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贖-《復活》列夫·託爾斯泰

2020-12-17 書影集散地

他們自己有罪,卻想去糾正罪惡。

—題記

列夫·託爾斯泰,是公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復活》是他晚年的作品,也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

主要通過瑪絲洛娃的經歷,揭露沙皇統治時期俄國社會的種種暴行,也是託爾斯泰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

一切都開始於一場法庭審判。

身為陪審員的公爵聶赫留朵夫,看到了被告瑪絲洛娃。

勾起了過去的回憶。

年輕時的聶赫留朵夫,愛上了姑媽家的養女兼僕人瑪絲洛娃。

他們相互愛慕,那時聶赫留朵夫年輕、有朝氣,充滿理想主義。

瑪絲洛娃美麗、善良、純真。

短暫的相處之後,兩人告別。

三年後。

聶赫留朵夫再次來到姑媽家時,他已經成為了徹底的利己主義者,迷戀酒色,享樂成癖。

在復活節夜晚之後,聶赫留朵夫誘姦了瑪絲洛娃,然後丟下一百盧布,去了軍隊。

他從軍隊回來、卻沒有拐到姑母家,瑪絲洛娃在心裡把她同他發生過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從那時候起,她不再相信善了。

懷孕後瑪絲洛娃被趕出姑媽家,孩子剛出生就死了,她嘗試各種工作,最終淪落為妓女。

她遇到的一切人,凡是女人都把她當作搖錢樹;凡是男人,個個都把她看成玩物。

在她進妓院的第七年,初次失身後的第八年,二十六歲的她被指控謀殺和搶劫。

而聶赫留朵夫在那之後,開始過新的生活,關於瑪絲洛娃的事漸漸忘記。

繼續過著富足奢靡的生活,與一位家庭地位顯赫,有錢有勢的小姐正在交往。

法庭上看到瑪絲洛娃以後,聶赫留朵夫第一反應是不要被認出來,他害怕出醜。

瑪絲洛娃也確實沒有認出聶赫留朵夫。

這次的審判,看似莊嚴,實則草率,甚至荒唐。

庭長想快點結束趕去同女人幽會。

大鬍子法官身體不適,迷信。

戴眼鏡的法官因為和妻子吵架而憂心忡忡。

副檢察官自命不凡,剛愎自用,不管事實如何,只想給被告人定罪。

陪審員也是隨意附和,出現各種紕漏。

導致瑪絲洛娃被冤枉,判流放到西伯利亞,服苦役四年。

從法庭出來後,聶赫留朵夫心裡有愧疚,不安,認為是自己的原因,導致了瑪絲洛娃現在的處境。

再次進入原來的生活,看到一切,都感到又可憎又可恥。

他覺得自己落在愚蠢、空虛、平庸的生活裡,看不到任何出路。

他想拋棄一切不合理的東西,放棄遺產,擺脫虛偽的關係。

他想幫助瑪絲洛娃,想懺悔,甚至想和瑪絲洛娃結婚或者陪她一起流放。

開始瑪絲洛娃不接受,認為「你今世利用我作樂,來世還想利用我來拯救你自己!」。

聶赫留朵夫也發覺自己的懺悔並不純粹,甚至有得意的成分。

聶赫留朵夫也一點點反思自己的做法,接觸了很多底層人民,了解他們的苦難。思想慢慢變化,不再貪圖享樂,把自己大量的土地低價租給農民。

雖然起訴沒有成功,瑪絲洛娃經過這些事情,也原諒了聶赫留朵夫並重新愛上了他。

瑪絲洛娃和聶赫留朵夫相互救贖,也許是成長,也許是復活,總之兩人現在感覺人生有了些追求。

鑑於身份懸殊,瑪絲洛娃害怕影響聶赫留朵夫的前途,沒有和他結婚。

最後選擇了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

只這樣敘述,好像對聶赫留朵夫不太公平,或者會覺得他的轉變有點突然。

其實他的內心一直是掙扎的,外界的環境一直告訴他,享樂奢靡是對的。知道他和已婚法國女人偷情時,母親感到高興,母親卻害怕他和瑪絲洛娃結婚。

要離開大房子,不再經營土地時,身邊人覺得他腦袋壞掉了。

是堅持自己的信念,還是相信別人的理論,他迷失了。

打破自己已經有的一切,財富、地位,只為了內心的信念,為了找回自己,聶赫留朵夫還是勇敢的吧。

託爾斯泰筆下的上層社會,除了非典型的聶赫留朵夫,很多都是一副矯揉造作、弄虛作假、無知淺薄的面孔。

當然作品的主要目的絕不是表現男女主人公的悲觀離合。

更是描繪了一幅在沙皇統治下,底層人民生活的疾苦,探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宗教信仰的目的是什麼……

特別著重描繪了監獄裡的狀況,入獄的原因千奇百怪:

有被霸佔老婆,還被誣陷縱火的母子;

因為身份證過期兩個禮拜,被關起來的一百三十名泥瓦匠;

一輩子沒有拿過手槍頂替別人承擔槍擊憲兵罪名的女孩;

有三個孩子,老婆要飯,母親生病,只因為砍了兩顆小樺樹,就入獄的農民。

…………

他們對死已不當一回事,因為經常有人死亡。

兒童夭折,婦女從事力不勝任的繁重勞動,食品普遍不足,尤其老年人缺乏吃的東西。

老百姓一步一步落入這種悲慘的境地,他們自己卻沒有發覺,也不怨天尤人。

這些都組成了一幅觸目驚心的人民受難圖。

很長一段時間

不知道為什麼,提到列夫·託爾斯泰,我總會有一種特別遙遠的感覺。

而且總覺得外國的名字特別難記,看《百年孤獨》每次都被花裡胡哨的名字勸退。

沒看以前,潛意識會覺得可能是一本比較難讀的書。

可是,偉大的作家才不會讓自己的書無趣。

從來不敢說,能對作家或者作品有什麼深刻理解,總是常讀常新。

如果看過上面這些,能讓你對列夫·託爾斯泰,或者《復活》產生一點點興趣,目的也就達到了吧。

相關焦點

  •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列夫·託爾斯泰誕生
    當學生們都還迷惑不解的時候,納博科夫老師跑到窗邊,一把扯開窗簾,指著照進教室的陽光,說:「這是列夫·託爾斯泰。」列夫·託爾斯泰(1828.09.09-1910.11.20)列夫·託爾斯泰(1828.09.09-1910.11.20)像我們國家的曹雪芹、英國的莎士比亞一樣,他一個人的創作就可以構成一門學問。
  • 列夫·託爾斯泰的殺妻題材小說,剖析男性的愛情心理
    《克萊採奏鳴曲》中譯本《克萊採奏鳴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樂曲,被列夫·託爾斯泰用來作為小說的書名。對這個題目,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認為:「實在說,它是不切的。這令人誤會作品的內容。音樂在此只有一種副作用。
  • 託爾斯泰、《復活》:一部俄國貴族青年人性復活的懺悔錄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是世界著名文學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復活》、《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這些小說皆可列入世界文學寶典。但是,你知道嗎?他的著名小說《復活》,卻是一部懺悔錄,深刻揭示了一個俄國貴族青年的良心發現和人性的復活。
  • 紀念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復活》:掛起為世界照路的燈
    今年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託爾斯泰的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19世紀世界文學的三座高峰。其中,1889年至1899年創作的《復活》是託爾斯泰最後的傑作,尤其在中國,它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 列夫·託爾斯泰與音樂
  • 託爾斯泰《復活》裡那些美好與救贖
    作者簡介託爾斯泰,俄國作家,列寧稱他為「俄國革命的鏡子」,82歲病逝。作品簡介本書是由真實事件改編。救贖你有救贖過別人嗎?復活也許沒有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改變現狀,但是卻可以讓內心趨於平靜。這本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對心靈的拷問,雖然裡面道德說教的內容顯得有點冗長。
  • 《復活》:託爾斯泰世界觀發生劇變後,最後一部長篇巨著!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99年。 《復活》是託爾斯泰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總結,被譽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高峰。
  • 列夫·託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
    二十世紀下半葉,在將託爾斯泰作品全部引進中國的過程中,俄語翻譯家草嬰先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1964年出版譯著《高加索故事》至1977年出版十二卷集列夫·託爾斯泰小說,草嬰將自己翻譯生涯三分之一的時間獻給了託爾斯泰。
  • 播種者託爾斯泰|策展|展覽_鳳凰娛樂
    ——節選自託爾斯泰《致中國人的一封信》1855年,剛剛經歷克裡米亞戰爭塞瓦斯託波爾保衛戰的列夫·託爾斯泰接到邀請,赴中國擔任指揮官,卻為各種俗事所阻,終生以此為憾。此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列夫·託爾斯泰與他的時代」主題展覽開展,託翁的靈魂終於跨越一個半世紀,漫步到遙遠的東土。
  • 託爾斯泰文化遺產在今天的價值
    今天我們舉行了友好館開幕式,我們參觀了畫展,畫展裡包括了託爾斯泰和他的家人生活的地方,還有他的妻子照的照片,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現在生活中的雅斯納亞•波良納託爾斯泰博物館。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莊園是俄羅斯獨一無二的莊園,也是偉大作家託爾斯泰的祖業。託爾斯泰誕生在這裡,並且生命的絕大部分都是在這裡度過的,也就是在這裡他創作了很多傳世之作,最終也安葬在這裡。
  • 《復活》:託爾斯泰的道德懺悔和精神遺囑
    《復活》:託爾斯泰的道德懺悔和精神遺囑 2020-10-19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託爾斯泰:了解一切,就會原諒一切
    《戰爭與和平》是託爾斯泰的三大代表作之一。 年輕的公爵安德烈為了輝煌與榮耀,在法俄開戰的時候,滿腔熱情地從軍出徵。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
  • 《哈吉穆拉特》讓託爾斯泰戰勝莎士比亞
    從本月開始,十月文學院「名家講經典」系列文學講座活動進入俄羅斯文學單元,上周六文學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教授在這個單元率先亮相(見圖),他並沒有選擇《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大家最熟知的託爾斯泰的作品
  • 託爾斯泰最後的日子裡都在思考哪些問題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 《復活》:託爾斯泰,壞人,會在某個時刻,良心發現嗎
    《復活》:託爾斯泰,壞人,會在某個時刻,良心發現嗎在我小的時候,目睹了一次殺狗的情景,大人們用繩索套住了它的脖子,跑上了二樓,用力的往上提,這條狗掙扎著,很快就咽了氣,當時,我只覺得大人們真聰明,而且後來端上來的狗肉也真香,一晃,二三十年過去
  • 復活•艱難的抉擇
    在列夫·託爾斯泰的筆下,這就是曾經放浪荒唐、風流成性的涅赫柳多夫到後來的思想覺悟、人性復活的涅赫柳多夫的轉變過程。而在這個社會的薰陶下,涅赫柳多夫的復活無疑是舉起了一面鮮明的旗幟,人性的光輝在重生的涅赫柳多夫身上綻放! 如果說涅赫柳多夫使卡秋莎墜落成了瑪絲洛娃,那麼西蒙松則是瑪絲洛娃真正的拯救者。
  • 和北大老師聊聊託爾斯泰的「不朽作品」
    新華社記者 張漫子攝7月8日,文學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十月文學院「名家講經典」系列講座中,以「虛無,恐懼與頭顱」為主題解讀了列夫·託爾斯泰經典小說《哈吉穆拉特》。《哈吉穆拉特》是託爾斯泰晚年所著的一部中篇小說,寫作時間為1896年至1904年,講述的是高加索韃靼人哈吉穆拉特的事跡。
  • 「名家講經典」請來陳曉明主講託爾斯泰名著
    著名文學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教授為文學愛好者講解了列夫·託爾斯泰的經典小說《哈吉穆拉特》。「名家講經典」將由此開始進入俄羅斯文學單元。《哈吉穆拉特》是託爾斯泰晚年寫作的一部中篇小說。1912年,託翁去世兩年後,小說才作為遺作發表。託翁在這部晚年力作中塑造了高加索英雄哈吉穆拉特的鮮明形象,反映了19世紀中葉高加索戰爭的真實歷史與廣闊社會圖景。
  • 有課│託爾斯泰的三部長篇,這一講梳理得清清楚楚!
    因為託爾斯泰的名字叫「列夫·託爾斯泰」,「列夫」(Лев)在俄語中就是「獅子」的意思,寫出這樣作品的人是一個真正的「雄獅」。我們會發現,託爾斯泰的名字中文翻譯成「列夫」,但翻譯成英文卻是「Leo」,「leo」也是獅子的意思。這部作品翻成歐洲語言後,歐洲的作家都非常佩服。毛姆就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
  • 《復活》:人性道路上的一盞燈
    作者:楊慶華 今年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託爾斯泰的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19世紀世界文學的三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