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一尾,一東一西,山眺望著海,海依戀著山。山把海攬進懷裡,海將山裝在心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四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山海之戀》中,講述人崔爽以一段富有詩意的「情話」,把觀眾帶到了山海之間,共同感知美好且炙熱的滬滇真情。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山海之戀》在雲南衛視播出後,反響強烈。紀錄片從「滬滇幫扶歷史沿革」「援滇幹部視他鄉為故鄉」「產業幫扶」「醫療教育合作及社會幫扶」等方面,全景式、立體化展現了滬滇對口幫扶取得的巨大成效。
為了精心製作《山海之戀》,在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扶貧辦以及上海市合作交流辦的支持下,雲南廣播電視臺組織4個採訪組,歷時半年,行程上萬公裡。雲南新聞聯播首席主播崔爽作為講述人,以「沉浸式」觀察、「行進式」報導的方式,帶著觀眾走入雲南脫貧攻堅現場,了解上海落地雲南的項目,走近奮戰在扶貧一線的上海「親戚」,講述上海帶給雲南沃土的「精氣神」,傳遞被幫扶貧困群眾自強與感恩的心聲。
在拍攝《山海之戀》之前,崔爽難以相信,一組組真實的鏡頭能記錄下那麼多幸福的擁抱、激動的笑顏、感動的淚花;她更不曾預料,長達半年的拍攝過程會成為一場靈魂的洗禮,推動她完成了從旁觀者到講述者,再到參與者、傳播者的身份蛻變。
感受滬滇情深,將「他鄉是故鄉」的故事傳遞到全國
滬滇兩地的情誼有多深?答案就在拔地而起的援建新居中,在迅猛發展的產業鏈條間,在落到實處的幫扶資金裡,更在兩地人民緊緊貼合的心底。
「我真的很想告訴他,(即使)他走了,我們也會沿著他的步伐……」面對《山海之戀》的鏡頭,迪慶州唯一的婦幼保健院——香格裡拉市婦幼保健院的院長楊群英話音未落,淚水已然漫出了眼眶。那份情真意切的戀戀不捨,瞬間把崔爽帶入到別樣的思緒中。
楊群英口中的「他」,是剛剛離任回滬的第十批援滇幹部陳超。陳超是「滇二代」,他的母親曾在西雙版納度過八年知青歲月。在他啟程援滇的前夕,母親體檢被查出腫瘤,需要入院手術。作為家中獨子,陳超猶豫是否向組織申請推遲出發或更換人選,但母親的一席話堅定了他的決心。「她說,『雲南是我第二故鄉,你去幫我圓一個夢,幫我的故鄉人多做點貢獻。』」在崔爽看來,山海之「戀」是楊群英的感激與不舍,更是陳超對母親的愛之絮語。
在香格裡拉市掛職期間,陳超為婦幼保健院帶來了脫胎換骨般的轉變——從B超機、鉬靶機,到消毒間、洗嬰房,再到遠程診療和培訓系統,一系列先進醫學器械逐漸到位。2018年,婦幼保健院門診量比上一年同期上升30%,孕產婦實現零死亡,新生兒死亡率下降6‰,醫療救助護理力量和診療水平創下歷史最佳。更讓崔爽心生感動的是上海援滇幹部的細心。如今,每位到婦幼保健院生育的建檔立卡戶,都可以獲得來自上海的「大禮包」,裡面塞滿了精心挑選出的、最實用的女性衛生用品。崔爽驚訝地發現,為防止新生兒感染,「禮包」內就連一根棉籤都配備了獨立小包裝,產品使用說明也標註得一清二楚。
滬滇人民之間如山的厚愛、似海的深情,時時激蕩著每一見證者的心靈。去年,在央視主持人大賽的競技場上,闖入「全國三十強」的崔爽向觀眾娓娓道來另一個「他鄉是故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宋傑是上海第十批援滇幹部,期滿回滬與家人短聚後,又跟隨第十一批援滇幹部返回雲南。他的父親從1997年起從事援滇工作,當醫生的妻子也曾有過一年的援滇經歷,女兒的暑期實踐項目也選擇了雲南。宋傑去而復返,是為了完成三代人共同的心願——親眼見證景東縣脫貧摘帽。三代人的深情厚誼與傾情奉獻讓全國觀眾為之動容,引起網友的熱議。山海之「戀」,就是援滇幹部手中攢著的「接力棒」,傳承著使命與擔當。
崔爽採訪援滇幹部宋傑
在採訪拍攝中,崔爽還遇見過許許多多的「陳超」與「宋傑」,讓離開故鄉、在雲南奮鬥十年的她聯想到了自己。正如崔爽在央視主持人大賽中所說的,「如果有人在問我,你是哪裡人?我會認真地回答——我是東北人,但我的家在雲南。」
見證山村巨變, 這就是「上海智慧」「上海效率」
在上海拍攝《山海之戀》時,許多人向崔爽建議,回雲南後一定要去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的雲山村走走看看,在近兩年的滬滇對口幫扶下,那裡的拉祜族群眾實現了跨越千年的巨變。2017年前,雲山村還是雲遮霧罩、偏遠閉塞的山區僻壤;如今,這裡已經蛻變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世外桃源。
紀錄片中,觀眾可以看到新舊雲山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據援滇幹部張輝回憶,過去村裡人畜混居,村民幾乎都住在木板房、竹片房或土基房裡,屋內沒窗,家徒四壁。隨著鏡頭走進今天的雲山村,一排排整齊潔淨、帶有拉祜民族特色的小樓映入眼帘。屋內還有更多用心良苦的細節,譬如特意保留的拉祜族火塘,這不僅是燒火做飯的灶臺,更是待客聚會的場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是一個民族千百年的溫暖記憶。
雲山村整體改造計劃在設計階段就引入了上海力量。上海設計師貼心地為拉祜族村民保留記憶、傳承溫暖,更為今後打造旅遊小鎮埋下伏筆。2018年底,200多戶村民搬進了新居。環境的改善徹底改變了拉祜族群眾的精神面貌,他們每天把家、把自己打理得乾乾淨淨。
在雲山村的走訪,讓崔爽對「上海智慧」「上海效率」印象深刻。片子播出後,熱心觀眾向欄目組發來觀後感:「以前我們也知道滬滇對口幫扶,我身邊也有援滇幹部,但不知道滬滇對口支援的來龍去脈,不知道滬滇幫扶取得的豐碩成果。通過紀錄片,我們看到他們用科學知識和溫暖有愛的種子澆灌著人們的心田,付出的是艱辛、努力和汗水,留下的是豐收、喜悅和成果,更重要的是把傳承精神和深厚感情播撒在雲嶺大地。」
山海之「戀」,就是拉起各族人民的手,支持他們創造美好生活。
融入社會幫扶,從歷史講述者到親身參與者
在《山海之戀》的第四集中,崔爽的身份和視角發生了一次變換——講故事的人竟然成了故事的一部分。2019年中秋小長假,她加入了上海螢火蟲愛心助學團隊,成為具有投票權的核心隊員之一,全程參與曲靖市會澤縣的實地走訪行動。作為民間公益組織,「螢火蟲」們從 2010 年至今,已自費走訪了雲南的2500 多個貧困家庭,先後資助了1600 多名貧困學生。紀錄片拍攝期間,是「螢火蟲」這一年第二次來到雲南走訪。
抵達會澤時,天色已晚。崔爽與「螢火蟲」們馬不停蹄趕往會澤縣實驗高中,必須趕在第二天學校放假前和申請資助的100名貧困學生見個面。領隊張華軍是一位上海企業家,也是螢火蟲助學團隊的創始人。他告訴崔爽,雖然不能與家人在佳節團聚,但14名赴滇志願者仍覺得自己是「幸運兒」——行動通知通過微信群發出後15分鐘內,所有名額被一搶而空。
核對信息、打星評定、開會討論、進山走訪、尋找資助人……崔爽發現「螢火蟲」的工作並不簡單。「螢火蟲」們認為,貧困家庭孩子不僅需要經濟援助,更渴望心理引導。「孩子們往往會有一點自卑感,習慣性地自我封閉,不希望讓外人知道家庭情況。我們會找比較有耐心、擅於溝通的資助人,平時注意保持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張華軍說。
崔爽加入上海螢火蟲志願者團隊走訪貧困戶
精準走訪是為了發現最真實的情況,給予最切實的幫助。紀錄片中,「螢火蟲」們默默地為山區貧困學子輸送光亮;另一邊,一位年逾古稀的上海老人帶領自己的團隊,孜孜不倦地行走在大山深處。鬱茵華是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兼職專家,退休後她牽頭創建了大理州農村婦女腫瘤病人救助站,為當地病患送去希望之光。在鬱茵華教授的感召下,滬滇兩地的資金和人力紛紛參與。路越行越遠,心越貼越近,隊伍越來越壯大。4年裡,救助站資助了500多位農村貧困婦女腫瘤病人,累計發放資助款120萬元。
從歷史講述者到親身參與者,崔爽認識了許許多多身份不同的上海人,卻感受到了他們身上同樣的精神特質——使命感。山海之「戀」,就是人人在行動,是千萬顆火燙的心匯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