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爾斯泰最後的日子裡都在思考哪些問題

2020-12-04 騰訊網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列夫·託爾斯泰

託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裡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1863~1869年託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1873年~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裡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託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889)、《伊凡·伊裡奇之死》(1886)、《克萊採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

託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俄歷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2020年11月20日,是託爾斯泰110年忌辰。

文學史上有一個極為著名的段子:納博科夫在美國講俄國文學時,在黑暗的屋子裡先打開屋角的一盞燈,說:「在俄羅斯的文學蒼穹上,普希金是第一盞明燈。」接著打開中間的一盞,說:「這是果戈理。」然後又一盞,「契訶夫是俄國文學悠遠的餘韻。」然後他大步走到窗邊,扯開窗簾,讓陽光傾瀉全室,喊道:「這就是託爾斯泰!」

託爾斯泰晚年的思想,就如同陽光一樣迅猛、清透。我們可以從《生活之路》(王志耕譯,商務印書館,2015)和《託爾斯泰最後的日記》(任鈞譯,果麥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中一窺究竟——

我清清楚楚地想起來了:現在已是八十二歲的我,意識到自己,正跟五六歲時意識到的自己完全相同。意識是不動的。因此,存在的,只是那被我們稱之為時間的東西在運動。如果時間是個進行著的東西,那就不能不應有停止著的東西。我的「我」這一意識,就是不動的。關於物體和空間,同樣地也可以這樣說。要是有什麼存在於空間裡面的話,那我以為當然也就該有無形的、不佔據空間的存在。但我還不明了可以把後者說明到怎樣的程度。

——《託爾斯泰最後的日記》

1910年1月15日

不應該想是我在活著。活著的不是我,活著的是那個存在於我身上的靈魂生命。我——這只是一個孔,那生命透過它而顯現。

——《生活之路》

自由是可以完成的。人生的主要問題,就是不要做妨礙自由的事情。因此,一切人生問題,都是認識什麼是真正的生活並抗拒那妨礙人生的事物。

將已完成的事物轉變成習慣的努力,乃是人生最重要的,唯一的問題。沒有努力的生活,不是人的生活,而是動物的生活。

——《託爾斯泰最後的日記》

1910年5月5日

這種適合人的唯一教導就是,人的生活是什麼和應當怎樣度過一生,而這也就是真正地信仰。

——《生活之路》

倘若我們為著自己,為著具有自己的肉體的「自我」而探求幸福的話,那我們就不能把它找到。我們將發現代替幸福的悲哀和不幸。可是,我們的這種錯誤,由於極其複雜的結果,將要使得我們以外的下一代人得到幸福。因此,萬眾的生活,無論在怎樣的場合,時常是幸福的探求和掌握——只有在虛偽的生活的場合,幸福才只是為了別人、為了自己以外的所有的人而存在,而在真正的生活的場合,幸福的掌握是為了自己而存在。探求上帝,就可以發現幸福。探求真實的幸福,就可以發現上帝。所謂愛,就是向著幸福的心。總之,一切的基本就是幸福。因此,與其說上帝就是愛,還不如說上帝就是幸福來得更加確切。

——《託爾斯泰最後的日記》

1910年10月2日

孩子比成年人更睿智。小孩不分辨人們的稱謂,而是用全副的靈魂去感受人人身上存在的、對他和所有人來說都是同一的東西。如果一個人看不到這一點,即在他周圍的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將他與所有世人結合在一起的靈魂,那麼這個人就如同活在夢中。只有那在周圍每個人身上都看到自我和上帝的人,才會從夢中醒來並擁有真正的生活。

——《生活之路》

為了過善的生活,沒必要知道你從何而來,以及世界的未來是怎樣的。要考慮的不是你的肉體所期望的,而是你的靈魂所期望的,你既沒必要知道你從何而來,也沒必要知道你死後如何。沒必要知道這些,因為你將體會到那種完滿的幸福,對這種幸福來說,不存在什麼過去和未來的問題。

——《生活之路》

我們生活的所有改善——鐵路、電報、形形色色的機器,都有利於人們的結合,因此也有利於走近天國。令人憂傷的是,人們被這些改善設施所迷戀,他們想,他們只要建造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機器,就會使他們接近天國。這種謬誤就如同一個人不停地在一塊土地上耕耘,卻不撒一粒種子一樣。為了讓所有這些機器發揮作用,應當使所有人完善自己的靈魂,在心中培養愛的情感。沒有愛,則那些電話、電報、飛行器,都不會使人們相結合,相反,會使人們分隔得越來越遠。

——《生活之路》

當你感到苦惱,當你害怕他人,當你的生活發生混亂的時候,你要對自己說:讓我不再去想那些與我相關的事,我要愛所有與我相逢的人,別的都不想,隨它去吧。只要嘗試一下這樣生活,你會看到,突然之間一切都變得有條有理,你將無所畏懼,也無所欲求。桶裡裝滿水,即使桶底只有一個小孔,水也會流光,同樣,人的心中即使只對一個人持有敵意,那他靈魂中所有愛的喜悅都難以保持。

——《生活之路》

當你想到與你過著一樣的日子、遠在萬裡之外的億萬人眾的時候,想到那些無論怎樣我也無法結識的人,以及那些對我同樣一無所知的人,這時你會不由地問自己:難道我們之間沒有任何聯繫嗎?我們就這樣互不相識地死去嗎?這絕不可能!

不錯,這絕不可能。無論這有多麼奇怪,我還是感覺到,理解到,在我和世上所有的人——無論死去的還是活著的——之間,是存在聯繫的。

這種聯繫是什麼,我無從理解,也無法說出,但我知道,它是存在的。

——《生活之路》

一切生命只有一個可靠的導師。這個導師就是萬物的靈魂,它使每個生命都做其應該做的事。這個靈魂在樹木裡,就讓它向著太陽生長,在花朵裡就讓它結出種子,在種子裡就讓它落入大地生根發芽。在人身上,這個靈魂就讓他用愛與其他生命結合在一起。

——《生活之路》

橙子薦書

《託爾斯泰最後的日記》

作者: [俄] 列夫·託爾斯泰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麥文化

原作名: Tolstoy's Last Diary / Последний дневник Толстого

譯者: 任鈞

出版年: 2020-7

文學泰鬥託爾斯泰從1874年開始寫日記,止於1910年,寫了64年,這本書選取了他在世最後一年、也就是他82歲那年寫下的日記,他記述日常、家人、不能避免的開心或不開心,也記述了他計劃了40年的離家出走的始末,以及人生最後一篇日記。

這些日記呈現了託翁跟我們每個人差不多的生活:每天散步、玩牌、騎馬兜圈子的日常,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情緒,每天發生的有趣的事情……是像你我一樣的日常,讓人非常有代入感。除卻這些,他每天還在親力親為,校對、修改自己的書稿,回復全世界各地的來信,幫助民眾解決問題,進行很多關於宗教、人類、創作等的思考……

最近錯過了哪些熱轉推文

相關焦點

  • 託爾斯泰竟然厭惡莎士比亞?!這位大文豪的讀書筆記裡都是秘密
    近期,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由俄國文學研究學者王志耕等人編譯的《託爾斯泰讀書隨筆》一書,書中精選了其閱讀筆記、評論文章以及寫給友人的書信等,反映了託爾斯泰的思想智慧,尤其是他關於博愛與平等的人類最深刻的思考。
  • 從《託爾斯泰最後的日記中》,我們能讀到什麼?
    生活的一切都被集中於現在的一瞬間」,這是文學泰鬥託爾斯泰在82歲那年寫下的日記。 今年是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隨著《託爾斯泰最後的日記》一書的重新出版,託爾斯泰對自己生命最後306天的觀察和記錄,一一呈現在世人面前,包括他在世留下的最後一篇日記。據悉,託爾斯泰從1874年開始寫日記,一直寫到1910年。
  • 託爾斯泰:上帝的兄長
    1856年4月中的某一天,從妓院回來後,他在日記中寫道:「太可怕了,但這絕對是最後一次。」1856年另一篇日記裡寫道:「令人作嘔。女人。愚蠢的音樂,女人,衝動,雪茄菸霧,女人,女人,女人。」1856年,屠格涅夫的一段記錄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了解託爾斯泰,當時,他正把屠格涅夫的住所當旅館一樣住著。「整個晚上都在喝酒比賽,與吉普賽人打牌,然後像死人一般一直睡到第二天下午兩點。」
  • 屠格涅夫生前最後一封信,寫給了決裂多年的託爾斯泰
    屠格涅夫 當時大家在一起閒聊,偶爾提及屠格涅夫女兒的教育問題。屠格涅夫認為女兒的家庭教師不錯。 託爾斯泰一貫對貴族式的教育頗為不滿,認為他們虛偽、造作。聽了屠格涅夫的話,他立即反問:「您認為這樣做好嗎?」屠格涅夫答:「當然,這樣做使施善的人更加同情貧窮的人。」託爾斯泰反唇相譏:「可我認為一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拿一些骯髒發臭的破衣裳擺在膝頭,倒像是演一幕不真誠的戲。」屠格涅夫被激怒了,兩人爭吵起來。
  •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列夫·託爾斯泰誕生
    納博科夫打開左邊的燈後,說,「這是俄國文學的星空中的普希金」,繼而打開右邊的燈,說,「這是果戈理」,最後打開中間的燈,說,「這是契訶夫」。當學生們都還迷惑不解的時候,納博科夫老師跑到窗邊,一把扯開窗簾,指著照進教室的陽光,說:「這是列夫·託爾斯泰。」
  • 墨子、甘地與託爾斯泰
    就像人們明知自己早晚會死卻仍然忌諱言死一樣,對很多生活在和平環境裡的人來說從不願意逼迫自己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戰爭的。這場戰爭很容易使人想起了三個人物,就是題目中那三位,他們都曾經在行動和理論上反對過戰爭。墨子反對的是侵略性的戰爭,是他所謂「強凌弱,眾暴寡」的戰爭,但他並不反對抵抗侵略、保衛和平的戰爭。
  • 列夫·託爾斯泰與音樂
    1909年10月22日,一流小提琴家М·Г·埃爾琴科與妻子鋼琴家Е·И·埃爾琴科來莊園為託爾斯泰演奏蕭邦的夢幻曲、猶太民間樂曲和維尼亞夫斯基的幾部作品。當演奏到維尼亞夫斯基的瑪祖卡舞曲時,託爾斯泰竟在屋子裡跳起舞來。要知道,這一年的託爾斯泰已經81歲高齡了。1910年2月22日,當託爾斯泰聽到特羅揚諾夫斯基用三弦琴演奏的《烏克蘭戈帕克舞曲》時,他興奮地高聲喊:「我要跳舞。我要跳舞。」
  • 列夫·託爾斯泰的殺妻題材小說,剖析男性的愛情心理
    《克萊採奏鳴曲》中譯本《克萊採奏鳴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樂曲,被列夫·託爾斯泰用來作為小說的書名。對這個題目,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認為:「實在說,它是不切的。這令人誤會作品的內容。音樂在此只有一種副作用。
  • 託爾斯泰《復活》裡那些美好與救贖
    作者簡介託爾斯泰,俄國作家,列寧稱他為「俄國革命的鏡子」,82歲病逝。作品簡介本書是由真實事件改編。聶赫留朵夫誘姦了女主,讓女主淪落為妓女,在女主有牢獄之災的時候,身為陪審官的聶赫留朵夫想盡辦法去救女主,最後女主為了保護聶赫留朵夫的名聲和另外的一個男生結婚。沼澤你有過墮落的時候嗎?我們崇尚美德,對待生活有熾烈的熱情,這是我們生命中閃亮的部分要珍惜。
  • 《復活》:託爾斯泰世界觀發生劇變後,最後一部長篇巨著!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99年。 《復活》是託爾斯泰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總結,被譽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高峰。
  • 《哈吉穆拉特》讓託爾斯泰戰勝莎士比亞
    哈吉穆拉特本是當時反抗沙俄的高加索穆斯林教派領袖沙米裡手下戰功卓著的副帥,因與沙米裡不合,逃脫後向沙俄投誠,後來為了解救家眷企圖逃離,在與沙俄追兵交戰中殞命。託爾斯泰在這部晚年力作中,塑造了高加索英雄哈吉穆拉特的鮮明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紀中葉高加索戰爭的真實歷史與廣闊社會圖景。「《哈吉穆拉特》處於民主時代經典的中心,要講俄羅斯經典,經典的中心是突不破的。」
  • 託爾斯泰、《復活》:一部俄國貴族青年人性復活的懺悔錄
    在卡秋莎十六歲那一年,大學生、公爵涅赫柳多夫來到他姑媽家,住了些日子, 認識了卡秋莎。卡秋莎為此愛上了這個貴族青年。貴族青年涅赫柳多夫在當兵奔赴戰場的前一天夜裡,誘姦了卡秋莎。卡秋莎懷孕後,被涅赫柳多夫姑媽趕走後,無依無靠,因生活所迫淪為了妓女。卡秋莎因為一樁商人謀殺案,被牽扯了進去。
  • 託爾斯泰的戰爭觀之人道:反思戰爭的題中之義
    雖說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緒都是民族認同感的表現心事,但兩者還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民族主義一旦過度則會變成侵略戰爭,給其他國家帶來極大傷痛。正如 18-19 世紀俄國在泛斯拉夫主義的影響和推動下,不少作家都不斷鼓吹著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他們歡呼沙皇的輝煌勝利,歌頌俄國對少數民族的徵服。
  • 有課│託爾斯泰的三部長篇,這一講梳理得清清楚楚!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要面對的作品可能是外國長篇小說領域裡最好的作品。這是要談的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我們稍稍來談談託爾斯泰。託爾斯泰像我們國家的曹雪芹、英國的莎士比亞一樣,他一個人的創作就可以構成一門學問,比如在俄語中會有這樣一個詞叫「託爾斯泰學」,在中國我們有「紅學」,英語世界有「莎學」,一個作家的創作內容如此豐富,影響如此大,最後他一個人的創作就變成了一門學問。
  • 《復活》:託爾斯泰的道德懺悔和精神遺囑
    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更喜歡這三部作品中的某一部,但你要找出來能說服自己的原因。我個人認為,如果你研究託爾斯泰的思想,從思想史的角度研究他那個時代的作家和文學,你會覺得這部作品比《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寧娜》還要重要,關鍵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問題。「復活」的三層含義談到《復活》,首先就需要談談這個題目。
  • 託爾斯泰文化遺產在今天的價值
    今天我們舉行了友好館開幕式,我們參觀了畫展,畫展裡包括了託爾斯泰和他的家人生活的地方,還有他的妻子照的照片,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現在生活中的雅斯納亞•波良納託爾斯泰博物館。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莊園是俄羅斯獨一無二的莊園,也是偉大作家託爾斯泰的祖業。託爾斯泰誕生在這裡,並且生命的絕大部分都是在這裡度過的,也就是在這裡他創作了很多傳世之作,最終也安葬在這裡。
  •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幽默+毒舌,聊聊作家寫作那點有趣事
    寫作天賦與生俱來,或許我們也難單靠他人的指導就成為著名的作家,但來自他人適當性的指導,將有助於我們發現自己寫作中出現的問題,避免誤入歧途。不過,現如今市面上的這類指導寫作的書籍,大多都是乾巴巴的工具書。
  • 如何全面思考問題?六頂思考帽法為你助力!
    該過程通過模擬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的情感帽,使人們每次從不同側重點和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最終得到一個相對準確的判斷。這就好像一個你個人的私人團隊顧問,每個成員都有各自的擅長的領域和專長,能更有效精確地幫助你思考和解決問題。下面就來介紹這六頂思考帽。
  • 救贖-《復活》列夫·託爾斯泰
    —題記列夫·託爾斯泰,是公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復活》是他晚年的作品,也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主要通過瑪絲洛娃的經歷,揭露沙皇統治時期俄國社會的種種暴行,也是託爾斯泰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再次進入原來的生活,看到一切,都感到又可憎又可恥。他覺得自己落在愚蠢、空虛、平庸的生活裡,看不到任何出路。他想拋棄一切不合理的東西,放棄遺產,擺脫虛偽的關係。他想幫助瑪絲洛娃,想懺悔,甚至想和瑪絲洛娃結婚或者陪她一起流放。
  • 和北大老師聊聊託爾斯泰的「不朽作品」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記者張漫子)「託爾斯泰一生都在抗拒莎士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