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併不是什麼新模式,普通菜市場上你也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張三問,買一斤肉能不能便宜?老闆回答說不能,遂又問我和李四都買一斤能不能便宜一點,商家答可以。從這單筆交易來看,似乎是雙贏,商家出了貨減少了成本,消費者買到了便宜的菜省下了錢。
社區團購盯著的就是這個生意。通過一個團長,也就是一個牽頭人組建一個微信群,大家一起拼個菜,人數一多就能減少中間商賺差價,老百姓買到了便宜的菜,供應商也不虧。但理解社區團購這一層還不夠,買菜這件事兒才是真正的內卷,因為人的胃口是有限的。
以一個小區為例,如果沒有突發因素,人口是趨於穩定的。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去A店買了菜,B店就會少很多生意,你團購了白菜,其他蔬菜的消費就會減少。所以社區團購的發展確實會對很多賣菜小商販產生衝擊,但這個市場份額有多大很值得推敲。
無法忽視的一點就是圖便宜買來的雞蛋、白菜最終還是要吃的,所謂的生鮮消費頻次雖高,但總量有限。今年很多的商家都要面對兩個很關鍵的事實。第一,今年受疫情衝擊,他們的生意確實不好,但這是因為大家不出門,選擇了網購,網購和社區團購可不一樣,依靠的還是這些商戶。第二,如果沒有疫情,2019年、2018年銷售額是在穩步增長的,網購社區團購這種新型的模式並未對他們有多少衝擊,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社區團購早在2018年就火過一陣,在當時也是消費領域最熱門的賽道之一,但是大多數都失敗了。例如呆蘿蔔在2015年成立,巔峰時期曾有1000多家門店,月訂單數超過了1000萬,估值曾經達到了10個多億。但是在去年10月22日,呆蘿蔔宣布崩盤。此外還有松鼠拼拼走的也是線上訂線下取,今日訂明日取的模式,最終在去年8月被曝出現大規模裁員,隨後官宣撤站。
社區團購今年為何死灰復燃?一方面在於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線下體驗變得沒有那麼必要。另一方面還在於興盛這樣的便利店探索出了社區團購的盈利模式,重點不在於靠賣生鮮有多大利潤,而在於引流。A家店提供社區團購服務,極有可能帶動A家店其他品類銷售。這不是網際網路要顛覆菜市場,而是通過社區團購讓A菜店打敗B菜店,網際網路巨頭參與其中圖的也是這些流量。
外賣大戰、網約車大戰、共享單車大戰等,誕生了支付寶、美團、抖音等一眾巨頭,到了今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培養了全中國人民在線上買菜的消費習慣,社區團購這樣的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也被很多平臺看作志在必得。但是在激烈的競爭之中,巨頭們的玩法依舊與當初網約車、外賣、共享單車等大戰中的思路一致,燒錢補貼加迅速擴張。而對於這種結局的後果,想必大家已經深刻體會到了。網約車大戰的結束後開始提價,困在算法裡的外賣小哥只能疲於奔命,更別提很多人ofo的押金還要等待幾十年。
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評論稱,搞社區團購的網際網路巨頭別只惦記著一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降溫的同時也是在表明態度。網際網路巨頭們該思考一下該如何給社會帶來增量,而不是只帶來一場巨頭搶小販生意的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