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爾斯泰竟然厭惡莎士比亞?!這位大文豪的讀書筆記裡都是秘密

2020-12-22 海右讀書

託爾斯泰是俄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創作涉及小說、戲劇、哲學散文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除了影響最大的《戰爭與和平》等長篇小說外,託爾斯泰還寫下了大量讀書隨筆,這些隨筆也是了解託爾斯泰的重要資料。

近期,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由俄國文學研究學者王志耕等人編譯的《託爾斯泰讀書隨筆》一書,書中精選了其閱讀筆記、評論文章以及寫給友人的書信等,反映了託爾斯泰的思想智慧,尤其是他關於博愛與平等的人類最深刻的思考。

閱讀莎士比亞感到「厭惡和無聊」

《託爾斯泰讀書隨筆》中收錄了作者晚年的一篇著名的文論《論莎士比亞和戲劇》,文章中託爾斯泰明確表達了他極度厭惡莎士比亞及其作品的觀點。

「還記得我第一次讀莎士比亞時體驗到的那種驚詫,我本來期望獲得很大的審美享受。但是……我不僅沒有體驗到享受,反而感受到一種難以抑制的厭惡和無聊。令我困惑的是,是我荒謬絕倫,竟把整個知識界公認為盡善盡美的作品看成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惡劣之作?」託爾斯泰在文章中寫道。其實,託爾斯泰並不是一個非常偏激的人,在此後的五十年中,他聽從別人的建議「一遍一遍以盡我所能的方式去讀莎士比亞」。他閱讀了俄文本、英文本、席勒的德譯本等,把莎士比亞的悲劇、喜劇、歷史劇讀了好幾遍,「體會到的感受卻別無二致:厭惡,無聊和困惑」。

就在託爾斯泰75歲寫這篇文章之前,他還進行了一次自我檢驗,又重讀了一遍莎士比亞,從《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到《暴風雨》以及《辛白林》,結果更加強烈地體驗到同樣的感受。他堅信:「莎士比亞所享受的偉大天才作家的這種無可爭辯的榮耀,以及這種榮耀竟使得許多當代作家對他爭相仿效——這一切,如同所有的謊言一樣,乃是一種大惡。」

戲劇《李爾王》劇照

隨後,託爾斯泰以《李爾王》為例,用文章三分之一的篇幅述評了這篇作品,認為劇中的人物從表面上看是被置於與周圍世界的矛盾之中,並且在與之作鬥爭。「但他們的鬥爭不是基於事件的自然進展和人物的性格,而完全是由作者任意安置的。……李爾沒有任何必要和理由放棄權力,同樣沒有任何道理的是,他跟女兒們生活了一輩子,竟然只相信兩個大女兒的言辭而不相信小女兒的真話;然而全部的悲劇性都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託爾斯泰認為,《李爾王》故事的發展並非出於人物性格和事件的自然進展,而是有違自然的任意安排。

並且,他對莎士比亞的語言有強烈的懷疑。「莎士比亞的所有人物都不是用自己的語言說話,而一直是用同一種莎士比亞式的、過分雕琢的、不自然的語言,這種語言不僅被塑造的劇中人物不應說出來,就是生活中的任何人無論何時何地也說不出來。」

小說和戲劇本來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莎士比亞的作品在後世也屢有爭議,託爾斯泰的觀點或許也有偏頗之處,卻也可以給人一些啟發。

果戈理和契訶夫創作的長短

美國作家納博科夫在大學講授俄國文學的時候,讓學生們把窗簾都拉上,燈都滅掉。然後他打開一盞燈說,在俄國文學的星空中,這是普希金;接著他又打開另一盞,說這是果戈理;又開了一盞,說這是契訶夫。最後他一把扯開窗簾,讓教室裡充滿了陽光,他由衷地說道,這是託爾斯泰。可見在納博科夫心目中,託爾斯泰是俄國文壇上最亮的那束光。

在《託爾斯泰的讀書隨筆》中收了一篇《論果戈理》的文章,文中不難看出託爾斯泰對果戈理的欣賞和推崇。果戈理出生於1809年,比託爾斯泰大19歲,正如納博科夫所言,果戈理在俄國文壇上也是舉足輕重的作家。在這篇文中託爾斯泰評價果戈理「就是巨大的才華,美好的心靈,欠缺氣度和膽量、謹小慎微的頭腦」。

不過,託爾斯泰對果戈理不只是肯定,也有清醒的批判。他認為因為果戈理出色的文學才華,所以創作出了《舊式地主》《死魂靈》第一部、《欽差大臣》等作品;甚至連《論疾病的意義》《論什麼是文字》等文論都是深刻而富有教益思想的。然而,託爾斯泰認為,果戈理創作後期想要用「道德—宗教」主題來寫作藝術品,或者賦予他所寫的作品與之不符的「道德—宗教」的訓誡性意義時,「出現的就是可怕的,令人厭惡的胡言亂語,如在《死魂靈》第二部,《欽差大臣》的收場等許多書簡中所體現的那樣。」

果戈理

究其原因,託爾斯泰認為在當時文壇上,「佔統治地位的藝術觀成了愚蠢到不可思議的黑格爾學說,按照這種學說便可推論出,造房子、唱歌繪畫、寫小說、戲劇和詩歌,都成了某種宗教活動,成為僅次於宗教的『對美的祭祀』。」而果戈理吸收了這種學說併力圖將其體現在自己的創作中,正是這種嘗試導致他在後期創作中寫出那些令人驚詫的荒謬無稽之談。

就在託爾斯泰已經成為蜚聲國內外的著名作家時,契訶夫還是一名中學生。不過,年齡並沒有影響後來兩人成為忘年交,託爾斯泰對這名後起之秀非常欣賞,還親自給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名作《寶貝兒》寫了跋。在這篇跋中,託爾斯泰分析了小說高超的創作技藝,認為契訶夫寫《寶貝兒》是根據推理,而不是在感情上對新婦女抱有一種模模糊糊的觀念,並且稱讚「契訶夫是位真正的詩人——藝術家」。這也符合託爾斯泰一貫的文論觀點:「藝術家之所以是藝術家,是因為他不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樣子,而是照事物本來的樣子來看事物。」

託爾斯泰與契訶夫

向農民的孩子學習寫作

託爾斯泰出身於貴族,擁有為數眾多的土地和豪華莊園。難能可貴的是即便一生身為貴族衣食無憂,託爾斯泰始終關注著底層的農民,還曾經在自己的土地上嘗試過農奴制度的改革。

《託爾斯泰讀書隨筆》中記載,他曾先後給短篇小說集《農民故事》、長篇小說《農民》作序。《農民故事》的作者謝·捷·謝苗諾夫,是一位農民出身的俄國作家,他在這本小說集裡講了一個故事,一個鄉下小夥到莫斯科找工作,通過一個富商家的車夫老鄉說情,馬上謀到了差事,但同時使一個老人失去了工作,小夥得知真相後,決心放棄這份迫切需要的工作。這樣的情節無疑表現了農民身上的閃光點,這讓託爾斯泰特別感動,他在文中寫道,「就像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一樣」,加上謝苗諾夫對農民的生活非常熟悉,敘述時細節真實簡潔明了,託爾斯泰誇獎他的作品真誠而有意義。

《戰爭與和平》電影劇照

託爾斯泰對農民的深切關注,更體現在教育上。他對農民懷著深深的同情和尊重,寫過一篇《誰向誰學習寫作,是農民的孩子向我們,還是我們向他們學習》,也收錄在這本《託爾斯泰讀書隨筆》中。當時的俄國,只有上流社會的兒童才能接受教育,下層平民的子女被認為是愚不可及,不可教化。這讓託爾斯泰非常痛苦,在他看來,受教育是每個人的權利,窮人的子女如果能接受教育,一樣可以成為有用的人才。

託爾斯泰一生數次創辦農民子弟學校。在他的學校裡,託爾斯泰教孩子們寫作,用平等、欣賞而驚喜的眼光看他們。他有時會聽從他們的意見去寫一個故事,然後在他的影響下,他們又來替他修改,這樣的創作過程讓他備感幸福。託爾斯泰最後將他們的作品推薦給雜誌發表,他深信用這樣的方式,能培養孩子們獨立思考,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身著農民服裝的託爾斯泰

「我感到,從這一天起一個全新的苦樂世界——藝術世界向他敞開,這使我覺得猶如偷看了人永遠無法觀看的東西——一朵神秘的詩意花朵的萌生。我又驚又喜,仿佛尋寶人發現了鳳尾花:喜的是,點金石出乎意料地一下呈現在我面前,為了它,我在教孩子們表達思想的技巧中枉自尋找了兩年;驚的是,這種技巧喚起了新的需求,正向我最初感覺到的那樣……這不是偶然,而是自覺的創作。」

這是託爾斯泰寫在《誰向誰學習寫作?是農民的孩子向我們,還是我們向他們學習》中的文字,字裡行間都能感受到他巨大的欣喜。

相關焦點

  • 《哈吉穆拉特》讓託爾斯泰戰勝莎士比亞
    ,而是從託爾斯泰晚年創作的一篇中篇小說《哈吉穆拉特》入手,來講述這位文學巨匠的文風和性格。  關於託爾斯泰和莎士比亞的關係  陳曉明提到了哈羅德·布魯姆的《影響的焦慮》,這本書裡寫到每一個偉大的作家一生都受到另一個作家的影響,也可以說是他的「父親」,他會非常認真地學習他的「父親」,並跟他較勁、決鬥。「託爾斯泰一生在抗拒莎士比亞,與之決鬥,哈羅德·布魯姆試圖說明託爾斯泰和莎士比亞的關係。」
  • 《莎翁情史》:大文豪是怎麼練成的?莎士比亞與情人的故事
    於是莎士比亞把鐲子送給了風情萬種的羅瑟琳,而羅瑟琳是伯比奇的秘密情人。 當天莎士比亞文思泉湧,連夜趕工寫出了新劇,《羅密歐與羅瑟琳》的第一幕。 然而當他興衝衝的拿著劇本去找羅瑟琳的時候,卻發現羅瑟琳的情人身份,莎士比亞掉頭便走,一晚上的成果也付之一炬。
  • 陳曉明:莎士比亞是託爾斯泰文學上的父親
    對此,陳曉明認為,「我們一直把託爾斯泰看成信仰的楷模,堅持偉大道德的作家,但他自己卻是這麼評價自己的,我不知道應該怎麼理解。託爾斯泰34歲才結婚,娶了一個17歲的少女,卻一點也不看重。託爾斯泰的老婆說託爾斯泰只在晚上需要她,白天根本不理,看她的眼神沒有絲毫關心。託爾斯泰在城裡和亂七八糟的人鬼混,回到農莊時,農莊的農婦和少女聽說老爺回來了都嚇得要命,往草叢裡躲。
  • 和北大老師聊聊託爾斯泰的「不朽作品」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記者張漫子)「託爾斯泰一生都在抗拒莎士比亞
  • 託爾斯泰:上帝的兄長
    至於說到聖·託馬斯,在託爾斯泰9歲時,這位家庭教師就管不住他了,自此以後,他就開始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學校裡他讀自己想讀的書,想工作時就工作(常常十分努力)。12歲時,他開始寫詩;16歲時,他考入伏爾加河畔的喀山大學,出於將來從事外交工作的考慮,他曾一度在東方語文學系讀書,以後他還學過法律。19歲時,他放棄大學教育,回到雅斯納雅·波良納,開始自學。
  • 誰殺死了莎士比亞?
    既然你沒有引用,那麼我就不客氣了,莎士比亞說過,「那少年生得很俊,臉孔像個女人……」阿偉:朋友,據說這樣的特點只有某些大人物才能配得上,在面相學裡好像叫做「男生女相」。但據我觀察,有這樣「人粹」的偉人們,多多少少都有點冷漠和涼薄。
  • 《仲夏夜之夢》讀書筆記
    整個故事由一條地位崇高卻荒謬無比的律法引出,該律法使得赫米婭和拉山德兩個有情人因赫其父伊吉斯更看好狄米特律斯而不能相守,他們決定逃跑,之後,在樹林裡精靈的介入使彼此愛的對象混淆,因而產生誤解與衝突,最後,一陣混亂之後,終於恢復理智和諧:赫米婭和拉山德有情人終成眷屬;海麗娜也因「魔汁」收穫了和狄米特律斯的愛情;因一個「換兒」而吵架的仙王和仙后也得以和好。
  • 讀書筆記 開啟讀書的另一扇門
    很多人都知道讀書好,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開闊的眼界和紮實的積累,但是開啟讀書卻很難,或者說堅持讀書很難。不為讀書而讀,只是通過讀書讓自己更充盈、更凝練,打開讀書這扇門至關重要,而讀書筆記就可以讓你的點點滴滴變成生活的井井有條。《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是傳媒業出身的奧野宣之著名的代表作。
  • 撲朔迷離 莎士比亞的10個秘密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重要的作家,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在歐洲文學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被喻為「人類文學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然而,莎士比亞的一生,卻讓人難以置信般的撲朔迷離,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 墨子、甘地與託爾斯泰
    就像人們明知自己早晚會死卻仍然忌諱言死一樣,對很多生活在和平環境裡的人來說從不願意逼迫自己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戰爭的。這場戰爭很容易使人想起了三個人物,就是題目中那三位,他們都曾經在行動和理論上反對過戰爭。墨子反對的是侵略性的戰爭,是他所謂「強凌弱,眾暴寡」的戰爭,但他並不反對抵抗侵略、保衛和平的戰爭。
  • 孩子不愛讀書,也討厭做讀書筆記,怎麼辦?(非深度長文)
    有位家長很煩惱:上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不愛讀書,更不愛做讀書筆記,每次老師布置的讀書作業都完成的很糟糕,怎麼辦?孩子願意讀書的前提,首先是讀書讓他感到快樂。家長教育孩子讀書,大都功利,為了功課,為了成績,極少想過為了孩子的快樂。
  • 「莎士比亞」接種新冠疫苗?莎翁劇名成雙關語
    參考外語角【「莎士比亞」接種新冠疫苗?莎翁劇名成雙關語】英國新冠疫苗接種者與莎士比亞同名同鄉英國一名與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同名的81歲男子當地時間9日成為西方第二位接種輝瑞公司新冠肺炎疫苗的人,這在社交媒體上引起轟動。
  • 託爾斯泰最後的日子裡都在思考哪些問題
    託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俄歷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2020年11月20日,是託爾斯泰110年忌辰。 文學史上有一個極為著名的段子:納博科夫在美國講俄國文學時,在黑暗的屋子裡先打開屋角的一盞燈,說:「在俄羅斯的文學蒼穹上,普希金是第一盞明燈。」
  • 讀書筆記怎麼寫?教你繪製思維導圖製作讀書筆記
    傳統的讀書筆記指讀書時把文中精彩的部分整理出來,或把認為對自己有讀書心得的內容記錄下來。適當的做一些讀書筆記可以幫助自己理解書籍內容和訓練自身閱讀能力,還能從側面加深對書籍的記憶力。你可曾想過用思維導圖製作讀書筆記?
  • 好用的讀書筆記app軟體推薦
    特意在手機應用商店搜了下「讀書筆記」四個字,發現出來的都是一些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這些在工作辦公中使用的筆記工具,再往下翻就是一些微信閱讀、愛奇藝閱讀之類的看書app,真正針對讀書做筆記這個場景使用的讀書筆記app軟體很少。
  • 列夫·託爾斯泰與音樂
    在莫斯科劇院聽柴科夫斯基根據泥水匠唱的民歌而創作的《如歌的行板》(《D大調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託爾斯泰一直在流淚,並且說:「我已經接觸到了忍受著苦難的俄羅斯人民靈魂的深處。」柴科夫斯基曾在日記裡這樣記述道:「我從來不曾這樣子感動過,為的是託爾斯泰坐在我身旁,傾聽我第一部四重奏的行板時,他竟然哭了。」 即便到了晚年,託爾斯泰對自己的感情也絲毫不加以控制。
  • 讀書筆記——學會做讀書筆記,整理自己的寫作素材庫
    為什麼必須要做讀書筆記?因為如果一味低頭讀書,讀完就忘就是常態,甚至合上書本那一刻,你已經講不出書中重點。而這點對於實現讀書變現就是最大的障礙。同樣的起跑線,別人都已經開始拿稿費了,他卻連基本的書還沒看透,又怎能寫得出來,又如何變現呢?關於讀書筆記的重要性,我們不多做闡述,現在直接開始講乾貨:如何做讀書筆記?
  • 離家出走的託爾斯泰,為何視中國為精神烏託邦?
    撰文|王志耕(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今年是世界文豪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我想藉此談談託爾斯泰有關中國的閱讀和理解。託爾斯泰活了82歲,除了當過幾年兵,讀書寫作是他一生的職業,甚至服役期間也從未間斷過。託爾斯泰的全集有90卷之多,而他讀過的書則無計其數。
  • 這10個地道的小短語,竟都大文豪莎士比亞帶火的!
    通過這個詞組,莎士比亞暗示凱薩琳娜像堅冰一樣寒冷,而堅冰之所以需要被破,也說明凱薩琳娜的不近人情。在現代新版本的《馴悍記》中,這個詞都被改成了現代的拼寫方法。父母都沒錯,他的拳頭也厲害。在《威尼斯商人》中,鮑西亞的一個追求者——摩洛哥親王,要從一個金匣子,一個銀匣子和一個鉛匣子中選擇,其中一個匣子裡藏著鮑西亞的小像。金匣子裡藏著的紙卷寫著引文這段話,但他仍然選了金匣子。
  • 守望莎翁花園裡的秘密
    在莎士比亞的時代,英國園林繼承了法國勒諾特爾式造園的特徵,也吸收了伊斯蘭園林和文藝復興式造園的精華。園林風格慢慢從古典風向獨特的英式自然風景園風格過渡。在莎士比亞的後花園裡,有著很多莎士比亞親手栽植的植物。 在哈洛小鎮恰好有這樣一座花園,這一景點是為致敬這位英國文豪而設,在莎翁花園的軸線核心位置上,有一個日晷。日晷是在十八世紀英國文藝復興園林中最常見的點景物,它最早的流行是因為其實用功能,而不久之後,人們便轉而更關注其造型美感和製作工藝,並將其作為對於時間和永恆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