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紀錄片,它的關鍵詞大約是體育題材、素人、青少年、愛心、公益,聽起來很難獲得市場的認可;但上映前後,陳可辛、周迅、馬伊琍、陸川、李晨、宋佳、肖央、黃渤、梁靜、譚卓、易烊千璽、王一博……許許多多明星和導演,在社交媒體上寫下了熱情洋溢的推薦語。
但似乎,並不管用。在戲裡,強棒少年隊在美國,毫無意外地輸了;在戲外,紀錄片《棒!少年》,也毫無意外地輸了。哪怕豆瓣評分高達8.7,但《棒!少年》在上映三天後已經跌出了日票房排行前十,首周末不足300萬元的票房收入,幾乎已經宣告《棒!少年》的院線之路,基本走到了盡頭。
圖說:《棒!少年》口碑好但票房不理想
也罷,希望你能早日在視頻網站看到它,看到一群叫板命運,哪怕會輸的少年。
《棒!少年》講述了一群父母早逝、離異的留守兒童,在棒球前國手孫嶺峰和70歲傳奇教練張錦新帶領下,揮棒抗爭命運的故事。長期關注紀錄片的人有可能知道許慧晶,他的鏡頭拍過進城務工的農民、強拆、計劃生育、農村消失。與以往單人單機的創作方法不同,這一次許慧晶「奢侈」地搭建起一個五人的創作團隊,首次嘗試多機位、獨立錄音的創作方式,「團隊創作帶來了更多的側面和可能!」
也就是說,《棒!少年》有別於一般印象中的獨立紀錄片,它視聽出色,節奏明快,完全不亞於考究的商業故事片,它從700多小時素材裡反覆剪輯,最終交出了108分鐘的電影。《棒!少年》從2017年開始創作,歷時一年半左右。其間,創作團隊保持每月一次、每次15天左右的拍攝頻率。拍攝前期採用大面積抓取人物的創作方式,六七個人物同時推進,從中尋找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可能的人物關係。幾次前期拍攝後,從七八個人物聚焦到三四個人物……很快,剛剛加入棒球隊的馬虎闖進了導演的鏡頭。
圖說:《棒!少年》講述了一群留守兒童的故事
馬虎,特別「虎」。剛剛進入鏡頭的時候,幾乎很難讓坐在銀幕對面的觀眾喜歡起來。他從踏進棒球基地的那天起,就到處惹是生非,打架鬧事不停。但慢慢地,你會心疼這個12歲的男孩。室友都走了,怕黑的他只能找來一條安全帶,把自己綁在床上才能睡得著;他迎著冬夜凜冽的寒風,一個人在黑夜中扯著嗓子唱,「媽媽呀,媽媽呀,我想你,你走後的天空一直下著雨。」原來,媽媽生下他3個月時因為跟爸爸打架離家出走,此後賣羊肉串為生的爸爸便將他扔給奶奶放養。
影片裡還有另一個孩子,叫小雙。他的童年比馬虎更痛,他出生前父親突發腦溢血去世,出生後媽媽跑了,雙胞胎哥哥被送人,自己因為太孱弱差點被家人拿土埋了;大伯去世之後姑姑接著撫養,姑姑去世後,重擔全壓在59歲的二伯一人身上,故事進行到大半,二伯又患了癌症……除了在美國輸掉比賽後的嚎啕大哭,小雙抗爭命運不公的方式就是將所有情緒和不安深藏心底。
圖說:《棒!少年》劇照
絮絮叨叨寫了這麼多,只是想說,這部紀錄片聚焦了一對「兄弟」,他們的一靜一動,他們的成長都叫人心疼。看著他們在影片中一點點長大、變好;看著他們輸掉比賽,卻贏得人生的一點點勇氣;看著他們因為棒球,漸漸卸下並不屬於他們年齡的偽裝,重新成為善良、勇敢的少年,會叫人忍不住叫好,也落淚。
我聽說,馬虎在一場點映後緊張地說:「我覺得我自己變了。也可以拍拍現在的我,我已經不一樣了。」真叫人欣慰;我還打聽到,小雙已經重新回到了棒球基地,性格也更開朗了,真為他高興。一部紀錄片,能讓人為其中的角色牽腸掛肚,我想它已經足夠出色了。尤其,《棒!少年》不僅有相當扣人心弦的劇情,還舉重若輕地觸及到了相當豐富、敏感的社會話題,並且適度地探討了文明與馴化、性格與命運等等厚重的議題。
圖說:《棒!少年》劇照
有一些觀眾說,這部紀錄片對準了人生的苦難,太灰暗了。我想說,恰恰相反。餘華說,「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的高尚不是指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的一視同仁。」《棒!少年》的導演許慧晶說他覺得紀錄片也應如此,「看到人性的光芒,而不只是呈現問題本身。」
恭喜他,也感謝他,《棒!少年》做到了。你看,這些少年,他們就像是小草,給他們一點陽光,一點土壤,一點養分,他們就要破土而出。你看,寫在影片宣傳海報上的四個大字,「叫板命運」。(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