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當中,因為隨時隨地都在變化,各種情境當中的狀況各不相同,所以在六十四卦中,各爻的結果相似的情況也是極為少見的,比如說謙卦中的六爻兼吉,便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古今賢聖通過各卦中的智慧見解告誡人們,爻象與爻辭,要麼是兇中帶吉,要麼是吉中帶兇,六爻兼吉或兼兇的狀態是極個別的存在,同樣的道理,六爻都可以得到「無咎」結果的卦像也是極為少有的,但《易經》萃卦中的六爻便是六爻無咎。
所謂無咎,對《易經》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咎為災害之義,是比悔為重,比兇為輕的一種狀態,因為悔為較小之困厄,兇乃巨大的禍殃,《易經》中出現咎字的地方很多,但最後大多數都是以無咎作為結果的,因為「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澤地萃卦,以澤能蓄水而地能蓄澤取義,有積聚之像,本卦上悅下順,上下合志同心,二五皆處中位而陰陽相應,所以才能如王者聚天下之物而利天下之民,其所作所為,都是只不過是順天之民而已,並不是勢驅力迫所能夠做到的。
本卦下為坤土,上為兌悅,有天下之人悅而歸聚之像,順則民眾,悅則民服,剛則不屈,中則不偏,自然可以得聚之正道而使天下之人心悅誠服而如流水歸於大海,從此內聚精神,外集財力,故而可以使民德歸厚、天下同心。
若不能使天下之人民德歸厚,心悅誠服,那麼便是不順則散,不悅而離,不剛而無以畏眾,不中而無以服人,這樣的話即使勉強萃聚在一起,也必然遲早會有分崩離析的那一天到來。
因此之故,聖人們才法天象地,以天地並育萬物之道來給我們開示萃聚得眾之道,才在萃卦的六爻之中告訴我們萃而無咎的智慧,使人們可以在萃聚之時,可以因此而避免不利結果的出現。
在萃卦的六爻之中,初六爻因萃而致亂,六二爻得萃之孚,六三爻因萃而有嗟嘆之悲,九四爻得萃之吉,九五爻得萃之位,上六爻因萃而涕淚悲泣,在這其中,初、三、上都是沒有得到萃之正道而可懼的,為什麼同樣可以無咎呢?
因為九五爻與六二爻相應,初六爻與九四爻相應,其位亦足以致萃,唯有上六爻與六三爻同為陰柔而無法致萃,所以上六悲泣而六三爻難免有嗟嘆之憂。
從卦象而言,內卦三爻為地,地之所歸不擇土壤,所以萃之雖眾,但是人心不齊,初六因之而號,六三爻因此而嗟,六二爻雖然有吉,但也還需要九五爻的汲引才能向上。
而外卦三爻為澤,澤之所聚,心悅誠服,所以九四爻之萃自然無咎,九五爻之萃可以得永貞,而上六爻居澤之極位,水滿則溢,雖有涕淚悲泣之像,亦可以承蒙九五爻之德化而無咎。
天地萬物之道,有聚必定有散,有盈必定有虧,此乃循環之天理,唯有以澤下之功,使民德歸厚而下順上悅,使天下之民歸聚如水之就下以成大海,方可以見澤地之功,使萬民悅服而使萃聚之道得以有成,若以一語以當之,亦不外是安不忘危、有備無患八字而已,聖人於此卦中立六爻無咎之語,其垂誡之意,不知世人能因此而有所知警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