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首席新聞主播眼中的滬滇情深,《山海之戀》蕩滌靈魂,幫扶事跡...

2020-12-22 上觀

「一頭一尾,一東一西,山眺望著海,海依戀著山。山把海攬進懷裡,海將山裝在心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四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山海之戀》中,講述人崔爽以一段富有詩意的「情話」,把觀眾帶到了山海之間,共同感知美好且炙熱的滬滇真情。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山海之戀》在雲南衛視播出後,反響強烈。紀錄片從「滬滇幫扶歷史沿革」「援滇幹部視他鄉為故鄉」「產業幫扶」「醫療教育合作及社會幫扶」等方面,全景式、立體化展現了滬滇對口幫扶取得的巨大成效。

為了精心製作《山海之戀》,在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扶貧辦以及上海市合作交流辦的支持下,雲南廣播電視臺組織4個採訪組,歷時半年,行程上萬公裡。雲南新聞聯播首席主播崔爽作為講述人,以「沉浸式」觀察、「行進式」報導的方式,帶著觀眾走入雲南脫貧攻堅現場,了解上海落地雲南的項目,走近奮戰在扶貧一線的上海「親戚」,講述上海帶給雲南沃土的「精氣神」,傳遞被幫扶貧困群眾自強與感恩的心聲。

在拍攝《山海之戀》之前,崔爽難以相信,一組組真實的鏡頭能記錄下那麼多幸福的擁抱、激動的笑顏、感動的淚花;她更不曾預料,長達半年的拍攝過程會成為一場靈魂的洗禮,推動她完成了從旁觀者到講述者,再到參與者、傳播者的身份蛻變。

感受滬滇情深,將「他鄉是故鄉」的故事傳遞到全國

滬滇兩地的情誼有多深?答案就在拔地而起的援建新居中,在迅猛發展的產業鏈條間,在落到實處的幫扶資金裡,更在兩地人民緊緊貼合的心底。

「我真的很想告訴他,(即使)他走了,我們也會沿著他的步伐……」面對《山海之戀》的鏡頭,迪慶州唯一的婦幼保健院——香格裡拉市婦幼保健院的院長楊群英話音未落,淚水已然漫出了眼眶。那份情真意切的戀戀不捨,瞬間把崔爽帶入到別樣的思緒中。

楊群英口中的「他」,是剛剛離任回滬的第十批援滇幹部陳超。陳超是「滇二代」,他的母親曾在西雙版納度過八年知青歲月。在他啟程援滇的前夕,母親體檢被查出腫瘤,需要入院手術。作為家中獨子,陳超猶豫是否向組織申請推遲出發或更換人選,但母親的一席話堅定了他的決心。「她說,『雲南是我第二故鄉,你去幫我圓一個夢,幫我的故鄉人多做點貢獻。』」在崔爽看來,山海之「戀」是楊群英的感激與不舍,更是陳超對母親的愛之絮語。

在香格裡拉市掛職期間,陳超為婦幼保健院帶來了脫胎換骨般的轉變——從B超機、鉬靶機,到消毒間、洗嬰房,再到遠程診療和培訓系統,一系列先進醫學器械逐漸到位。2018年,婦幼保健院門診量比上一年同期上升30%,孕產婦實現零死亡,新生兒死亡率下降6‰,醫療救助護理力量和診療水平創下歷史最佳。更讓崔爽心生感動的是上海援滇幹部的細心。如今,每位到婦幼保健院生育的建檔立卡戶,都可以獲得來自上海的「大禮包」,裡面塞滿了精心挑選出的、最實用的女性衛生用品。崔爽驚訝地發現,為防止新生兒感染,「禮包」內就連一根棉籤都配備了獨立小包裝,產品使用說明也標註得一清二楚。

滬滇人民之間如山的厚愛、似海的深情,時時激蕩著每一見證者的心靈。去年,在央視主持人大賽的競技場上,闖入「全國三十強」的崔爽向觀眾娓娓道來另一個「他鄉是故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宋傑是上海第十批援滇幹部,期滿回滬與家人短聚後,又跟隨第十一批援滇幹部返回雲南。他的父親從1997年起從事援滇工作,當醫生的妻子也曾有過一年的援滇經歷,女兒的暑期實踐項目也選擇了雲南。宋傑去而復返,是為了完成三代人共同的心願——親眼見證景東縣脫貧摘帽。三代人的深情厚誼與傾情奉獻讓全國觀眾為之動容,引起網友的熱議。山海之「戀」,就是援滇幹部手中攢著的「接力棒」,傳承著使命與擔當。

崔爽採訪援滇幹部宋傑

在採訪拍攝中,崔爽還遇見過許許多多的「陳超」與「宋傑」,讓離開故鄉、在雲南奮鬥十年的她聯想到了自己。正如崔爽在央視主持人大賽中所說的,「如果有人在問我,你是哪裡人?我會認真地回答——我是東北人,但我的家在雲南。」

見證山村巨變, 這就是「上海智慧」「上海效率」

在上海拍攝《山海之戀》時,許多人向崔爽建議,回雲南後一定要去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的雲山村走走看看,在近兩年的滬滇對口幫扶下,那裡的拉祜族群眾實現了跨越千年的巨變。2017年前,雲山村還是雲遮霧罩、偏遠閉塞的山區僻壤;如今,這裡已經蛻變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世外桃源。

紀錄片中,觀眾可以看到新舊雲山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據援滇幹部張輝回憶,過去村裡人畜混居,村民幾乎都住在木板房、竹片房或土基房裡,屋內沒窗,家徒四壁。隨著鏡頭走進今天的雲山村,一排排整齊潔淨、帶有拉祜民族特色的小樓映入眼帘。屋內還有更多用心良苦的細節,譬如特意保留的拉祜族火塘,這不僅是燒火做飯的灶臺,更是待客聚會的場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是一個民族千百年的溫暖記憶。

雲山村整體改造計劃在設計階段就引入了上海力量。上海設計師貼心地為拉祜族村民保留記憶、傳承溫暖,更為今後打造旅遊小鎮埋下伏筆。2018年底,200多戶村民搬進了新居。環境的改善徹底改變了拉祜族群眾的精神面貌,他們每天把家、把自己打理得乾乾淨淨。

在雲山村的走訪,讓崔爽對「上海智慧」「上海效率」印象深刻。片子播出後,熱心觀眾向欄目組發來觀後感:「以前我們也知道滬滇對口幫扶,我身邊也有援滇幹部,但不知道滬滇對口支援的來龍去脈,不知道滬滇幫扶取得的豐碩成果。通過紀錄片,我們看到他們用科學知識和溫暖有愛的種子澆灌著人們的心田,付出的是艱辛、努力和汗水,留下的是豐收、喜悅和成果,更重要的是把傳承精神和深厚感情播撒在雲嶺大地。」

山海之「戀」,就是拉起各族人民的手,支持他們創造美好生活。

融入社會幫扶,從歷史講述者到親身參與者

在《山海之戀》的第四集中,崔爽的身份和視角發生了一次變換——講故事的人竟然成了故事的一部分。2019年中秋小長假,她加入了上海螢火蟲愛心助學團隊,成為具有投票權的核心隊員之一,全程參與曲靖市會澤縣的實地走訪行動。作為民間公益組織,「螢火蟲」們從 2010 年至今,已自費走訪了雲南的2500 多個貧困家庭,先後資助了1600 多名貧困學生。紀錄片拍攝期間,是「螢火蟲」這一年第二次來到雲南走訪。

抵達會澤時,天色已晚。崔爽與「螢火蟲」們馬不停蹄趕往會澤縣實驗高中,必須趕在第二天學校放假前和申請資助的100名貧困學生見個面。領隊張華軍是一位上海企業家,也是螢火蟲助學團隊的創始人。他告訴崔爽,雖然不能與家人在佳節團聚,但14名赴滇志願者仍覺得自己是「幸運兒」——行動通知通過微信群發出後15分鐘內,所有名額被一搶而空。

核對信息、打星評定、開會討論、進山走訪、尋找資助人……崔爽發現「螢火蟲」的工作並不簡單。「螢火蟲」們認為,貧困家庭孩子不僅需要經濟援助,更渴望心理引導。「孩子們往往會有一點自卑感,習慣性地自我封閉,不希望讓外人知道家庭情況。我們會找比較有耐心、擅於溝通的資助人,平時注意保持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張華軍說。

崔爽加入上海螢火蟲志願者團隊走訪貧困戶

精準走訪是為了發現最真實的情況,給予最切實的幫助。紀錄片中,「螢火蟲」們默默地為山區貧困學子輸送光亮;另一邊,一位年逾古稀的上海老人帶領自己的團隊,孜孜不倦地行走在大山深處。鬱茵華是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兼職專家,退休後她牽頭創建了大理州農村婦女腫瘤病人救助站,為當地病患送去希望之光。在鬱茵華教授的感召下,滬滇兩地的資金和人力紛紛參與。路越行越遠,心越貼越近,隊伍越來越壯大。4年裡,救助站資助了500多位農村貧困婦女腫瘤病人,累計發放資助款120萬元。

從歷史講述者到親身參與者,崔爽認識了許許多多身份不同的上海人,卻感受到了他們身上同樣的精神特質——使命感。山海之「戀」,就是人人在行動,是千萬顆火燙的心匯聚在一起。

相關焦點

  • 山有所呼 海有所應 紀錄片《山海之戀》還原滬滇幫扶情
    紀錄片《山海之戀》通過「滬滇幫扶歷史沿革」「援滇幹部視他鄉為故鄉」「以消費扶貧為主的產業幫扶」「醫療教育合作以及志願者幫扶」四方面敘事,全景式展現上海助力雲南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點點滴滴。  昨晚,四集紀錄片《山海之戀》在雲南衛視播出。電視畫面裡,雲山村如今已是一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世外桃源景象。幫助當地拉祜族群眾實現山鄉巨變的,是來自上海的援手。  事實上,雲山村只是滬滇對口幫扶的一道縮影。1996年,黨中央確定上海市對口幫扶雲南省,「山」與「海」正式牽手。
  • 和愛情無關的海誓山盟,整整24年滬滇情,都在這部《山海之戀》裡
    四集大型紀錄片《山海之戀》將於今晚在雲南衛視播出,全面回顧梳理24年滬滇扶貧協作路,記錄「從山到海,共飲一江水」的滬滇情。片中不僅有上海援滇幹部跋山涉水的泥濘,也有雲南的刺繡走上國際舞臺的光芒……該片的主持人崔爽說:「山海之戀並不是一個愛情的故事,卻訴說了一段海誓山盟,記錄了一段大愛無疆。」
  • 滬滇山海情,閔施一家親!
    【導語】一頭是山,一頭是海,奔流不息的長江將相距三千多公裡的雲南和上海緊緊聯繫在一起。閔行區和施甸縣,也因此山海結緣。【解說】2017年,上海市閔行區對口幫扶保山市施甸縣。兩地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滬滇扶貧協作工作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精心組織、認真實施滬滇扶貧協作工作。
  • 滬滇扶貧協作在武定結出累累碩果
    楚雄州盡銳出戰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系 列 報 道滬滇扶貧協作助力武定換擋提速4月的清晨,迎著朝陽,記者驅車來到武定縣高橋鎮勒外村委會的高原蔬菜基地。村黨總支書記錢洪偉告訴記者,蔬菜基地是一個滬滇扶貧協作項目,投資2025萬元,由露養蔬菜基地、蔬菜大棚和冷庫等配套設施組成,蔬菜品相好的、高質量的主要是供海底撈訂單。為了更好盤活資源,促進農戶增收,去年4月高橋鎮引入保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駐基地,負責土地流轉、蔬菜種植等。土地租金按照每年項目總投資5%%支付給高橋鎮,用於扶持轄區內15個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
  • 【滬滇東西部扶貧協作】滬滇協作「稻魚鴨」綜合種養敲開群眾致富門
    【滬滇東西部扶貧協作】滬滇協作「稻魚鴨」綜合種養敲開群眾致富門 2020-08-13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參與滬滇合作,推進「網際網路+精準扶貧」
    參與滬滇合作,推進「網際網路+精準扶貧」 2020-12-25 16:43:46 參與互動   參與滬滇合作,推進「網際網路
  • 嘉定這家企業參與滬滇合作,推進「網際網路+精準...
    嘉定這家企業參與滬滇合作,推進「網際網路+精準扶貧」 2020-12-25 1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跨越2000公裡,持續24年的山海之戀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跨越2000公裡,持續24年的山海之戀 2020-07-04 2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滬滇深化扶貧合作 「紅河梯田鴨」直送上海家庭餐桌
    近年來,上海市長寧區和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進一步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增強對口幫扶項目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大力推動產業扶貧工作,先後投入大量滬滇項目資金,建成生豬、肉雞、梯田鴨等養殖重點項目,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
  • 滬滇醫療幫扶升級「2.0時代」,上海同仁醫院開到金平人民家門口...
    3小時後,手術順利結束,這場從雲南到上海的千裡生命接力,為患者贏得了重生機會。2018年,58歲的雲南患者單先生被確診為擴張性心肌病,心室顫動、心臟驟停等風險時刻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他的頭上。雖然多方尋求醫治,但效果並不明顯。今年7月,雲南省金平縣人民醫院正式掛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雲南金平分院」,單先生得知後,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到了醫院。
  • 上海大閘蟹「暢遊」雲南雙江,這個滬滇幫扶項目「挺好吃」
    雲南山區能養大閘蟹嗎?答案是肯定的。在臨滄市雙江自治縣水產種苗繁育站,筆者看到,總面積40畝的幾個水塘裡,有的大閘蟹躲在水草裡曬太陽,有的爬到塘埂上「橫行霸道」。繁育站站長陳建雄說:「白天不好抓蟹,晚上打手電提個筒手到擒來。」
  • 雲南來上海,亮出「金木土石布」
    昨天,在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現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攜手拼多多搭起了「尋味·百縣百品」直播間。截至當天下午5點,超過50萬網友湧進直播間,觀看直播並參與互動。
  • 普洱:傳遞希望之光 共繪七彩童夢——第23批滬滇志願服務接力隊...
    本網訊 為進一步踐行滬滇幫扶精神和志願服務精神,第23批滬滇志願服務接力隊普洱分隊於近日來到景東縣太忠鎮,開展「傳遞希望之光,共繪七彩童夢」公益項目活動。【來源:普洱文明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 2020古滇生活季丨回歸萬物家園,擁抱生活原色繽紛
    拾光供銷社·美食集 另有七彩美食集將雲南各地山海風味齊聚,持續豐富著來往遊人的味蕾體驗。 盛會相迎 擁抱相遇盡情盡興 夜晚煙火璀璨奇幻絢爛,白日國慶大巡遊紅旗飄揚,七彩雲南·歡樂世界®的煙花秀在滇池上空綻放了八日。"滇池之眼"摩天輪在夜空下緩緩轉動,焰火騰空中流光溢彩,2020古滇生活季3rd的多彩繽紛日日新鮮。
  • 今日《解放日報》頭條講述上海傾情幫扶雲南迪慶碧羅村的故事...
    今天,《解放日報》在頭條位向讀者講述了上海傾情幫扶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碧羅村的動人故事——  在上海幫扶資金支持下,碧羅村村民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 迪慶州在雲南較偏僻,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是迪慶較窮的縣,白濟汛鄉位於瀾滄江的峽谷裡,碧羅村是鄉裡出了名的窮村,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2017年,我開始在碧羅村任黨總支書記。  車從瀾滄江邊上的二級公路上下來,開車的師傅用手指了指天上,說翻過眼前這座山,村子就到了。我們這裡山多,交通不便,很少有外人進來;村民下山,背著等人高的竹編背簍,大多走路,或者騎馬騎驢。
  • 首屆「七彩雲南上海物產節」開幕,雲南推介展示87個優質特色產品
    本次物產節由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雲南省商務廳主辦,上海市雲南商會協辦,久光百貨承辦,主題為「共享雲南山珍 鑄就健康生活」。旨在依託上海大市場、大流通優勢,進一步充分展示雲南省獨特優良的森林自然環境所孕育的優質森林生態產品,讓上海消費者充分感受到雲南森林生態產品的獨特魅力,助力森林生態產品出滇,努力實現增銷增效,打響雲南高原特色森林生態產品知譽度。
  • 雲南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我們村在高黎貢山山脊上,山高坡陡,生活條件惡劣,想要靠一己之力擺脫貧困幾乎不可能。現在我們從世代居住的『千腳樓』搬進了現代化的樓房,全村人過上了想都不敢想的新生活。」李小波說,他家種植了草果、花椒、茶葉,妻子在扶貧車間就業,妹妹外出務工。2019年,全家總收入將近4.8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6700多元,順利實現脫貧增收。
  • 滇池岸邊站滿房企,古滇片區還有什麼驚喜?
    回歸山湖,是種本能1985年的冬天,第一批紅嘴鷗抵達昆明。這些白色的鳥兒每年10月-11月份都會從遙遠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穿越整個俄羅斯和大半個中國到昆明越冬。開春以後踏上回程,完成一場近6000公裡的越冬之旅。這場漂洋過海的艱辛之旅,似乎只是為了昆明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
  • 《精彩火焰藍》電子雜誌(第二十九期 )(精彩之「滇」)強勢來襲啦!
    《精彩火焰藍》電子雜誌(第二十九期 )(精彩之「滇」)強勢來襲啦!封面人物永如大山——雲南總隊曲靖支隊紫雲路特勤站一級消防長董永山的個人先進事跡。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紮根一線、恪盡職守,用實際行動忠誠踐行「人民消防為人民」的根本宗旨。
  • 滇國往事丨農作·食丨雲南這道特色美食,吃過的都已經有孩子了
    滇國往事-包穀飯雲南多美景,也多美食,這是貼在雲南這塊寶地上最為人所知的兩種標籤。滇國往事-公社食堂吃的種類不多,的確翻來覆去也就包穀、土豆這裡的大米可是稀罕物,因為雲南多山,山高水遠能種水稻的田地就只有靠近河流巴掌大的地方,整碗的白米飯那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有的待遇,放在平時,更多的是舀一碗大米,再加上幾碗磨碎的包穀一起蒸出來的包穀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