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早的傳教士麥都思,歷史中不能被遺忘的人

2020-12-15 騰訊網

他40年的傳教生涯,在中國的時間僅約十三、四年(1843~1856),其餘時間則在馬六甲、檳榔嶼、巴達維亞等地,期間約二十六、七年(1816~1843)。他等了二十多年才得以進入中國傳教。在中國,除了傳揚基督信仰,他還設立印刷廠,致力於出版與寫作,創辦墨海書館,主辦報紙,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參與中文聖經翻譯,最重要的是「委辦版」聖經,1919年和合本問世之前,大多數教會皆採用委辦版聖經。

他就是沃爾特·亨利·梅德赫斯特(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年4月29日-1857年1月24日),舊譯麥特赫斯脫,漢名麥都思,英國傳教士,自號墨海老人,漢學家。

編輯排版/隨手君

麥都思是誰?

2020年的今天,絕大多數中國人對麥都思這個人一定一臉茫然、毫無印象。就如許多無名的傳教士一樣,他也是一個在歷史中被遺忘了的英雄。

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英國傳教士,晚年自號「墨海老人」。

早年生活

1796年4月29日,麥都思出生於倫敦一個商人之家。年少時入聖保羅座堂學校(St. Paul’s Cathedral School)讀書,15歲時遷往格羅斯特城(Gloucester),跟隨一個名叫伍德(Wood)的印刷工人當學徒。據《麥都思行略》記載:「十五歲,習裝印書籍事,得值以瞻父兄。」從此他與印刷業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段工作經歷使麥都思掌握了印刷技術,為日後在華的文字出版工作幫助甚大。

17歲時,麥都思在畢紹普牧師(Rev. W. Bishop)的帶領下重生得救,受洗成為一個獨立教會的成員。

1816年,當倫敦會在馬六甲設立印刷所招募印刷工人時,麥都思前往申請報名,獲準。在倫敦海克尼神學院 (Hackney College)接受幾個月培訓後,即被被派往馬六甲。

誰能想到,麥都思20歲以印刷工人身份參與宣教工作,一躍竟然成為宣教士、漢學家,特別在中文聖經翻譯、中文報業、中文出版印刷、中西文化交流都功不可沒。他埋身華人族群中40年,這位印刷工人,創下許多想不透的「第一」。

南洋期間

1816年9月,年僅20的麥都思搭乘輪船離開倫敦。

1817年2月10日,輪船抵達印度的馬德裡,麥都思在那裡逗留數月之久。在此期間,他得遇伊莉莎白(Elizabeth Martin),一位印度官員的遺孀,二人墜入愛河,遂結為連理,同赴馬六甲。(隨手註:神叫孤獨的有家。眾多傳教士孤身一人來華傳教,卻在路上遇到了人生伴侶。)

1817年6月12日,麥都思偕妻抵達馬六甲,協助米憐(William Milne)博士從事英華書院教學工作和印刷出版事業。他一面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以便進入中國大陸宣教,一面鑽研印刷業務,不久成為米憐最重要的助手,幫助他編輯中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麥都思極富語言天賦,智商極高,學博識廣,到馬六甲後不久,便學曉中國的語言文字,很快就可以在華人助手的幫助下,用中文寫作。1818年3月27日,麥氏夫婦第一個兒子出生,但不幸的是,還不到兩個月,孩子即告夭折。

1819年早春時節,麥都思前往檳榔嶼散發福音書冊並建立學校;同年4月27日,麥都思在馬六甲被倫敦會按立為牧師。

11月16日,他的女兒撒拉(Sarah Sophia)出生。

1820年底,麥都思再次前往檳榔嶼,在那裡從事宣教工作一年之久。

第二年便單獨赴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拓展宣教工作。在巴達維亞,他設立教會學校,開辦印刷所,與馬六甲印刷所、新加坡印刷所三足鼎立,成為1842年以前傳教士在南洋建立的三大印刷基地之一。1822年,當馬六甲出版工作因米憐去世而轉衰之際,巴達維亞印刷所異軍突起,成為倫敦會在南洋的主要出版基地。因為宣教士在南洋設立印刷機構的目的是向中國人宣教,因此,麥都思在南洋出版了多種中文福音書籍。

從1823年到1842年的20年時間裡,麥都思用雕版法和石印法先後印行30種中文書籍,其中28種都是麥都思獨自一人編寫出版的。其中既有福音性書卷,也有知識性史地讀物。他於1823年在巴達維亞以「尚德者」筆名出版的一本傳揚基督信仰的《三字經》,行銷數十年,時至1851年還在寧波美華書館重印出版。據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熊月之先生考證,第一本用「石印技術」印刷的中文書籍,是麥都思在巴達維亞印刷的《中文課本》。

1828-1830年間,麥都思先後到新加坡、馬來半島、爪哇和峇里島等地散發福音書冊、布道、考察華人聚居區和各地風土民情。1833年,他還在巴託維亞建立了一個孤兒收容所,為孤兒們提供食宿和教育。馬禮遜去世後不久,麥都思於1835-1836年間前往廣州探訪那裡的中國基督徒,並沿中國沿海北上到山東、上海等地為宣教目的進行考察。

麥都思一生忙碌、冒險深入、腳蹤踏遍多處福音未及之地;分發宣教小冊單張之外,他更深入華人社會文化,撰寫專書、編寫通俗文體之福音小冊,推動宣教,廣傳福音。1838年他以英文寫作出版、厚達六百頁的《中國的現狀和展望》一書,激勵了戴德生創設內地會,點燃了向中國內地宣教佈道的熊熊烈火。

1857年上海墨海書舘印製的麥都思《三字經》

中西文化之橋樑

麥都思潛心研究中國的歷史和文化,1838年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編輯成一部600頁的鴻篇巨著《中國的現狀與傳教展望》,向歐洲人深入地介紹中國的歷史與文明,包括中國的疆域與人口、語言、文化、宗教、禮儀、三大發明、天文學、植物學、法律、醫學、繪畫、雕刻、絲綢、瓷器等內容。

他對中華古代科技評價甚高,如此寫道:「中國人的發明天才,很早就表現在多方面。中國人的三大發明(航海羅盤,印刷術,火藥,後來宣教士艾約瑟加入造紙術,形成四大發明之說),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此外,麥都思還在巴達維亞編著了《華英語彙》與《福建方言字典》兩部字典。《福建方言字典》全書共860頁,收錄了12000多字,並介紹了福建的鄉土文化。此書成為日後來閩宣教士學習、了解福建的工具書。

為掃清福音在華傳播的阻力,麥都思向中國人證明西方和中華帝國一樣擁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打破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國,世界中心的保守思想,消除對西方的蔑視與誤解,從而能以謙卑的心態接受救恩。因此,他編著了《東西史記和合》這部編年體史學名著,這是一部東、西方歷史同觀的史書。

全書分上下兩欄,上欄記載中國歷史大事,開篇為「盤古氏,為開闢首君,生於大荒,莫知其始」,講述了從盤古開天地到清末的歷代王朝興廢。下欄記述西方列國歷史,從「亞大麥,當初神天,即上帝造化天地,及造世人」創世記開始,終於英國近代工業革命。該書還以大篇幅記述了耶穌基督的救世宏恩、基督信仰傳播情況以及基督教與佛教對比等宣教信息。此書還是最早全面闡述中、西文化對比的書,大大拓展了中國人的視野,清晰提供了世界各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對中西文化交流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

麥都思亦可稱為中國近代報業之發始人和奠基人,在十九世紀的中文出版印刷史上幾乎是一位無所不在的人物。他於1823至1826年間在巴達維亞創辦了《特選撮要每月統計傳》;於1853年在香港創辦了《遐邇貫珍》;於1856年在上海籌創了《六合叢談》,使中文的報刊橫跨數個年代。他還對推動西方印刷術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而由他主導從事的中文《聖經》「委辦譯本」的翻譯和出版,更是功不可沒。

麥都思:《中國的現狀和傳教展望》,1838

聖經翻譯

麥都思是十九世紀聖經漢譯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前後共主譯了四個譯本,而「委辦譯本」則是在「官話和合譯本」聖經之前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力也最大的文理譯本。

麥都思在南洋從事宣教工作達26年之久,深深意識到《聖經》中譯本對於在華宣教工作的重要性。遠在進入中國內地以前,他就計劃把《聖經》翻譯成通俗易懂的中文,以便福音廣傳。倫敦會於1843年在香港舉辦的代表大會上,決定由麥都思在上海重新組織翻譯《聖經》。

麥都思組成一個以他為首的五人編譯委員會,來具體實施這一翻譯計劃。他們從周一至周五,每天開會研討四小時,每名代表各有自己的翻譯員(王韜是麥都思的翻譯),逐字逐句對照原文,進行討論,提出修改意見。王韜等中文助手,藉助於他們深厚的中文功底,對翻譯的文字進行潤色。這一聖經翻譯工作大約持續了六年時間。

1850年《新約全書》翻譯完畢,於1852年出版;1853年《舊約全書》翻譯完畢,於1854年出版。這部聖經被稱為「代表譯本」。由於該譯本中文通順,被英國聖經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採納為海外標準本,成為當時中國最為流行的聖經譯本。截至1859年,該書已經再版了10次,直到20世紀20年代,這一譯本依舊在中國廣泛流傳。

由於麥都思組織、並始終參與了這一翻譯工程,正如一同參與翻譯工作的倫敦會宣教士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所說,這一翻譯工作在「相當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麥都思的產品。」

創建墨海書館(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Press)

1843年,倫敦會派遣麥都思到上海宣教,成為該會第一個到上海的宣教士。他利用負責道路、碼頭建設和管理英僑公墓之便,圈買了上海縣城北門外的大片土地,人稱「麥家圈」(今山東中路一帶),作為倫敦會的在華總部,在此建造天安堂教堂。

為了掌握宣教、開拓福音宣講機會,麥都思也一直投入參與醫療救濟工作,他與雒魏林醫生(William Lockhart)在上海所從事的醫療宣教工作,是西醫進入上海的開路先鋒。1844年麥都思將在定海的醫院搬至其住宅旁,取名基督教醫院(今仁濟醫院),這是上海第一所對華人開放的外國醫院。

他也積極參與反鴉片運動,上書立言、慷慨呈辭,充分發揮一個宣教士的社會影響力與價值觀。

麥都思通過參加租界的各種聚會與活動,對當時薈萃於上海的文人與社會精英的現狀有所了解,漸漸形成自己的新理念,認為只有通過滬上文人和精英階層,才能把西方文化傳播和深入到中國人當中去。於是他將巴達維亞的印刷所遷來上海,創設中國第一個近代印刷所——墨海書館,自任監督。

墨海書館影響深遠,成為19世紀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最早設立的印刷出版機構,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846年到1848年,一大批宣教士相繼從歐美各地來到上海,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偉烈亞力、慕維廉(William Muirhead)、艾約瑟(Joseph Edkins)等都先後進入墨海書館工作。曾經在墨海書館工作過的宣教士達10名之多。

麥都思還物色了一批中國文人,協助宣教士譯書、編書(人稱「秉筆華士」),墨海書館就此培養了一批通曉西學的學者和傑出人才,如中國最早的政論家王韜,於1848年到墨海書館工作,擔任麥都思的助手。在王韜的協助下,麥都思將聖經翻譯成中文(深文理本聖經)。王韜在墨海書館工作十三年,除協助麥都思翻譯聖經外,還先後和偉烈亞力、艾約瑟等宣教士,翻譯出版了《華英通商事略》、《重學淺說》、《光學圖說》、《西國天學源流》等介紹西方政治、科學、宗教的書籍,對西學東漸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又如太平天國軍師、幹王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早年也曾寄身於墨海書館。1854年,洪仁玕曾在墨海書館學習天文歷算,為時半年。他深受西方近代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了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後來他向洪秀全提出「開放新聞館,任命新聞官」的主張即萌芽於此。以後洪仁玕離開上海到香港,1859年又輾轉抵達南京,成為太平天國後期重要的領導人。

1853年,麥都思也曾參與研究、翻譯太平天國文獻,他對小刀會和太平天國持比較客觀的態度,並提出應對太平天國採取中立政策。

墨海書館最初僅刊印《聖經》和其他福音書冊,1850年開始譯印西方科技著作,並出版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書籍。它所刊行的科學技術類書籍,開拓了當時國人的視野,啟發了人們的思想,對中國近代化的產生和形成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墨海書館也是最早採用西式漢文鉛印活字印刷術的印刷機構,其新法印刷技術的應用和先進印刷機的輸入,促進了上海印刷業,以及書籍出版業的發展。麥都思作為墨海書館的創始人和負責人,因此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個不容忽略的人物,也是早期來華傳教士中名氣最大,著述最多的人物之一。

麥都思也是十九世紀前中期頗有影響的漢學家。他不僅有著非凡的語言才能,還是一位出色的語言學家。他通曉中國、日本、朝鮮、馬來西亞語言文字,還能操福建方言。他編纂字典多部,在語言學,尤其是方言學領域表現出突出的才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對後來的語言研究貢獻很大。而且,他致力於翻譯中國的典籍、方志等作品,為中國文化的西傳也做出了貢獻。他的《書經》譯本是第一本直接由中文翻譯成英文的譯本,並為隨後的理雅各(James Legge)《書經》譯本及1904年歐爾德(Walter Gorn Old)的《書經》譯本做出了鋪墊。他在聖經漢譯、語言研究、典籍翻譯、文字宣教等方面皆取得了不菲的成就,為中國了解西方及西方了解中國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和一定的貢獻,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記。

麥都思著述甚豐,計有中文59種,馬來文6種,英文27種。

麥都思,理雅格與中國僱員王韜

麥都思與「青浦教案」

1848年3月,麥都思與雒魏林、慕維廉一起到青浦宣教,在廟會集市上散發福音書冊時,與當地的漕運水手發生了衝突,麥都思與兩位同伴遭到暴打。當青浦縣令聞訊趕來制止時,麥都思等已渾身是血。事後英國領事脅迫上海官員懲辦兇手,賠款道歉;同時調動兵艦,封鎖海口,禁止漕船出口。兩江總督急派專案組赴滬,最後捕獲十名水手,定為「毆打和搶奪財物罪」,各打100板子,為首兩人充軍。此次事件史稱「青浦教案」,是基督教新教入華後首起教案。

在宣教上,麥都思採用適應性的宣教策略。他非常注重宣教的靈活性和策略性。他一方面通過廣泛遊歷、巡迴宣教以傳播基督福音;另一方面他也撰寫出一些世俗的和宗教的作品。他的世俗作品旨在提高中國人心目中西方文明的地位,塑造宣教士的儒師形象,以為宣教鋪平道路,但客觀上起到了傳播西學、啟蒙民眾的作用。而他的宗教作品則常將儒家思想觀念融入其中,用中國人易於接受的詞彙來表達基督教信仰,以減少宣教的阻力。可以說,麥都思是一位集學術宣教與巡迴宣教於一身的學者型巡迴宣教士,他的宣教方式及作品對後來的宣教士有著一定的影響。

最後的日子

1854年8月,麥都思與王韜、慕維廉等人同遊蘇州東山,登臨莫釐山最高峰。同年上海英租界工部局成立後,麥都思被推選為工部局董事會第一屆董事。

經過四十年在宣教工場上鞠躬盡瘁、奮力博鬥之後,麥都思拖著一身疲憊病痛,1856年9月10日,麥都思離任回國,從上海登船啟程,於1857年1月22日返抵倫敦,不料於兩天後竟因病突然去世,享年61歲。

1月30日,倫敦會在阿伯尼公墓為麥都思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除妻子外,麥都思還遺下一子三女。其子麥華陀爵士(Sir Walter Henry Medhurst)日後曾擔任英國駐福州領事。

1904年,倫敦會為紀念麥都思,在上海虹口兆豐路(今高陽路)設立麥倫書院(麥倫中學,今繼光中學)。上海公共租界西區有一條馬路也以其名命名(Medhurst Road,今泰興路)。

資料來源:

一個被歷史遺忘的人──麥都思,林治平

李亞丁《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麥都思三字經,宇宙光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晚清時期,最早的西方傳教士如何在中國立足?熟知中國儒家經典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孟子的話引用最多,比如引用《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中孟子評價許行的話和《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王如施仁政於民」一段。這種「順著說」(順著中國人的傳統文化進行宣傳西方文化或傳教)的宣傳策略,在鴉片戰爭之前的明清時期傳教士中表現得相當普遍。
  • 西方傳教士在清廷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了東方對西方的了解
    由於西方著作的翻譯如果要有被人閱讀的機會,就必須譯成可誦的漢文,又由於即使傳教士中最有造詣的學者(像偉烈亞力)也不能寫出任何典雅的文學語言,因此必須採取一種特殊的寫作方法。 實際上這是耶穌會士早在250年前就已採用過的方法。首先,外國傳教士把原文口譯給他的中國助手聽。然後,助手把口頭翻譯改寫成文言文。
  • 上海徐匯區原來是因歐洲傳教士利瑪竇的徒弟徐光啟而得名
    位於上海中心市區的上海徐匯區,在明朝的時候都屬於上海縣,在萬曆年間,從歐洲的義大利來了一位非常著名的傳道士,名字叫做利瑪竇,這個人可以說是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因為他到中國來不只是傳播耶穌教,他還當外教,把西方的天文,數學,地理等科技知識也隨之傳到了中國,在他的徒弟中,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學生,那就是當時擔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徐光啟
  • 被遺忘的過去:一個傳教士在莆田的故事
    編輯:聞道 圖:網絡從19世紀初起,西方大批傳教士來到中國。蒲魯士,作為最早駐紮在莆田的傳教士,對莆田的近代社會產生深遠影響。西學堂(後改名哲理中學,今莆田二中前身)、涵江興仁醫院(今涵江區醫院前身)、莆田九中(鹹益女子中學)等皆為蒲魯士及夫人所倡辦,開創了一代社會風氣。
  • 西方傳教士對我們的「文化侵略」和「思想毒害」
    說這話的人有些片面,因為他僅僅只看到「對歷史事件的解釋」,而沒有看到「歷史事件本身」其實是客觀,不容任何人去隨意歪曲。  比如,我們曾聽說:西方傳教士都是帶著「精神鴉片」,來對我們進行「文化侵略」和「思想毒害」的。今天,我們用的獨立思考,透過一個個真實的「歷史事件本身」,來看看事實是不是這樣。
  • 外國傳教士耗時三十年建成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打造成遠東第一!
    直到清朝末年,一位外國傳教士在上海創辦了後來聞名於世的徐家匯博物院,就像一束光照亮幽暗的空間,就此拉開了中國博物館的大幕。中國最早的自然博物館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法國動物學家韓伯祿(Pere Heude)奉耶穌會指派到中國傳教,在徐家匯聖依納爵堂(後稱舊堂或老堂)任司鐸一職。就此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乃至客死中國。
  • 徐家匯:了解上海最好的窗口
    你能想像那個天主教堂旁邊的小樓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氣象觀測臺嗎?你知道我們國家從100多年前就開始做颱風預報了嗎?你知道這片小小的區域曾經承載著怎樣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嗎?在徐家匯,除了各種前沿商業場所營造的目眩神迷外,還有另一種讓人沉醉其中久久回味的歷史情懷!所以,我覺得到徐家匯遊覽,你一點兒都不能著急。
  • 傳教士:氣味讓人嘔吐,夏天根本不能靠近
    生活中注意衛生,常洗頭、修剪頭髮這些習慣從小就被大人們傳輸給了現代的小孩,甚至在中國南方基本上每天都要洗澡洗頭。但是在中國古代,每天洗澡洗頭卻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清朝是中國多個古代封建王朝中,少數的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
  • 老上海四馬路的故事
    薛理勇        福州路(英文路名在租界時代為Foochow Road,今按漢語拼音為Fuzhou Road )是上海外灘以西的一條支馬路,原是上海公共租界中區的一條著名街道,俗稱四馬路。福州路一頭東連外灘,另一頭西接人民廣場,東起外灘中山東一路,西至西藏中路。長1544 米,寬11.6~21.7 米。
  • 不能遺忘的歷史!《抗戰時期韶關紅色交通站展覽》開幕
    不能遺忘的歷史!此次展覽是市委黨史研究室在全省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和革命遺址大普查的工作基礎上,圍繞「革命文化」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挖掘而推出的地方志資源開發利用項目。
  • 傳教士給出了答案,死得不怯懦
    歷史事件乃是人類心靈活動的表現。……歷史學家研究歷史事件時,則必須研究人們是在怎麼想的。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爭議越大的人,死因就越撲朔迷離,張獻忠也是如此。關於張獻忠的死因,有三種主流說法:病死,箭死,自殺。綜合分析,張獻忠中箭身亡的可能性最大。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太子蘇豪格派鰲拜等將領出其不意地進攻農軍。雙方在太陽系會面。清軍有備而來,張獻忠則倉促應戰。
  • 歷史是選擇也是遺忘:抗戰不能忘了雜牌軍
    最近幾年國人終於開始重新審視正面抗戰國軍的抗戰了,中央軍精銳的英雄事跡很多人已經詳細解說過了,但某些自媒體作者為了閱讀量大肆吹噓和無恥的篡改「雜牌軍」抗戰的歷史,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塊走進抗日戰爭的雜牌軍作戰!雜牌軍的戰士們來自全國各地,他們裝備上不如中央軍,軍紀上川軍、馬家軍更是糟糕透頂。
  • 廣州人文歷史系列:東山現存最早希臘式建築,源自美國基督教
    俗語說:有權住東山,有錢住西關我作為一個廣州東山的「土著」,在老東山各處探尋歷史建築一直是我的一份執著,不僅僅是欣賞古建築的外表,還可以從中讀到許多隱藏背後的故事。今天我有幸走訪了東山賓館,想不到遇見3棟被遺忘的珍稀建築,讓我看得如痴如醉。
  • 訪談︱馬敏:傳教士馬士曼與第一本中文《聖經》的誕生
    一般認為,傳教士馬禮遜是第一個將《聖經》全文翻譯成中文並予以出版的人,但是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馬敏教授在偶然的情況下看到一批檔案,發現傳教士馬士曼於1822年出版了完整的中文版《聖經》,早馬禮遜一年。馬敏教授在辛亥革命史、商會史取得豐碩成果後,又將興趣轉向博覽會史、教會大學史、基督教與文化交流史等領域,他是如何做到研究轉向的?
  • 晚清有一批熱衷中國教育的外國傳教士,興建了中國這所最早的大學
    謝福芸是英國人Dorothea Hosie的中文名。她生於中國,在浙江溫州度過了還算美好的童年。長大後的她成了一名作家,寫過多本與中國有關的書。他的父親蘇慧廉是赴華傳教士、牛律漢學家。謝福芸在她51歲時回訪中國,來到山西太原的山西大學。
  •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在世界的另一端,歐洲人已經開始了邁向新世界的徵途,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理大發現到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的持續進行,古代歷史中東方和西方發展就此開始轉折。 而伴隨著西方世界中歐洲各個國家向前邁進的歷程中,他們對外殖民和擴張也在很早的時期就影響到了中國。
  • 遠東第一大教堂——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
    遠東第一大教堂——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1910年徐家匯天主堂落成,它是中國第一座按西方建築方式建造的教堂,落成之日即成為當時的「上海第一建築」,「遠東第一大教堂」。17世紀初,西方傳教士就開始在上海地區活動。(明)萬曆年間,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利瑪竇就來到中國傳教。他和京官翰林院的徐光啟協力翻譯了《幾何原本》等著作,西方科學從此傳入了中國。
  • 清朝人的「辮子」到底有多髒?外國傳教士書中記載,讓人作嘔
    清朝人的辮子究竟有多髒?外國傳教士記載:那天我吐了一地!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打理,有歷史資料記載從秦朝開始的時候就有關於洗頭的記載,秦朝人三天洗一次頭,到了漢朝之後就是5天洗一次,但是隨著朝代的不斷推移,到了清朝之後,人們越來越不願意洗頭洗澡了,尤其是南北朝時期那些男人們都把灑脫作為一種樂趣,所以當時的男性幾乎不洗頭不洗澡,這也就是說當時的很多文人墨客,其實都是髒髒的大叔。