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掙客戶的錢,而要幫客戶掙錢。
做到這一點,你將超越85%的2B競爭對手。
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特別難。
今天,我們要解析3個底層邏輯:
第一,商家與客戶是什麼關係?
第二,客戶決策的難度有多大?
第三,2B企業如何找增量市場?
一、商家與客戶是什麼關係?
2B企業,我們聽到的都是商家在說:我們產品多麼好,技術多麼先進,市場有需求,所以客戶會買。
這裡有一個底層邏輯:
商家與客戶是什麼關係?
掙客戶的錢,就是銷售關係。幫客戶掙錢,就是合作關係。
再拓展一下:
幫客戶掙小錢,就是合作關係;幫客戶掙大錢,就是共生關係。
大部分2B企業都講不清楚,我們和客戶是什麼關係?
怎麼才叫講得清楚?我們舉個慄子:
智布互聯,在紡織網際網路領域,做網際網路巨頭和傳統軟體廠商想做但沒做成的事。
但是,我們看它的官網,大家如果是它的潛在客戶,有購買慾望麼?
智布互聯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基於工業5.0核心理念的紡織工業網際網路企業,以自主研發的Saas雲平臺、ERP系統和MES系統,結合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聯盟行業內的紡、織、印、染整全產業鏈工廠,實現共享紡織產能資源、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的新行業模式。(摘自官網的公司介紹)
智布互聯銷售的實際情況呢,正好相反,它的業績很好,增速非常快。
智布互聯,對服裝品牌商,有兩大幫助賺錢的指標:
一是幫助客戶節省10-15%面料成本;
二是幫助客戶壓縮30%交付時間。
這一下,三言兩語,就從銷售關係轉化成合作關係。客戶價值的編碼效率極高,導致銷售轉化率大幅提升。
2B也是可以流量運營的。
是做內容營銷?還是論壇發聲?還是辦會展?發出去什麼信息?流量回到哪裡收集?收集來有沒有營銷漏鬥?漏鬥最終有沒有轉化率?
營銷是客戶主動找商家,銷售是商家主動找客戶。
如果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智布互聯,那它的營銷效率是非常差的。
如果潛在客戶知道智布互聯,但不知道它能幫我賺錢,那營銷效率也是比較差的。
如果潛在客戶主動搜索到智布互聯,但看半天不知道客戶價值,或者不知道它和競爭對手(比如全布相比),它強在哪?那營銷效率也是比較差的。
Salesforce公司好像出過一個觀點:
到2022年,80%以上的2B企業,在拜訪這家供應商之前,就已經在網上獲取很多信息,甚至決策都做完,到現場只是談交易條件和驗證品質。
流量來了,每一個落地頁,都是虛擬銷售。儘管不是決定性因素,但還是重要的。
文案即終端,場景即門店。這個2B和2C是一樣的。
二、客戶決策的難度有多大?
在我們看來,站在客戶決策角度,其實沒有2C與2B的區分,只有兩種分類:
一是輕度決策;
二是重度決策。
2C裡面,大多屬於輕度決策,但是也有重度決策的,比如賣得貴的、不是剛需的、競爭激烈的。
為什麼2C競爭激烈就是重度決策呢?
餐飲業是死亡率非常高的一個行業,有一個數據,據說1.2年,餐飲業死亡企業數和行業總量就差不多了。
這裡就是因為:
吃飯是每個人的剛需高頻,但是到你家去吃飯,既不是剛需,也不是高頻。
因為,有大量的競爭對手在分流潛在客戶,導致客戶要決策去你的飯店,就成了重度決策。
2B通常我們都認為是重度決策的。有沒有把重度決策轉化成輕度決策的方法呢?有。
方法很多,這裡我們簡要介紹2種方法:
一是單一決策點;
二是行為誘導。
第一,單一決策點。
對於服裝品牌商來說,選擇一個什麼樣的布料供應商決策是非常複雜的,有很多個維度。比如說:
質量好不好?
工期能不能按時交付?
面料是否符合要求?
價格貴不貴?
……
有非常多複雜的決策點。
整個服裝行業現在進入一個動蕩期。
動蕩的原因就在於快時尚銷售窗口期特別短,導致它們要抓住窗口期必須小批量,反應快。
如果錯過窗口期,就會形成很多庫存。不管前面銷售多好,後面的產品積壓的庫存就可能導致虧損。
因此「小單快返」就成為行業痛點的解決方案,也成為整個行業客戶決策重要性、優先級排序最高的這麼一個客戶決策點。
在這個點上面,智布互聯打出核心價值:「我可以壓縮交付周期30%」。
這個單一決策點,是符合整個行業客戶決策的重要性優先級排序的,從這個點上來說轉化率就高。
我們再介紹另一個行業案例:辦公家具也是2B的,那就意味著它的決策點也非常多。比如說:
有沒有售後服務?
辦公家具對整體風格的影響?
是否環保,是否有甲醛?
是否能滿足公司的要求?
交貨周期多長?
……
赫曼米勒做一個B2C2B,這叫決策者營銷,就是B2B也是可以做個人營銷的。B2B面向決策者去做營銷。
他們生產出一把人體工程學座椅Aeron。這還是功能,屬於自己說的賣點,那客戶怎麼看呢?
赫曼米勒就拿去給一些比較頂尖的程式設計師使用。 他們用一段時間之後感覺跟以前坐的體驗不一樣,於是在頂尖程式設計師中間就形成口碑。於是赫曼米勒就把人體工程學座椅Aeron定義成:頂尖程式設計師的專用座椅。
這就會形成一個比附效應:有的程式設計師使用體驗好,就會炫耀說這椅子很貴的,1000多美元一把,這是頂尖程式設計師專用座椅。
其他人就會想,憑什麼你是頂尖程式設計師,我就不是呢?於是倒逼著早期的Facebook、谷歌等網際網路企業都要給優秀程式設計師配備這款椅子,人手一把。
所以你可以看到,智布互聯和赫曼米勒是兩個不同的單一決策點。
智布互聯是能看得見摸得著一個數據性指標,我幫你壓縮交付周期30%,服裝品牌商看到之後很容易做決策的這麼一個點,所以它轉化率高。
赫曼米勒是程式設計師坐的椅子體驗好不好,其實老闆是感覺不到的,決策者是無感的。
它是屬於營造一個氛圍,我這款椅子是頂尖程式設計師標配,哪個公司想聘請頂尖程式設計師,必須得配備一把。
這就反過來就影響這個公司,所以把老闆本來對這個椅子無感的,也因為吸納人才的需求變成對它有感。
所以,前面屬於銷售動能大,後面屬於銷售勢能大。
智布互聯是銷售動能大,赫曼米勒是屬於銷售勢能大。
這是是典型2B企業從重度決策轉化成輕度決策的一種方法:叫單一決策點。
第二,行為誘導。
酷家樂是做網際網路家裝設計的。家裝行業也是典型的重度決策,決策點特別多,而且客戶很難看到背後究竟又獲得什麼。
於是它就做一個比較前端的流量型產品3D渲染,直觀地展現虛擬場景。
以前是單機版,計算能力不足,可能要花10個小時才能把3D渲染好,然後你在裡面才能看到場景。
現在酷家樂用雲計算的方式,可能10秒鐘就能做好。
從10小時變成10秒鐘,當然就賣點而言,這個賣點是特別足。可是客戶買點又是什麼呢?
客戶不會因為你把一個東西從10秒鐘就來買你的產品,可能程式設計師或者運營人員或者底層設計師會有興趣。 可是他的老闆,2B公司的老闆在這方面有個感覺嗎?他可能無感,也決策不了。
於是,酷家樂就找一些家裝設計的門店,給他們展示場景:
現在有一對年輕的夫婦到家裝門店裡來問:
我是2室1廳的,我想這兒放個沙發,那兒放個床,這邊放一個桌子。我想看看效果。
這個時候如果你對她說:
我們幫你簡單的拉幾張圖,麻煩你10個小時之後再來。
第二天再來看,轉化率非常低。
如果你跟她說:
我給你來個示意圖,來個簡單的沙發,來個簡單的床,來個簡單的地板,一分鐘之後就讓你看見一個3D效果圖。
會不會幫助門店提升轉化率?很明顯門店就會把它當成一個獲客和轉化的工具。
這些銷售門店決策起來就變得非常輕,這就叫行為誘導。
本身我整個軟體功能是很重的,但我拿一個單一的功能出來讓你用,你用完之後就對我形成依賴。以後在我這平臺上進行設計,你可以把你以前家居的一些3D模型放到我的庫裡面來。
所以酷家樂成為目前建築行業裡面第一個獨角獸,擁有全國最大的建築3D模型素材庫。
這就叫行為誘導。沒想到2B企業,也可以用行為誘導。
三、2B企業如何找增量市場?
什麼叫增量市場?
就是需求大於供給的窗口期。它不是靜態的一個市場,而是很多分散細分市場中,不斷地湧現動態不平衡的市場機會。
為什麼2B企業要找增量市場?
第一,客戶決策輕。在增量市場,因為增長需求大於供給,所以客戶決策一定由重變輕。
第二,如果客戶需求還持續放大,供給在短時間之內依然跟不上,就很可能形成一個我們常說的大風口,對整個行業來說就是一個歷史性的機遇。
戰略的第一要點就是抓機遇。對2B企業來說,找增量市場是一個非常好的競爭戰略。
反過來說,我們通常來看 2B企業它們是不是就在找增量市場?
很可惜,我們看到很多2B企業往往打的是陣地戰,以銷售為主的一城一池的攻城戰。
很多2B企業的客戶都會跟我們說,2B其實是沒有流量運營的,我們靠都是一單一單轉化的。
那麼這就回到我們前面來講的,營銷是客戶主動來找商家,銷售是商家主動去找客戶。很多2B企業沒有營銷,只有銷售,太可惜了。
所以,增量市場其實本質上來說,我們想在一個真實的需求大於供給市場機會出現的時候抓住它,然後會形成一些客戶主動找上門來這麼一種營銷效果。
增量市場怎麼找呢?還是要到客戶需求中去找。 現在很多2B的企業都說我的產品功能好,我的產品目標客戶是誰,所以我就一個一個去打,這都屬於顯性客戶的顯性需求。 我們還要看顯性客戶有沒有隱性需求,還有沒有隱性客戶?那些從來不是我們行業的客戶,但他這個需求其實用我們的行業解決方案是可以解決的,這叫隱性客戶的顯性需求。 如果我們創新能力更強的,還能不能跳開我們這種固化思維,能不能做隱性客戶的隱性需求?這個難度就是最大的。
講一個掃地機器人的例子。
什麼叫顯性客戶的顯性需求?
我買掃地機器人回家,把地掃乾淨,這就是顯性客戶的顯性需求。
有沒有顯性客戶的隱性需求?
在家裡面使用場景中,還會不會有些更複雜的使用場景。
比如說家裡養寵物之後會帶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有寵物會導致家庭地面清潔難度增大。同樣還是掃地器人,能否把清潔難度與使用頻率放大,這是屬於顯性客戶的隱性需求。
第二個問題更難,寵物身上會不會帶細菌?
如果寵物帶細菌,掃地機器人能不能殺菌?甚至於能不能幫寵物去洗澡(殺菌、衛生)?
這條線顯然屬於顯性客戶的隱性需求,我們沿這個方向可以找到很多機會而不只是簡單地掃地功能。
那麼還有沒有隱性客戶的顯性需求?
比如說可掃地機器人可以掃地,能不能掃牆面呢?
大家會說,那不一樣,牆面是牆面,你掃地是地面,地面很多是平整的,牆面不平整。
如果去搜一搜,你會發現以色列就發明了掃牆機器人。掃牆的難度肯定比掃地面的難度增大,但它很多原理肯定是一樣的。這就叫隱性客戶的顯性需求。
有沒有隱性客戶的隱性需求?我們再去觀察。
掃地機器人有很多功能,其中一個核心功能是吸塵,我們把這個功能抽離出來,研究一下,有沒有隱性客戶的隱性需求?
我們就會發現快剪行業有這個需求。
去年快剪髮展得特別快,今年受疫情影響,行業增速有所放緩。
它日常會用到一個吸塵器,頭髮這個東西是特別特殊的,假設有1000根碎頭髮,吸走998根,只剩2根在身上也是100%不好的體驗。所以它只能是萬無一失的,要把想辦法把剩下的2根也吸走。
快剪本身在中國是一個增量市場,蓬勃發展。
快剪所使用的吸塵裝置是白牌的,有沒有為他們生產的品牌商?好像沒有。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快剪行業裡面的頭部企業,每個零部件都需要一些品牌商的支持。我們認為這是客觀存在的一個市場需求,這就屬於隱性客戶的隱性需求。
好了,我們來小結一下:
我們常說銷售有三大痛點:
一是目標客戶是誰?
二是為什麼買?
三是買的是什麼?
那麼,這裡我們給出2B銷售的三個底層邏輯:
一是改變客戶對立關係。
二是降低客戶決策難度。
三是全力開發增量市場。
不要掙客戶的錢,而要幫客戶掙錢。
做到這一點,你將超越85%的2B競爭對手。
顯然,這裡是典型的改變客戶關係了(從銷售關係轉為合作關係,從對立轉為競合)。
然而,這樣還不夠,因為改變客戶關係+管理客戶認知,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我們很多人對2B有誤解,以為搶佔心智戰略只對2C有效,對2B是無效的。
那麼,這裡,我們再給出一個對2B和2C都有效的心智戰略框架:
第一,改變客戶關係;
第二,管理客戶認知;
第三,引導客戶行為;
第四,加深客戶體驗。
所謂心智戰略,就是把重度決策轉化為輕度決策,把重度競爭轉化為輕度競爭的增長戰略。
關於作者:曹升 灰度認知社創始人,客戶決策導師和增長策略導師。擅長從客戶視角透視傳統產業+網際網路的增長邏輯與戰略機會。服務美團、滴滴、百度、360等網際網路頭部企業以及眾多品類第一客戶,幫助客戶解決三大痛點,打造百億市值。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