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起勢、野馬分鬃、白鶴亮翅……縱使江畔再冷,風浪再大,太極拳動作依舊如行雲流水,拳師身形依舊如若水蛟龍,舉手投足之間盡顯剛柔相濟,引得周圍叫好聲、快門聲不斷。
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項目,被正式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次日一早,當觀眾走進在民生藝術碼頭開幕的2020魅力長三角·上海(浦東)公共文化和旅遊服務產品採購大會,就被展場入口處的海報吸引,上寫著:「恭賀太極拳申遺成功!」落款是:「浦東新區太極拳協會」。這也成為這個誕生僅1年的年輕協會,第一次在長三角文旅業同行面前亮出「真功夫」。
「當獲悉太極拳申遺成功了,我們就連夜做出了海報!」面向觀眾演練太極拳的協會秘書長郭小普笑著說。這名長相俊朗,眉宇間英氣逼人的「90後」,出生於「太極拳之鄉」河南溫縣陳家溝,8歲時就接觸太極拳,後進入上海體育學院,繼續研習太極拳專業。一路堅持下來,他被聘為浦東新區太極拳協會主教練等職位。
多年來,浦東的公園、社區、街道、小區,都不乏打太極拳的市民身影,為什麼「突然」要成立協會呢?郭小普介紹,太極拳種類、門派特別多,陳、楊、武、吳、孫……不勝枚舉。浦東也有被評為上海市非遺項目的太極拳(龍身蛇形)、太極拳(葉傳)。這些太極拳的套路稍有差異,門派就有壁壘,會影響到相互間的交流溝通。然而,唯有常交流、常切磋,太極拳才能去蕪存菁,讓這一文體項目得到進一步提升。
2019年,在浦東新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指導下,浦東新區太極拳協會正式成立。會長由習練太極拳數十年,為消除門派之見做出努力的楊光擔任。作為專業性非營利社區團體,吸引全區的太極拳愛好者、教練員、拳館積極參與。
過去一年來,新區太極拳協會不僅組織門派間的交流切磋,還積極推動太極拳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配送多樣化的拳操、調理、詩詞功夫等課程,並參與承辦了浦東新區「三林杯」太極拳比賽,截至目前累計培訓近5萬人次,極大豐富了市民的業餘生活。
本次文採會上,新區太極拳協會帶來了「頸肩腰調理與傳統運動養生」「頸肩腰氣血調理與八段錦」等課程項目,吸引到長三角地區的一些政府部門、機構前來接洽。「遊泳需要遊泳池,打籃球需要籃球架,太極拳沒有場地、服裝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練。」郭小普認為,讓大家強身健體,打太極拳是最方便的,這對於助老健康,或是現代人久坐不動疏通氣血,或是疫情面前提升免疫力都有好處。
「十幾年來,從陳家溝到上海,我曾有幸參與過太極拳申遺的相關工作,也親身見證了申遺成功的全過程,所以我特別想在文採會這個平臺上,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悅!」郭小普透露,明年,協會計劃在浦東36個街鎮實現站點全覆蓋,並嘗試統計全區的太極拳習練人口,為進一步推廣培訓做準備。「當下社會上不乏假大師,所以需要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情。」他重申了協會的願景:「讓太極助力新區500萬市民健康,分享浦東開發開放30年成果。」
來源:浦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