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券業精英拋出的「人中龍鳳論」「和尚與女人」「堅決不要臉」等放飛自我式的研報嗎?
作者 | 餘青
編輯 | 吳婷婷
來源 | 券業觀察
2019全年,國內88家券商的4100多位分析師共發布近17萬份研報,而2008年我國研報年產量僅為5.9萬份。但研報數量的變化卻與「顏(研)值」並不成正比。什麼「人中龍鳳論」、「和尚與女人」等語出驚人的奇葩研報,剛力薦就「爆雷」的打臉研報,近年來頻頻出現在市場。
券商分析師也多次在言行上翻車,比如年初的華創證券電話會議假高管事件。
不少券商和分析師更是因此吃了監管罰單。現在,中國證券業協會(以下簡稱「中證協」)也發話了。
1
兩則自律規則將出,治理研報亂象
近日,中證協連發兩份文件——《發布證券研究報告執業規範(修訂稿)》和《證券分析師執業行為準則(修訂稿)》,對券商研報質量、分析師言行以及經營機構的運作等方面提出了更多要求。
上述兩份修訂稿已經協會審議通過,將於2020年6月21日起實施。
券業觀察梳理相關文件發現,主要涉及三方面問題。
首先,針對研究報告質量控制問題。從研報數據的使用、內容的合規性及發布過程的審核等細節均做了調整、補充。
其次,對證券分析師新媒體工具的使用做了規定。證券分析師可以將已經在公司研報發布平臺上統一發布過的研報,通過在公司報備後的微信群、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其他形式提供給客戶並進行解讀。
歸根結底,本次兩則行業自律規則的修訂是對券商研究業務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相關文件要求經營機構加強分析師考核、參加評選管理,強化分析師執業獨立性;加強保密管理,規範分析師上市公司調研;規範外請專家服務行為;規範研究報告發布、轉載,以及宏觀經濟、產業研究及境外上市公司研究報告發布行為。
2
研報頻現「奇談怪論」
如何才能在海量研報中「突出」,分析師下了不少「功夫」,但有些「功夫」顯得有點旁門左道、「走火入魔」。。
最讓券業觀察記憶猶新的是民生證券那份《和尚,你又在與哪個女人糾纏?——唐僧的911》。不久後,民生證券再次打造出一份「網紅研報」——《「亞文化」深度研究系列之一:粉紅當道,宅腐盛行》。
這兩份研報在當時引起極高的話題和討論,爭議很大。隨後,民生證券緊急發布一份處罰文件,稱上述兩份研報文風失當,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公司決定對研究院主要領導和直接負責人均進行通報批評,並對直接負責人予以降級、扣發部分績效工資的處罰。
還有長城證券(002939.SZ)的「放飛自我式」研報——《我們堅決不要臉了》,也曾受到廣泛關注。
研報中寫到「上周我們還是大盤堅定的擁護者,但是黑天鵝事件後,我們堅決不要臉了,做賣方的就不能要臉。臉面重要還是投資收益重要?讓客戶賠錢還是讓客戶及時止損?不管是賣方還是買方,你永遠不可能是真理但請向真理靠近。」
創新沒有錯,研報語言需要與時俱進,但「創新」不等於出圈。中證協此次發布的文件對研報內容質量管控和合規審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研報專業性和獨立性屢受質疑
研報的專業性和獨立性也是一個行業爭議焦點。有些券商研報剛給出相關公司肯定評價,就被現實打臉。
步長製藥(603858.SH)發布2018年報後,西南證券(603858.SH)研究中心朱國廣團隊發研報稱公司業績增長穩定,研發布局積極,首次覆蓋給予「增持」評級。但上交所卻對步長製藥2018年報下發了審核問詢函,提出13個疑問並要求步長製藥進行說明。
同樣是基於年報等公開信息,分析師們在分析研究過程中卻沒有注意到這些問題,券商研究業務的嚴謹性受到質疑。
今年年初發生的瑞幸咖啡(LK.O)財務造假事件,也給中金公司(03908.HK)蒙上了一層陰影。
做空機構渾水發布做空報告後,中金公司發布《匿名沽空指控缺乏有效證據》聲援瑞幸。然而不久後,瑞幸自曝造假22億,中金公司猝不及防被打臉。
值得注意的是,瑞幸和中金公司有過不少合作。中金公司是瑞幸的B輪投資方之一,也是瑞幸上市時的承銷商之一,還曾承銷瑞幸發行的ADS和可轉債。
4
分析師「放飛自我」,連帶東家被罰
同樣受到關注的還有分析師在自媒體平臺的違規操作問題。
今年1月份前後,方正證券(601901.SH)研究所證券分析師郭麗麗在客戶微信群發布了某上市公司研究報告,方正證券沒有對此研究報告進行合規審查,也未根據公司制度由合規質控人員對所發布研究報告的微信群進行監督。因此,分析師被監管部門約談,方正證券也跟著吃了警示函。
分析師的違規操作不僅自己嘗了苦頭,也給券商帶來負面影響。
2020年3月21日,英大證券李大霄因在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公開發表的部分證券市場投資分析意見,因未能提供研究報告依據,未能充分遵循客觀、專業、審慎原則,以音頻形式發布的證券研究報告未載明具備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的說明、署名人員的證券投資諮詢執業資格證書編碼等事項,被深圳證監局約談。
金融市場一定程度上是一個信息市場,對信息極為敏感。而券商在金融市場的地位使其言行的影響力遠大於普通人,券商研報和分析師的言行很容易影響到市場的判斷和選擇。券商研究業務需要創新,但合規是前提。你印象最深的奇葩研報是什麼?如何看待券商研究業務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