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命運」的《棒!少年》逆襲之後,他們的未來從何說起

2020-12-25 澎湃新聞

原創 黨元悅 秦梓奕 全現在 收錄於話題#中國新聞66個

專注深度報導的新媒體不多,請關注全現在

作者 | 黨元悅 秦梓奕

隨著紀錄片的播出,強棒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卻仍在艱難維繫。種種現實問題匯聚到一起,凝結成了「棒少年」們未來出路的巨大不確定性。

「站好位置,看準球,然後揮棒,不要怕打不到。」12月中旬的一天,北京通州區漷縣鎮的強棒天使棒球基地(下稱「強棒」),14歲的小雙穿著寬大的羽絨服,戴著棒球帽,站在球網前,對前方一名拿著球棒的體驗者說。

基地是前中國國家棒球隊隊員孫嶺峰一手打造的。從2015年開始,孫嶺峰四處籌措資金,在全國不同省份尋找貧困兒童和事實孤兒(指父母沒有雙亡、但家庭沒有能力或沒有意願撫養的兒童),把他們接到北京,教他們打棒球。孫嶺峰希望通過這個公益項目,改變這些孩子的命運,也為中國棒球儲備人才。這個故事被導演許慧晶拍成了紀錄片《棒!少年》。片子在今年8月的西寧FIRST影展上獲得最佳紀錄片獎,並於12月11日全國公映。

小雙、馬虎、李海鑫和大寶,是紀錄片主角,也是基地的最早一批隊員。其中,小雙和馬虎吸引了最多關注。他們的性格南轅北轍——馬虎活潑好動;小雙沉靜內斂,甚至有些憂鬱。

小雙剛出生時差點被賣掉。那一次,他因為個頭太小被「退了回來」,換成了雙胞胎哥哥。再後來,他的父親酗酒而亡,母親在生下一對雙胞胎後便離家遠去,他與伯伯相依為命。

2015年12月,孫嶺峰去河北接小雙時,後者抱著門不肯走,他以為伯伯也要把自己賣掉。不得已,伯伯跟著小雙到了基地。剛開始在基地,小雙誰都不搭理,飯也不吃,水也不喝。直到後來才慢慢活絡起來,並成了隊裡的主力球員。

小雙。

2018年7月,強棒代表中國,應邀赴美國紐約參加國際少年棒球聯盟小馬聯盟的比賽。

U11組的比賽中,強棒人數缺陷暴露明顯,被一排鐵桶般的高大美國小學生輕鬆擊敗。賽後,小雙坐在場邊泣不成聲。馬虎拿著漢堡,安慰他說還有機會。小雙哭喊著:「機會只有一次!」這一幕被鏡頭記錄了下來。

紀錄片結尾處,小雙回到了家鄉,卻得知了伯伯患病的消息。在近乎抑鬱的狀態中,小雙拒絕再去北京,趕走了前去接他的孫嶺峰。片子的最後一幕,小雙站在家鄉的山坡上,對著遠處的伯伯高喊:「你不會不要我的對嗎?」

那是2018年12月,影片在這裡定格。小雙留在了家鄉,直到2020年11月,他才重回基地。

片子公映後,強棒天使棒球基地接待起一撥又一撥的「來客」。

12月16日,北京的室外溫度低至零下五度,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員工們穿著不同顏色的隊服,體驗棒球運動。小雙也是在場的「小教練」之一。他不時皺起眉頭,踢著腳下的沙土。這樣的活動在他看來「很無聊」,訓練才是有意思的事。

與其他隊員相比,小雙的揮棒姿勢已經不那麼舒展。無論體能還是棒球技巧,都已經「跟他同時來的那幫孩子差了一個檔次」。

在他離開的這兩年,強棒基地三易其址,多了四十多名新隊員。2019年底和2020年9月,孫嶺峰兩赴大涼山,接來了一群彝族姑娘,組建了強棒第一支女子棒球隊。

隨著紀錄片的播出,強棒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卻仍在艱難維繫。種種現實問題匯聚到一起,凝結成了「棒少年」們未來出路的巨大不確定性。

《棒!少年》劇照。圖片來源:豆瓣網

01////

校舍、教練和文化課

橫亙在強棒基地面前的,有許多從成立開始,就環伺在訓練場內外的老問題。

從2015年開始,為了打造基地,強棒輾轉昌平的小湯山和南七家,通州的宋莊,以及現在的漷縣鎮。

在紀錄片裡,孩子們去美國參加比賽之前的冬天,正好趕上北京郊區的出租屋清退,教練們不得不帶孩子們去中山訓練。從中山回到北京,大家得知,基地可能要被拆。「師爺」張錦新趕緊安慰孩子們:去拿一個名次回來,比什麼都重要!張錦新是中國棒球的殿堂級人物,這些年來一直在做青少年棒球培養,為國家隊輸送了一半的人才。

《棒!少年》劇照。圖片來源:豆瓣網

「居無定所」的四年裡,最大的困難就是錢。孫嶺峰估計,四個基地的租賃和建造成本,總計七八百萬。20位工作人員,工資每月最少10萬左右。孩子們的訓練和生活開銷,也在逐年上升。

在2017年、2020年,強棒曾兩次掛靠不同的基金會,以公益項目身份獲得合法募捐資質。2018年,希望布局體育產業的商業資本還曾為孫嶺峰的棒球培訓企業注資千萬。但這個「商業養公益」的設想沒能施展開來,在籌備過程中,1000萬盡數蝕完。孫嶺峰意識到,必須一心做公益。目前,強棒的主要收入來源仍然是募捐。

訓練的師資也是個大問題。

教練郭忠建是前清華大學棒球隊隊長,很早就加入了強棒基地,直到今年5月因個人原因離開。他曾與「師爺」張錦新共同負責孩子們的棒球訓練。

郭忠建坦言,除了年過七旬的「師爺」,強棒其他教員水平「全不行,全中國也根本沒幾個稱職的」。而這些好教練往往流向國家隊與幾所專業棒球機構。據他透露,除了「師爺」和他,只有一位北京女子曲棍球隊背景的教練長期任教。至於基地來來去去的其他十多位教練,有的只在中學時練過棒球,沒進過國家隊或省隊。

今年12月,強棒基地新聘請了一位臺灣教練和一位日本教練。基地希望,這兩位相對專業的教練,可以解決U15梯隊的訓練問題,也能給其他教練做一些示範。

12月15日,強棒基地的女子棒球隊正在訓練。

訓練之外,基地給孩子們安排了文化課。每天上午,孩子們有四個小時的文化課時間。

目前在基地,一樓飯堂和二樓多功能活動廳分別闢出一半作為教室。三位老師把孩子們分成五個年級,在鍋爐的轟鳴中,努力讓孩子聽到自己講課的聲音。

2020年6月,北京家長秦飛以志願者身份到強棒教文化課。經過一輪分班測驗後,秦飛斷言,孩子中有四分之一不認識拼音;三分之一不認字;三分之一能認卻不會念。

「1.5千米合多少米?這個『合』字他們都不認識。」一位志願者老師說。另一道看似簡單的應用題,「這裡離海洋世界80千米,每100千米用汽油9.3升,油箱裡剩下16升汽油,往返夠用嗎?」這樣的題幹,對於成績相對好的爾洗來說,也堪稱「天書」。學乘法時,有孩子們甚至把卷面中所有出現的數字乘在了一起。

在秦飛的統計中,這群最大將滿15歲的孩子裡,無一人達到初中一年級的文化水平。「對一些孩子目標就是,能夠認字、認拼音,把自己名字敲進去。」有老師說。

02////

「很難說對孩子好」

訓練中的彝族女孩。

「你們沒得選擇。(棒球)對我們就是個業餘愛好,我們還有文化課。」望京明遠學校棒球興趣班的小隊長對基地的小隊員們說。2020年暑假,這所私立學校的棒球興趣班,在強棒基地參加夏令營。他們的家長,要向強棒付上一萬多元的託管費用。學校的孩子們和基地的孩子們住在一起。

接著,小隊長列舉了自己課內和課外的興趣班:舞蹈、圍棋、棒球、拉丁舞、民族舞,還有網球、遊泳、機器人、畫畫、書法,「哦,我還學長笛」。旁邊的彝族女孩們靜靜地聽著。

2020年3月,通州新基地有了眉目,這裡場地大,更穩定,依託度假村,有招待條件。7月,待到疫情暫時過去,搞棒球夏令營,以及公司團建接待,成了孫嶺峰的「回血」項目。

7月底的一個夜晚,本被安排了晚自習的孩子們有了「接待任務」——來自大企業的叔叔阿姨在度假村裡烤起了肉串,還請來了樂隊助興。

之後的幾個月,但凡天氣好的下午,總會有大巴車,拉著來自不同企業的員工來到基地,參與棒球體驗項目。強棒的小隊員們會變身為「小教練」,教叔叔阿姨們打棒、接球、跑壘。僅12月中旬的一周,強棒就接待了兩家大型網際網路企業。

強棒的午飯時間。

愛心人士的探訪,在孫嶺峰和合作夥伴的設想中,是孩子們與外界接觸的重要途徑。

嚴格來講,孩子們被接入基地之後,就處在與外界隔離的狀態。他們不能攜帶手機,因為「不見得對他們有促進作用」。閱讀室裡的電腦,則需要申請才能使用。他們的瀏覽記錄,會被記錄下來。如果有「太出格」的事情,老師們就會注意到。強棒的老師希望,這樣可以「屏蔽掉他們不需要知道的東西,給他們正確的引導。」

上午的文化課和晚上的看電視時間,幾乎是孩子們與外界接觸的僅有途徑。也有時,孩子們會扎堆鑽進「師爺」的房間,和他一起看古裝劇。

強棒基地的文化課教室。

「孩子在這兒,確實比以前更開心了。」志願者老師佳木說。但他擔心,基地環境相對封閉,孩子們只與基地的人員和外界來探訪的愛心人士打交道,接觸不到真實、複雜的社會環境。

孫嶺峰則堅持認為,強棒為孩子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教育:做小木屋、做手工、種地,「我自己實事求是地講,可能是吹牛逼,我這裡教育比私立學校還牛逼。」

他從高到低逐一列舉孩子未來發展的可能:向世界級棒球明星衝擊,這是夢想,也許一個都做不到;加入歡迎世界高水平棒球人才的大學、社會機構或企業,比如被美國大學錄取;通過體育特長考入國內招收棒球高水平運動員的大學;進入專業隊;做棒球教練。

但一些曾經的志願者老師覺得,外界的關注太多,會耽誤孩子的課業和訓練,個別孩子的心智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在他們看來,馬虎就是一個例子。「他已經形成了典型的表演型人格,」一位志願者老師評價,「一般來了什麼志願者、活動、領導,他會衝在最前面,舉牌子,拿旗子,歡呼。人情世面,超過了他的年齡。」

但馬虎的改變正是孫嶺峰所希望的結果。「棒球造星」,在他的設想中,是強棒隊員們未來的另一條可能路徑。今年8月,他從FIRST影展上,帶來了一份商業電影的演出邀約。包括馬虎在內的十一個男孩,被選中參加拍攝。九十月份,他們進組40天,遠離學習和訓練。

馬虎是孫嶺峰一手培養的「明星胚子」。「表演能力要強,表現欲要強,而且他對自己的人品人格魅力等等都具備,完了還有專業技術,還要有明星範。這種基因是可以創造出來的,全部集中在這個人身上,他才能是明星。」孫嶺峰說,馬虎的鏡頭感、表演欲,都是通過培訓的。而且這種培訓不是有意識,是在生活中潛移默化教育出來的。

秦飛因為這次拍攝任務,對孫嶺峰信任度降至冰點。「我不否認他付出。也不懷疑經濟方面捉襟見肘、做得很苦,這不是問題的關鍵,我說的關鍵,是有愛心沒能力的人該不該做慈善。」在他看來,基於孫嶺峰眼界做出的判斷,「很難說對孩子好」。

郭忠建則認為,許多孩子考上大學的可能性很小。但他覺得,「但凡專業棒球運動員,學習上一定是欠缺了太多」。此外,他認為詰問者只看見強棒的問題,卻看不見有些孩子在老家時可能一天書都沒讀過:「你現在要求我把馬虎培養成一個好學的,或者跟上正常進度的學生,那是不現實的。我只能盡力而為。而我們認為我們盡了這個力,也至少達到了一定效果。」

他支持馬虎等人參與商業電影,並表示片酬將一分不少回饋孩子花銷,「如果他們不出去,這一個月時間在基地就能夠獲得我們理解意義上的正規教育嗎?我覺得也不是。」他說著激動起來,「我們現在面臨的困境是想送孩子去學校,沒有學校肯收他們。大家並不關心學校為什麼不收他們,而關心我們為什麼不送他們去念書,我覺得這有點本末倒置。」

在他看來,現在討論這些孩子的未來,為時過早,「以18歲為界,每個孩子在基地基本呆八至十年。他們的未來、中國棒球的未來,都還很難說。」

馬虎。

03////

「還會回家嗎」

除了小雙自己,沒有人說得清楚,不在強棒的這兩年,他都做了些什麼。

每到被問到,他總笑著說:「玩了兩年」。

回來之後,什麼都是新的。幾乎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造訪基地。

作為《棒!少年》主角,剛一回來,他的日程表就被塞滿了。媒體採訪、節目錄製、公司團建,一股腦湧進了他的生活。他自己也說不清楚,自己要參加的活動究竟是什麼。面對詢問,他只是模糊地說著,「一會要去中央電視臺」,或者,「明天晚上要坐飛機去長沙,去跟那個王一博錄節目」。

12月的這天,當完「小教練」,小雙和馬虎回到宿舍,換上乾淨衣服,準備奔赴下一場活動——中央電視臺的訪談節目錄製。

在小雙和馬虎的宿舍裡,《棒!少年》留下的痕跡清晰可見。小雙床邊的牆上,貼著一張寫滿了運動明星籤名的紀錄片海報;而馬虎的鋪位上,則掛著《棒!少年》的工作證。

小雙在宿舍裡。

見到有人到宿舍探訪,馬虎自覺上前搭話。他一會兒向探訪者展示自己結實的肌肉,一會兒又拿出自己的溜溜球庫存,開始溜溜球表演。沒多久,他又拉著探訪者來到訓練場,要比拼誰擲棒球擲得更遠。小雙則換好衣服,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床上,看著正在打鬧的室友們。

「還會回家嗎?」有人問他。

小雙搖搖頭,「不回了」。

原標題:《「叫板命運」的《棒!少年》逆襲之後,他們的未來從何說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新民藝評丨叫板命運,「棒!少年」
    少年》口碑好但票房不理想也罷,希望你能早日在視頻網站看到它,看到一群叫板命運,哪怕會輸的少年。《棒!少年》講述了一群父母早逝、離異的留守兒童,在棒球前國手孫嶺峰和70歲傳奇教練張錦新帶領下,揮棒抗爭命運的故事。長期關注紀錄片的人有可能知道許慧晶,他的鏡頭拍過進城務工的農民、強拆、計劃生育、農村消失。
  • 當夢想照進現實,叫板命運,《棒!少年》!
    少年們的故事和命運,熱血、淚目、直擊人心。是一部少年逆風揮棒,叫板命運的真實寫照!01少年的棒球人生和「師爺」拳拳之心《棒!由於拆遷等原因,棒球基地被要求限期搬離,而半年後,球隊將代表亞太區參加在美國舉辦的世界級少棒比賽。少年們拼勁全力,叫板命運的故事。《棒!少年》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個用汗水叫板命運,也是一個為命運抗爭,與現實對抗的一群孩子個傳奇教練的真實人生。
  • 《棒!少年》上映:一群「沒有爹媽可拼」的少年,如何叫板命運
    但在北京西郊,一個叫做「強棒天使棒球基地」的地方,卻聚集著一群來自全國各地各地的底層少年,在前中國棒球國家隊長孫嶺峰的帶領下,試圖通過棒球獲得與命運叫板的力量,以此改變窮苦的人生。他們的故事,既精彩又震撼。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最近,正在熱映的紀錄片《棒!少年》,引來了很多關注。
  • 揮棒叫板命運
    「砰——」棒球應聲而出,一瞬間裡他扔下球棒瘋也似的衝向一壘。二壘,三壘,本壘,有了,得分!強棒天使基地的68位小棒球手明白,這一次,不是命運選擇了他們,而是他們在揮棒叫板命運。不一般的強棒天使12月上旬,北京的氣溫終於跌破零度。
  • 高分紀錄片《棒!少年》:且看少年如何叫板命運
    在今年的FIRST青年影展斬獲「最佳紀錄片」和「觀眾選擇榮譽」兩項大獎的紀錄片《棒!少年》已於12月11在全國上映。這部將棒球與貧困兒童結合起來的紀錄片憑藉著精良的製作,生動的人物,成功俘獲了許多觀眾的喜愛。雖然是一部紀錄片,但《棒!
  • 12月11日《棒!少年》全國公映,叫板命運!
    少年》劇照 網友@Xaviera對影片評論「沒有用力煽情,也沒有硬凹勵志,特別喜歡Slogan『叫板命運』,導演希望以後他們在遇到困難時,回頭再看看這部片子便能獲得力量。這便是青春片的積極意義」,另一位網友@20個小明則表示「為什麼會如此牽腸掛肚,可能真的就是怕孩子錯過這為數不多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吧」。
  • 棒!少女!「叫板命運」的大涼山女子棒球隊
    12月10日,強棒天使棒球基地,女子U10的小隊員正在訓練。U即英語under簡寫,後接的數字代表參賽隊員年齡,U10即指參賽隊員需要在10歲以下。「叫板命運」的棒球少年紀錄片《棒!少年》出了圈,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北京市郊有這樣一群希望通過打棒球「叫板命運」的棒球少年。「大家好,我叫馬虎,今年十二歲。來自十字路口,走丟了,就讓愛心棒球基地的人撿到了。謝謝大家。」在紀錄片中,自稱自己「什麼都不是,就是個流浪狗」的少年馬虎,便是在這個基地實現了從「地痞小流氓」到「靠譜球隊主力」的轉變。
  • 豆瓣8.8:一群「不拼爹媽」的少年,靠棒球叫板命運
    退役之後,他開始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有意義的生活。他資助過一位貧困兒童,結果對方張口就是要錢,孫嶺峰失落之餘開始反省自己,金錢並不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於是,2015年的冬天,他在北京組建了中國第一支公益少年棒球隊——強棒天使隊。開始輾轉於全國各個貧困地區,「挑來」符合條件的少年並帶回基地培養。
  • 對話《棒!少年》導演許慧晶:用棒球「叫板命運」,需要給困境兒童一...
    一顆小白球,承載的是孩子們不甘向命運低頭、努力奔向遠方的夢想;他們所做的,也正如電影《棒!少年》海報上所寫——「叫板命運」。 聚焦邊緣少數群體的影片很多,可《棒!少年》不僅僅局限於聚焦於少年兒童的悲情命運,它更像一隻冷靜的放大鏡,以馬虎、梁正雙兩個棒球少年為代表,真實地展現了留守兒童和孤兒的群像狀態。
  • 豆瓣8.7|今日走進影院看這群少年叫板命運!
    文|木子君 編輯|木子君 12月11日《棒!少年》走進院線進行全國正式公映。 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棒!少年》頒獎詞: 流暢的剪輯、超越線性的時間敘事、與完備的電影技術的高水平融合,在動人又誠摯的成長故事中,彰了人性的溫存與希望。
  • 棒!這群叫板命運的少年
    故事講述了一群來自山區的困境少年,通過打棒球「叫板命運」。這部紀錄片電影《棒!少年》被網友評價為「2020最值得帶孩子去看的電影」。12月16日,《棒!少年》的兩位小主人公馬虎和小雙來到央視新聞《相對論》錄製現場,暢談少年逆風揮棒的故事。
  • 輝縣:二中棒壘球協會組織棒球少年觀看,《棒少年》!
    12月18日下午13時,在學校和輝縣市棒壘球協會的組織下,輝縣市二中棒壘球隊全體隊員及體育組教師在華納影院觀看了勵志電影《棒!少年》。《棒!不同家庭背景和心性習慣的少年在一起訓練、生活,一支棒球棍,把他們帶進無盡的衝突和歡樂,帶給他們久違的熱血與夢想,讓他們逐漸成長、凝聚。面對生活的磨礪和現實的困境,他們逆風揮棒,叫板自己的命運,經過努力,他們最終飛往美國,代表中國登上了世界少年棒球的頂級賽場。成長和蛻變,個性與命運、機會與選擇、原生家庭與出路,都是棒球少年改變命運的旅途中的關鍵命題。
  • 打棒球的少年們,他們到底能有多棒?
    自全國院線上映以來,高分棒球電影《棒!少年》的關注度一路有增不減,激發出多維度的思考共鳴和討論,青少年棒球教育以及中國棒球的未來之路便是其中的熱點話題。在北京的郊區,前中國棒球隊隊長孫嶺峰創建的"強棒天使棒球基地"裡,一群被困在陰影裡的孩子通過學習棒球獲得了"叫板命運"的機會。
  • 《棒!少年》迎來全國院線公映,體育文藝各界點讚力薦
    該片拍攝加剪輯耗時三年,展示了一卷生命力蓬勃的少年群像:一群背負沉重生活包袱的困境少年,被選進一個特殊的愛心棒球基地,接受前奧運國手孫嶺峰、70歲傳奇教練「師爺」張錦新的魔鬼訓練。棒球帶給他們久違的熱血和夢想,少年們也希望棒球能改變他們的命運。等待他們的,是重重困難。
  • 《棒!少年》|豆瓣8.7,感動,但我一點都不想誇他們棒
    孟母三遷是為擇鄰,強棒三遷只為容身。當昔日租住的宿舍在大家面前被推土機推倒,瓦礫散落一地,教練們和小隊員只能紅著眼落淚,無計可施。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在球場上能爆發出與年齡如此不相符的血性與求生欲。小小少年,本該是備受呵護的花朵,卻必須咬牙切齒地與命運搏擊——不是為了鍛鍊,不是為了興趣,而是為了在貧瘠的土壤上澆灌出新的人生,向命運叫板。
  • 紀錄困境孩子「叫板命運」
    一顆小白球,承載的是孩子們不屈服命運、奔向更遠未來的大夢想。正如電影《棒!少年》海報上所寫,這群孩子正在做的,無非是「叫板命運」。 歷時三年,積攢了七八百個小時的素材,導演許慧晶與他的團隊將這個愛心棒球基地的故事搬上了大熒幕——《棒!少年》。
  • 《棒!少年》:棒球之外 他們更需要被關注
    少年》是一部在國內少見的棒球紀錄片,而更為罕見的是電影並沒有將棒球,這項體育運動本身作為電影的焦點,去展現燃情勵志的逆襲,而是將鏡頭聚焦在了一群出身貧苦家庭的棒球少年身上,電影以他們過往與當下為原點的切入,關於他們真實的成長陣痛成為了其觸動人心的人文關懷。
  • FIRST雙大獎口碑佳作,電影《棒!少年》定檔12.11
    《棒!少年》拍攝歷時兩年,剪輯耗時近三年。電影展示了一卷生命力蓬勃的少年群像:一群背負沉重生活包袱的困境少年,被選進一個特殊的愛心棒球基地,接受前奧運國手孫嶺峰、70歲傳奇教練「師爺」張錦新的魔鬼訓練。棒球帶給他們久違的熱血和夢想,少年們也希望棒球能改變他們的命運。等待他們的,是重重困難。
  • 這部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棒!少年》定檔
    《棒!少年》拍攝歷時兩年,剪輯耗時近三年。電影展示了一卷生命力蓬勃的少年群像: 一群背負沉重生活包袱的困境少年,被選進一個特殊的愛心棒球基地,接受前奧運國手孫嶺峰、70歲傳奇教練「師爺」張錦新的魔鬼訓練。棒球帶給他們久違的熱血和夢想,少年們也希望棒球能改變他們的命運。等待他們的,是重重困難。
  • 「今年FIRST最強黑馬」《棒!少年》定檔12月11日
    電影展示了一卷生命力蓬勃的少年群像: 一群背負沉重生活包袱的困境少年,被選進一個特殊的愛心棒球基地,接受前奧運國手孫嶺峰、70歲傳奇教練「師爺」張錦新的魔鬼訓練。棒球帶給他們久違的熱血和夢想,少年們也希望棒球能改變他們的命運。等待他們的,是重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