內飾布局、性能上都有顛覆性創新。
  • Soul登上社交APP下載榜首,日活逼近千萬
    而到了現在,Soul以及興趣社交終於要佔據自己本應佔據的市場地位。  此間,見實約到Soul創始人張璐深度對話,期間聊到產品成長、Soul的底層邏輯、未來演進。她對於社交產品的理解,或許會給業界帶來更多啟發。
  • 獨家:Soul登上社交APP下載榜首,日活逼近千萬
    而到了現在,Soul以及興趣社交終於要佔據自己本應佔據的市場地位。此間,見實約到Soul創始人張璐深度對話,期間聊到產品成長、Soul的底層邏輯、未來演進。她對於社交產品的理解,或許會給業界帶來更多啟發。為了便於閱讀,見實仍用對話形式將內容忠實的呈現出來(為了便於前後邏輯流暢,部分相關問答的次序做了調整),文章近7500字,建議同步收藏再看。
  • 灰度認知社曹升:灰度正念領導力的底層邏輯
    我們可能是國內唯一一個把正念與商業洞察結合起來的,針對美國正念領導力,我們不僅給出了一個底層邏輯,還給出了一個符合中國人認知的練習方法。傳統研究美國正念的,一般都給不了一個底層邏輯,只能給一個在打坐或者覺知自己的方法論,然後保持正念狀態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這個是有效果的,但是缺點也存在,就是有大量的隱性知識,修行與績效之間的因果關係沒辦法顯學化。
  • 宇宙從何而來?人類又從何而來?佛教的看法大不同
    宇宙從何而來?我們人類又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至今尚無絕對的定論。不同的人與團體,從不同的出發點,各自有自己的論述。佛教對此也有自己鮮明的觀點。佛教徒都是無神論者,所以佛教不相信有創世神,也不相信我們的世界與人類,我們的宇宙是由神創造的,而宇宙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確定無疑,不可否認的。佛教認為,空性才是眾生永恆不變的真理。
  • 掌握它的底層邏輯你就會了
    本文作者從需求文檔的目的出發,對其底層邏輯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討,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發。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在現有答案中去挖掘答案深層次的底層邏輯,在了解事物底層邏輯之後,就會發現事物的變化都遵循著底層邏輯,例如:能量守恆,萬有引力。面對底層邏輯,我們理解起來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但底層邏輯就好比一個公司的願景,它將是這個公司前進方向和價值體現,只有我們需要不停的逼迫自己去思考,不停的槓自己,最終提煉出它的底層邏輯,那時咱們將會通向羅馬。
  • 泛娛樂下的盲盒產業,有著怎麼的底層邏輯?
    12月11日,「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在港股掛牌上市,目前港股市值在1005億港元左右。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小盒子竟然催生了一個千億港元市值的企業。 天眼查APP顯示,北京泡泡瑪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10月,註冊資本2億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王寧。不過,泡泡瑪特千億港元市值的背後,有更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令人「上癮「的盲盒背後有著怎樣的本質?「盲盒經濟」下又藏著怎樣的底層邏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