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列夫·託爾斯泰誕生

2020-12-10 澎湃新聞

《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託爾斯泰小說藝術大廈的三塊基石

1828年9月9日,列夫·託爾斯泰出生於一個真正的貴族之家。

美國俄裔作家納博科夫在成為大作家之前,曾為美國的史丹福大學、衛斯理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學生開設俄羅斯文學翻譯課,在課堂上,他毫不保留地表達了自己對十九世紀俄羅斯作家作品的誠摯喜愛,並格外青睞列夫·託爾斯泰,認為他代表著俄蘇文學的絕對高度。有一次他走進教室後,讓大家把窗簾都拉起來,把電燈都關掉,然後他先後開了三盞燈。納博科夫打開左邊的燈後,說,「這是俄國文學的星空中的普希金」,繼而打開右邊的燈,說,「這是果戈理」,最後打開中間的燈,說,「這是契訶夫」。當學生們都還迷惑不解的時候,納博科夫老師跑到窗邊,一把扯開窗簾,指著照進教室的陽光,說:「這是列夫·託爾斯泰。」

列夫·託爾斯泰(1828.09.09-1910.11.20)

列夫·託爾斯泰(1828.09.09-1910.11.20)像我們國家的曹雪芹、英國的莎士比亞一樣,他一個人的創作就可以構成一門學問。換言之,在中國有「紅學」,在英語世界有「莎學」,在俄語中有一個詞叫「託爾斯泰學」。在世界範圍內,對「託爾斯泰」這個名字完全不知道的人可能很少,而且大部分人知道,託爾斯泰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很小就成為孤兒,被姑媽帶大,跟哥哥關係很好,在喀山大學上過學,但是後來退學,回到自家莊園,在莊園裡嘗試土地改革,創作了很多作品,晚年又離開這個莊園出走,本來想到修道院當一個修士,但是被人發現又只好去找另外一個地方,最後死在一個鐵路小站。

在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文學中,託爾斯泰是高峰上的高峰。在託爾斯泰的創作中,最著名的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今天我們結合作家和身世和創作,換個角度來談談這三部長篇小說。

三大長篇在列夫·託爾斯泰創作生涯中的時間位置

我們讀作家的小說的時候,有時不會特別地把小說的寫作時間、發表時間和作家的生命周期對應起來。託爾斯泰活了82歲,在當時的俄國是很長壽的,在俄國作家中也是長壽的。這82年中,他有60多年在寫作,託爾斯泰從20多歲發表處女作《童年》(1852)開始,就贏得了作為作家的名聲。也就是說,託爾斯泰作為一個作家的生命持續了60多年。

1873年的列夫·託爾斯泰

託爾斯泰開始寫《戰爭與和平》的時候是30多歲,他寫了6年,從30多歲寫到快40歲的時候。

《安娜·卡列尼娜》他是從44歲寫到48歲,也就是我們認為一個作家最好的年紀,尤其是寫作長篇小說的黃金時期,因為寫長篇小說是一個力氣活兒。

1876年的列夫·託爾斯泰

我認識的很多作家都說寫長篇小說是最累的,他們覺得一般過了60歲就很難寫得動長篇小說。可是,託爾斯泰是在60歲開始寫《復活》的,從60歲寫到70歲。

1899年的列夫·託爾斯泰

所以,我們發現,這三部小說是在他人生的這三個時間段中創作的,30多歲、40多歲和60多歲。我們還會發現,從託爾斯泰發表處女作到開始創作《戰爭與和平》,這之間大致是1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他在寫《戰爭與和平》之前做了10年準備。在《復活》寫完到離世的10年間,他沒有再寫長篇小說。我們剛才說了,託爾斯泰作為一個作家,他的創作時間持續了60年,但是去掉一頭一尾的10年,這中間的40年就是他寫作這三部長篇小說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中,他在《安娜·卡列尼娜》出版之後「休息」了12年。這個「休息」是帶引號的,這12年間託爾斯泰寫了很多作品,但是沒有寫長篇小說。

這就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在託爾斯泰創作生涯中的時間定位。

三大長篇在列夫·託爾斯泰個人生活中的空間位置

空間理論是現在非常時髦的一個理論,我們對一個城市的理解,可以把它放到文化的空間裡,放到歷史的空間裡,甚至社會也是一個空間。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看,託爾斯泰在什麼環境中寫出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這裡說的空間不完全是時代的空間,其實託爾斯泰這三大長篇都是在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以後開始寫的,而19世紀俄國文學的興起和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以後全體國民民族意識高漲有著密切的關聯。

在19世紀的中期,俄羅斯人作為一個民族,突然意識到了本民族的力量,突然覺得自己的民族必須有尊嚴,這個尊嚴不光要通過打仗來實現,不光要通過經濟的發達來實現,還要通過文學、藝術的發達來彰顯。託爾斯泰從60年代開始寫這三大長篇,前兩部都是在他的名叫「雅斯納亞·波裡亞納」的莊園裡寫的。這個莊園的俄語名稱翻譯成中文就是「明亮的林中空地」。一大片森林中不知道什麼原因出現了一片空地,這片空地上不長樹,就叫「林中空地」。「林中空地」前面有一個形容詞「雅斯納亞」,「雅斯納亞」的意思是「明亮的,明朗的,鮮豔的」,所以我們有時把這個莊園的名稱翻譯成「明亮的林中空地」,也有的翻譯家乾脆把它翻譯成「晴園」,不過這個譯名沒有完全流傳開來,因為我們覺得這個譯名太像蘇州園林的名稱了。去過託爾斯泰莊園的人都知道,那裡有幾百公頃的土地,一覽無餘,完全不是中國意義上的「園」,所以,我們在更多的場合下還是用音譯,翻譯成「雅斯納亞·波裡亞納」,雖然這對不懂俄語的人來說不容易記住。現在這個莊園是中國旅遊者的打卡聖地。儘管那裡交通並不方便,離莫斯科還有兩百多公裡,為了去這個莊園可能需要一天往返,非常累,但是許多中國遊客都把它列入了必去的景點清單。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在1989到1990年之間,當時是冬天,我在莊園裡待了一個下午沒有遇到一個中國人。我後來去過五六次,現在我每次去都發現,參觀莊園的遊客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國人。我經常很驕傲地跟俄國人說,俄國是一個文學的民族,中國也是一個文學的民族,這麼多中國人專門來看託爾斯泰的莊園,中國作家更願意去託爾斯泰的莊園,拜謁他的墓地。就是在這樣一個莊園裡,託爾斯泰寫下了他的前兩部作品《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託爾斯泰墓地

這個莊園本身非常大,非常壯闊。很多中國作家看了感慨說:「我要是有這樣一個莊園,我也能寫出《戰爭與和平》。」這當然是開玩笑的。我想,世界上有很多人擁有比這個莊園還要大的莊園,但是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寫出這樣級別的作品。但這個中國作家這麼說也有道理,因為,你所處的空間,它的氣魄,反過來會影響到你這個人,尤其在寫作的時候。託爾斯泰在這個莊園中寫作,他的房子本來很簡樸,但是他不在樓上很明亮的地方寫作,而是在一樓挑了一間房,其實是一間半地下的房間。和莊園一樣,這個房間也有個名稱——「帶拱頂的房間」。《戰爭與和平》就是在這個房間裡問世的。

據說託爾斯泰是這樣寫作的:他寫好幾頁紙,讓人拿盤子託著送到樓上,請夫人索菲婭工整地抄寫一遍。託爾斯泰寫作《戰爭與和平》數易其稿,他的夫人總共抄了八遍!現在,在每個與託爾斯泰相關的博物館裡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手稿。託爾斯泰的筆跡非常難認,但是他妻子寫的字特別好認,託爾斯泰寫的這三大長篇,他的妻子都抄過很多遍。

列夫·託爾斯泰與夫人索菲婭·安德烈耶夫娜

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復活》是在莫斯科寫的。託爾斯泰後來為什麼遷居莫斯科了呢?因為他夫人是莫斯科人,他的嶽父是莫斯科的一個醫生,她從小在大都市裡長大,18歲的時候嫁給34歲的託爾斯泰,在託爾斯泰莊園裡她一直懷念莫斯科。索菲婭跟託爾斯泰一共生過13個孩子,當然不是每個都活下來了,託爾斯泰後來決定遷居莫斯科,是因為這些孩子大大小小都要上學,大的要上大學,小的要上小學,在索菲婭的堅持下他們搬到了莫斯科,買了一棟房子,現在那棟房子就是託爾斯泰故居,《復活》就是在那裡寫成的。

列夫·託爾斯泰故居,如今的託爾斯泰大街21號

這個房子在莫斯科是很平常的房子,託爾斯泰雖然很富有,但他不想買特別豪華的房子,就安家在平民區。在這幢房子裡,他又挑了最僻靜、光線最陰暗、天花板最低的一間作為自己的書房。託爾斯泰把自己的書房布置得很特別。我們現在總想把桌子擺在靠近窗口的地方,因為光線會更明亮,我們一般也喜歡書桌面對著門。託爾斯泰正好反過來,把桌子擺在書房入口的地方,他一坐下來,他的後背就會像一扇門一樣堵上房門。更有意思的是,託爾斯泰是近視眼,但是他寫作的時候從來不戴眼鏡,所以他必須坐很低的板凳,眼睛貼著紙張寫作。他寫作的時候還儘量不點燈,實在看不見的時候才點蠟燭,而且只點一根蠟燭。

我當時看到這間書房,第一感覺是託爾斯泰在有意營造這樣一個非常封閉、壓抑的寫作空間,這個書房就像修士祈禱的場所,他就是要把環境弄得非常狹窄、非常陰暗、非常壓抑。這就使我產生一個感覺,影響到一部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的因素,當然跟作家寫作這部作品時的情緒有關,跟作品主題有關,甚至跟作家所處的年齡段、作家對世界的認識、作家世界觀的發展階段有關,或許,也與具體的寫作空間有關聯。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這個空間可能是作者自己選定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三大長篇在託爾斯泰創作整體中的比例

託爾斯泰有可能是世界上所有作家中文字產出量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全集有90卷。相比之下,普希金全集才10多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算是一個產量很大的俄國作家,他的全集也就30卷。

90卷列夫·託爾斯泰全集

在託爾斯泰的90卷全集中,這三部長篇小說雖然篇幅都很大,但實際上也只佔了10卷多一些。《戰爭與和平》是其中的第9—16卷,共8卷。我們知道,《戰爭與和平》在出版時一般會分成4卷,為什麼在全集裡會有8卷呢?是因為這個全集收入了這部作品的不同版本。同樣的道理,《安娜·卡列尼娜》是第18—20卷,共3卷,《復活》是第32—33卷,共2卷。這三部長篇小說加起來一共13卷,在託爾斯泰全集中的佔比約為15%。換言之,託爾斯泰的其他作品的數量加起來,遠遠超過這三部長篇小說,然而,這三部長篇小說在託爾斯泰整個創作中的實際份量,它們在託爾斯泰創作中的價值和意義,它們在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跟這個比例是不完全相符的。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能跟這三部長篇小說相提並論的託爾斯泰的作品,恐怕只有他早年的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戰爭故事,還有他晚年的中篇小說和劇作(託爾斯泰還是一位非常好的劇作家)。託爾斯泰一生創作形式多樣,體裁繁多,但是我們現在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依然覺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有文學性的、也是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有可能會長久地居於人類有史以來最好的百部小說之列。

三大長篇的排序之爭

在列夫·託爾斯泰所有的作品中,最有名的是三部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那麼,在這三部長篇小說中,到底哪一部最偉大?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其實一直在持續。三個選項都有人選,關鍵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這三部作品。

從俄國思想史的角度來讀的話,《復活》有可能定位最高,因為它最能體現託爾斯泰晚年對世界、對生活、對社會的看法。從長篇小說寫作技巧的角度來說,我問過很多作家,他們覺得還是《安娜·卡列尼娜》好,《安娜·卡列尼娜》更適合作為長篇小說的標準範本。從用文學的方式體現俄羅斯民族意識、用文學的方式塑造俄羅斯民族整體形象的角度說,顯然是《戰爭與和平》更為重要。

不是三部曲的三部曲

託爾斯泰的第一部大型作品是他的《童年》《少年》《青年》,這是一部真正的三部曲。有人把託爾斯泰晚年寫的幾部中篇說成他的中篇三部曲,指的是《三死》《伊凡·伊裡奇之死》《克萊採奏鳴曲》。但是,很少有人把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說成「長篇三部曲」,我想,也許是因為這三大長篇在體量和風格上都太不一樣了,也許是因為它們的創作時間間隔很長。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也許是因為它們的調性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樂觀主義的英雄史詩《戰爭與和平》,到藝術呈現家庭悲劇的《安娜·卡列尼娜》,再到作為道德懺悔、精神遺囑的《復活》。作品的調性越來越悲觀,是因為作家的調性越來越暗淡,而且作家的寫作節奏越來越慢:《戰爭與和平》120萬字,4大卷,只寫了6年;《安娜·卡列尼娜》的篇幅只是《戰爭與和平》的1/3,卻寫了4年;《復活》的篇幅只是《戰爭與和平》的1/4,反而寫了10年。按理說,作家到了60歲時,寫作的技巧已經爐火純青,本應該駕輕就熟,可託爾斯泰反倒越寫越慢,為什麼呢?因為託爾斯泰的思考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他想在作品中注入更多的思想,他可能把每一個字每一段話都作為一種思想的砝碼,一種人生思考的結晶,所以,他不再像三四十歲的時候那樣寫作,不再一瀉而下,那種忘我的、輕鬆的寫作狀態一去不復返。你會覺得這個作家越寫越苦,越寫越慢。

但是,我們如果把託爾斯泰60年的創作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來看,也不妨把這三大長篇看成一個三位一體的創作,因為它們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論從情節的角度還是從思想的角度,這三大長篇都在作家的創作中完成了一組三級跳——從歷史寫到家庭再到個人精神生活。這三大長篇像三塊巨大的基石,成三足鼎立之勢,託起了宏偉的託爾斯泰小說藝術大廈。

原標題:《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列夫·託爾斯泰誕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託爾斯泰文化遺產在今天的價值
    今天我們舉行了友好館開幕式,我們參觀了畫展,畫展裡包括了託爾斯泰和他的家人生活的地方,還有他的妻子照的照片,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現在生活中的雅斯納亞•波良納託爾斯泰博物館。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莊園是俄羅斯獨一無二的莊園,也是偉大作家託爾斯泰的祖業。託爾斯泰誕生在這裡,並且生命的絕大部分都是在這裡度過的,也就是在這裡他創作了很多傳世之作,最終也安葬在這裡。
  • 救贖-《復活》列夫·託爾斯泰
    —題記列夫·託爾斯泰,是公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復活》是他晚年的作品,也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主要通過瑪絲洛娃的經歷,揭露沙皇統治時期俄國社會的種種暴行,也是託爾斯泰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法庭上看到瑪絲洛娃以後,聶赫留朵夫第一反應是不要被認出來,他害怕出醜。瑪絲洛娃也確實沒有認出聶赫留朵夫。這次的審判,看似莊嚴,實則草率,甚至荒唐。庭長想快點結束趕去同女人幽會。
  • 列夫·託爾斯泰的殺妻題材小說,剖析男性的愛情心理
    《克萊採奏鳴曲》中譯本《克萊採奏鳴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樂曲,被列夫·託爾斯泰用來作為小說的書名。對這個題目,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認為:「實在說,它是不切的。這令人誤會作品的內容。音樂在此只有一種副作用。
  • 列夫·託爾斯泰與音樂
  •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但丁與《神曲》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但丁與《神曲》 2020-09-14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夏多布裡昂誕辰252周年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夏多布裡昂誕辰252周年 2020-09-05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列夫·託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
    在這個背景下,託爾斯泰被譯介到中國。大約在1900年,他的名字出現在中國的雜誌上。「五四」運動前後,有相當多的文章介紹他。1910年他去世的時候,一些進步人士在上海舉辦了悼念活動。託爾斯泰能夠傳入中國,與那個年代我們迫切希望變革有關。加上他本身欣賞老子、具備東方文化的因子,所以中國人對他有一種親近感。最早跟託爾斯泰聯繫的中國人有兩個,一個是北大教授辜鴻銘,還有一個是在彼得堡留學的學生張慶同。
  •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艾米莉·狄金森——隱逸的明星詩人
    艾米莉·伊莉莎白·狄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被認為是美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一,與華爾特·惠特曼一同被稱為美國詩歌星空中的雙子星。狄金森不擅社交,但她的抒情詩卻直白熱烈,充滿情感,這樣的表現與19世紀女性端莊嫻靜、臣服男性的形象背道而馳。
  • 紀念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復活》:掛起為世界照路的燈
    今年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託爾斯泰的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19世紀世界文學的三座高峰。其中,1889年至1899年創作的《復活》是託爾斯泰最後的傑作,尤其在中國,它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 播種者託爾斯泰|策展|展覽_鳳凰娛樂
    ——節選自託爾斯泰《致中國人的一封信》1855年,剛剛經歷克裡米亞戰爭塞瓦斯託波爾保衛戰的列夫·託爾斯泰接到邀請,赴中國擔任指揮官,卻為各種俗事所阻,終生以此為憾。此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列夫·託爾斯泰與他的時代」主題展覽開展,託翁的靈魂終於跨越一個半世紀,漫步到遙遠的東土。
  • 託爾斯泰最後的日子裡都在思考哪些問題
    列夫·託爾斯泰 託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
  • 託爾斯泰、《復活》:一部俄國貴族青年人性復活的懺悔錄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是世界著名文學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復活》、《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這些小說皆可列入世界文學寶典。但是,你知道嗎?他的著名小說《復活》,卻是一部懺悔錄,深刻揭示了一個俄國貴族青年的良心發現和人性的復活。
  • 2020年10月自考外國文學史部分真題及答案
    2020年10月自考外國文學史部分真題及答案名詞解釋33、索福克勒斯索福克勒斯:「戲劇藝術的荷馬」 古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作品《俄狄浦斯王》以忒拜王室的故事為題材,主要表現個人意志與命運的衝突。亞里斯多德認為這是「十全十美的悲劇」。
  • 有課│託爾斯泰的三部長篇,這一講梳理得清清楚楚!
    在人類的文學史上,或者更確切地說在外國的文學史上,或者在歐洲的文學史上,有這麼一個說法,說是歐洲的文學史大概有過三個高峰:第一個高峰就是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傳說;第二個高峰就是以莎士比亞的創作、以他的詩歌和戲劇為代表的英國的文學;第三個就是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這是第一個語境,也就是19世紀的俄國現實主義文學有可能是歐洲,甚至是整個世界到目前為止最後一個文學的高峰。
  • 和北大老師聊聊託爾斯泰的「不朽作品」
    另一方面,託爾斯泰晚年作品《哈吉穆拉特》卻以莎士比亞的方法寫出了與其相比毫不遜色的作品。在文學上,莎士比亞是託爾斯泰文學上的 父親 。」新華社記者 張漫子攝7月8日,文學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十月文學院「名家講經典」系列講座中,以「虛無,恐懼與頭顱」為主題解讀了列夫·託爾斯泰經典小說《哈吉穆拉特》。《哈吉穆拉特》是託爾斯泰晚年所著的一部中篇小說,寫作時間為1896年至1904年,講述的是高加索韃靼人哈吉穆拉特的事跡。
  •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德國巴羅克文學的豐碑
    這段銘刻在《痴兒西木傳》(1668,以下簡稱《西木》)的作者漢斯·雅科布·克裡斯託夫·封·格裡美爾斯豪森(Hans Jakob Christoffel von Grimmelshausen,1622—1676,以下簡稱格氏)紀念碑上的詩行,足以說明這部長篇小說何以能經受三百年的沉浮,在德意志人民中間深深紮根,成為德國家喻戶曉的作品的內在因素了。
  • 《哈吉穆拉特》讓託爾斯泰戰勝莎士比亞
    「託爾斯泰一生在抗拒莎士比亞,與之決鬥,哈羅德·布魯姆試圖說明託爾斯泰和莎士比亞的關係。」託爾斯泰早年寫小說投到雜誌社,他對雜誌社的人對莎士比亞的崇拜大惑不解,年輕的託爾斯泰有點桀驁不馴,他覺得莎士比亞寫的完全是二三流的作品,這是他25歲的時候。
  • 《復活》:託爾斯泰世界觀發生劇變後,最後一部長篇巨著!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99年。 《復活》是託爾斯泰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總結,被譽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高峰。
  • 「名家講經典」請來陳曉明主講託爾斯泰名著
    (記者崔巍)由十月文學院聯合各方策劃主辦的大型系列文學講座活動「名家講經典」第六場講座上周末在十月文學院(佑聖寺)舉辦。著名文學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教授為文學愛好者講解了列夫·託爾斯泰的經典小說《哈吉穆拉特》。「名家講經典」將由此開始進入俄羅斯文學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